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首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卻問了一句話,讓人心酸

2020-12-24 假如我是狐城

清朝李鴻章是繼曾國藩死後清朝第一名臣,有人說他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創辦了北洋海軍,靠著鼓吹日本威脅來養寇自重。也有人說李鴻章是真的為了整個清朝盡心盡力,為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續命數十年,總之各自有各自的看法,但總的來說還是支持李鴻章的人居多,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李鴻章的理解都是越來越深刻。

清朝晚期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不願提起又不得不提起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面,無論是上到皇親國戚還是下到貧民百姓都過著十分屈辱的生活。整個國家的力量因為數百年的閉關鎖國早已經和世界脫節。

李鴻章在晚清的複雜形象

中國昔日引以為傲的軍事技術和實力在19世紀西方列強的眼中就是一個笑話,所以中國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中國人骨子裡面卻銘刻著不服輸的基因,落後就要挨打讓無數中國人之中的開明人士開始放下過去的天朝上國姿態去向西方人學習,這裡面最重要且對後世中國影響最深的就是後世哪位毀譽參半的李鴻章李中堂大人了。

李鴻章是清朝後期的著名臣子,他被慈禧太后依靠為心腹,在西方人的眼中,李鴻章就是清朝的全權代表,而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只不過是和英國光榮革命之後的血統象徵罷了,在清朝百姓的眼中,李鴻章是高不可攀的存在,無論是在哪裡基本上都有著莫論國事的警告。

而在外國人的眼中,清朝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大國,這裡的百姓貧窮保守且固執,但李鴻章卻是少見的開明之人,就連甲午戰爭之中清朝的對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評價李鴻章是清朝數萬萬中國人之中唯一可以和列強爭一長短之人,他也曾經感嘆如果自己和李鴻章互換位子,身處清朝的話,那自己可能還沒有李鴻章做得好,這就是晚清李鴻章的一個基本形象,下面要說的是李鴻章遠赴海外為清朝購買軍事武器的故事。

李鴻章的無奈

李鴻章是大清的中堂大人,背後擁有年收入9000多萬兩白銀的大清國庫,按照常理來說他應該不會為了錢而發愁,可李鴻章這一次的遠赴海外購買武器就是被窮困所迫而不得不放棄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武器。

事情是這樣的,為了打造一支近代化的軍事部隊,從曾國藩他們那一輩人就開始在中國境內大量設置工廠,聘請外國人來華指導,這樣以便為清朝打造一支不弱於西方人的軍隊,可是西方人也是十分精明,他們根本不願意把最好的軍事技術教給中國人,所以清朝為了得到最先進的軍事武器,每次都要攜帶大量白銀前往歐洲英法各國購買,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李鴻章時期。

李鴻章考慮到英法兩國過去經常坑大清,虛報各種武器價格。這一次去的並不是英法兩國,而是剛果崛起的德國,參觀的是德國著名軍事武器製作公司,這些外國人知道李鴻章背後的清朝十分富有,就給他推銷了當時最新生產出來的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是由英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出來的。

這種機槍的優點就是能夠連續射擊,而且後坐力小了很多,我們可以想像要是在清朝數萬大軍兩軍對壘的時候,另外一方有數十挺馬克沁機槍進行掃射,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場面。

李鴻章聽到德國人的介紹之後十分感興趣,也覺得這種機槍手訓練不用像傳統弓箭手訓練耗費幾年的時間,基本上幾個月就可以學會熟練的使用馬克沁機槍,他從心底裡覺得這個馬克沁機槍十分適合中國士兵使用,但當他問了這個機槍一分鐘消耗多少子彈的時候,德國武器商驕傲的說一分鐘至少會打出去600發子彈。李鴻章聽完後大驚失色,擺了擺手說這機槍消耗子彈太快了,大清子彈不多,用不起這種槍。

後面的李鴻章把所有的錢都砸在北洋海軍上面去了,可是甲午戰爭中國還是敗給了日本。而今天,中國日益富有強大,中國人再也不用因為子彈不足而擔憂了,這足以告慰李鴻章的在天之靈了。

相關焦點

  •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先談價而是說了句話,實在令人心酸
    這不,李鴻章首次見到馬克沁機槍,說了句話,聽了讓現代人都感到心酸。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它口徑11.43毫米,槍體重27.2千克,以水為槍管冷卻介質,可以實現即為恐怖的600發/分鐘的連射,也可以通過調節變成100發/每分鐘的慢射狀態。這樣一種連射武器,在飛彈、原子彈、火箭炮這些武器還沒有出來之前,當然是戰場上極為恐怖的武器了。
  • 李鴻章看到馬克沁機槍威力不俗,卻未採購,說的一句話讓國人心酸
    索姆河戰役中裝備了馬克沁機槍的德國軍隊就憑著馬克沁機槍的存在死死地守住了陣地,抵抗了英法兩國聯軍的進攻。 甚至馬克沁機槍的成功,硬生生的讓英國人出動了他們掩藏已久的秘密武器——坦克。坦克的出現,直接改變了世界戰場上戰爭的面貌。但是德國軍隊依舊憑藉著馬克沁,沒有後退半步。死亡人數將近140萬,失蹤人數30多萬,也因此,這場戰爭被稱為「索姆河地獄」。
  • 李鴻章出使德國,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說了一句話,飽含心酸無奈
    於是乎,一眾的武器公司,紛紛派人攜帶著大量先進的武器來華面見李鴻章,向他推銷性能先進的武器裝備。當然,作為清廷對外的主管者,李鴻章也怕買到劣質的武器,或者怕被忽悠了。於是乎,他多次帶領了清廷使團前往英德兩國考察。 19世紀90年代,李鴻章又一次來到了德國考察,這次,一挺名叫「馬克沁機槍」的武器引起了他強烈的關注。
  • 看到馬克沁機槍,李鴻章為何覺得它的射速太快?
    李鴻章是洋務派代表,自然就很重視軍工,因此,有人就藉機向李鴻章推薦馬克沁機槍。聽說這款機槍問世不久,射速也快,因此,李鴻章很是重視,就親自前去看看。李鴻章而推薦這款機槍的人,為了讓李鴻章充分的了解到馬克沁的威力,拿下這個大的訂單,就搞了一個實彈射擊展示。
  • 清朝末年,李鴻章頭回見馬克沁機槍,說了一句話讓人感到心痛!
    清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李鴻章,一生中功過參半,他的過失就是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大肆貪汙銀兩,並在各地購買了房產土地,還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更是擁有一整條的商業街,可謂是富可敵國
  • 李鴻章到英國取經,見到馬克沁機槍,為啥連連搖頭?
    其實晚清時期也湧現出了不少打開窗口看西方的名人,比如李鴻章,他就曾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不僅積極引進西方的軍事和工業技術,讓晚清的工業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還曾遠渡西洋「取經」。1896年,李鴻章到英美進行訪問,西方的高樓大廈讓李鴻章十分驚訝。
  • 外國人給李鴻章展示馬克沁機槍,幾下打斷一顆大樹,李鴻章當即作出...
    2020-12-24 11:45:55 來源: 有意思的那人 舉報
  • 1888年清政府已能仿製馬克沁機槍,為何始終沒有批量生產
    馬克沁機槍是列強欺負和侵略弱小國家的重要武器,連不怕死的日本人都曾被馬克沁機槍嚇得腿發顫。在1904年的日俄戰役裡,馬克沁重機槍造成的死亡高達九成。所以馬克沁機槍是各國夢寐以求的「利器」,也是各國青睞的「寶貝」。有趣的是,在馬克沁機槍問世不久,中國就掌握了馬克沁機槍的製造技術。1883年,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了馬克沁機槍,次年申請了專利。
  • 都是機槍,為什麼馬克沁機槍能夠替代加特林機槍?
    此外,加特林機槍的殺傷力也大於傳統機械。所以,加特林機槍發明後,被世界各國廣泛仿製、使用。1879年,祖魯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軍隊只有1萬多人,祖魯王國的軍隊超過4 萬多人。英國軍隊憑藉加特林機槍的巨大威力,消滅了祖魯軍隊的主力,將這個獨立的國家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加特林機槍還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
  • 加特林和馬克沁機槍哪個更牛?來看看這份評析
    但是在1903年,加特林機槍的射速就達到了每分鐘200~00發。當然,加特林機槍的性能的確比不上馬克沁,不然也不會被馬克沁、白朗寧和哈其開斯機槍取代,被當作廢銅爛鐵進入到歷史的垃圾堆裡面,退出了戰爭舞臺。歷史上,清朝也曾經去西方採購過馬克沁機槍。
  • 對比加特林和馬克沁機槍哪個更牛?來看看這份評析
    眾所周知,加特林和馬克沁機槍是19世紀研發的重機槍,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過列裝史。那麼,這2款機槍誰更牛一些呢?下面這們進行簡要評析。 1870年,英國開始生產加特林機槍,沙俄也採購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但是在1903年,加特林機槍的射速就達到了每分鐘200~00發。當然,加特林機槍的性能的確比不上馬克沁,不然也不會被馬克沁、白朗寧和哈其開斯機槍取代,被當作廢銅爛鐵進入到歷史的垃圾堆裡面,退出了戰爭舞臺。
  • 馬克沁機槍每分鐘600發,李鴻章卻連呼用不起,背後無奈誰人知?
    提到李鴻章,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教科書上所記載的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因為這些割地賠款條約大多是他自己籤的。而現實中的李鴻章,更多的扮演的是一個背負著所有屈辱,竭力救國卻無力回天的可憐老人。後來居上,後來居上,清末的有識之士紛紛興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念頭,雖然我們現在的人都覺得學不到最核心的技術,但還是要後來居上。但是就當時全心全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國人來說,有這樣的思想,已經很前衛了。作為一個清朝重臣,李鴻章決心要保持這個千瘡百孔的朝代,這也是他的願望之一。
  • 德國人向李鴻章展示機關槍,李鴻章得知射速後,搖頭說道:用不起
    為了挽救清王朝衰敗的局面,很多大臣紛紛上奏進行改革,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說到這裡,不得不說的就是李鴻章這個人。作為晚清時期的名臣,他在挽救清王朝的過程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創辦了工廠,開辦了學堂等。西方列強沒侵略之前,清王朝「閉關鎖國」,絲毫不和外界打交道,故步自封。
  • 他見證了馬克沁機槍的強大,卻不願採購,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而身為晚清重臣的李中堂,在1884年親自參加了馬克沁機槍的發布會。當時,李鴻章遠渡重洋,來到了英國倫敦。並且他親眼看到了這種武器究竟具有多麼強大的殺傷力。
  • 李鴻章在美國首次見摩天大廈,沒有驚訝只說了句話,實在讓人心酸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參加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馬不停蹄出訪歐美各國,李鴻章頑強地遊遍了歐美8個國家,8月28日,他來到倒數第二站美國紐約,要在這裡進行10天的訪問。 李鴻章在這裡見到了摩天大樓也坐過了電梯,第一次坐電梯的他還鬧了一個小笑話,他當時不知道電梯是什麼東西,只見電梯四四方方的,就對周圍的美國人說:「這個房子怎麼這麼小,連張凳子都沒有。」
  • 第4230回:馬克沁機槍裡程碑,加特林機槍火神炮
    馬克沁在射擊步槍時肩膀所受到的後坐力衝擊而獲得靈感,從而開始研究以後坐力來讓自身子彈上膛的自動槍械。 首次關於馬克沁機槍的發展由海勒姆·馬克沁在1883年6月至7月註冊其專利。 馬克沁真正開始成名的時間為1893年–1894年,馬克沁機槍在羅得西亞的第一次馬塔貝勒戰爭中英軍以50人的軍隊操作四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祖魯人的進攻,在開闊地形機槍火網足以瓦解步兵衝鋒的意志,致使敵方無法瓦解數量居劣的英軍
  • 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
    馬克沁機槍的神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馬克沁機槍的特點,二是日軍在日俄戰爭時的戰法。一、射速快、水冷、穩定、笨重是馬克沁機槍的特點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中國稱賽電槍,這是李鴻章在1884年見證了它的威力後專門給它起的名字,當時這款槍剛剛研製成功。
  • 以一當十的恐怖殺器,李鴻章看了之後,竟然默默搖頭不語
    而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處於一個腹背受敵的狀態,著名的北洋軍隊創立者李鴻章想要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在世界各地尋求殺傷力強大的武器進行購買,但是在看到馬克沁的強大威力的同時,竟然拒絕了德軍想要大量出售的交易請求。李鴻章是晚清政府一位非常出名的朝臣,雖然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事情是,他確實對清廷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 自動機槍鼻祖馬克沁
    那一刻,遠在萬裡之外的非洲,戰爭的不對稱性卻在凸顯,那裡正因為馬克沁機槍的使用而哀鴻遍野。  這是馬克沁機槍首次應用於實戰。1894年,英國軍隊與非洲的麥塔比利人爆發了一場戰爭,英國軍隊兵力僅有50餘人,而麥塔比利人擁有5000多人。雖然兵力相差懸殊,但英軍毫不懼怕,因為他們攜帶了4挺馬克沁機槍。面對蜂擁而來的敵人,4挺馬克沁機槍交織出的「死神之鞭」,打退了幾十次衝鋒。
  • 百年前李鴻章訪美,第一次見高樓大廈,說的一句話,令現代人心酸
    700年後,李鴻章在美國說了一句話,表達了同樣的悲憤與苦澀。 說到李鴻章,很多人罵他賣國賊,然而事實上,他算不上賣國賊,而且他對國家一直保持著熱愛與忠誠,無數次希望它崛起,只是時代註定往前走,他無法拯救腐爛的王朝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