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象徵的寓意很多,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也蘊藏了很多意義,雖然北洋艦隊自此一戰再無東山再起之時,但歸根結底來說,問題還是出在了晚清的封建體質上。
洋務運動固然先進,固然促使中國在近代史上邁出了一大步,但總歸還是局限於器物層面,所以不論是前期「自強」,還是後期「求富」,都沒能擺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框架,沒能從封建制度和國人思想上入手,這場「自救者」的改革無論進展多快、成效多大,總歸還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
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洋務運動,畢竟它的興起也是近代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的象徵,其本身先進性還是有的,對於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具有著難以估量的助推作用。但甲午中日戰爭一敗,洋務運動也就宣布破產了……
值與不值,自有後人評說
1895年3月,晚清政府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要求,特派李鴻章前去日本商討籤訂《馬關條約》的事宜。其實,說是邀請李鴻章東渡日本商討條約籤訂,實際上伊藤博文早已擬定好了條約內容,此番要求李鴻章前來,就是認為李鴻章才算得上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換作其他人的話,日本人根本不承認。所以說,當時來看,《馬關條約》的內容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李鴻章此去只需要在頁腳籤上自己的名字即可,但中堂此去,挨了一槍,也贏了一億兩白銀。
觀點①值得
其實我本人也是非常贊同這個看法的,畢竟李鴻章此番沒有白去,能夠在《馬關條約》強抹掉一個億,這還是有功勞可以言說的。假如李鴻章當時東渡日本只是籤了自己的名字,同意了《馬關條約》中日本人提出的所有條款,那麼恐怕李鴻章招致的唾罵聲和罵名會更加無窮無盡。
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就被日本人打在臉上這一槍嚇了個半死,因為日本人此舉就是為了恐嚇清政府,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讓李鴻章直接在條約上簽字。但刺殺的那個日本浪人怎麼也想不到,李鴻章竟然「借題發揮」,很好地利用了這一槍為清政府和中國人民抹掉了一個億。
觀點②不值得
不值得?哪裡不值得了?難道能夠用這一顆子彈抵消《馬關條約》上的一億兩白銀不值嗎?在這裡,我想向看過這篇文章的讀者問一個問題,有多少人因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對他本人感到痛恨,「賣國賊」的唾罵聲一股腦兒地朝向了他,「中華民族罪人」的口號也朝向了他。在我看來,李鴻章只是一個「清政府的裱糊匠」而已,根本稱不上「罪人」的程度。
如果有幸身臨其境的話,甲午戰敗、北洋艦隊覆沒、國人心碎、意圖一舉瓜分中國的西方列強虎視眈眈,那樣內憂外患的局勢之下,李鴻章可以不去,總是有人要去的吧?不論換做誰擔任代表籤訂《馬關條約》,我想都應該會背負罵名、承擔輿論壓力吧!
我這樣說的話,李鴻章臉上挨得那一槍,還值得去和日本人討價還價,換得那一億兩白銀嗎?從這點因素來看,李鴻章確實還是具有一定民族意識和大局觀念的。
與日本人談判的李鴻章,很難!
李鴻章安全抵達日本之後,每日回到住所便會將白天同日方談判的過程用電報的方式秘密匯報給朝廷,但這種往來的信息很不幸地均被日方所截獲。正因為如此,再加之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勝利,所以伊藤博文和其他參與談判的日本代表總是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勝利者的姿態,日方完全掌握了清政府此番談判的底牌,故而再談判桌上,無論李鴻章如何爭辯,日方總是寸步不讓。
第一、二輪中日談判沒有結果,第三次談判之時,李鴻章在回來途中不幸遭到了日本人的襲擊,所幸那一槍沒能擊中要害部位,只是打在了李鴻章的側臉上。日本政府防止李鴻章藉此時機洩露此事而終止談判,到時候這個消息如果讓其他列強聽到的話,對於日本來說,絕不是什麼好的事情。於是伊藤博文第一時間對李鴻章進行了安撫,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開始了搜捕兇手的進程。
第五輪談判中,伊藤博文根據清廷遞交上來協議書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篩減」,不過這次談判似乎很順利,因為日方答應了清廷縮減遼東半島割地範圍和縮減一億兩白銀的條件。之所以日方能夠答應清廷從「原來的三億兩白銀縮減為兩億兩白銀」,同李鴻章挨得那一槍是不無關係的,因為如果這種事情傳到了其他列強的耳朵裡邊,他們的談判定然不會順利,日本也有可能因此背負起很重的輿論壓力。如此一來,對日本的國際地位將會產生不小的衝擊。
籤字完畢,終生不履日地
公元1895年4月17日上午10點,中日雙方關於《馬關條約》的最終籤訂儀式定於春帆樓舉行,當李鴻章託起顫顫巍巍的右手籤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他明白,他的人生從此就落下帷幕了。他在洋務運動中的一身建樹終將蕩然無存,他的罵名將就此一刻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似乎已經到了永遠不能翻身的地步。
李鴻章竭盡全力保了大清王朝的面子,卻輸了自己的顏面,更重要的是,泱泱華夏喪權辱國,民族的尊嚴也在這一刻蕩然無存了。李鴻章籤訂完《馬關條約》後,便憤慨離去,離去之時,還立下了「終身不再履日地」的誓言。
公元1896年,李鴻章代表清廷出使歐美五國,途中經過日本橫濱,李鴻章換乘了中國輪船,沒有乘坐日本輪船。那年,李鴻章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