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看過戲曲電影《七品芝麻官》吧?也叫《唐知縣審誥命》,說的是七品芝麻官唐知縣——唐成智鬥權貴的故事。最後唐成經過慎密的思維,用智謀把蠻橫不可一世的誥命夫人押解進京。
唐成的一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成了老百姓追捧的名言,瞬間走紅坊間。
(七品芝麻官)
這時有人產生了疑問,歷史上真有像電影說的那樣,縣令敢把誥命夫人抓起來?
假如宰相和將軍告老還鄉,縣官敢管這些人嗎?(誰大?)
有一句話叫做藝術高於生活,演戲就是演戲,我沒發現歷史上有哪個縣官鬥倒了一品誥命夫人,兩者的級別差了十萬八千裡,即便誥命夫人在縣官的管轄內,也輪不到縣官審理。
也就是說縣官審誥命夫人只能出現在戲曲中。
別說誥命夫人,就連古代的宰相、將軍還鄉養老,小小的縣官也沒權力管他們,這裡面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宰相、將軍是朝中的一品大員,是僅次於皇帝的權貴。
一般情況下,當宰相、將軍到了70歲時就應該主動提出告老還鄉,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退休」,官稱「致仕」。
所謂的「致仕」就是臣子將官職還於朝廷,也叫「致事」、「致政」、「休致」。
皇上一般是再三挽留,當臣子的要了解皇上的心思,皇上不是真的想讓你留下來,而是給你個面子。
這時你要不斷的上書,要求退休。如此三番五次以後,宰相和將軍就可以回家養老了。
別看宰相或者將軍退休了,他們在朝中還享有許多特權,比如可以領「全俸」或者「半俸」薪水,朝中舉行大型的活動,要邀請他們參加,當然前提是皇上對你的恩寵程度。
有的朝代為了鼓勵權臣們早點退休,推行保留官職或者升一級官職來刺激,實際就是一個名譽上的虛職。
從以上來看,宰相或者將軍雖然退休到了地方,名義上是平民百姓,但是職務要比縣官大許多,縣官沒有資格來管宰相和將軍。
二、凡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縣官也能管這些宰相和將軍,這完全取決於皇上或朝廷的喜惡。
眾所周知,古代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社會,退休的宰相和將軍的榮辱皇上或當朝權臣說了算。
一般情況下,宰相和將軍退休後,已經在朝中安排上了自己的後人或者門生,也就是為自己以後生活打下了基礎。
古代是人情社會,即便是退休的宰相或者將軍犯了罪,地方上也會層層包庇。
即便出現一個「二百五」的七品芝麻官,要想扳倒和治罪宰相和將軍,憑縣官一己之力是不能實現的,還得要靠皇上或朝中的大臣支持。
即便歷史上有一、兩次縣官扳倒退休宰相和將軍的事兒,那都是上面有人支持,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比如說皇上對退休的宰相和將軍進行打擊,那麼縣官就會有恃無恐,就會變本加厲的噁心侮辱這些人。
這時候宰相和將軍就會老老實實,其實他們怕的不是縣官而是皇上。假如這時宰相和將軍犯了罪,那麼縣官更會理直氣壯把他們捉起來。
總而言之,縣官能不能管宰相和將軍完全取決於「朝廷」的意思,這也是退休的官員為什麼經常和朝廷保持聯繫的原因之一。
三、從歷史實際情況來看,縣官是不能管宰相或者將軍的。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他後來退休回到了青田老家養老,老劉為了防止朱元璋對他的猜疑,不讓當地的縣官或者豪紳地主到他家聚會或者問安。
也就是說和這些地方官員保持距離,以免讓皇上猜疑自己拉幫結派。
從這一點來看,縣官是巴結劉伯溫,而不是管理劉伯溫。
以後更說明問題,朱元璋為了解劉伯溫的動態,一年中多次宣他進京匯報。如果縣官有管理權,朱元璋直接了解縣官不就行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虎倒雄風在,倒驢不倒架」,宰相和將軍在朝中經營多年,在地方的勢力盤根錯節,哪一個縣官敢惹這樣的人呢?
即便這些人退休了,他們在朝中的勢力依然存在,這也是皇上對他們不放心的原因之一。
皇帝尚且對宰相、將軍忌憚三分,何況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了,朝廷最末端的官員(縣令)死磕頂端官員(宰相、將軍),也只有在書上和戲曲中出現,講真縣官也不願意回家做小買賣。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