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打在李鴻章臉上的那一槍,李鴻章用它換了一億兩白銀,值嗎

2020-12-15 中亮郎

甲午中日戰爭象徵的寓意很多,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也蘊藏了很多意義,雖然北洋艦隊自此一戰再無東山再起之時,但歸根結底來說,問題還是出在了晚清的封建體質上。

洋務運動固然先進,固然促使中國在近代史上邁出了一大步,但總歸還是局限於器物層面,所以不論是前期「自強」,還是後期「求富」,都沒能擺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框架,沒能從封建制度和國人思想上入手,這場「自救者」的改革無論進展多快、成效多大,總歸還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

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洋務運動,畢竟它的興起也是近代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的象徵,其本身先進性還是有的,對於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具有著難以估量的助推作用。但甲午中日戰爭一敗,洋務運動也就宣布破產了……

值與不值,自有後人評說

1895年3月,晚清政府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要求,特派李鴻章前去日本商討籤訂《馬關條約》的事宜。其實,說是邀請李鴻章東渡日本商討條約籤訂,實際上伊藤博文早已擬定好了條約內容,此番要求李鴻章前來,就是認為李鴻章才算得上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換作其他人的話,日本人根本不承認。所以說,當時來看,《馬關條約》的內容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李鴻章此去只需要在頁腳籤上自己的名字即可,但中堂此去,挨了一槍,也贏了一億兩白銀。

觀點①值得

其實我本人也是非常贊同這個看法的,畢竟李鴻章此番沒有白去,能夠在《馬關條約》強抹掉一個億,這還是有功勞可以言說的。假如李鴻章當時東渡日本只是籤了自己的名字,同意了《馬關條約》中日本人提出的所有條款,那麼恐怕李鴻章招致的唾罵聲和罵名會更加無窮無盡。

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就被日本人打在臉上這一槍嚇了個半死,因為日本人此舉就是為了恐嚇清政府,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讓李鴻章直接在條約上簽字。但刺殺的那個日本浪人怎麼也想不到,李鴻章竟然「借題發揮」,很好地利用了這一槍為清政府和中國人民抹掉了一個億。

觀點②不值得

不值得?哪裡不值得了?難道能夠用這一顆子彈抵消《馬關條約》上的一億兩白銀不值嗎?在這裡,我想向看過這篇文章的讀者問一個問題,有多少人因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對他本人感到痛恨,「賣國賊」的唾罵聲一股腦兒地朝向了他,「中華民族罪人」的口號也朝向了他。在我看來,李鴻章只是一個「清政府的裱糊匠」而已,根本稱不上「罪人」的程度。

如果有幸身臨其境的話,甲午戰敗、北洋艦隊覆沒、國人心碎、意圖一舉瓜分中國的西方列強虎視眈眈,那樣內憂外患的局勢之下,李鴻章可以不去,總是有人要去的吧?不論換做誰擔任代表籤訂《馬關條約》,我想都應該會背負罵名、承擔輿論壓力吧!

我這樣說的話,李鴻章臉上挨得那一槍,還值得去和日本人討價還價,換得那一億兩白銀嗎?從這點因素來看,李鴻章確實還是具有一定民族意識和大局觀念的。

與日本人談判的李鴻章,很難!

李鴻章安全抵達日本之後,每日回到住所便會將白天同日方談判的過程用電報的方式秘密匯報給朝廷,但這種往來的信息很不幸地均被日方所截獲。正因為如此,再加之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勝利,所以伊藤博文和其他參與談判的日本代表總是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勝利者的姿態,日方完全掌握了清政府此番談判的底牌,故而再談判桌上,無論李鴻章如何爭辯,日方總是寸步不讓。

第一、二輪中日談判沒有結果,第三次談判之時,李鴻章在回來途中不幸遭到了日本人的襲擊,所幸那一槍沒能擊中要害部位,只是打在了李鴻章的側臉上。日本政府防止李鴻章藉此時機洩露此事而終止談判,到時候這個消息如果讓其他列強聽到的話,對於日本來說,絕不是什麼好的事情。於是伊藤博文第一時間對李鴻章進行了安撫,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開始了搜捕兇手的進程。

第五輪談判中,伊藤博文根據清廷遞交上來協議書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篩減」,不過這次談判似乎很順利,因為日方答應了清廷縮減遼東半島割地範圍和縮減一億兩白銀的條件。之所以日方能夠答應清廷從「原來的三億兩白銀縮減為兩億兩白銀」,同李鴻章挨得那一槍是不無關係的,因為如果這種事情傳到了其他列強的耳朵裡邊,他們的談判定然不會順利,日本也有可能因此背負起很重的輿論壓力。如此一來,對日本的國際地位將會產生不小的衝擊。

籤字完畢,終生不履日地

公元1895年4月17日上午10點,中日雙方關於《馬關條約》的最終籤訂儀式定於春帆樓舉行,當李鴻章託起顫顫巍巍的右手籤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他明白,他的人生從此就落下帷幕了。他在洋務運動中的一身建樹終將蕩然無存,他的罵名將就此一刻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似乎已經到了永遠不能翻身的地步。

李鴻章竭盡全力保了大清王朝的面子,卻輸了自己的顏面,更重要的是,泱泱華夏喪權辱國,民族的尊嚴也在這一刻蕩然無存了。李鴻章籤訂完《馬關條約》後,便憤慨離去,離去之時,還立下了「終身不再履日地」的誓言。

公元1896年,李鴻章代表清廷出使歐美五國,途中經過日本橫濱,李鴻章換乘了中國輪船,沒有乘坐日本輪船。那年,李鴻章74歲……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期間,因意外挨了一槍,卻為清朝節省了一億銀子
    李鴻章確實在當年去日本談判的時候挨了一槍,在挨了一槍後,日本方面大為震驚,就在李鴻章挨槍後,日本人先是派去了天皇的御醫為李鴻章醫治,在受傷的當晚首相伊藤博文和陸相陸奧宗光也去看望的李鴻章,並表示了歉意。在之後的談判中,日本主動將賠款由三億兩白銀降低了一億兩。
  • 125年前,那個刺殺李鴻章,讓清朝少賠1億兩的日本人,結局如何?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如此評價過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李鴻章在1895年3月遠赴日本談判,商量割地、賠款等一系列具體事宜。然而,不知是嘲諷還是怎樣,連續3輪談判下來,李鴻章沒有在伊藤博文手中佔到任何便宜,在伊藤博文提出要清廷賠償3億兩白銀的那一刻起,李鴻章的臉上就沒有綻放過笑容。
  • 李鴻章赴日談判,左臉挨日本刺客一槍,大喜道:這一槍可少賠一億
    開槍的是日本的一個殺手,名叫小山豐太郎,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不想與中國議和,只想繼續戰爭。他刺殺李鴻章,意在激化矛盾,談判不成,繼續戰爭。李鴻章躲過一劫,子彈沒有正中要害,只是卡在左眼下的骨頭縫裡。戴著紅纓帽,臉上打著繃帶,李鴻章繼續與日進行談判。
  • 日本刺客在馬關射傷李鴻章,讓清朝少賠白銀1億兩,他結局如何?
    甲午戰爭結束後,中日兩國籤訂《馬關條約》,清王朝不僅要將臺灣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遼東半島在俄德法三國幹涉下,歸還給了中國),還要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這裡有個小插曲,其實日本最初勒索的是白銀3億兩,但因為李鴻章在馬關遇刺,所以才被迫鬆口少要了1億兩。那麼當年刺殺李鴻章的日本人是誰,他與李鴻章有何深仇大恨呢?
  • 落日照春帆,煙霞對馬關|李鴻章的屈辱與悲愴
    1昂貴的和平與帝國宰相的屈辱日本下關,春帆樓,這座木製建築的歷史在1895年被硬生生地分割成了兩部分:在這之前,它只是個以烹飪河豚出名的小餐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親自為它題名;在這之後,它變成一個古老帝國恥辱地標,也變成了大清宰相政治生涯的折戟之地。
  • 李鴻章日本被刺事件
    甲午戰爭戰敗後,李鴻章被廹到日本進行談判。3月24日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乘轎子返回住地引接寺的時候發生了意外。日本老百姓聽說大清國的風雲人物李鴻章來了,紛紛前來圍觀。突然從人群中竄出一條大漢,直奔轎前,掏出手槍照著李鴻章的左臉就是一槍。中槍後滿臉是血的李鴻章還算冷靜,在日本警察的協助下急急回到駐地才昏厥在地。
  • 世界上最貴的子彈,一顆1千億,被擊中者表示還想再來一槍
    那你知道世界上最貴的子彈價值多少嗎?別驚訝,它一顆就價值一千億,被擊中者表示還想再來一槍。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過程十分恥辱,遭到列強的入侵還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丟盡了一代王朝的臉面。而面對這些沒有節制地索取,自然是需要有人出面上談判桌的,李鴻章就成了談判第一人。其實歷史上對李鴻章有誤解,說條約都是他籤的,是個賣國賊。
  • 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為何仰頭長嘆?李鴻章意識到了什麼?
    據傳說當時在德國的除了李鴻章之外還有日本人,而日本人並沒有受到德國的重視。恰恰相反,當時的德國鐵血首相和李鴻章一見如故,對著李鴻章說了很多很多的話,給李鴻章大人的待遇達到了一定的巔峰程度。而李鴻章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所展現出來的風度,在德國也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
    伊藤博文《馬關條約》籤訂前,伊藤博文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揶揄道: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 26歲小日本為何刺殺72歲李鴻章?刺客如何處理?李鴻章後來咋樣
    滿清政府自然也不想老派李鴻章這樣的七旬老人衝鋒陷陣,但是上上下下,除了李鴻章,確實沒有能夠代表皇帝,又能讓日本人滿意的談判代表了。李鴻章乘坐四人抬的轎子,回自己的住地。李鴻章的轎子是敞開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坐在轎子上。 就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突然從路邊躥出一個二十多歲的日本青年,舉著手槍照著李鴻章的頭部近距離開了一槍。李鴻章當即倒撲在地上,現場亂做一團。邊上的日本警察很快一擁而上,將槍手抓獲。
  • 與其說李鴻章是背鍋俠,倒不如說是他幫忙搞垮了清朝
    但李鴻章推崇看重的一個人,袁世凱繼承了北洋的衣缽,幫助晚清政府編練北洋新軍,掌握了清末最強的軍事力量;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除了袁世凱,沒人能指揮北洋軍,藉此在老家養病的袁世凱重新掌握軍權,反戈一擊,逼迫滿清皇帝退位,大清就這樣完了。
  • 世界上最貴的子彈,一顆價值千億,被擊中者表示還想再來一槍
    這樣算一下,手槍彈的價格非常便宜,在美國民用市場,每發價格僅僅為兩三塊人民幣,而產量更大的步槍彈呢,價格可以說是十分便宜,每發的價格也就是兩三塊錢,比較貴的是狙擊槍的專用子彈,一發大概需要幾十塊錢,當然這種價格不過是以其生產成本和難度來衡量的市場價格,小編是這樣認為的,價格只能決定一枚子彈的部分價值,其從槍膛裡射出之後所產生的的影響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舉個例子,在馬關條約前期,一枚打在晚清重臣李鴻章臉上的子彈
  • 李鴻章: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
    ,做到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要面對的卻是內憂外患隨時可能傾覆的政權,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譽為大清帝國唯一可以和世界列強匹敵之人。李鴻章在中進士之後的23歲那年,曾國藩見到了李鴻章,認為他舉止從容,儀表堂堂,加以培養以後肯定能堪大用,所以便將他留在府中做幕僚,從這之後,李鴻章就以"年家子"的身份作為曾國藩的幕僚,這為李鴻章的仕途開了一個好頭。
  • 李鴻章在日本遇刺,鮮血如注,卻異常鎮定地說了七個字,令人動容
    民間有句話說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1.2億韓元。就是這個事件。1895年春天,李鴻章跑到馬關與日本談判。他受到最高規格的禮遇,日本知道他有痰病,所以在石間為他配了痰針。談判儀式也很莊重。談判開始後,日本全權長官打開了日本軍隊佔領大邱、天津和山海關的非常苛刻的停戰條件。榆樹鐵路交由日本管理。停戰期間,日軍軍備由清政府負擔。
  • 清朝第一奏摺導致甲午海戰失敗,李鴻章得到了兩副對聯和兩個綽號
    明朝的嚴嵩常被稱為「分宜(江西袁州府分宜人)」、徐階被稱為「華亭(上海松江區當時叫華亭縣)」;清朝的袁項城是誰,就不用說了。對聯裡的宰相,指的就是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司農指的就是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常熟人翁同龢。
  • 李鴻章首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卻問了一句話,讓人心酸
    而在外國人的眼中,清朝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大國,這裡的百姓貧窮保守且固執,但李鴻章卻是少見的開明之人,就連甲午戰爭之中清朝的對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評價李鴻章是清朝數萬萬中國人之中唯一可以和列強爭一長短之人,他也曾經感嘆如果自己和李鴻章互換位子,身處清朝的話,那自己可能還沒有李鴻章做得好,這就是晚清李鴻章的一個基本形象,下面要說的是李鴻章遠赴海外為清朝購買軍事武器的故事
  • 日本浪人刺殺李鴻章,欲圖擴大甲午中日戰爭!日本首相:愚蠢至極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到來,很是高興。這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派出的最有分量的談判代表。伊藤博文認為,以李鴻章目前在清國的地位,完全有能力代表清政府籤下這一戰後條約。而日本自1894年,發動的甲午中日戰爭,也將在很快就會收穫豐碩的果實。
  • 馬關條約籤訂之後,李鴻章留下一段話,伊藤博文坦言:我不如他
    「年少不知李鴻章,而今方知真中堂。」這句話可以說是大部分中國人對李鴻章印象的真實寫照,大部分人在中學時期接受教育的時候,因為局限於課本,所以只看到了李鴻章多次籤訂不平等條約、鎮壓農民起義,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偏見,但其實他為了國家復興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 帝國首富盛宣懷:李鴻章的馬前卒
    這幾天,馬雲主演的微電影《功守道》在網絡上火遍了天,曾經個人財富超越李嘉誠的馬雲,邀來一幫演藝界大咖,演了一齣戲,還跟天后王菲合唱了一首主題曲《風清揚》,裡面有這麼兩句歌詞:「一個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應該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將是一個首富,至高的境界。但喜歡蹦蹦跳跳的馬雲,能否做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最愛君不知道。
  • 李鴻章赴日談判時遇刺身亡,日本刺客後來怎麼了?
    相比之下,日本在1868年進行了明治維新,在工業革新後國力更加強盛。但是,日本人野心很大,他們一心覬覦我們的領土,還想稱霸整個亞洲。朝鮮被入侵後,清政府立即出兵作戰,1894年8月1日,中日戰爭開始,當時西方一邊倒地認為清朝可以取勝,日本只是一個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