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將軍告老還鄉後,當地的七品縣令敢管他們嗎?誰官大?

2021-01-12 秉燭讀夏秋

想必大家都看過戲曲電影《七品芝麻官》吧?也叫《唐知縣審誥命》,說的是七品芝麻官唐知縣——唐成智鬥權貴的故事。最後唐成經過慎密的思維,用智謀把蠻橫不可一世的誥命夫人押解進京。

唐成的一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成了老百姓追捧的名言,瞬間走紅坊間。

(七品芝麻官)

這時有人產生了疑問,歷史上真有像電影說的那樣,縣令敢把誥命夫人抓起來?

假如宰相和將軍告老還鄉,縣官敢管這些人嗎?(誰大?)

有一句話叫做藝術高於生活,演戲就是演戲,我沒發現歷史上有哪個縣官鬥倒了一品誥命夫人,兩者的級別差了十萬八千裡,即便誥命夫人在縣官的管轄內,也輪不到縣官審理。

也就是說縣官審誥命夫人只能出現在戲曲中。

別說誥命夫人,就連古代的宰相、將軍還鄉養老,小小的縣官也沒權力管他們,這裡面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宰相、將軍是朝中的一品大員,是僅次於皇帝的權貴。

一般情況下,當宰相、將軍到了70歲時就應該主動提出告老還鄉,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退休」,官稱「致仕」。

所謂的「致仕」就是臣子將官職還於朝廷,也叫「致事」、「致政」、「休致」。

皇上一般是再三挽留,當臣子的要了解皇上的心思,皇上不是真的想讓你留下來,而是給你個面子。

這時你要不斷的上書,要求退休。如此三番五次以後,宰相和將軍就可以回家養老了。

別看宰相或者將軍退休了,他們在朝中還享有許多特權,比如可以領「全俸」或者「半俸」薪水,朝中舉行大型的活動,要邀請他們參加,當然前提是皇上對你的恩寵程度。

有的朝代為了鼓勵權臣們早點退休,推行保留官職或者升一級官職來刺激,實際就是一個名譽上的虛職。

從以上來看,宰相或者將軍雖然退休到了地方,名義上是平民百姓,但是職務要比縣官大許多,縣官沒有資格來管宰相和將軍。

二、凡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縣官也能管這些宰相和將軍,這完全取決於皇上或朝廷的喜惡。

眾所周知,古代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社會,退休的宰相和將軍的榮辱皇上或當朝權臣說了算。

一般情況下,宰相和將軍退休後,已經在朝中安排上了自己的後人或者門生,也就是為自己以後生活打下了基礎。

古代是人情社會,即便是退休的宰相或者將軍犯了罪,地方上也會層層包庇。

即便出現一個「二百五」的七品芝麻官,要想扳倒和治罪宰相和將軍,憑縣官一己之力是不能實現的,還得要靠皇上或朝中的大臣支持。

即便歷史上有一、兩次縣官扳倒退休宰相和將軍的事兒,那都是上面有人支持,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比如說皇上對退休的宰相和將軍進行打擊,那麼縣官就會有恃無恐,就會變本加厲的噁心侮辱這些人。

這時候宰相和將軍就會老老實實,其實他們怕的不是縣官而是皇上。假如這時宰相和將軍犯了罪,那麼縣官更會理直氣壯把他們捉起來。

總而言之,縣官能不能管宰相和將軍完全取決於「朝廷」的意思,這也是退休的官員為什麼經常和朝廷保持聯繫的原因之一。

三、從歷史實際情況來看,縣官是不能管宰相或者將軍的。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他後來退休回到了青田老家養老,老劉為了防止朱元璋對他的猜疑,不讓當地的縣官或者豪紳地主到他家聚會或者問安。

也就是說和這些地方官員保持距離,以免讓皇上猜疑自己拉幫結派。

從這一點來看,縣官是巴結劉伯溫,而不是管理劉伯溫。

以後更說明問題,朱元璋為了解劉伯溫的動態,一年中多次宣他進京匯報。如果縣官有管理權,朱元璋直接了解縣官不就行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虎倒雄風在,倒驢不倒架」,宰相和將軍在朝中經營多年,在地方的勢力盤根錯節,哪一個縣官敢惹這樣的人呢?

即便這些人退休了,他們在朝中的勢力依然存在,這也是皇上對他們不放心的原因之一。

皇帝尚且對宰相、將軍忌憚三分,何況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了,朝廷最末端的官員(縣令)死磕頂端官員(宰相、將軍),也只有在書上和戲曲中出現,講真縣官也不願意回家做小買賣。

文/秉燭讀夏秋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將軍、宰相告老還鄉,明明已經沒有實權,為何縣長怕他們?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當然是縣令大!宰相告老還鄉,那就是個庶人,只不過有朝廷俸祿罷了。但是!縣令敢得罪告老還鄉的宰相嗎?明朝李善長的案例咱們隨便拿出一個歷史人物來,拿出哪一個呢?
  • 七品縣令為什麼管不了九品巡檢?
    看到「九品」二字,我們想到的就是九品芝麻官,確實這個官位是最低的品級,但是就這樣一個九品官吏,就是七品的縣令也管轄不了,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為什麼七品縣令管不了九品巡檢。雖然縣令是正七品,官不大,管轄的地域也不大,但是在自己的管轄區內,縣令就像土皇帝,縣令下面還有八品縣丞和九品主簿。按理說,縣令管九品巡檢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就拿明朝說,一個縣一般配置兩三名巡檢,每個巡檢有100多官兵,主要負責緝拿罪犯、檢查私鹽、維持治安等工作,甚至說比縣衙的武裝力量都要大。另外最重要的是九品巡檢官職雖小,但是按照朝廷規定,縣令不能直接管理巡檢。
  • 古代唯一一個太監王朝,一品宰相到七品縣令全是太監,原因很現實
    2000多年封建社會,自然什麼朝代都有,有的朝代是女子攝政,有的朝代是外戚幹政,還有的朝代是宦官亂政;而史上還出現了唯一一個太監王朝,上至宰相,下至縣令全是太監,原因很荒唐。五代十國時期,局面混亂,不少人選擇南遷,這期間有個叫南漢的割據政權,南漢的實際開創者是劉隱,他的父親劉謙在晚唐時任職封州刺史,擁有人數數萬的精銳部隊,還有數百戰艦,劉謙去世後,劉隱統一了嶺南。
  • 王安石退休後,知府派人抓他小舅子,皇帝得知後,後果很嚴重
    有的電視劇中,宰相、將軍等朝廷高官告老還鄉,回到老家,觸犯了法律法規,當地縣令毫不猶豫,立刻派出人馬捉拿歸案,給人感覺這些高級幹部退休之後,就跟平頭百姓一樣。 實際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任何朝代都一樣,何況駱駝還沒瘦死。
  • 七品芝麻官真的比芝麻還小嗎?
    前言在一些經典的古裝影視作品裡面,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橋段,一個小地方的七品知縣貪贓枉法,魚肉鄉民,後來朝廷就派來一個大清官查訪,幾下就把知縣給繩之以法,百姓們無不拍手叫好。給人的印象是,朝廷隨便派出一個官,就比七品知縣大,因此七品官也被老百姓戲稱為「七品芝麻官」。那麼七品縣令到底是不是芝麻小官呢?
  • 常見的古代官職,追劇追小說必備的知識儲備
    在古裝劇和小說中經常會聽到看到很多古代的官員名稱,這些名稱跟現代區別很大,而且有一些比較拗口連望文生義都很不容易猜到。這些官名還經常會出現混淆,比如丞相和宰相有什麼關係?是同一個職位不同時代的不同叫法嗎?知州和知縣哪個職位更高?小說裡常見的主簿到底是多大的官?
  • 為何賈政還只是一個工部員外郎,他家下人的兒子就成了七品縣令?
    第二,賈府想要培植自己信任的勢力,七品縣令不在話下為什麼賈政作為榮國府的當家人,他的職位一直都上升不了,可是賈府的奴才賴大的兒子賴尚榮卻做了七品縣令。賴尚榮得到這個官位似乎也很容易,因為他也沒有通過科舉出仕,他是捐了一個官位在身,後來有了這個職位的空缺他就直接上位了。賈政還只是從五品,賴尚榮憑什麼就能成為七品縣令呢?
  • 人們常說:七品芝麻官,別再傻了,七品官放到現在可不低了
    上世紀末的時候,國內曾經上映了一部影視劇《七品芝麻官》。全劇中給人以幽默詼諧的形象,而自此,七品官員在人們心中也形成了一個概念,這便是古代最小的官員就是它了。至少有一部分不了解歷史的人這麼想。確實如此,民間曾經也一直將七品芝麻官形容為職位不大的官員,這也是人們心中的一個共同觀念。但是這個所謂的七品芝麻官在古代到底是幹什麼的,他的職權有是什麼?如果反正該古代,這種品級的官位有相當於國家的那些公職幹部呢?毋庸置疑,七品官員在古代指的就是縣令的意思。而在封建王朝中,也有縣長的存在。
  • 古代10大奇葩官名,宇宙大將軍排在最末,前5名聽著不像是凡人
    咱們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除了王與皇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變過之外,其他的官職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有的官職在不同的朝代叫不同的名字,有的官職則是歷朝歷代職能規劃而創新或刪除掉的,如果咱們只是通過電視劇來了解某些歷史事件的話,也許你會對丞相、宰相、縣令、刑部尚書、禮部尚書這些官職比較熟悉
  • 《七品芝麻官》的主演都有誰?
    《七品芝麻官》的主演都有誰?《七品芝麻官》講述了桃源縣縣令常知足在其為官的過程中努力為百姓辦案申冤,被當地百姓譽為再世青天的故事。下面就一起看看裡面的明星主演都有誰吧。鄭則仕飾演常知足鄭則仕,香港影視演員。獲得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 「知縣」和「縣令」有何區別?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差地別
    縣的區域分化好後,中央朝廷就會委派官員擔任縣令,讓他們前往自己所管理的縣,並且中央給予他們一定的責任和權利,讓他們好好替君主管理縣的百姓。古時的縣先存在,後來跟著出現的是郡制,郡主權力和管理區域是遠遠大於縣令的。
  • 宰相劉羅鍋:劉墉告老還鄉,乾隆為什麼告訴嘉慶宮燈歪了,有何寓意?
    《宰相劉羅鍋》中當乾隆年老的時候決定將皇位傳給十五皇子永焱,也就是後面的嘉慶皇帝,而在朝會上劉墉正式告訴皇帝自己告老還鄉的請求,當時嘉慶皇帝還很猶豫,後來乾隆告訴嘉慶說宮燈是不是歪了,然後經過這個舉動後嘉慶帝批准了劉墉的告老還鄉,那麼乾隆皇帝的這個舉動到底有什麼寓意呢?
  • 古代將軍長期手握重兵,又遠離皇帝,為何造反的將軍少之又少?
    不管是五代十國,還是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地方上原本臣服於君王的大哥們有財又有兵了,這樣的形勢讓他們不再甘於位居人下,都想躍躍欲試,萬一真的當上皇帝了呢!大好江山就是自家的。這個誘惑太大了,以至於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起兵謀反,成了奪取皇位最直接的做法,可是縱觀歷史,大家也會發現,真正由將軍發起的兵變謀反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畢竟,一國將軍手握重兵,隨時發動一場兵變不是很簡單的嗎?
  • 清朝七品知縣,300兩銀子送錯人,八年後連升三級,官至一品總督
    古代官員想要升遷,除去業務能力優秀,自然也得懂得幾分人情世故,然而有一個官員,將精心準備的禮金送錯了人,竟然也額外獲得了一番機遇提到吳棠此人,相信大家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他是晚清的政治人物,官至四川總督、署成都將軍。
  • 古代官員自稱「父母官」,合不合適?
    據《後漢書·杜詩傳》記載,南陽郡有個叫杜詩的好官,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升任太守後,誅暴立威,愛民罷役,造作水排(水力鼓風機,煉鐵之用),鑄造農具,開通溝瀆,廣墾農田,把全郡治理得糧豐衣足。
  • 山西有個裴柏村,出了59個宰相、59個將軍、3位皇后!
    裴柏村坐落於山西聞喜縣境內,被諸多學者譽為「中國名人第一村」和「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作為中國傳統的單姓村,裴氏為中國古代出了數量驚人的權臣名將。從秦始皇大一統到至今,2000多年的時間裡,這個村走出了59位宰相,59位將軍,21位駙馬,21位太子妃以及3名皇后。
  • 原陽名人譜之丞相篇——唾面自乾,宰相肚裡能撐船
    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問道:「我是宰相,你也擔任州牧,我們家太過榮寵,會招人嫉妒,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弟弟道:「今後即使有人吐我一臉口水,我也不敢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絕不讓你擔心。」婁師德道:「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人家朝你臉上吐口水,是對你發怒。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會使人家更加發怒。你應該笑著接受,讓唾沫不擦自幹。」
  • 清朝七品縣令送錯300兩銀子,不料8年後連升三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自然沒有巴結的本事,一直到了1849年,在朝廷的舉人大挑(選舉那些不曾出仕的舉人做官)中,已到中年的吳棠才補任了一個7品的江蘇桃源縣縣令。吳棠並沒有因為不受重用而頹廢,在擔任縣令期間,勤於政事,常改裝出行,訪貧問苦,以禮化民,以文治縣,親治匪患和水患,為政三年境內大治。因此三年後,他被調往了更加富裕的淮安府清河縣。
  • 呂端,一位博學的宰相,寬容待人才有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典故
    呂端,一位博學的宰相,寬容待人才有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典故歷史上有那麼一位宰相,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句話說宰相的肚子裡可以撐船。其實說的就是呂端。當呂端回到家裡的時候,很多人正在他家門口,因為他的弟弟正準備要結婚了,當地有很多的豪紳們都來赴他們家的約,看到了呂端之後,都非常客氣的拜呂端,這個時候,呂端就說,我已經不是宰相了,我現在是回來當普通老百姓的。這個時候所有的豪紳們的臉色忽然就變了,有的甚至還想要把之前送的禮物給拿回去。這個時候,忽然傳來了聖旨原來是皇帝忽然之間來請呂端回到朝廷裡去繼續當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