2001-太空漫遊

2020-12-12 xue麟

你仍然很幸運,大多數人,到死都沒向塵世之外瞥一眼。」

——《三體》

01

閒言碎語.

作為雪麟的第一篇文章,我覺得有必要在前言介紹一下自己,一個北漂打工仔,沒什麼優點,每天忙著工作也只是勉強餬口,擠著下班時間看看書。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公眾號創作,嘗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對於一個個人公眾號的運營,漲粉什麼的也一竅不通,我不知道自己會堅持創作多久,可能沒什麼人看,或者內容不精反饋不好沒必要再寫下去。我想把雪麟作為我對書籍,對電影,對各種作品的推薦,和個人讀後感、觀後感的分享,不販賣焦慮,不討論社會現實,只希望平凡的你我能在疲憊的生活中感受到文字的陪伴與溫柔。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

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以後如果有時間我真想把各種科幻優秀作品都一一分享推薦一遍,做不到倒立拉稀兩小時。如果沒時間,那沒事了,請當我沒說,嘿嘿。

02

小說與電影.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做的小說。

《2001:太空漫遊》

一個是代表了科幻黃金時代的小說作家,以硬科幻風格,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小說中的許多預測成為了現實;一個是後續執導恐怖片《閃靈》,對恐怖電影發展產生了影響的大導演。兩位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1968年電影和小說一起問世。

我相信很多人是通過電影先了解的《2001:太空漫遊》,畢竟自1968年問世以來,此電影一直都是被讚譽為「最佳科幻電影」,很多人興衝衝的打開電腦,找到電影資源,準備好好欣賞這50多年前拍攝的經典科幻著作。

開頭就先被那將近三分鐘的黑屏,詭異的音樂,直接搞懵逼,這是啥意思?之後的劇情節奏緩慢,全片對白少的可憐,也缺乏感情,大量的古典音樂和詭異的背景音穿插全劇,劇末光怪陸離的特效,扭曲的光線,絢麗的色彩,甚至我覺得有些恐怖。第一次觀看的人我想應該大多都是一臉懵逼,看不懂什麼意思,中途睡著也肯定大有人在,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睡著了又被激昂的古典音樂叫醒,屬實不是什麼舒服的觀賞體驗。

好在還有小說,去閱讀小說的時候,我是抱著電影說明書的心態去看的,作為科幻迷看不懂科幻經典屬實有點沒面子。

相比於庫布裡克充滿神秘的電影作品,克拉克的小說世界則清晰明亮。

小說與電影一樣,總體也分為三個故事。

故事從300萬年前的古非洲講起,一群飽受食物和水源等生存危機困擾下的猿人,在某一天夜晚從外太空降臨的黑色石板教導下開啟了智慧,在一隻叫望月者的猿人首領視角下,猿人群學會了使用工具,獲得食物,搶佔地盤。石板可以說是變相創造了人類,但人類並不知曉石板的存在,並不知曉人類的智慧是由外來文明開啟的。創造石板的高級外星文明在漫長的成長歲月中發現最珍貴的就是「心智」,所以他們便到處促進心智的萌發,地球便是其中之一,人類便是其中之一,他們是銀河系的主宰,他們啟發智慧,卻不幹涉智慧的發展和進化。

猿人與石板

電影中對於猿人段的描述,全程沒有任何對白,沒有任何旁白,只有猿人的吼叫和配樂。乾旱,飢餓,大型動物對猿人群的威脅展現的淋漓盡致,突然出現的石板對猿人群造成了短暫的恐慌。電影中沒有描述石板如何指引猿人群開啟智慧,直接跳至猿人群學會使用工具,所以在觀看電影時會很突兀,這石板是幹嘛的,來地球旅遊的嗎,待幾天咋就走了,多呆幾天吃點土特產唄。

但看過這部電影這麼多年了,我仍忘不了那隻猿人拿起骨棒,奮力敲擊,學會使用工具,人類的史詩就這樣開始了,很震撼。

故事二時間線跳至了1999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月球上的克拉維基地參加會議,此時的人類在科技發展迅速,可以在月球和火星間航行,建立了各種基地、太空站(慚愧啊,時至2020年,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熱情不增反減,月球建立基地更是遙不可及)。弗洛伊德博士前往月球基地的目的是奉命調查一塊不明物體,科學家在第谷撞擊坑中發現了一塊埋藏了三百萬年之久的石板,命名為TMA-1或者第谷石板,石板尺寸分毫不差1:4:9(用一句話證明你看過太空漫遊,「1:4:9」),三百萬年前人類可造不出這玩意,這是地球外存在生物的直接證據。當太陽光照射在石板上,石板發出了刺耳的聲響。

人類與月球石板

電影中庫布裡克不遺餘力把克拉克書中的地球世界科技展現了出來,航行過程中的各種裝備,飲食,太空站。對於現在看了各種商業片,大特效的我們來說,可能覺得沒什麼,但要知道,這部片子可是1968年上映的,1969年阿波羅11號才登陸的月球,這部片子對當時的人來說,我想會是無比震撼,現實逐漸追上了科幻,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事(然而現在的我們越來越拉跨,哈哈哈)。

電影中當然會缺少一部分書中的情節,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部分是對地球人類內部不和諧的描述:

就他記憶所及,這個「情勢」已經久得像是長期危機了。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世界就為兩個問題所牽制,很諷刺的是,這兩個問題又有互相抵消的傾向。

雖然節育方法便宜又可靠,並且由各大宗教所支持,但還是來得太晚,全世界人口已經多達六十億——其中三分之一在東方國家。有些國家裡,甚至立法限制每家最多只能有兩個小孩,不過這些強制規定都證明了不可行。結果,每一個國家都食物短缺,甚至連美國都得挨過一些沒有肉吃的日子。儘管很多人奮力開發海中農場,或是人工食品,但是根據預測,十五年內將會發生一場大規模的饑荒。

國際合作的需求雖然前所未有地緊急,但是和過去任何時期都一樣,疆界依然無處不在。在一百萬年的時間裡,人類幾乎沒有去除多少逞兇鬥狠的本能。沿著一些只有政治人物才注意得到的象徵界線,三十八個核子強權帶著好戰的饑渴互相監視。他們所擁有的核彈噸數,已經足以把整個地球的表面去一層皮了。雖然很神奇地一直還沒有人用過核子武器,不過這個局面恐怕維持不了多久。

現在,基於一些高深莫測的動機,某些國家正在向一些貧窮小國家提供全套的配備:五十顆彈頭外帶火箭發射系統。開價不到兩億美元,而且條件好談。

--節選自《2001:太空漫遊》

關於節育這一段這不明顯就是在說中國嘛,哈哈哈,計劃生育政策牛逼(克拉克你擔心的事不僅沒有發生,而且現在你心目中的人口大國生育率逐漸降低,開放了二胎以後還有可能三胎,你應該擔心擔心印度了)。對於食物短缺,大規模饑荒,核武器的威脅,站在70年代美蘇冷戰體系下人的角度,也確實情有可原,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戰爭的年代,身為科幻小說作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故事三的時間線則到了18個月後,即2001年,發現號太空船的任務原本是去木星,因不明原因改為土星,船上五人包括大衛·鮑曼、弗蘭克·普爾和處於冬眠的其他三人,這三人準備在接近土星時才喚醒,還有一臺叫HAL-9000(哈爾)的AI電腦,它負責維持太空船的所有活動,此AI電腦從未出過任何差錯。

經過木星時利用其重力加速前往土星,在途中,AI哈爾報告說AE-35組件故障,會影響與地球通信,普爾搭乘分離艙完成零件替換,事後鮑曼與普爾檢測後發現故障零件並沒有故障,發訊回地球,地球告知哈爾可能不對勁,必要時可以進行關機處理。

哈爾再次報告AE-35組件故障,沒辦法,普爾又再次去替換,離開分離艙進行零件更換時,分離艙突然加速,撞死了普爾。鮑曼對普爾的事非常難過,又懷疑哈爾,遂決定喚醒冬眠的三位同伴,然而哈爾拒絕了鮑曼的指令,人類與AI電腦產生了爭論,隨著鮑曼的威脅,哈爾變的妥協,但在鮑曼即將喚醒同伴時,哈爾打開了船艙,放出了空氣,鮑曼危急中逃了出來,但三位同伴卻死了。

哈爾是兇手!鮑曼用盡全力趕到控制室拔除了哈爾的控制晶片,哈爾在一陣陣哀求下「死去」。

任務還得繼續,孤獨的鮑曼修好了與地球的通信,弗洛伊德博士對他闡述了此行的真正目的,18個月前的月球基地,月球石板釋放了信號,為了人類的未來,發現號的任務就是去土星找尋地外文明的蹤跡,範圍縮小到了土星的第八個衛星-伊阿帕託斯。

孤獨的鮑曼來到了伊阿帕託斯,發現了衛星上的巨大石板,他毅然決然乘坐分離艙,飛向了石板,石板像一個大門,像蟲洞。鮑曼在給地球留下最後一句:「天呀……都是星星!」後失去了與地球的聯繫。

鮑曼進入星之門後,穿越了各種光怪陸離的景象,被一種未知的力量保護著著陸在一件旅館套房,在鮑曼睡著後,石板出現,鮑曼的記憶被抽取,被改造成一種新的不朽的能量體--星童!可以在太空中旅行、生存。指引人類智慧的外星文明,又一次的指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軀體,進化為能量體,星童鮑曼像先驅一樣,回到太陽系,隨手還引爆了近地軌道的一顆核彈(克拉克對核武器深深的憂慮),全書完。

鮑曼與石板

故事三毫無疑問是電影和小說中的高潮部分,小說中有很大篇幅去描繪木星,土星,伊阿帕託斯等星球的景象,這是電影中所沒有的,也忽略了對木星的探測,普爾和其他三位同伴逐漸墜落土星的描寫。在故事三中,電影與小說最大的區別就是與AI哈爾這一段了。

小說中鮑曼與普爾沒有躲著聊天懷疑哈爾,也沒有描寫哈爾會唇語;之後普爾直接被分離艙撞死,不到五分鐘普爾與分離艙就消失在群星之間,墜入土星。鮑曼並沒有出去救他,也來不及。

電影中的鮑曼則立即駕駛分離艙,找回了普爾的屍體,並獨特的加入了哈爾拒絕為鮑曼開門,直接殺死了其他三位冬眠的同伴。而在小說中鮑曼在普爾死後,心情沉重,開始懷疑哈爾,遂想直接喚醒三位同伴,卻被拒絕,之後哈爾打開氣閘,殺死了三位同伴。

這一改動我覺得真是有趣,電影巧妙地用鮑曼、普爾躲著懷疑哈爾,哈爾讀唇語了解到他兩有關機的想法,表現出哈爾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他已經是一個有感情,自負的AI。通過關門,殺人表現哈爾這一冷血機器的形象,再之後苦苦哀求鮑曼,在拔掉晶片最後扭曲聲調的歌聲,不自覺的讓人毛骨悚然,覺得恐怖,不愧是後續拍出《閃靈》的大佬,牛批!

哈爾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影史百大反派第 13 位,這個在整個故事中篇幅不大的人工智慧,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代表了人類對未來人工智慧危機的擔憂,電腦程式擁有感情,或者程序設計矛盾時,到底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威脅。後續科幻作品中比如《機器人瓦力》中的AUTO,《流浪地球》中的莫斯,都有借鑑哈爾獨特的紅色大眼形象。

哈爾

然而在小說中,哈爾則沒有電影中那麼尖銳,克拉克專門用了一章來寫哈爾矛盾的心理,哈爾的唯一任務是達成去土星完成地外文明探測,但又設計了一條讓哈爾對其他兩名船員隱瞞真相的指令,對於一個程序而言,在真實與虛假之間,他矛盾了,他出現了精神病,不會出錯的哈爾出錯了,在沒有完成任務的前提下面臨關機的危險時,對於程序而言,關機就意味著死亡,哈爾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保護自己,完成任務。

哈爾在「臨終」前的乞求流露出的情感,和人類沒什麼區別。人類有錯嗎,沒有錯,哈爾有錯嗎,在小說裡,在克拉克的眼裡,也沒有錯。

電影裡鮑曼穿越星門,極長的一段特效表現,很多人不理解這啥玩意,看了書後就會發現,庫布裡克在當時那個年代儘自己所能去表現克拉克書中的穿越景象,真是苦了大導演了,在五十多年前,這些特效,屬實不容易。

給予人類智慧,滿銀河系溜達傳播智慧的高級地外文明,簡直就是一個無私的母親,幫助猿人進化到人類後,人類達標可以到達月球,並且到達土星,他又無私的把鮑曼進化為能量體,摒棄了在他們看來脆弱低級的軀體,星童鮑曼作為引領人類再次進化的先驅。

這樣善良無私的外星文明就兩字:牛逼!無敵的實力,不服不行。

與之相反有很多作品對外星文明描繪的充滿了惡意,宇宙是極其危險的,比如《三體》。

還有一個想吐槽的,我庫布裡克覺得太空是真空的,沒有聲音,那我的電影太空裡真空環境下也不能有聲音!!當環境切至太空環境下,聲音就只有太空人的呼吸聲,搞的更詭異了(#`O′)!!!

宇宙中到底有沒有外星文明,我不敢打保票。但對於現階段人類對地外探索的進度,客觀的講,除了NASA、馬斯克的SpaceX,和中國穩紮穩打的航天計劃,好像沒幾個有閒心搞航天了,載人登月擱置了將近半個世紀,各國建造的火箭推力還不如半個世紀前,送人去木星不可能的;人工智慧才剛起步,發展前景還很模糊;冬眠技術,睡著可以,醒不醒的來就不知道了。

當然,探索太空是一項無盡投資且看不見回報的項目,要求一個國家或組織在探索太空領域有巨大突破也太苛刻了(畢竟冷戰這種玩意還是別再來了,和平發展萬歲!),希望未來能有一個真正摒棄國別,為人類一起合作衝擊太空的組織,向著無盡深空進發!喜歡科幻的一部分原因不就是享受吃著方便麵操著全宇宙的心的這種感覺嘛。

03

總結.

關於小說和電影之間的聯繫,我就說到這裡,甚至感覺自己太囉嗦,篇幅太長,排版不精,看起來一定讓人不舒服。但為了故事完整度和最詳細的分享,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看到這篇分享的朋友多多包涵。

《2001:太空漫遊》無疑是一部科幻經典,對於世人對他的評價,小說中的預測,對後世科幻作品的影響,隨手百度一下就可以了解到。

小說和電影互相輔助,互為經典,但又不可混為一談,兩者我覺得是獨立的,電影和小說帶來的感覺是不同的,對於喜歡科幻,沒接觸過科幻想接觸的朋友,《2001:太空漫遊》是絕對沒問題的。

當然我建議先看一遍電影,耐心看完,看不懂沒關係。看完後找小說去看,看完小說再看一遍電影,這樣對這兩部作品的理解可能是最爽的。

《2001:太空漫遊》

紙質書當當網價格:31元

電子書閱讀途徑:微信讀書等

電影閱讀途徑:B站、愛奇藝,騰訊視頻(應該都需要會員,無會員建議尋找其他資源)

希望有機會能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微信公眾號搜索:雪麟),我會努力更新的呀!(上班忙,時間少,更新慢,純手打,求理解)

最後再附上小說中的首版序,我覺得頗有些浪饅主義

今天每一個活著的人身後,都立著三十個鬼魂——三十比一,正是死去的人與活人的比例。開天闢地以來,在地球上活過的人大約總共一千億。

這是個有趣的數字,因為說巧不巧,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也就是銀河系,也有大約一千億顆星星。因此,每一個在地球上活過的人,在這個宇宙裡都有一顆對應的星星在閃爍。

每顆相對應的星星,都是一顆太陽。比起那顆又小又近,我們稱之為太陽的星星來說,其他這些星星都遠為燦爛、明亮。而且,外層空間這些太陽,許多(甚至可能大部分)都有不止一顆的行星在環繞運轉。因此,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太空中有足夠的土地,可以讓包括第一位猿人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擁有他專屬的一顆星球——是天堂還是地獄先不論。

這些潛在的天堂和地獄,到底有多少已經有生命居住其中,又是些什麼樣的生命,我們無從猜測——其中離我們最近的,也要比火星或金星遠上一百萬倍,而火星或金星仍是下一個世代的遙遠目標。不過,距離的障礙正逐漸消失,總有一天,我們會在星海中和我們的同類,或是我們的主宰相遇。

人類花了很長時間才面對這個可能,甚至,有人到今天還希望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在問:「既然我們自己都即將要探索太空了,這樣的會面為什麼還沒發生呢?」

真的,為什麼還沒發生呢?針對這個合理的問題,這裡有一個可能的答案。不過,請記住一點:這純屬虛構。

至於真相,一定更在意料之外——自古皆然。

阿瑟·克拉克

1968年

--節選自《2001:太空漫遊》

相關焦點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小島秀夫瘋狂吹捧的精神巨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2001太空漫遊這部硬科幻電影上映於1968年,沒錯,1968年,那個越戰還很激烈,甘迺迪遭到暗殺,毛爺爺對《從上海工具機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作批示的年代,而阿波羅首次登月時間是在1969年7月16日!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英] 阿瑟·克拉克 著
  • 《2001:太空漫遊》:人類想像力的天花板
    而一年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968年,一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即將橫空出世,它將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宗教般的隱喻一掃前代科幻電影的淺薄泡沫,成就一部屬於當代的不朽史詩,它就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2001:Space Odyssey)。  本片的拍攝起因,是NASA為向大眾普及太空知識以更好推進阿波羅計劃的實施。
  • 《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再出紀念版
    據相關記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都是亞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的鐵桿書迷。其中巴茲·奧爾德林曾說:「阿瑟·克拉克爵士對太空的積極願景激發了幾代人探索太空的興趣,並激勵了幾百萬人從事科學事業。」  儘管在此後近50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但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美國時間2020年5月27日,兩名太空人將乘坐馬斯克space X公司研發的「龍號飛船」登上太空。這是第一次由商業的載人飛行任務,根據NASA宣布,此次的載人任務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產生深遠影響'。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當然,你可能之前看電影時並沒有意識到庫布裡克的小「心機」,以下還有你可能不知道的關於[2001太空漫遊]的另外四件事:1、[2001]曾經不叫[2001]命名[2001太空漫遊]一開始被叫做[星星以外的旅程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這一幕是對現實的極大超脫,是重要的突破,自然要用最莊嚴神聖的音樂來凸顯它的壯觀。不難發現,這首音樂有兩次隨著黑色石碑的出現而出現。
  • 影視點評:《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2001 Space Odyssey》,即《2001太空漫遊》,被稱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學涵義無人能懂的科幻電影。就是這部電影讓我期待了很久,終於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電影,發覺有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抽乾一般,需要不斷地重複才能更在文本中發掘出來。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
  • 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而《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編劇劉慈欣、主演吳京無一例外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粉絲,《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流浪地球》裡的莫斯(MOSS)則是致敬電影裡的哈爾9000,《瘋狂的外星人》則用了電影裡最著名的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這部被認為直接影響了人類登月的作品,被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大為讚賞:「《2001:太空漫遊》為我們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據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書迷。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人類探索太空。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但要想找到一部像《2001太空漫遊》一樣大膽且具有如此影響力的電影,就必須追溯到弗裡茨·朗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之前一天,影片在華盛頓上城劇院做了全球首映,觀眾的反應參差不齊,翌日見報的影評人觀點也褒貶不一。
  • 評《2001太空漫遊》——塵埃落定
    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裡面的人工智慧由於接到了不一致的命令從而產生了自我意識,最終為了完成使命,對所有的船員痛下殺手。而在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工智慧莫斯為了同樣的理由抗拒了指令,船員們的掙扎和莫斯閃爍的冷酷紅光,都是向電影版《2001太空漫遊》致敬。
  • 讀神作《2001:太空漫遊》之前必須知道的10件小事
    人類航空航天史上最著名的慘劇——阿波羅13號事件,似乎也與《2001:太空漫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飛船出事時,船上的太空人們還模仿《太空漫遊》中AI哈爾的臺詞,向地球匯報:「我們出了一個問題。」據考證,美國航空航天局裡的工程師、科學家和太空人們,幾乎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鐵桿粉。各位,千萬別學這群入戲太深的太空人用生命玩梗啊……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飛向太空》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2,《飛向太空》排名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