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水冷式自動步槍,在馬克沁被發明出來之前,所有的士兵上場打仗用的都是單發步槍,效率非常的低。而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處於一個腹背受敵的狀態,著名的北洋軍隊創立者李鴻章想要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在世界各地尋求殺傷力強大的武器進行購買,但是在看到馬克沁的強大威力的同時,竟然拒絕了德軍想要大量出售的交易請求。
李鴻章是晚清政府一位非常出名的朝臣,雖然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事情是,他確實對清廷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在清朝軍事方面承受著巨大壓力的時候,他選擇了從英美軍方購進大量的軍事武器,雖然讓軍事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同時也花費了國庫中的大量金銀財寶,再加上慈禧專權小氣,此時的清朝國力早就已經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強大了。
德軍關於馬克沁重機槍曾建立過一次輝煌的成就,同時也是打出名號的一場戰爭。在1983年爆發的英國軍隊與蘇魯士人的戰爭中,英國有一支配備了4挺馬克沁的50人軍隊,面對蘇魯士人5000餘人的50多次瘋狂進攻,僅僅幾輪掃射就抵擋了下來,並且成功的射殺了對方3000餘人,這樣在對方是自己百倍人數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馬克沁重機槍功不可沒。
馬克沁重機槍本來就是利用槍枝本身的後坐力來工作的,它的口徑為11.43毫米,整挺機槍的重量為27.2千克,彈帶長度為6.4米長,可容納333發19毫米子彈,而且彈帶還可以續接,當李鴻章真正看到馬克沁重機槍本身的時候,它已經經過了很多工程師的改良和優化,最後的最高理論射速已經達到了每分鐘600發,且射速可調。
當李鴻章與德軍接觸,並且親自去到了德軍的演武場上觀看馬克沁的威力之時,深深地被這種瞬間可以打穿一棵大樹的強大火力給震撼住了,就在隨行官員們都止不住的讚美的時候,李鴻章卻露出了微微失望的表情,這讓將馬克沁引以為豪的德國人感到不可思議。但事實上,李鴻章並不是不喜歡馬克沁,反而是考慮得更加深遠,每分鐘600發的射速固然是飛快,但對於子彈的消耗也是極其可怕的。
最終,在李鴻章的決策下,這樣明顯能夠提升清軍實力的重型武器還是沒有被大量購進,而沒有被大量購進的理由,竟然是槍我們能買得起,但是當時的國力已經不足以供應如此大的彈藥消耗量了,畢竟為了抵禦內憂外患,已經在軍事方面耗費了不少的資源和人力,說起來也真是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