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2020-12-15 啼豆

文|啼豆

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2001太空漫遊》劇照

影片第一幕展現的是非洲沙漠上生活的人類祖先人猿,嚴苛的自然環境和兇猛的肉食動物危及著他們的生命,意外拾到的動物骨頭竟然可以用來防禦動物的攻擊,工具第一次走進了人類的生命之中,並在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以不同形式出現繼續奴役著人類。

《2001太空漫遊》劇照

這一幕的最後,一個人猿向空中拋出骨頭,然後骨頭神奇地變成了宇宙飛船,這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轉場,這一拋人類已跨越了上百萬年。

影片中最神秘的黑色巨石一共出現了四次,第一次出現在人猿生活的沙漠上,第二次出現在2000年博士登陸的月球上,第三次出現在2001年鮑曼乘坐的宇宙飛船與木星之間,最後一次出現在木星上的豪華房間內。

《2001太空漫遊》劇照

每一次巨石的出現,人類都試圖和它「交流」,然而巨石並沒有做出回應。那麼巨石是什麼?人類駕駛著宇宙飛船到木星究竟去尋找什麼?

影片中人類向外太空不停地探索,看上去像是是尋求宇宙的奧秘和邊界,實際上去尋找生命自身,既生命的起源。巨石就是生命本身,它是生命的過去與現在互相滲透的有機體,當人猿面對它時,人猿就是人類現在對於他們的回填,而人猿同樣地置身於巨石之中。

《2001太空漫遊》劇照

同樣,當博士和飛行員在巨石面前時,他們互相觀照,彼此又是對方。人類不遺餘力地試圖探索生命的奧秘,卻被工具帶入了歧途。無論是骨頭,飛船,還是智能電腦HAL9000,這些工具是人類理性的化身,是把自身置於自身之外去回望,進而迷失了方向。其實答案就在巨石之內,也在自身之中。

《2001太空漫遊》劇照

現在永遠地向過去回眺,過去同樣也向現在滲透並置身其中,二者已無區分,未來已被排除在外。人類不停地向外太空探索的目的不是要尋求人類的未來究竟走向何方,而是要探求生命的起源到底在哪裡。

《2001太空漫遊》劇照

所以影片最後鮑曼迅速地老去,而在黑色巨石後面出現了星孩,生命實現了一次輪迴。看上去人類已經找到了答案,但實際上答案又重新迷失在了新的生命之中。因為人類不能離開「工具」而獨立存在,所以生命永遠無法向內觀看自身,人類也就永遠無法知曉最終的答案。

相關焦點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小島秀夫瘋狂吹捧的精神巨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不過要是你現在看這個片子,也許並不覺得「好看」,緩慢的敘事節奏令你昏昏欲睡,而且你也已經看過它太多的衍生作品。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美國時間2020年5月27日,兩名太空人將乘坐馬斯克space X公司研發的「龍號飛船」登上太空。這是第一次由商業的載人飛行任務,根據NASA宣布,此次的載人任務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產生深遠影響'。
  • 《2001:太空漫遊》:全新的智慧生命,全新的人類
    小說中寫道,在未來的 2001 年,人類已經可以進行太空旅行了。當時科學家們在月球發現了一塊神秘的黑石——第谷磁場異象一號,巨石將人們的視線引向了土星衛星。兩年後,探索土星的飛船發現號啟程了。無論是人類太空人還是超級電腦,都不知道在這次看似平淡的旅途上其實隱藏著致命的危險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 《2001:太空漫遊》:人類想像力的天花板
    而一年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968年,一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即將橫空出世,它將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宗教般的隱喻一掃前代科幻電影的淺薄泡沫,成就一部屬於當代的不朽史詩,它就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2001:Space Odyssey)。  本片的拍攝起因,是NASA為向大眾普及太空知識以更好推進阿波羅計劃的實施。
  • 評《2001太空漫遊》——塵埃落定
    猿人們學會了結繩記事,製造工具……它吸引著人類一步一步來到它的面前,促進了生命的進化,給人類的冒險生活帶來了一種神秘的快樂。在往後的幾百萬年中,巨石不斷地給人們帶來困惑,也不斷的揭示了宇宙的真相。在作品中始終有一塊兒神秘的黑色巨石,它貫穿首尾,仿佛一抹神秘的微笑。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英] 阿瑟·克拉克 著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一次是電影開頭三分鐘的黑暗結束後,音樂伴隨著一顆恆星緩緩升起,將這個場面襯託得極為宏大而壯麗,預示著宇宙的誕生、生命的初生。第二次是在猿人拿起一根骨頭砸碎動物頭骨之時,音樂伴出,將猿人懂得使用工具這一幕彰顯得十分神聖而重大,意味著猿人在進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飛向太空》的科幻感來源於塔可夫斯基編織的這個故事,超過了人類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超過了普通人對於世界和宇宙的基本認識,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陌生感和科幻感。同樣,《2001太空漫遊》並不以某次太空旅行為主題,而是從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出發點,看待生命演化的本質和最終的歸宿。
  •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庫布裡克的舊作《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1984》、《妙想天開》等一同參加11月8日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預告片,為46年來的第一次。       預告片中,科幻導演們紛紛向其致敬。阿方索·卡隆說:「美麗又神秘,它是電影史中的黑石。」 克里斯多福·諾蘭說:「世界上只有一個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純粹的電影。」
  • 讀神作《2001:太空漫遊》之前必須知道的10件小事
    人類航空航天史上最著名的慘劇——阿波羅13號事件,似乎也與《2001:太空漫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飛船出事時,船上的太空人們還模仿《太空漫遊》中AI哈爾的臺詞,向地球匯報:「我們出了一個問題。」據考證,美國航空航天局裡的工程師、科學家和太空人們,幾乎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鐵桿粉。各位,千萬別學這群入戲太深的太空人用生命玩梗啊……
  • 《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再出紀念版
    據相關記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都是亞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的鐵桿書迷。其中巴茲·奧爾德林曾說:「阿瑟·克拉克爵士對太空的積極願景激發了幾代人探索太空的興趣,並激勵了幾百萬人從事科學事業。」  儘管在此後近50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但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樹葉推薦: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大家好,又到了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公版:一部文學或藝術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結束,就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免費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和藝術創作。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當然,你可能之前看電影時並沒有意識到庫布裡克的小「心機」,以下還有你可能不知道的關於[2001太空漫遊]的另外四件事:1、[2001]曾經不叫[2001]命名[2001太空漫遊]一開始被叫做[星星以外的旅程
  • 《2001太空漫遊》一部偉大的科幻電影
    《2001太空漫遊》自從上映以來就被有被冠為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稱。詹姆斯卡梅隆在節目裡提到,他曾經在電影院看了五遍《2001太空漫遊》,其中一次,有一個人直接衝到銀幕前大喊「It's God,It's God」。2001因為他所提出地問題之尖銳和深刻,也被我們稱為硬核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品,他包含了,人類進步的源泉,對科技的恐懼,人類的定義,宇宙對於人的無限。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圖片來源:imdb▲ 庫布裡克(右)與克拉克(左)在電影拍攝現場《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劇本由庫布裡克和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共同構思創作完成。在電影和小說出版物中,他們的名字會顛倒過來,用以區分兩人在作品中的不同職業身份。
  • 上海電影節|4K修復版《2001太空漫遊》來了!
    《2001太空漫遊》劇照其中,最惹人矚目的當屬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今年這部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迎來了公映五十周年,而在SIFF經典單元,你將看到這部曠世奇作的最新4K修復版本,在最清晰的狀態下,感受每一幀畫面的視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