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宋兩大王朝,從秦漢時的鐵血徵天下時代,跨入文武雙修時代。
如大唐戰神李靖熟讀兵書,那也是儒將。如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就是隋唐演義上的軍師徐茂功,不過在隋唐演義上是定位於文人型,智如諸葛亮的人物,但是實際歷史上是文武雙全的儒將之一。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盛唐也罷,晚唐也罷,因為科舉錄取名額有限,就有不少詩人(除卻詩人肯定也有不少書生)就去一方軍事首腦就是幕府(唐代能開幕府一般至少是節度使及以上級別,當然也有一些京城所謂賓客,不過沒有春秋戰國那麼誇張了,如李世民的秦王府)參軍這類職務,以圖另個方面立功入仕。
有些中進士因為要等上好久才能遴選,為了生活也罷,或者再謀個前途積累資本也會去幕府。比如杜甫,岑參,高適均是如此,最為出色也就是高適了。李白則是在五十幾歲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但是卻不幸捲入所謂永王東巡叛亂案(實際應該不是叛亂,只是越紅線了)差點命喪黃泉。這就充分說明在唐代書生們有那種入沙場殺敵建功的從軍之心。所以很多唐代詩人的很多大氣磅礴的軍旅和邊塞詩,那同詩人們有親身經歷,切身體驗有相當大的關係的。
唐代最令人惋惜的英年早逝的才華橫溢的李賀:
李賀是天才詩人,可惜英年早逝。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 長吉鬼才」之說。
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 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
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黑雲壓城城欲摧」就是出自他軍旅邊塞詩《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黑雲壓城城欲摧「,把敵軍形容成黑雲一樣,一方面渲染戰爭來臨,敵軍來勢洶洶的緊張氣氛,另一方面也說明侵略者的黑暗兇殘。但是我方將士毫不畏懼,用「甲光向日金鱗開」來襯託我方將士的鐵血精神。
黑雲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出擊。詩的一開始通過對照表現了形勢危急,又表現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黑雲一般是用來形容邪惡,陰暗的,用到此處一點不違和。
戰爭廝殺那是經常從白天廝殺到夜晚,不管時間季節的。
但是保家衛國的將士卻毫不後退,只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正如」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精神 。
也許有人說君這是在宣揚愚忠精神,但是在古代皇帝還是代表了國家尊嚴、百姓安危的。所以在這兒要從廣義去解讀。
李賀還有一首更為出名的軍旅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更加的豪邁。
正如王昌齡所言,這些將士用熱血和生命作到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貶為參軍,但是卻在戰場被感染:
鐵血精神是可以被感染,如近現代大批知識青年奔赴抗日戰場。湧現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而且楊炯的《從軍行》也非常符合這些知識青年在烽火歲月的選擇和豪邁精神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在歷史上有很多書生均做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漢代班超的投筆從戎:「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和高適的:「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及岑參 《送人赴安西》:」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等等在送友人從軍詩中經常可以看到,不只這兩首。
這也詮釋唐代文人有很多熱血男兒。正如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學者李澤厚說的一樣:「當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徵西討、大破突厥、戰敗吐番、招安回紇的天可汗(太宗)時代裡,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瀰漫在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著時代的特色。同樣的氣概,楊炯在其他詩裡也有所反映。
文人這種精神也延續到了宋代,包括南宋,有很多文人也非常的鐵血。
如辛棄疾、文天祥這些名人,還有更多數不勝數的文人。並不是後世把文人寫得手無縛雞之力,起碼在兩宋之前包括兩宋的文人們還是能做到」上馬徵沙場,提筆治天下「的。
範仲淹也有多年邊塞從軍經歷。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蘇軾的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少年熱血,但是蘇軾時年已經四十以上,但是卻仍然血未冷。
於是發出: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讀來也是令人熱血沸騰,歲數大了又如何,血仍然可以熱,仍然可以跨上戰馬奔赴沙場。
正如有人評論: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後又作出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裡的英風與豪氣。
熱血、激情並不屬於少年,中年老年也可以有,正如曹操所言:」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激情可以不分年齡,關鍵在於自己是否願意保留自己的熱血和激情。
在古代很多名臣名士都是四十歲大器才成,我們今人壽命比古代更長,又何必過早說自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