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2021-01-11 歷史組合說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

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文藝作品,很多時候見仁見智,似乎很難有一個評判的儀軌,不過,好與壞終究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對於電影來講,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不管從思想的深度和攝影的技術,都堪稱經典,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如果在沒有光汙染的鄉村,在月亮隱去的夏日夜空,躺在泛著青草香味的草地上,仰臥著,看頭頂那浩瀚閃耀著星辰的星空,每個人都會對神秘莫測的宇宙感興趣,而每個人也都會在自己的大腦裡「製作」一部屬於自己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的庫布裡奇出生在紐約,那裡的高樓大廈透出的萬家燈火,足以讓人忘卻頭頂的星空,可他,敏銳地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轉頭開始沉思宇宙,為愛好科幻的觀眾想像出一部奇幻、神秘、妙不可言的電影。他對於無窮宇宙的想像力遠遠超過了躺在草地上仰視燦爛星空的想像。

他的宇宙裡充滿了神秘的隱喻,瀰漫著周而復始的輪迴,一如他設計的怪異的宇宙飛船,似乎永遠不停地行走在一個圓圈之內。當象徵文明的黑色巨石沒有任何理由突然佇立在類人猿與現代人類的眼前,幾十萬年的時光似乎沒有移動,闃然靜止。「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開篇的四句幾乎就是他在電影裡描述得人類能夠想像的宇宙極致。

庫布裡奇沒有交代那塊黑色巨石的來源,如同佛教高僧不去糾纏於「無名」的來源。似乎,世界最深奧的知識,往往語言文字無法給出恰當的解釋,禪宗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庫布裡奇只用斑斕的色彩,講述宇宙的變幻,用新生嬰兒描繪人類的輪迴,在亦真亦幻中,點到為止。既不交代過往,也不給出未來,只將自己腦子裡儲存的奇幻宇宙,變成膠片上一幀幀的圖片,而答案,則統統交給「腦洞大開」的觀眾。

生老病死,對於人類來講,屬於短暫一生的大事,可是,對於擁有無限時間和空間的宇宙來說,那只是毫無知覺的短暫一瞬。嚴格地說,不管我們如何變化,在無窮的面前,其實根本沒有變化。我們自認為他會感知我們,那是我們太將自己當回事了。探索那塊神秘的黑石,毫無意義,這就如同,探究宇宙為何如此無限,人類為何長著一顆「思考」的頭顱。宇宙覺得需要給猴子面前擺一塊石頭,它就擺了。幾十萬年後,宇宙覺得地球已經有過黑石,所以就在月球上擺一塊,於是他就想那麼幹了。有理由嗎?沒有任何理由。

這真是奇妙的景象:當人類孜孜以求探索浩瀚的宇宙,而宇宙躲在無盡的黑幕之後,靜靜發呆。

中國漢語裡有一個成語叫:「滄海桑田」,似乎英文裡沒有對應的詞語。不過,在庫布裡奇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上映8年前,也就是1960年,一部叫《時空大挪移》(又名《時間機器》)的科幻電影上映了,它是專門講「滄海桑田」的電影。

「滄海桑田」出自晉朝時期煉丹家葛洪的《神仙傳》中。據說,一位名叫「麻姑」的仙女曾經見過東海三次變為桑田,唐朝李白曾在《短歌行》中寫道:「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連「麻姑」都變老,可想而知,時間是如何久遠了。不過,《時空大挪移》除了描述時間的挪移,還講述了只有中國人才能感知的「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的「爛柯」傳奇。

男主角哈特德根從當下來到幾十年後,發現他的老朋友早已去世,感嘆人生短暫,覺得此地已無流連必要,因此繼續往前趕。他坐在狀如沙發的「時間機器」中,冷冷看著對門商店玻璃櫥窗中變幻的女裝,看著房頂天窗不停融化的白雪,在時間機器指針快速奔跑中來到了未來。可惜,如此好的一個題材,被狗尾續貂了。當一群裝扮如古羅馬時期,呆滯的男男女女從四野聚集到一間空曠的大房子內時,就讓觀眾隱隱有了不詳之感,在科學家「替天行道」「英雄救美」後,徹底將這部本來很有想像力的科幻電影葬送了。

其後它被翻拍了幾次,最近的應該是2002年由蓋·皮爾斯主演的《時間機器》。這一次,劇情被設定為:科學家之所以絞盡腦汁地穿梭於過去與未來,完全是為了營救自己那個意外離世的女友。他無法拯救自己的女友,因為有一個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祖母悖論」。他不得不向更遙遠的未來尋找答案,不過,當他最終來到未來,那片寄託希望的「應許之地」,不僅無法給出他追尋的答案,而且還變得面目可憎,充滿了絕望。而劇情一如老版本,還是回到了英雄救美的路上,繼續狗尾續貂。

雖然這部電影有太多遺憾之處,但是,它翻拍的時候,電腦技術已經比60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其中充滿想像力的畫面,遠超1960年的老版本。那急速的山川移動,季節的快速變幻,徹底演繹出什麼叫「時間的重量」!如果一部電影只是30到40分鐘,那麼它的前半段堪稱經典。

西蒙·威爾斯,2002年版本《時間機器》的導演,他眼裡的宇宙,就如同搖搖欲墜的月球,將人類的能力放大到極致繼而又跌回原地。且不論人類壞到何種地步,抑或人類用何種方式滅亡,對於地球來講,我們微不足道,對於宇宙更是毫無知覺,《時間機器》的導演太看得起自己,看得起人類了。

如果說庫布裡奇的宇宙是深邃的、智慧的,值得親近的,那麼《時間機器》的導演西蒙·威爾斯心中的宇宙,則充滿了未知的、恐懼的、強烈的疏離感。如果庫布裡奇的《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哲學著作,那麼,《時間機器》則像一部心靈雞湯式的科幻小說。

他們對於宇宙的想像力為何如此天差地別?難道是因為只顧忙碌低頭拍攝,忘了抬頭看看真實的無垠太空?

也許吧!

相關焦點

  • 《2001:太空漫遊》:人類想像力的天花板
    而一年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968年,一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即將橫空出世,它將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宗教般的隱喻一掃前代科幻電影的淺薄泡沫,成就一部屬於當代的不朽史詩,它就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2001:Space Odyssey)。  本片的拍攝起因,是NASA為向大眾普及太空知識以更好推進阿波羅計劃的實施。
  • 《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再出紀念版
    據相關記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都是亞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的鐵桿書迷。其中巴茲·奧爾德林曾說:「阿瑟·克拉克爵士對太空的積極願景激發了幾代人探索太空的興趣,並激勵了幾百萬人從事科學事業。」  儘管在此後近50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但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這部被認為直接影響了人類登月的作品,被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大為讚賞:「《2001:太空漫遊》為我們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據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書迷。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人類探索太空。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英] 阿瑟·克拉克 著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01兩部電影的主題,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飛向太空》引導我們從人類自身認識宇宙,《2001太空漫遊》則引導我們從宇宙重新認識人類自身與《飛向太空》相反,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花掉了1050萬美元製作特技效果,這在上世紀60年代是個天文數字。庫布裡克通過那些極具震撼的影像來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電影中也同樣有不少謎一樣的影像符號。骨頭——人類的武器和工具。
  •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庫布裡克的舊作《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1984》、《妙想天開》等一同參加11月8日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預告片,為46年來的第一次。       預告片中,科幻導演們紛紛向其致敬。阿方索·卡隆說:「美麗又神秘,它是電影史中的黑石。」 克里斯多福·諾蘭說:「世界上只有一個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純粹的電影。」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影片中,庫布裡克一共只用了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他究竟是如何偽造這些鏡頭的?Exopolitics的網站早在2009年就已進行過揭秘。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克拉克曾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 《2001:太空漫遊》開場鏡頭,圖片來源:Youtube庫布裡克的電影改變了這一切,這不僅來自於導演本人超越科技前沿的想像力,大膽的使用古典音樂而經常淡化對話對於敘事的推進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在這部影片中所顯示出的領先於整個時代的電影特效和未來設想。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一次是電影開頭三分鐘的黑暗結束後,音樂伴隨著一顆恆星緩緩升起,將這個場面襯託得極為宏大而壯麗,預示著宇宙的誕生、生命的初生。第二次是在猿人拿起一根骨頭砸碎動物頭骨之時,音樂伴出,將猿人懂得使用工具這一幕彰顯得十分神聖而重大,意味著猿人在進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 雨果獎《三體》作者: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拙劣模仿
    《2001:太空漫遊》是眾多科幻迷心中的神作。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影視作品,是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它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評《2001太空漫遊》——塵埃落定
    猛然間,從宇宙傳來了一種聲音。像是從手指間划過,又重新回到了手指尖。黑色的巨石從天而降,它裡面傳出一種簡單重複而令人血脈亢奮的震動,聽來為之恍惚。霎那間,鼓聲更響,奪人心魄,仿佛天籟一般瀰漫在炎熱的空氣中,溶於夜空變成一種富有詩意的聲音。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小島秀夫瘋狂吹捧的精神巨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2001太空漫遊這部硬科幻電影上映於1968年,沒錯,1968年,那個越戰還很激烈,甘迺迪遭到暗殺,毛爺爺對《從上海工具機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作批示的年代,而阿波羅首次登月時間是在1969年7月16日!
  • 影視點評:《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2001 Space Odyssey》,即《2001太空漫遊》,被稱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學涵義無人能懂的科幻電影。就是這部電影讓我期待了很久,終於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電影,發覺有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抽乾一般,需要不斷地重複才能更在文本中發掘出來。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但要想找到一部像《2001太空漫遊》一樣大膽且具有如此影響力的電影,就必須追溯到弗裡茨·朗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2001太空漫遊》一部精彩的影片
    但是卻有一位導演用他天才般的想像力,將50年後——甚至更長遠的時代裡會發生的事情,拍成了一部電影,這個人就是斯坦利·庫布裡克。這個才華橫溢的導演預見了人工智慧的出現,可以實現與人類的對話交流,對問題作出分析與處理。甚至是現在科技還未能達到,但是隨著腦神經的深入研究與非圖靈機式計算機的發明,有可能會誕生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