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初唐四傑,你能立刻說出他們的名字嗎?知道他們的排名誰前誰後嗎?
初唐四傑的名字及排名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這四個人的詩歌及駢文都帶有非常明顯的個人風格,後人總結為:「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逸」。
得「雄厚」二字評價的楊炯,雖然排名靠前,卻最讓人忽略,還不如末位的駱賓王讓人印象深刻,畢竟很多人會背誦的第一首古詩就是《詠鵝》。
今天來聊聊這個讓人記不住的四傑之一:楊炯。
他出生名門望族,人生卻高開低走
楊炯,字令明,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
楊炯出生在當時頗具名望的楊家,祖上可謂是人才濟濟,文臣武將都不缺,即便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已經不必從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楊炯的出身還是不錯的,至少,起點比大部分人高出不少。
當時流行弟子舉,就是由各地政府舉薦,選拔當地的少年天才入編,以待後用,如同現在的天才少年班,專門為國家儲備人才的地方。
年僅十歲的楊炯被選中了,待制弘文館,已經算是一隻腳踏入了仕途。
這樣的經歷,絕對算是高起步了。
可惜的是,待制不是出仕,其實剛進弘文館的時候,楊炯因為太年輕了,十一歲的孩子對出仕與否還不是在意的,後來卻沒想到,一待就是十六年。
十六年的時光,足夠讓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懷大志的青年,整整十多年,在一個微不足道的職位上,楊炯從不在意到心急火燎,又到無可奈何,只能把滿腔鬱悶訴諸筆端,這期間楊炯創作了《青苔賦》和《幽蘭賦》表達自己渴望仕途,卻懷才不遇的情志。
676年,他終於盼來了機會,年近三十的楊炯終於入了編,進了弘文館得一個「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其主要工作就是做一些編輯校對的活。
十歲被舉神童,苦等這麼多年,到頭來,一個芝麻小官就打發了,換做誰心裡都是抑鬱的吧,懷才不遇,傷了自尊的楊炯並沒有自暴自棄,儘管位卑言輕,楊炯在這個職位一待也是六七年。
楊炯為人做事確實沉穩,怪不得能得「雄厚」二字的評價。
一代書生,心中始終藏著一個徵戰沙場的夢
公元679年,唐高宗年間,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師徵討。
這在當時是一次比較浩大的軍事行動,自然也吸引了朝野上下的眼球。楊炯也不例外,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歸來封侯,受萬人敬仰。這大概是很多男兒的夢想,但是作為文人的自己卻只能默默無聞,湮沒人群之中,可想而知,此時的楊炯內心對行軍打仗充滿著嚮往和渴望,又迫於現實情況不能一同前去,於是只好拿起筆,用自己最擅長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邊塞的報警烽火已經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還能夠平靜。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級士兵長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只能舞文弄墨的白面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裡,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
楊炯的這首詩是一首標準的格律詩,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它一掃初唐宮體詩的浮華空洞,以剛建的筆鋒,昂揚的氣勢描繪了一幅戰鬥的畫卷,楊炯從未去過戰場卻能寫出如親臨戰場的文字,可見其文字功底厲害了。
恃才倨傲仕途坎坷,恪盡職守終得盈川之名
楊炯性情耿直,甚至有些恃才倨傲,因為看不慣某些官員趾高氣揚、矯揉造作的作風,故譏諷他們為「麒麟楦」。認為這些人就像戲裡的麒麟,雖說名字是麒麟,只不過是一頭驢子,刻畫頭角,修飾皮毛,看起來像麒麟罷了,脫了馬甲,還是一頭驢子。那些沒有德行學識的傢伙,披著朱紫色的朝服,和驢身覆蓋麒麟皮沒有區別。
這樣的言論不被記恨才怪吧,這也是他仕途不順的原因之一。
對於初唐四傑的排名在其當代就有了,大部分人是認可「王楊盧駱」這個順序的,
據《舊唐書》載,楊炯對於自己排在第二位是不服氣的,曾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意思就是說,排在盧照鄰之前,覺得慚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氣的。
692年冬天,楊炯領賞出任盈川縣令。
縣令官職一點都不高,但是對於鬱鬱不平大半生的楊炯來說已經釋然了。他的理想不過是濟世安民,到哪裡都是一樣的。
到了盈川之後,他恪盡職守,愛民如子。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必然去附近的行政村與自然村巡視,為當地的地形地貌作出相應的規劃。
最終,楊炯卒於任上,被百姓稱為「楊盈川」,賢名傳世至今。
楊炯的一生,是高開低走的典型例子了,他出身望族,少年成名,最終也不過得縣令一職,他也曾年少輕狂卻也最終被歲月磨得幾分沉穩,他用一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開啟盛唐的大門,這一聲的吶喊,扭轉了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