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城區市民在進行垃圾分類時,廚餘垃圾一般是運到餐廚廠處理,而對於住在農村的村民來說,廚餘垃圾中的剩菜葉、蘿蔔等可是種地施肥的好寶貝。這不,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就將垃圾分類的類別設置成更加符合農村實際的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還將可堆肥垃圾進行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有機肥免費發放給村民,大大提高了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據悉,目前固城街道集鎮、129個自然村及工業園區已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村莊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村民家門口的分類垃圾桶
分揀員上門收運,固城街道129個自然村垃圾分類全覆蓋
在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張思梗自然村,每一戶村民的家門口都擺放著兩個小型的分類垃圾桶。與主城區的垃圾四分類有所不同,這裡主要實行農戶二分類初分+四分類收集模式,即農戶將生活垃圾分為兩類,一個是其他垃圾,另一個則是可堆肥垃圾,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後,由分揀員每天兩次上門進行收集。每個可堆肥垃圾桶的下方還有一行小字:可腐爛物。那麼什麼叫可堆肥垃圾呢?原來,在農村,很多人都會把吃剩、發黃的菜葉、蘿蔔等蔬菜進行一段時間的堆放發酵後,作為肥料用於種地。因此固城街道在垃圾分類時,便使用了最容易讓村民理解的「可堆肥」替代了廚餘垃圾。
△固城街道生活垃圾轉運站正在處理「可堆肥垃圾」
為方便管理,所有自然村撤桶並點,將原有零散大桶全部匯集,一個自然村只設置一處收集點。每天上午和下午,分揀員會騎著四分類收集電動車在村子裡挨家挨戶檢查每家門前的垃圾桶裡的分類情況,並將垃圾進行收運。他們不僅分類很專業,評價也很客觀,一旦發現有人不認真分類,就會馬上進行上報。「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將垃圾進行處理,方便村民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錯誤投放率,增加了分類處理率。」固城街道集鎮辦副主任唐磊告訴記者,街道根據不同自然村常住人口數和區域範圍,確定了分揀員的工資標準和考核標準,還逐村對分揀員進行了培訓。同時,街道分類收運車輛駕駛員在到點收運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垃圾分類不達標,可以拒絕收運,同時上報執法大隊環衛組,由執法大隊對涉及村委進行通報,並在當月對分揀員進行考核記錄。「待遇和考核要求提高了,分揀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垃圾分類效果才會好。」
唐磊介紹,固城街道從2018年就開始試行垃圾分類,目前全街道129個自然村已經實現了垃圾分類100%全覆蓋。接下來將力爭完成2個行政村(整村推進)和2個自然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村)示範村創建,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爭取更上一層樓。
可堆肥垃圾無害化處理,產生的有機肥村民可免費領取
在固城街道有兩個生活垃圾轉運站,村民的生活垃圾每天都會收運到這裡進行集中處理。可堆肥垃圾也正是在這裡進行微生物分解發酵,成為更加優質的有機肥。唐磊表示,在垃圾分類以前,街道每月要運轉600多噸其他垃圾。而現在建成廚餘垃圾處理設備後,廚餘垃圾的日均處理量在4-6噸,其他垃圾則每月減少152噸左右。「可堆肥垃圾經過烘乾和微生物發酵,就變成了優質有機肥,平均每天能產生10大袋,村民只要有需要隨時可以過來取。」唐磊說。可堆肥經過處理產生的廢水會流向的蓄水池,再由專業的汙水處理機進行淨化,進入汙水管道。
△固城街道將有機肥免費發放給村民
除了村莊、集鎮,固城街道的小區也在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據了解,截至目前,固城景湖名都、前錦苑小區已經撤除零散垃圾桶136處,4座集中分類收集房也已經建設完成並即將正式投入使用。同時,街道還推行集鎮商業店家分類,全面更換了垃圾分類容器。撤除街道沿線垃圾桶172個,放置分類果殼箱80處,還配備分揀員每天上門對商家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
唐磊表示,目前,群眾對垃圾分類的思想認識還不是特別強,缺乏主動性。未來將通過學校、老年活動中心等場所加強群眾對垃圾分類的思想引導,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堅持實行半月一小查、整月一大查的督查方案,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並在村口張貼垃圾分類紅黑榜。同時制定符合實際的垃圾分類實行方案,並長期落實下去。
通訊員 陳文 實習生 餘巧萱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劉贇 趙丹丹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