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先談價而是說了句話,實在令人心酸

2020-12-18 懷古品文

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虛弱地時期,由於當時清朝的軟弱無能,中國在面對列強時幾乎是一敗再敗。面對這種情況,也有一些清朝的官員開始了對清朝進行反思。實際上早在1840年左右,林則徐、魏源他們就已經意識到了清朝的武器和技術落後於世界了,這才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說法。然而,《孫子兵法》上說: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用兵打仗,又豈是「師夷長技」就能改變戰爭強弱對比的?根據兵法上來看,一個國家想要打贏別人,第一要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家富強;其次則是將軍善於用兵,計謀百出;最後才是兵器的打造和技術的精良。如果一個國家做不到第一條,談何「師夷長技」呢?這不,李鴻章首次見到馬克沁機槍,說了句話,聽了讓現代人都感到心酸。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它口徑11.43毫米,槍體重27.2千克,以水為槍管冷卻介質,可以實現即為恐怖的600發/分鐘的連射,也可以通過調節變成100發/每分鐘的慢射狀態。這樣一種連射武器,在飛彈、原子彈、火箭炮這些武器還沒有出來之前,當然是戰場上極為恐怖的武器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大規模裝備了馬克沁機槍。德國給自己的陸軍購買了12500挺這種重機槍,以此讓自己的陸軍在歐洲戰場上可以橫衝直撞。據當時的統計顯示,哪怕僅僅在100米的戰線上放下一挺馬克沁重機槍,德軍也可以在一天之內給英國士兵製造60000人的慘重代價。

當時的清朝進步分子都在想著怎樣改變清朝的命運,由於清朝的特殊性,真正掌握大權的大臣都沒有想過「變法圖強」這條路。因為「圖強」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變法」則是完全沒有可能的,除非把清廷的統治給變沒了,否則「法」怎麼變也不可能拯救清朝的沒落,這一點後來的戊戌變法也證明了。

所以真正掌握實權的大臣,他們想到的都是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條雖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具體來說,就是搞洋務運動了,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就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 ,首先就得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於是,1896年,甲午海戰結束後不久,李鴻章出訪英國。

作為一個當時的進步分子,李鴻章當然對於當時橫行歐洲戰場的「寡婦製造者」馬克沁重機槍有所耳聞,所以來到英國後他就專門前往馬克沁公司參觀。對於李鴻章的參觀,馬克沁公司也是非常歡迎的——畢竟,這是一個不了解行情的大客戶,指不定能夠狠狠地賺上一大筆錢的,而且李鴻章還代表著整個東方武器市場。

所以馬克沁公司給李鴻章準備了3挺馬克沁重機槍,並且每挺機槍配備333發子彈供李鴻章實驗、參觀、試射。哄哄哄的機槍聲在李鴻章的耳朵裡響起,只見機槍前面的假象陣地被打得塵土飛揚,飛沙走石。這種機槍的殺傷力實在是給了李鴻章以巨大的吸引力,如果有了這樣的機槍,甲午海戰還會輸嗎?

接著,馬克沁又將機槍換成機炮,機炮的威力更為巨大,打得李鴻章都感覺到地面在震動了。馬克沁向李鴻章熱情地介紹到:機槍一挺300多英鎊,1000發子彈150先令;機炮一挺也僅僅346英鎊,每顆炮彈6.6先令。這個價錢的槍和炮確實也還是清朝能夠承受的價格,但是李鴻章卻在心裡算另外一筆帳。

當時的中國1海關兩=3.75法郎/0.15英鎊,也就是一英鎊等於6.7兩白銀。而機炮每分鐘發射400發6.6先令的子彈,相當於每分鐘打出去132英鎊,換算成白銀則是每分鐘打出去880兩白銀。如果僅僅只是買它幾千杆800多兩銀子的槍李鴻章還可以忍心「剁手」,可是一分鐘打出去800兩,完全下不了手啊!於是李鴻章沒談價格而是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種槍的確厲害,但耗費子彈太多,大清國根本無力承擔」

看到這裡,忍不住大家都對這個100多年前的大清宰相都感到了一絲心酸:這麼大一個國家,居然因為買不起子彈而發愁,這該讓人多麼的無奈啊!然而,這確實就是當時清朝的現狀,經濟狀況的緊張,反應的則是上層治理的混亂;治理混亂反應的則是再上一層的制度的問題——試想慈禧辦生日宴會沒花幾個億,李鴻章還是有錢的。

但是槍可以不買,慈禧的生日宴會可以不辦嗎?鐵桿莊稼可以不收割嗎?當然不可以,只要大清沒有亡國,慈禧的生日宴會就得照搬不完,鐵桿莊稼就得照割無誤。我們知道,科技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砸錢行動,買別人的花錢,自己研發更花錢,李鴻章連錢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他又拿什麼「師夷長技以制夷」呢?

不過,最後李鴻章還是咬牙買了幾十挺馬克沁重機槍回去裝備自己的精銳士兵和和清王朝的皇家護衛,還拿出來幾挺機槍送去江南製造局仿製。複製能力超強的中國人在1911年就成功地仿製了馬克沁機槍,但是這個時候的馬克沁機槍已經不再是最先進的武器了,清王朝也走到了自己的終點。

最後,李鴻章的機槍夢算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的大清夢卻是徹底做沒了。李鴻章在他那個時候已經想盡了所有他能拯救清朝的辦法,然而慈禧不會去削減自己的生日宴會,朝廷大員也不會去關心普通百姓的疾苦,雖然做成了機槍夢,又於天下何益?又與百姓何關呢?這正是:

「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想了解更多關於清朝和李鴻章的故事,強烈推薦這本邊芹的《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邊芹是現代研究近代史最為深刻和發人深省的一個作家,尤其是她自身旅外的經歷,讓她能夠更多的接觸許多東方文明和西方世界之下的聯繫與秘密,讓我們跟著邊芹,從李鴻章這個亡國宰相看看中國失落三百年的秘密: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出使德國,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說了一句話,飽含心酸無奈
    於是乎,一眾的武器公司,紛紛派人攜帶著大量先進的武器來華面見李鴻章,向他推銷性能先進的武器裝備。當然,作為清廷對外的主管者,李鴻章也怕買到劣質的武器,或者怕被忽悠了。於是乎,他多次帶領了清廷使團前往英德兩國考察。 19世紀90年代,李鴻章又一次來到了德國考察,這次,一挺名叫「馬克沁機槍」的武器引起了他強烈的關注。
  • 李鴻章首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卻問了一句話,讓人心酸
    清朝李鴻章是繼曾國藩死後清朝第一名臣,有人說他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創辦了北洋海軍,靠著鼓吹日本威脅來養寇自重。李鴻章考慮到英法兩國過去經常坑大清,虛報各種武器價格。這一次去的並不是英法兩國,而是剛果崛起的德國,參觀的是德國著名軍事武器製作公司,這些外國人知道李鴻章背後的清朝十分富有,就給他推銷了當時最新生產出來的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是由英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出來的。
  • 李鴻章看到馬克沁機槍威力不俗,卻未採購,說的一句話讓國人心酸
    索姆河戰役中裝備了馬克沁機槍的德國軍隊就憑著馬克沁機槍的存在死死地守住了陣地,抵抗了英法兩國聯軍的進攻。 甚至馬克沁機槍的成功,硬生生的讓英國人出動了他們掩藏已久的秘密武器——坦克。坦克的出現,直接改變了世界戰場上戰爭的面貌。但是德國軍隊依舊憑藉著馬克沁,沒有後退半步。死亡人數將近140萬,失蹤人數30多萬,也因此,這場戰爭被稱為「索姆河地獄」。
  • 看到馬克沁機槍,李鴻章為何覺得它的射速太快?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就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這不僅僅是這個機一分鐘有600發射速的厲害之處,更是他對大清軍事的擔憂!馬克沁機槍1883年,工程師馬克沁製造的馬克沁機槍問世。之後,通過不多的改進,一年後,馬克沁機槍的射速可以高達1分鐘600發子彈。成為全球首款連續發射子彈的機槍!
  • 李鴻章到英國取經,見到馬克沁機槍,為啥連連搖頭?
    其實晚清時期也湧現出了不少打開窗口看西方的名人,比如李鴻章,他就曾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不僅積極引進西方的軍事和工業技術,讓晚清的工業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還曾遠渡西洋「取經」。1896年,李鴻章到英美進行訪問,西方的高樓大廈讓李鴻章十分驚訝。
  • 清朝末年,李鴻章頭回見馬克沁機槍,說了一句話讓人感到心痛!
    清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李鴻章,一生中功過參半,他的過失就是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大肆貪汙銀兩,並在各地購買了房產土地,還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更是擁有一整條的商業街,可謂是富可敵國
  • 外國人給李鴻章展示馬克沁機槍,幾下打斷一顆大樹,李鴻章當即作出...
    2020-12-24 11:45:55 來源: 有意思的那人 舉報   李鴻章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歷史人物
  • 李鴻章出訪美國,第一次見到摩天大樓時說的一段話,實在令人心酸
    史書上關於李鴻章的評價很中肯,只是說李鴻章代表中國籤訂了《馬關條約》等一系列不公平條約,但卻沒有說他這個人的品德如何。可是,民間卻一直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的說法,如此看來,李鴻章的負面新聞也不全是空穴來風。
  • 都是機槍,為什麼馬克沁機槍能夠替代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作為職業醫生,見慣了生死離別,但如此多的傷員,還是讓他產生了悲憫之心。能不能想一個辦法,來減少戰場上的傷亡了?為了減少戰場傷亡,加特林提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很奇葩的邏輯鏈:要想減少戰場傷亡,可以從減少士兵數量入手;要想減少士兵數量,不妨發明一種以一當十的武器。當士兵擁有這種武器後,就相當於擁有10個士兵的戰鬥力,豈不是就能夠減少戰場傷亡呢?
  • 馬克沁機槍每分鐘600發,李鴻章卻連呼用不起,背後無奈誰人知?
    提到李鴻章,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教科書上所記載的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因為這些割地賠款條約大多是他自己籤的。而現實中的李鴻章,更多的扮演的是一個背負著所有屈辱,竭力救國卻無力回天的可憐老人。作為一個清朝重臣,李鴻章決心要保持這個千瘡百孔的朝代,這也是他的願望之一。他和其他幾個重臣一起推動洋務運動的發展,並積極尋求西方先進的武器,並且儘可能地模仿生產。一八八四年,正在歐洲考察的李鴻章碰巧遇到了馬克沁,他在英國展示了他設計的重機槍的威力。
  • 1888年清政府已能仿製馬克沁機槍,為何始終沒有批量生產
    當時馬克沁機槍剛問世,別說那些沒見過世面的清朝官員,就是西方人對馬克沁機槍的認識也沒有那麼深。不是李鴻章在演示現場見識到馬克沁機槍的威力,他也不會對馬克沁機槍有任何興趣。實際上,當時馬克沁機槍雖然問世,但銷路一直不怎麼樣。在馬克沁機槍問世十幾年時間裡,一直無人問津。
  • 加特林和馬克沁機槍哪個更牛?來看看這份評析
    眾所周知,加特林和馬克沁機槍是19世紀研發的重機槍,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過列裝史。那麼,這2款機槍誰更牛一些呢?下面這們進行簡要評析。但是在1903年,加特林機槍的射速就達到了每分鐘200~00發。當然,加特林機槍的性能的確比不上馬克沁,不然也不會被馬克沁、白朗寧和哈其開斯機槍取代,被當作廢銅爛鐵進入到歷史的垃圾堆裡面,退出了戰爭舞臺。歷史上,清朝也曾經去西方採購過馬克沁機槍。
  • 對比加特林和馬克沁機槍哪個更牛?來看看這份評析
    眾所周知,加特林和馬克沁機槍是19世紀研發的重機槍,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過列裝史。那麼,這2款機槍誰更牛一些呢?下面這們進行簡要評析。 1870年,英國開始生產加特林機槍,沙俄也採購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但是在1903年,加特林機槍的射速就達到了每分鐘200~00發。當然,加特林機槍的性能的確比不上馬克沁,不然也不會被馬克沁、白朗寧和哈其開斯機槍取代,被當作廢銅爛鐵進入到歷史的垃圾堆裡面,退出了戰爭舞臺。
  • 李鴻章在美國首次見摩天大廈,沒有驚訝只說了句話,實在讓人心酸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參加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馬不停蹄出訪歐美各國,李鴻章頑強地遊遍了歐美8個國家,8月28日,他來到倒數第二站美國紐約,要在這裡進行10天的訪問。 李鴻章在這裡見到了摩天大樓也坐過了電梯,第一次坐電梯的他還鬧了一個小笑話,他當時不知道電梯是什麼東西,只見電梯四四方方的,就對周圍的美國人說:「這個房子怎麼這麼小,連張凳子都沒有。」
  • 他見證了馬克沁機槍的強大,卻不願採購,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而身為晚清重臣的李中堂,在1884年親自參加了馬克沁機槍的發布會。當時,李鴻章遠渡重洋,來到了英國倫敦。並且他親眼看到了這種武器究竟具有多麼強大的殺傷力。
  • 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
    馬克沁機槍的神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馬克沁機槍的特點,二是日軍在日俄戰爭時的戰法。一、射速快、水冷、穩定、笨重是馬克沁機槍的特點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中國稱賽電槍,這是李鴻章在1884年見證了它的威力後專門給它起的名字,當時這款槍剛剛研製成功。
  • 李鴻章初次訪美,看到高樓大廈沒有驚訝,而是說了句話,讓人心酸
    百年前,李鴻章訪問美國時第一次見到了之前僅僅聽人說過的的「摩天樓」,他發表了一番看法,雖然含蓄,如今聽起來卻有些讓人心酸。 對中國人而言,李鴻章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道光三年(1823年)李鴻章生於安徽合肥一個讀書家庭,自幼苦讀,兩隻腳還沒跨入朝堂之前,李鴻章就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暗暗在心裡想:「倘無駟馬高車日
  • 初到美國的李鴻章,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說了句令中國人心酸的話
    初到美國的李鴻章,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說了句令中國人心酸的話導語:光緒年間,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使臣受邀請出訪美國。此時的清朝正處於大勢已去的局面中,當李鴻章站在紐約高樓聳立的景象前不禁一番感慨。但是最終清政府並沒能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而進行本質上的改變。二.李鴻章個人的成長經歷李鴻章從小出生在安徽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自幼聰明且勤奮努力,在年輕的時候就連中舉人進士,並且拜曾國藩為師。
  • 以一當十的恐怖殺器,李鴻章看了之後,竟然默默搖頭不語
    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水冷式自動步槍,在馬克沁被發明出來之前,所有的士兵上場打仗用的都是單發步槍,效率非常的低。而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處於一個腹背受敵的狀態,著名的北洋軍隊創立者李鴻章想要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在世界各地尋求殺傷力強大的武器進行購買,但是在看到馬克沁的強大威力的同時,竟然拒絕了德軍想要大量出售的交易請求。李鴻章是晚清政府一位非常出名的朝臣,雖然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事情是,他確實對清廷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 第4230回:馬克沁機槍裡程碑,加特林機槍火神炮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絕對是兵器史上的裡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德軍大量使用馬克沁機槍,德軍在壕溝兩側各安排一群槍手,使用馬克沁機槍對著衝進陣地的英國佬掃射,結果一天之內就射殺了五萬多英國士兵,這在冷兵器時代是絕對不敢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