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題:陸軍某航空兵旅:鍛造插上鋼鐵翅膀的「空中鐵騎」
於曉泉、韓明坤
北疆大漠,戈壁深處。
隨著引擎的陣陣轟鳴聲,數架武裝直升機迅速出現在「敵」陣地前沿。
「攻擊!」隨著指揮員崔佳彬一聲令下,飛彈、火箭彈、航炮接連開火,一套「組合套餐」將「敵」陣地目標消滅殆盡,陸軍第82集團軍某航空兵旅實彈射擊演練取得優秀戰績。
組建以來,這支部隊不斷超越自我,一次次搏擊蒼穹,鍛造插上鋼鐵翅膀的「空中鐵騎」,先後圓滿完成「國字號」「軍字號」大項任務百餘次,5次參加閱兵,作為護旗方隊2次飛「閱」天安門。
1988年1月8日,這個陸航勁旅的前身、原某集團軍直升機大隊應運而生,「鐵腳板」插上了「鋼翅膀」。
「從當年的一無所有、一窮二白到後來的設施完備、人才濟濟,從靠馬燈飛夜航到後來的飛參系統、差分系統亮相演訓場,我們旅是人民陸軍裝上鋼鐵旋翼『飛起來』的縮影。」旅長崔佳彬說。
國防和軍隊改革啟動後,這支陸航部隊「振翅換羽」。由運輸保障型到綜合作戰型、從傳統指揮到現代化指揮、從小機群執行單一任務到大機群跨區遂行多樣化任務……他們逐步成長為一支新型主戰力量。
飛行員甕曉龍清晰記得2017年隨隊奔赴朱日和參加沙場閱兵任務的場景。「我們擔負的是空中受閱梯隊的『90』紀念標識任務。」甕曉龍說,飛行訓練時刻都要面臨高海拔、強風、沙塵天氣的考驗。
崔佳彬帶領官兵白天搞訓練、晚上進行課題研究,創造了「1天研究、1天擺練、1天成型升空」的紀錄。最終,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以米秒不差的成績接受了檢閱。
「滑跑起飛」「平臺起降」「低空突防」……近年來,一系列戰術課目成為這個旅訓練的「重頭戲」。立足戰場需求、聚焦實戰需要、一切向實戰對表,成為他們狠抓戰鬥力建設的「主旋律」。
2018年,「陸航空突奇兵-2018」比武競賽大幕拉開。
「得知競賽課目以後,所有同志都倒吸了一口冷氣。」飛行員趙景科回憶,除了飛行課目以外還加入了搜救、按圖行進、作戰籌劃等課目。
在朱日和苦戰的兩個多月,崔佳彬聘請院校教授專門進行指導,並針對短板集中補課。「五加二、白加黑,很多參賽隊員都有高原反應,但是大家從沒打過退堂鼓。」崔佳彬說。
由於水土不服加之高原缺氧,趙景科在參加3公裡武裝越野的時候倒在了終點。甦醒過來後,他不顧戰友勸阻,掙扎著繼續參加下一個項目,並獲得優秀射手和金牌教練員雙項冠軍。
最終,這個旅斬獲了「陸航空突奇兵-2018」比武競賽8個項目中的6個第一。
今年6月,一場實戰背景下的戰術課題研究演練拉開帷幕,全旅千裡轉場至塞北邊疆,對直升機戰術攻擊方式展開課題研究。
剛開始,介於當地複雜的地形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有人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建議降低訓練難度。「一切從實戰出發!」在議訓會上,崔佳彬一錘定音。
演練中,這個旅設立了「遇敵防空火力攔截」「電磁幹擾」「遇敵空中攔截」等多個特情課目,著重培養飛行人員的戰鬥素養。
在實彈射擊中,飛行員在起飛前不知道往哪裡飛,更不知道「敵」陣地在哪裡,到了射擊區域才知道要射擊哪個目標。「雖然這樣的考核非常苛刻,但是戰場上更加殘酷,訓練中丟失的是分數,戰場上丟掉的卻是生命。」旅參謀長顏鵬志說。
經過近兩個月的刻苦攻關,這個旅研究出一套適合陸航部隊的攻擊方式,飛行人員在戰場上根據戰場態勢和戰爭階段自主選擇不同的武器進行攻擊,「察打一體」「擇要攻擊」「火力覆蓋」等打擊方式紛紛亮相練兵場,大家把這套打擊方式稱為「陸航套餐」。在最後的一場實彈射擊考核中,所有課目的成績均達到優秀水平,10餘名金牌射手脫穎而出,20餘名新射手從此走向戰位。
「作為新質作戰力量,陸航部隊在未來戰場上所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面臨的考驗也將越來越艱巨。」崔佳彬說,這就需要我們時刻準備起飛,時刻準備戰鬥,做好戰爭隨時打響的準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