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中國房地產在驚濤巨浪中扼住命運的喉嚨。
進入全新的2021年,中國房地產如何在求發展與嚴監管中尋得均衡?想要有所作為、有所改變的企業,需要充足的勇氣和智慧去應對。
我們深信,「地產向陽」仍然是這一年的主要命題。有鑑於此,觀點地產新媒體策劃年度重磅報導「細細的紅線」,回顧並總結標杆房企過去一年在「抗疫」與「紅線」之下,大到戰略、模式,小到融資、人事等方面的調整與改變,並尋找新的一年裡未來「持續的力量」之所在。
觀點地產網「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穿過了暴風雨,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裡的這段話,一直啟發著朱榮斌。
在陽光城的第二個「三年任期」,朱榮斌所要面對的不再是規模問題。疫情和監管層面出臺的「三道紅線」,改變了整個行業。
2020年8月底開始引發全行業關注的「三道紅線」,對比十餘年前銀保監會劃下的信貸三條紅線等,有過之而無不及。房企的發展面臨更多考驗和更加具象的指標,這也預示著國內房地產行業將發生一次大的調整和變革。
於是,在疫情期間為了鼓舞士氣、傳遞信心,朱榮斌給全體員工寫了一封名叫「暴風雨來」的信。信中表露了他對於2020年形勢的判斷:雖然行情不樂觀,但卻是陽光城一次成長的機會。
2011年至2018年,陽光城的銷售額複合增長率達到83.79%,是行業中的明星房企。2019年增速下降至近30%,實現銷售額2110億,高增長的階段一去不復返。
2020年3月的年度業績會上,幾乎所有房企都下調了銷售目標的增速。而撕去「高增長」標籤,以2000+銷售目標為新註腳,陽光城也變得更加謹慎。
理想與現實
面臨三道紅線、債務壓力、提高利潤等挑戰,陽光城也需要慢下來喘上一口氣。
既然融資端受限,那就先從投資端進行一番調整。
事實上,陽光城按年新增土儲規模在2017年達到巔峰值,那年正是「雙斌」加入陽光城的元年,通過「三全」拿地戰略以及堅持「五圓」發展模型,保障人才、土儲和資金三要素,陽光城逐漸確立了行業地位,並擠進房企前20強。
該年新增土儲達到2022萬平方米,新增權益貨值1407億元。
與2017年盛極一時的拿地相比,陽光城2020年擴儲步伐更加謹慎,且主要依靠收併購和招拍掛這兩種方式。
數據顯示,2020年前11月,陽光城收併購合作拿地方面佔比37.57%,招拍掛佔比62.43%。此外,還有較為「隱秘」的舊改。
關於舊改進展問題,朱榮斌曾在年初時回應,會重點選擇相對成熟項目,並在項目中後期介入,爭取短期內確權,一年內能實現供地。
陽光城已重點選擇19個城市進行舊改試點,並在廣州、深圳、太原、昆明、貴陽相繼落地或確權多個項目,但目前並不能從陽光城現有報表看出舊改所貢獻的土儲和業績情況,收穫期尚不得而知。
年初,陽光城提出「六大目標」,其中有一條便提及,「2020年投資目標是在保證有息負債不增加、財務指標不惡化的前提條件下新增投資貨值目標3000-5000億元。」
若取上述新增貨值目標中間值4000億計算,僅從上半年新增土儲情況來看,陽光城離實現這一投資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上半年陽光城把握疫情之後各城市集中推地潮,新增項目48個,新增土儲893萬平方米,新增貨值1293.43億元,完成新增貨值目標(4000億元)的32.34%,新增權益貨值850.24億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三道紅線監管下,陽光城在下半年收縮了投資節奏,7-11月新增土地項目僅15個,新增計容建面181萬平方米。前11月,陽光城累計新增項目63個,權益地價432.34億元,新增計容建築面積約1009萬平方米。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觀點指數整理
近兩年的情況看,陽光城全年銷售面積與當期新增土儲面積持平,甚至一度超過新增土儲面積。這意味著,陽光城銷售規模增長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影響,2020年拿地的情況對當期銷售亦有一定程度影響。
反映到更加具象的土儲存續比看,2018及2019年陽光城土地儲備存續比分別為2.71年及1.9年,在前20強房企中處於較低水平。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觀點指數整理
但2020年上半年,陽光城土地儲備存續比變化為6.87年,這與上半年積極拿地和放緩的銷售節奏有關,其中上半年新增土儲893萬平方米,預計權益貨值850.24億元,累計土儲4993.77萬平方米,權益比例65%。
2020半年報顯示,陽光城一二線城市預計未來可售貨值佔比73.71%,有所下降,2019年同期一二線城市貨值佔比為85.93%(土地儲備面積佔比76.20%)。
受制於三道紅線,陽光城下半年拿地放緩同時,銷售規模逐漸趨向穩定。從前11月銷售情況看,陽光城實現銷售1880.04億,同比微增3.35%。完成2000億目標的概率非常大,但增幅不再如昨。
「首先2000億的基數太大了」,朱榮斌認為陽光城的增長速度會趨於平緩,投資貨量、土儲也不像之前那麼充分。
2019年艱難的市場環境下,他說過多的土儲反而會是企業的負擔,所以這兩年的土地是賣多少、買多少。
品質與利潤
已經許久沒有在公開場合見到朱榮斌,接近年尾時,市場甚至傳出離職的消息。
這很讓人懷疑,旋即被證實為「假消息」。
上一次見面,還是在2020年六月底昆明滇池旁的一個項目交流會上。
那次昆明見面時,為了向來賓推介能代表陽光城品質的「滇池半山」項目,朱榮斌曾立下豪言:「內部定了目標,要用三年時間真正實現全面品質的提升。」
如今,轉向品質增長的戰略定位早已在大部分房企間達成共識。為了消除外界對陽光城的偏見,自2018年開始,該公司提出要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
在外界看來,朱榮斌是有著強烈危機意識的人,陽光城突破千億後不再唯規模論,到兩千億後提出注重產品打造和精細化管理的道路。
他說陽光城「底子薄」,因此在實現2000億之後更加注重提升利潤情況。
總結性回顧時,陽光城2020年在產品、工程、服務上有了更多思考,綠色智慧、325建造體系、「6+1」品質提升行動等,在全國推出不少內部定義的標杆項目,包括福州登雲湖、溫州檀境、昆明滇池半山、貴州望鄉、重慶未來悅等。
地產行業利潤下調成普遍現象,朱榮斌深知其理,因此也絞盡了腦汁,力求實現規模、利潤和負債三者平衡,但這個過程很漫長,也並不簡單。
表現在數據上,陽光城上半年毛利率和淨利率較2019年末均有小幅提升,期內實現營收241.2億元,同比增長7%,毛利率錄得25.67%,淨利率錄得7.34%,同比均提升0.14及0.26個百分點。
將時間線拉長,回顧過去幾年的利潤情況,陽光城談不上「有進步」,2015-2019年毛利率在25%、淨利率則在7%的幅度上下波動。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觀點指數整理
而且,陽光城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按年均低於A股上市房企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兩年淨利率與房企平均值有較大落差,仍需要作出很大努力才能追趕得上。
「做地產這一行,要增加1000萬的利潤都很難,但要是管理不善,增加1個億的成本或損失1個億卻很容易。」朱榮斌試圖用這一反差現象,來形容地產行業所面臨的真實難題和盈利環境。
事實上,吳建斌在年初時也提到,提升利潤是陽光城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而要改善毛利率,則要在買地、設計、大運營等環節以及財務成本方面做很多的工作。
疫情以來,陽光城在營銷手段上有所轉變,線上直播賣房的渠道助力公司的業績表現。
前不久的「雙十一」及「雙十二」,陽光城入駐「天貓好房」以及自有平臺「陽光房寶」開展直播,線上轉化成交量過億。
戰投與未來
過去這一年,陽光城顯得無比低調,直到九月才有「大動作」。
正如朱榮斌年初提到,早在兩年前定下的引入戰投計劃,終於有了一個結果。
泰康人壽及泰康養老攜帶資金入場,合計持股13.53%,成為陽光城第三大股東。而任職獨董未滿一年的吳向東也已離場,此前引入平安戰投僅停留在遐想階段。
這次陽光城「引戰」並未改變上市公司的股本規模,但在優化股權結構方面,朱榮斌對外表示,公司的股權結構,老闆(林騰蛟)是大股權,他的股權是有空間的,我覺得在股權結構上解決公司的治理結構是最安全的做法。
險資與地產的組合在業內很常見,截至2020年6月底,A股房企中便有21家房企引入險資持股,包括萬科與中國人壽、大家人壽,金地與富德生命人壽、大家人壽,華夏幸福與平安,首開與君康人壽、橫琴人壽等。
表面上看,此次引入泰康系作為戰投,能進一步拓展陽光城的融資渠道,獲得低成本資金,逐步降低負債,泰康系還能以此獲得穩定的回報收益。
另一方面,陽光城還考慮到未來產業協同發展以及合作的問題。如今,陽光城跨越兩千億,初具規模,正趕上房地產行業最後一段可以快速成長的時期。
對於泰康的入股,朱榮斌說這是可以借鑑的合作模式,是上了一個保險,泰康專注養老地產,已經有成功的養老模式,而養老在地產和物業等業態有很多協同,藉此希望能在地產下半場找到新的增長點。
引進泰康,或許還與老闆林騰蛟近幾年一直關注養老產業的發展有關,其在2020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提議加快養老產業立法,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規範發展,可見對養老產業的重視。
但一年前,朱榮斌對於地產多元化業務及轉型的看法仍很保守謹慎,除了教育有一定成就之外,他說對養老、長租業務沒有完全把握,不敢輕易嘗試,所以仍專注於地產業務。
事實上,泰康除了入股陽光城外,早些年也曾60億增資保利地產,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目前持股6.21%。彼時業內猜想雙方將在養老產業上合作,但幾年過去了,市場上尚未有任何風聲,而泰康更像是作為財務投資人的角色入局保利。
此次引入泰康後,陽光城接下來的發展軌跡更值得人們關注。
如今,陽光城要承受的壓力不僅來自於自身及地產行業的發展現狀,更來自於股東戰投方。引戰投定下的十年業績承諾,意味著陽光城只能向前,不容許停止或倒退。
朱榮斌和吳建斌作為陽光城的靈魂人物,更像是「在暴風雨中的鋼絲繩上跳雙人舞」。
踩線之間
陽光城仍在努力兌現年初的承諾,另一邊,降負債如同頭頂的懸梁之劍,變得更為迫切。
一份研報指,「三道紅線」意味著資金端調控由融資渠道監管轉向融資主體(企業)監管,從微觀市場主體層面精準化監測及規範房企融資行為。
從踩線情況看,目前陽光城剔除預收款後資產負債率為77.62%,淨負債率為115%,現金短債比為1.32。除了現金短債比外,踩中兩條線,仍不可掉以輕心。
對於兩項超「三道紅線」閾值的房企,市場消息指,這類房企有息負債增速需控制在5%,而監管層還下發三張監測表格,需房企交代指標計算細節,並對明股實債、永續債、表外負債等頗為關注,大幅增加房企繞過監管的難度。
截至2020年上半年,陽光城有息負債規模為1121.61億元,與2019年基本持平,有息資產負債率較2019年底減少3.46個百分點至33.06%,帳面合同負債850.17億元,非銀融資佔比較上年末24.94%繼續下降至22.19%。
此外,陽光城淨負債率已從2017年高位252.27%降至114.98%,平均融資成本7.5%,分別較2019年底下降23.22個百分點及優化20個基點。
儘管近幾年融資成本在不斷降低,但對比上市頭部房企,陽光城仍有一定下調空間。下表提及的16家房企(包括陽光城),在2020上半年的平均融資成本僅為4.91%。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觀點指數整理(*萬科2019年及融創2020上半年未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陽光城期末帳面貨幣資金483.5億元,較2019年底增長15.18%,佔總資產14%,短期有息負債376.52億元,現金能覆蓋短債,同時短期有息負債規模佔比較2019年末提升3.7個百分點至33.57%。
朱榮斌坦言,這幾年公司發展的一個很大限制便是堅守財務指標不能惡化,有息負債不增加。
顯然,陽光城確實做到了有息負債不再大幅增加,但也沒有太大變化。
數據顯示,2017至2020上半年,陽光城有息負債分別為1134.89億元、1126.13億元、1123.21億元和1121.61億元,僅從正常融資渠道看,陽光城可以改善、騰挪操作的空間有限。
若要跳出「三道紅線」,解決辦法不外乎加快銷售回款和結轉周期、減少拿地、償還負債、出售項目股權但爭取並表、分拆上市、剝離高負債項目等,維持淨資產不變和增厚貨幣資金。
其中,分拆物業上市成了2020年地產圈的高頻詞。對於陽光城而言,也在不緊不慢地準備著。
2020年7月底,陽光城成立慧智優佳生活服務公司並完成增資擴股,陽光城合計持股70.59%。隨後於10月,市場傳出風聲,陽光城物業最快於2021年赴港上市,初步計劃集資最少2億美元。
這一年,陽光城保持規模有所增長外,進一步在提升利潤、資本股權架構、降負債上做得更加深入和帶來更多變化,以適應地產行業已經到來且必須面對的暴風雨。這場暴風雨不會這麼快就結束,在成為一家「又大又強」的公司之前,陽光城還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