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默默關注
我國歷史悠遠,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工藝技藝。
古代稱裝裱為「裱背」,亦稱裝潢,又稱「裝池」。書畫裝裱既是我國傳統工藝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書畫藝術獨有的表現方式。精美的書畫作品是書畫本身加上優良工藝裝裱結合的產物,其缺一不可。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精美的裝裱會使畫作更加具有藝術觀賞價值。關於裝裱工藝在行業內一直保持著三個原則:裝飾性、保護性、實用性。
圖 ① 冊頁
圖 ② 扇面
書畫的裝裱大約有冊頁、扇面、手卷、橫幅、立軸等形式。之所以要分這麼多種形式,是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場景,獲得不同的審美趣味。
從最小的冊頁開始說。冊頁就像一本手帳,可以放在案頭,展於手中供人把玩翻看,也方便出行時攜帶。而扇面,有的如字面意義般地裝成摺扇或者團扇了,有的會把扇子形狀的畫心單獨裝裱,做成鬥方掛在牆上。
在此之後,更大幅的作品就不能由可以在手頭把玩的載體來承載了。比如手卷,是橫向展開的長條,左右盡頭各有一個畫軸,平常捲起來,看的時候可以平攤在桌子上。把它變成上下展開,就是立軸,可以掛在屋裡。這類結構對畫心的保護相當到位。捲起來之後,這些看似冗餘的材料會把畫心包得嚴嚴實實的。
圖 ③ 手卷
圖 ④ 手卷
古代,宣紙或者絹是我國書畫的主要載體,由於它們具有柔軟易碎、質地薄的特點,不利於長久性觀賞,古人便開始研究如何提高其保存時長。
最初基本是用布帛、麻紙等材料加固書畫背面,這個過程稱為「裱背」。裱褙通常是一層到多層。後來為了追求美觀,人們除了在書畫背面裱紙或者布帛以外還會對其進行裝飾,如用綾、絹做成用於鑲嵌書畫的邊框,這樣既能讓畫更舒展、美觀,又能提高牢固性和觀賞性,讓書畫以懸掛的方式供人欣賞。
可見,書畫傳統藝術是促使裝裱工藝誕生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裝裱工藝又能提高書畫作品的價值,讓其能夠長久保存,得以發展。因此,裝裱工藝和書畫藝術的發展是彼此聯繫的,宛如鳥之雙翼,相輔相成。
圖 ⑤ 裱背
現存可以了解的最早相關史料,是唐代書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晉代以前裝裱不佳,宋時範曄,始能裝裱」。
在南北朝時期書畫裝裱的技藝有著很大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帝王對書畫的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派人四處搜求畫作大量收藏。這對書畫裝裱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這一時期出現了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楊子華、曹仲達等為代表的著名畫家,這個時期畫家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賦圖》、《北齊校書圖等》等。但是這些經典作品流傳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原作了,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裝裱技術不完善。
圖 ⑥ 洛神賦圖
圖 ⑦ 洛神賦圖
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家統一,中國美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無論是皇宮貴族,還是民間世俗對書畫的收藏興趣都有增無減。
唐朝的字畫裝裱藝術在形式上,繼「捲軸」式以後又發生了「掛軸」式和「書頁」式兩種裝裱形式。裝裱技術在這一時期已經程式化,唐朝裝裱藝術的發展標誌著中國書畫裝裱藝術進入初步成熟階段。
圖 ⑧立軸
宋王朝建立之初,繼承了南唐後蜀的舊有制度,設立了「翰林書畫院」,並且將繪畫納入科舉考試之中。隨著皇室對繪畫的重視,書畫作品隨之增加,與此同時書畫裝裱也隨之興旺起來。捲軸式是宋代常用的裝裱形式。
在後來的北宋宣和年間,又出現了「宣和裝」這一裝裱技法,又稱「宋式裱」。宋代的書畫裝裱理論著作《紹興御府書畫式》,這是一部關於宋代宮廷裝裱藝術的理論著作。據宋代的《畫繼》記載:「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由此可見宋朝的書畫作品收藏的富有。書畫作品的富有極大的促進了書畫裝裱藝術的發展。
圖 ⑨宣和裝
圖 ⑩宣和裝
元代繪畫成就突出地反映在文人志士的作品當中。元代著名黃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圖》,雖因 「焚畫殉葬」而被分成兩段,但是這兩段都仍然完好無損的保留在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當中。能保存到現在的元代書畫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這一時期宮廷設置專門機構來管理裝裱書畫。
圖 富春山居圖
明清裝裱藝術在中國書畫裝裱的歷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聞名全國的「吳裝」。「吳裝」的優點是布料輕柔,而且裱料配色純淨。吳裝和書畫裝裱專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書畫裝裱藝術的發展已經非常完備。
圖 立軸
中國的書畫裝裱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各個時代各個地區都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裝裱工藝,近百年來,我國的裝裱藝術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藝術流派。在裝裱流派中除了京派以外,蘇派、滬派、揚派外均產生於長江中下遊地區。
圖 立軸
蘇派的裝裱藝術風格清新淡雅,畫件平軟。揚派的出現要晚於蘇派,其製作工藝上更善於仿古、整理舊畫作。滬派的風格則介於蘇派和揚派之間,他吸收了蘇派和揚派的特點並融合發展成為自己的流派特色。京派作為北方的裝裱藝術流派有其獨特的風格,繼承了宣和裱的藝術格調。
除了以上所述的四大流派以外,在書畫裝裱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流派,如:湖南裝、廣州裝、徽裝等眾多書畫裝裱工藝流派。
圖 立軸
於裝裱師而言,一個沒有書畫知識的裝裱工作者,是談不上書畫裝裱,更成不了裝裱師的,裝裱工作者要集書、畫、鑑、理論於一身。
只有具備相應的書畫藝術素養,裝裱師才能解讀作品的內容,並基於傳統知識理論,藉助不同的藝術手法對書畫進行完善和延伸,讓裝裱形式與書畫內容能更好地融合、統一,提高作品的價值、美感以及藝術性。
了解歷史,可以照當下,了解藝術,可以知美醜。
微信號:藝金國際影視傳媒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