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養娃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大人看孩子往往只能看表面,孩子小時候表現得活潑伶俐一些,常常會收穫一堆誇獎,可是「真聰明」和「假聰明」其實有很大區別,你能分辨出來嗎?
同事小馮有一個5歲的女兒穀穀,因為長得漂亮愛表現,一直被媽媽帶去參加各種唱歌跳舞類的比賽,是小區裡出名的「小童星」。
小馮也把教育女兒當成頭等大事,總在家裡教女兒怎麼表現才能吸引別人注意,告訴她一定要把表演儘量做好、做完美才能拿到高分。
孩子在大賽上,幾次為自己的失誤找藉口,評委的好感斷崖式下跌
有一次小馮帶著女兒參加一個舞蹈比賽,穀穀因為表現大方、口齒清晰,外加敢於表現,一直被誇贊聰明有天賦、是吃這行飯的,很被評委們看好。
直到比賽中間出了一個互動環節,評委讓幾個孩子模仿一段T臺走秀,大家都沒準備過,也不知道在哪裡定點擺姿勢,走的時候還會撞到,惹得評委和觀眾哈哈大笑。
其他小朋友們看到這種情況只覺得好玩,都無所謂,唯有穀穀覺得沒表現好很著急,她問主持人能不能再來一遍,因為剛才是另一個小孩沒走好撞到她了,不是她的錯。
主持人乾脆讓所有人重新走了一遍,結果穀穀因為走得快,踩到了別人鞋子,又沒走好,她再次問主持人能重走嗎?主持人有些不解,問她為什麼?穀穀說是前面的人走得太慢,擋住了她,她才踩了別人鞋子沒走好。
聽了這話的評委們面面相覷,其中一個評委忍不住問穀穀:「穀穀,剛才不是你走得太著急,踩了別人的鞋子嗎?」穀穀轉著一雙大眼睛,脆生生地說:「我沒有走快,是前面的人走太慢了,她走不好連累了我。」
大人們自然看得清清楚楚,兩次都是穀穀走得有問題,可是這孩子卻把聰明勁用在為自己找藉口上,次次都能推脫,這種行為讓大家都喜歡不起來。
最後比賽的冠軍也不是穀穀,而是另一個率真自然的小朋友。
孩子小時候的三種「假聰明」,會影響性格形成,後一種會惹人厭
很多孩子小時候聰明,長大卻越來越讓人失望,完全沒有遵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老話,其實不是老話有問題,可能是孩子小時候只是假聰明。
第一種:從不反省自己,喜歡找藉口
這類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不覺得自己有錯。孩子小時候天生帶著可愛,童言童語就算說一些推脫的藉口,也能被家裡大人笑著誇「真聰明」。
而且小孩潛意識裡都害怕犯錯,如果能找到一個藉口證明自己沒錯,那肯定會費盡腦汁,這種時候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也是動了腦子了,外人更會覺得這孩子真機靈。
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犯錯就為自己找藉口,甚至想偷懶也為自己找藉口,長此以往,很容易養成不負責任、愛拖延的性格缺點。
第二種:「腦子跟不上嘴」,能言巧語
這一類是最容易迷惑家長的,能說會道的孩子往往會被誇為聰明、大方、會表現,殊不知這一類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不如沉默的「笨」孩子好。
如今網上調侃嘴比腦子快的人,往往用「嘴在前面跑,腦子在後面追」來形容,能說會道的孩子語速很快,因為他們急於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表現出來,思維還沒有周全的時候,就說出了一堆話。
小的時候,大人並不計較孩子的言語漏洞,就覺得一個小孩能利利落落說那麼多話,是真聰明,實則真正聰明的孩子,會思考完全之後才簡短說話,這樣能養成良好的思考和表達習慣,反觀那些話多的「假聰明」孩子,上學之後往往專注度不高,學習成績受影響。
第三種: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喜歡惡作劇
喜歡惡作劇的小孩,往往被某些家長錯誤地認為是腦子轉得快,聰明的表現。小鹿的兒子就很喜歡惡作劇,每次都能想出新奇的點子整蠱家人,爺爺奶奶被整了之後不止不生氣,還直誇孩子聰明、點子多。
受到誇獎的孩子就變本加厲,導致上學的時候時常被叫家長,小鹿回家生氣地談起這些事情,誰知兒子滿不在乎的說:「他們被整是他們笨,我能整人說明我聰明。」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假聰明」其實很好發現,家長們一定要在發現之後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可以使用專業書籍裡的方法,也可以諮詢專業育兒人士,儘早糾正孩子的「假聰明」,就能更早讓孩子真的聰明起來。
留言板話題:你家老人會不會誇獎孩子的「假聰明」行為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