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虛弱地時期,由於當時清朝的軟弱無能,中國在面對列強時幾乎是一敗再敗。面對這種情況,也有一些清朝的官員開始了對清朝進行反思。實際上早在1840年左右,林則徐、魏源他們就已經意識到了清朝的武器和技術落後於世界了,這才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說法。然而,《孫子兵法》上說: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用兵打仗,又豈是「師夷長技」就能改變戰爭強弱對比的?根據兵法上來看,一個國家想要打贏別人,第一要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家富強;其次則是將軍善於用兵,計謀百出;最後才是兵器的打造和技術的精良。如果一個國家做不到第一條,談何「師夷長技」呢?這不,李鴻章首次見到馬克沁機槍,說了句話,聽了讓現代人都感到心酸。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它口徑11.43毫米,槍體重27.2千克,以水為槍管冷卻介質,可以實現即為恐怖的600發/分鐘的連射,也可以通過調節變成100發/每分鐘的慢射狀態。這樣一種連射武器,在飛彈、原子彈、火箭炮這些武器還沒有出來之前,當然是戰場上極為恐怖的武器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大規模裝備了馬克沁機槍。德國給自己的陸軍購買了12500挺這種重機槍,以此讓自己的陸軍在歐洲戰場上可以橫衝直撞。據當時的統計顯示,哪怕僅僅在100米的戰線上放下一挺馬克沁重機槍,德軍也可以在一天之內給英國士兵製造60000人的慘重代價。
當時的清朝進步分子都在想著怎樣改變清朝的命運,由於清朝的特殊性,真正掌握大權的大臣都沒有想過「變法圖強」這條路。因為「圖強」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變法」則是完全沒有可能的,除非把清廷的統治給變沒了,否則「法」怎麼變也不可能拯救清朝的沒落,這一點後來的戊戌變法也證明了。
所以真正掌握實權的大臣,他們想到的都是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條雖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具體來說,就是搞洋務運動了,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就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 ,首先就得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於是,1896年,甲午海戰結束後不久,李鴻章出訪英國。
作為一個當時的進步分子,李鴻章當然對於當時橫行歐洲戰場的「寡婦製造者」馬克沁重機槍有所耳聞,所以來到英國後他就專門前往馬克沁公司參觀。對於李鴻章的參觀,馬克沁公司也是非常歡迎的——畢竟,這是一個不了解行情的大客戶,指不定能夠狠狠地賺上一大筆錢的,而且李鴻章還代表著整個東方武器市場。
所以馬克沁公司給李鴻章準備了3挺馬克沁重機槍,並且每挺機槍配備333發子彈供李鴻章實驗、參觀、試射。哄哄哄的機槍聲在李鴻章的耳朵裡響起,只見機槍前面的假象陣地被打得塵土飛揚,飛沙走石。這種機槍的殺傷力實在是給了李鴻章以巨大的吸引力,如果有了這樣的機槍,甲午海戰還會輸嗎?
接著,馬克沁又將機槍換成機炮,機炮的威力更為巨大,打得李鴻章都感覺到地面在震動了。馬克沁向李鴻章熱情地介紹到:機槍一挺300多英鎊,1000發子彈150先令;機炮一挺也僅僅346英鎊,每顆炮彈6.6先令。這個價錢的槍和炮確實也還是清朝能夠承受的價格,但是李鴻章卻在心裡算另外一筆帳。
當時的中國1海關兩=3.75法郎/0.15英鎊,也就是一英鎊等於6.7兩白銀。而機炮每分鐘發射400發6.6先令的子彈,相當於每分鐘打出去132英鎊,換算成白銀則是每分鐘打出去880兩白銀。如果僅僅只是買它幾千杆800多兩銀子的槍李鴻章還可以忍心「剁手」,可是一分鐘打出去800兩,完全下不了手啊!於是李鴻章沒談價格而是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種槍的確厲害,但耗費子彈太多,大清國根本無力承擔」
看到這裡,忍不住大家都對這個100多年前的大清宰相都感到了一絲心酸:這麼大一個國家,居然因為買不起子彈而發愁,這該讓人多麼的無奈啊!然而,這確實就是當時清朝的現狀,經濟狀況的緊張,反應的則是上層治理的混亂;治理混亂反應的則是再上一層的制度的問題——試想慈禧辦生日宴會沒花幾個億,李鴻章還是有錢的。
但是槍可以不買,慈禧的生日宴會可以不辦嗎?鐵桿莊稼可以不收割嗎?當然不可以,只要大清沒有亡國,慈禧的生日宴會就得照搬不完,鐵桿莊稼就得照割無誤。我們知道,科技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砸錢行動,買別人的花錢,自己研發更花錢,李鴻章連錢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他又拿什麼「師夷長技以制夷」呢?
不過,最後李鴻章還是咬牙買了幾十挺馬克沁重機槍回去裝備自己的精銳士兵和和清王朝的皇家護衛,還拿出來幾挺機槍送去江南製造局仿製。複製能力超強的中國人在1911年就成功地仿製了馬克沁機槍,但是這個時候的馬克沁機槍已經不再是最先進的武器了,清王朝也走到了自己的終點。
最後,李鴻章的機槍夢算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的大清夢卻是徹底做沒了。李鴻章在他那個時候已經想盡了所有他能拯救清朝的辦法,然而慈禧不會去削減自己的生日宴會,朝廷大員也不會去關心普通百姓的疾苦,雖然做成了機槍夢,又於天下何益?又與百姓何關呢?這正是:
「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想了解更多關於清朝和李鴻章的故事,強烈推薦這本邊芹的《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邊芹是現代研究近代史最為深刻和發人深省的一個作家,尤其是她自身旅外的經歷,讓她能夠更多的接觸許多東方文明和西方世界之下的聯繫與秘密,讓我們跟著邊芹,從李鴻章這個亡國宰相看看中國失落三百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