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
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是由勞模(工匠)領銜、員工廣泛參與,圍繞企業中心任務和重點難點問題,充分展示勞模精神,發揮勞模業務專長和技術優勢,產學研相結合,通過開展業務培訓、難點攻關等,帶動員工同成長、共進步、學勞模的實訓基地。中交集團歷來重視發揮勞模(工匠)的示範引領作用,已評選表彰了兩批共19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為推動公司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高效益、高競爭力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讓創新步伐永不停歇,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是三航局胡金雄工程技術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奮鬥口號。這個以全國勞模胡金雄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經驗足、技術精、專業廣等優勢,聚焦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方面,開展研發、攻關、應用和推廣。自2016年掛牌以來,工作室累計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獲省部級以上工法5項;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億元。工作室也榮獲「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首屆中國長三角地區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榮譽。
一個勞模就是一面旗幟。胡金雄是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領軍人物,不僅是因為他是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頂著全國知識型職工的光環,更是因為他30年如一日爭當創新排頭兵。他帶領的創新團隊僅2019年開展的技術攻關、合理化建議及群眾性技術革新就達100多項,創造的效益達上千萬元。
胡金雄工作室從創立之初,就注意突出勞模示範引領作用,營造全員參與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突出結合生產實際,集中攻關解決難題;突出人才培養,提高全員素質。形成「三個突出」的工作機制,並以此為契機開展卓有成效的特色創新道路。
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創效。在港口與航道工程、鐵路、橋梁、風電、市政工程等建設領域,創新工作室成果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技術創新了、技術人才梯隊搭建了、設備損壞維護率降低了、現場操作更安全了……這些「小」成果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在創造著「大」效益。
哪裡出現施工「疑難雜症」,哪裡就有工作室成員的身影。樂清灣港區一期南區2號區塊軟基處理工程是溫州地區吹填土深層地基處理的首個工程,需要處理的灘涂面積有1100多畝,起初業主心裡也沒底,因為這片灘涂含水量達200%,很多到過現場的專家都搖頭。有人說,「這灘涂軟得像豆腐,鳥都站不上去,更不用說在上面施工了。」
胡金雄和他的團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研究工藝工法,他說,「我們就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吧。」工作室提出採用竹網加編織土工布作為基墊層,局部區域採取雙層竹網,在高含水率淤泥上形成高承載力的工作墊層。好事多磨,吹填一開始就遇到了「攔路虎」,不時出現編織布破裂、鼓包、炸包或塌陷等「病灶」。工作室組織人員「巡診把脈」,將編織布縫合兩道改為三道,單層變為雙層,把主吹砂管分解成七八根細吹砂管,針對不同區域鋪設不同密度的竹網,逐一消除「病根」。經過一番「手術治療」,剩餘8個區域類似「病灶」復發率降低90%,保證了工程「健康成長」,這項技術也獲得了全國QC成果一等獎。
「基巖裸露複雜海床條件下嵌巖樁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這是一項影響項目施工關鍵節點的技術攻關,胡金雄和他的創新團隊以降本增效為目標,針對舟山地區水深、淺覆蓋層、基巖裸露、巖面起伏大的特殊海床條件,在穩樁技術、嵌巖成孔技術、設計創新等方面開展研究,最終形成了嵌巖樁施工成套技術。憑藉這項技術的應用,建設的寧波舟山港老塘山港區舟山實華公司原油碼頭二期工程和衢山港區鼠浪湖礦石中轉碼頭工程,共計節約成本570餘萬元,成果獲得交通運輸部水運工程工法、中交集團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人是創新之源,時時是創新之機,處處是創新之地。」這是胡金雄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工作理念。胡金雄常說:「在工作室的創新攻關中,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就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工作室充分發揮硬體優勢和技術優勢,廣泛開展導師帶徒、拜師學藝、工匠講堂、工地講堂等活動,加強業務技能、攻關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訓和培養,打造創新團隊。在胡金雄工作室的典型示範引領下,三航局先後成立了多個創新工作室。
來源:三航局
點擊圖片,回顧精彩內容
原標題:《胡金雄工作室: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