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輕音樂隊開風氣之先,音樂茶座孕流行新聲

2021-01-15 金羊網

廣東流行音樂之萌芽

金羊網記者 胡廣欣

視頻製作/周巍

中國內地的流行音樂自廣東起步。中國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第一個音樂排行榜、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第一個歌手籤約制度、第一批明星「94新生代」等全都是廣州首創。

這一切都始於1978年。這一年,廣東出現了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同年,內地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在廣州東方賓館誕生。早期的廣東流行音樂仍處於對港臺音樂及國外音樂的模仿階段,但「輕音樂隊」「茶座歌手」「炒更」「走穴」等新鮮詞彙和現象已經讓人目不暇接。漸漸地,這些伴隨改革開放春風而生的新事物如星火燎原,打開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

【開風氣之先】

·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

首次登臺,把輕音樂版《送你一枝紅玫瑰》演了兩遍

1977年,畢曉世剛滿20歲。此時的他在廣東省歌舞劇院當了四年小提琴手,閒暇時寫寫歌,但從未帶過自己的創作上舞臺。這一年,省歌舞劇院應邀前往香港演出交流,隨團音響師帶回一張開盤帶(在盒裝卡帶出現之前的一種聲音儲存載體,又名四分之一磁帶)。誰也沒想到,這張開盤帶,寫下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第一筆。

透過這張開盤帶,畢曉世第一次接觸到國外十分流行的阿波羅輕音樂和法國輕音樂大師保羅·莫裡哀的作品。清新鮮明的音色、流暢優美的旋律、無拘無束的音樂形式……自由奔放的輕音樂不僅與當時國內主流的「語錄歌」、樣板戲有天淵之別,甚至與畢曉世自小學習的古典音樂也截然不同。嶄新的樂感撞擊著畢曉世的耳朵,一個新鮮的念頭闖入他的腦海:「太震撼了,我想模仿這種音樂,自己也來做一做。」

可是,實行起來第一步就讓人犯難:輕音樂隊所需要的電吉他、爵士鼓、電貝斯等流行樂器,畢曉世一件都沒有。怎麼辦?那就自己動手!他與歌舞劇院低音提琴手劉志一起,用漆包線和磁鐵做成一個簡易拾音包,把低音提琴改裝成原始的電貝斯;借來一個小型麥克風,綁在木吉他上充當電聲吉他;歌舞劇院的巴松樂手汪革非,在軍樂團找到塵封多時的舊鼓,重新換上鼓面,當成爵士鼓……畢曉世和他的夥伴們,居然把這鍋「無米之炊」做成一臺令人驚嘆的大餐。

組建之初,紫羅蘭輕音樂隊是一支十人樂隊,初代成員包括畢曉世、韓乘光、吳志、林源、盧一鳴、梁文宇、劉志、汪革菲、餘其鏗、麥美聲。樂隊配置有三把小提琴、一個黑管、一支長笛、一把吉他、一套爵士鼓、一個貝斯、一臺鋼琴、一個鋁片琴。「電聲樂器、爵士鼓等是流行樂隊的象徵,紫羅蘭為內地開拓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畢曉世說。由此,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正式誕生。

1978年5月1日,中山紀念堂,紫羅蘭輕音樂隊首次登上舞臺。在這臺國際勞動節聯歡晚會上,紫羅蘭輕音樂隊表演了《送你一枝玫瑰花》和《藍色的愛情》兩首歌。觀眾的熱烈反應畢曉世至今記憶猶新:「我們只是當一個好玩的節目上去表演,沒想到觀眾反響那麼熱烈,我們只好返場把《送你一枝玫瑰花》又演了一遍。」

之後,畢曉世離開廣州前往上海音樂學院繼續學習,紫羅蘭輕音樂隊繼續活動,在廣州舉辦售票演出、到從化參與送戲下鄉活動、舉辦全國巡演。所到之處,場場爆滿。「紫羅蘭」當時有多火?成員韓乘光回憶:「紫羅蘭在文化公園紅星劇場舉辦售票演出,四場票兩小時就賣完了。後來,我們全國巡演了三個多月,每人獲得870元收入。要知道,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40元。」

·內地第一個現代音樂茶座——東方賓館音樂茶座

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東方賓館有個音樂茶座

在廣東省歌舞劇院的紫羅蘭輕音樂隊悄然拉開廣東流行音樂序幕的同時,廣州東方賓館辦起了內地首個營業性音樂茶座。此後的十餘年間,音樂茶座和輕音樂隊蔚然成風,培養出大批歌手和創作者,成為廣東流行音樂的搖籃。

音樂茶座的出現與廣交會有密切關係。1978年的廣交會共有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1000境外採購商到會,出口成交額達24.48億美元。當時,只接待外賓的東方賓館辦起了營業性音樂茶座。茶座設於賓館內的花園餐廳,面積為300平方米,共設210個座位。廣東民間曲藝團(廣東音樂曲藝團的前身)作曲兼指揮吳國材看到了音樂茶座的巨大前景,於是與東方賓館合作,籌建了音樂茶座的第一支輕音樂隊。

最初的音樂茶座是「外賓特供」:只在廣交會舉辦期間開放,一年兩次、每次辦一個月,入場收7元外匯券;而且必須憑護照購票,港澳臺同胞也謝絕入內。每晚9點,吳國材和他的輕音樂隊準時在花園餐廳開演,「我們唱世界名曲,比如《蘇珊娜》《哎呀媽媽》《郵遞馬車》,等等;也唱中國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頌》等都唱過。」吳國材回憶。

伴隨著蒸蒸日上的中國經濟,音樂茶座中叮叮咚咚的音樂聲越來越響亮。1979年,音樂茶座開始全年開放,港澳臺同胞也可以入場了。吳國材於是在演出中加入粵語流行歌。有一晚適逢香港公眾假期,來了很多香港觀眾。歌手李華勇演唱了《小李飛刀》《好歌獻給你》《親情》等多首流行歌,吳國材回憶:「客人又是歡呼、又是敲茶杯、甚至站到桌子上,安可到根本停不下來,我們完全沒預料到。」香港客人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東方賓館有個音樂茶座,每晚都要排長龍。後來,連羅文本人也專程來到廣州,就是為了看看「廣州羅文」李華勇。

在音樂茶座「炒更」一晚,賺回一個星期的工資

到了1980年代,音樂茶座如雨後春筍般在廣東省湧現,華僑大廈、廣州賓館、迎賓館、愛群大廈等知名酒店,文化公園、友誼劇院等文化場所都有了自己的輕音樂隊,服務對象也拓展至普通市民。根據《廣東省志》統計,1987年初,全省社會文化娛樂活動場所達5989個,其中輕音樂團隊156個,音樂茶座91個,歌舞廳449個(其中舞廳244個)。

茶座演出收入優厚,吸引了不少體制內的音樂演員出來「炒更」。吳國材回憶,在東方賓館演出,輕音樂隊每晚有70元的酬勞,平攤下來每個人也有七八元的收入,也就是說一個晚上就能賺到在單位一周的工資。如果唱出名堂,還有機會去「走穴」演出。首位籤約香港公司的廣東歌手李達成就曾是紅玫瑰輕音樂隊的成員,1986年,他被音樂製作人解承強看中,帶去四川「走穴」,一晚就能賺80元,遠遠高於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

音樂茶座不僅提供了一條發財致富的道路,也有力地推動了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茶座歌手是早期廣東流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呂念袓、陳浩光、李華勇、陳棟、張燕妮、劉欣如等眾多知名歌星都是茶座歌手出身。李達成介紹,當時音樂茶座每晚演出會有7至10個歌手輪流上臺唱歌,一場演出大概兩個半小時左右,最紅的歌手通常唱上半場的壓軸:「剛開場的時候客人還沒到,還有很多客人等不到下半場結束就走掉。上半場壓軸是茶座演出最好的時間。」

【獲政策支持】

「靡靡之音」輕音樂終得官方認證


新事物誕生之初,必然伴隨著大量的試探和質疑。畢曉世回憶,紫羅蘭輕音樂隊的第一次登臺,是樂隊成員爭取得來的:「我們申請上臺演出,團裡其實是猶豫的,當時還沒改革開放。但經過討論研究,最後還是同意了。」中山紀念堂首演大獲成功之後,廣東省歌舞劇院看到了輕音樂隊的潛力,開始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到了1980年代,伴隨著音樂茶座的盛行,包括省歌舞劇院在內的大量文化團體都組織了自己的輕音樂團;廣東更在1984年成立了輕音樂研究會,曾被批評為「靡靡之音」的輕音樂終於得到官方認證,一登大雅之堂。

至於音樂茶座,最初更是頂著巨大壓力才得以辦下來。一開始,茶座接待的除了外籍和港澳臺客人之外,還有各種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吳國材回憶:「許多人想來了解一下音樂茶座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當時也有思想負擔,畢竟在那個時候,光是唱粵語流行歌就是一個很大膽的舉動。」他介紹,還好當時東方賓館的領導楊憲庭給輕音樂隊成員派了定心丸:「你們不用擔心,總之一切由我們向上面交代,你們負責演好節目就行。」

按照當時的規定,體制內的人不允許賺外快。作為東方賓館輕音樂隊的組織者,吳國材沒少被舉報、被內部通報批評,有一次還被一次性扣去10個月工資。但他一咬牙、一閉眼繼續做下去:「我又不是搞破壞!我是做作曲的,利用業餘時間做樂隊,單位的任務我照樣完成,有什麼理由扣我工資?」回憶起這段幾十年前的往事,吳國材笑道:「後來他們還不是得把工資補回給我,哈哈!」

文化政策促進廣東原創音樂萌芽

每當談及早年的廣東流行音樂發展,老一輩音樂人都會提及當年友好寬鬆的政策環境。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經過數年的醞釀,廣東省委在1985年正式提出「提倡有益的、允許無害的、取締非法的、打擊犯罪的」和「排汙不排外」的文化發展方針,引導流行音樂及相關產業往健康、規範的方向發展。這些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廣東原創音樂的萌芽,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廣東原創音樂輝煌時期打下穩健的根基。

當時,廣東省政府先後制定《關於開辦舞會、音樂茶座和專業藝術人員參加對外演出、錄音等活動的暫行規定》《廣東省音樂茶座管理暫行辦法》《廣東省舞會管理暫行辦法》等。廣州市則成立了社會文化管理辦公室(簡稱「社管辦」),管理所有茶座輕音樂隊。種種舉動,讓音樂茶座不再「野蠻生長」。有趣的是,當時社管辦為各支輕音樂隊取的名字都帶「紅」,「紅玫瑰」「紅珊瑚」「紅荔」「紅蕾」「紅牡丹」……

此外,文化主管部門主動引導音樂茶座和輕音樂隊往高質量方向發展:開展業務輔導,組織流行歌曲創作評獎活動、文明娛樂場所的競賽評比……吳國材回憶,當時廣州市文化局不時從各支輕音樂隊中選出精英,集中在友誼劇院、中山紀念堂等地方演出,鼓勵輕音樂隊提高演藝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茶座演出對原創歌曲的比例也有規定。李達成也回憶,每晚的演出中,每位歌手必須唱一首廣東原創歌曲。

1987年1月,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音協在三水召開了省通俗音樂創作研討會,研討了廣東通俗音樂的發展前景和方向。文化主管部門的正面引導,讓流行音樂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大事記]

1978年: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成立

1978年:內地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東方賓館音樂茶座成立

1978年:內地第一首原創流行歌曲——《星湖蕩舟》推出(吳國材作曲、蔡衍棻作詞)

1979年:內地第一家影音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

1985年:內地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舉辦

1986年:內地第一個流行音樂作品研討會——現代流行歌曲座談會召開

1987年:內地第一個音樂排行榜——「健牌」歌曲排行榜誕生

1990年:內地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廣東省通俗音樂研究會成立

1992年:內地音像行業第一個企劃部——中唱廣州公司企劃部成立

總指揮 |劉海陵

總策劃 |林海利 孫璇 林如敏

統籌 |吳慧玲 劉虹 邵梓恆


編輯:Qiudong

相關焦點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二十三】「廣東女子圖鑑」進化史:從《外來妹...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二十三】「廣東女子圖鑑」進化史:從《外來妹》到《新外來妹的故事》金羊網  作者:龔衛鋒  2018-12-17 南粵電視劇風雲之跨越金羊網 記者龔衛鋒
  • 粵語流行金曲演唱會唱響彩虹曲苑
    11月19日晚,廣東音樂曲藝團「流金歲月」粵語流行金曲演唱會在彩虹曲苑上演,吸引大批粵語歌迷們前來重溫流金歲月,品味經典老歌的不朽魅力。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聯合主辦,廣州粵劇院承辦,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廣東音樂曲藝團有限公司、廣州市演出電影有限公司、粵劇藝術博物館、紅線女藝術中心協辦的第八屆羊城粵劇節於2020年11月17日到25日在廣州舉行。
  • 流行金曲排行榜新聲力量集結號2019年度盛典圓滿收官
    流行金曲排行榜新聲力量集結號2019年度盛典1月11日在北京圓滿收官落幕,盛典當晚星光璀璨,眾多知名音樂人、流行音樂製作人、歌手出席盛典。媒體和觀眾粉絲們共同見證2019年新聲華語樂壇的巔峰盛況,勁歌熱舞的視聽享受讓當晚盛典高潮不斷,氣氛熱烈。各大獎項得主揭開面紗,實至名歸。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講好廣東故事 打造舞臺精品
    A.先培訓再排練,讓醒獅精神刻在演員心裡2016年年底,廣州歌舞劇院推出以醒獅為題材的小舞劇《醒》,一舉拿下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金獎。大舞劇《醒·獅》在此基礎上擴展而來,時長從25分鐘擴展到100分鐘,故事劇本和舞蹈也全部重新豐富、編排,並請來廣東醒獅一代掌門人趙繼紅之子趙偉斌擔任醒獅指導。
  • 音樂劇,帶起廣東音樂新浪潮
    音樂劇,帶起廣東音樂新浪潮金羊網  作者:孫磊  2020-12-07 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個音樂排行榜
  • 羊城粵劇節|這場演唱會搞「穿越」,觀眾重溫上世紀粵語流行金曲
    ,還有該團一眾優秀青年演員陳妙莉、吳思拓、林彩霞、李娜、陳珏、張耀天、莫倩雯等,為觀眾帶來原汁原味的粵語流行音樂盛宴。演唱會的曲目都是粵語流行音樂最輝煌年代的經典金曲,既有風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粵語影視作品主題曲、優雅深情的抒情慢歌,也有勵志熱血的節奏快歌,還有本土風情的名曲小調。《彎彎的月亮》《紅日》……陳少雄為觀眾帶來流行粵歌串燒,並與觀眾們熱情互動,瞬間觸動大家的懷舊。梁玉嶸壓軸登場,傾情演繹《星》《舊夢不須記》《沉默是金》《喜氣洋洋》等經典粵歌,再現流金歲月粵韻芳華的不朽魅力。
  • 易白文化「心系潮海」潮汕方言流行音樂計劃
    《唱給人民的信》音樂唱作人是一名潮汕人易白,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於廣東揭陽,移居汕頭,現居深圳。▲易白《唱給人民的信》在音樂創作方面,易白的音樂作品以誠懇、樸實著稱;參軍時他曾在軍樂隊師從雲南著名音樂指揮家唐曉秋和黑管演奏家馬雲,之後被部隊選送到文藝隊和教歌員集訓隊參加集訓,並先後作詞、作曲、演唱錄製流行民謠歌曲《花兒又開》《走走走》《夢想的筆》《為明天而戰鬥》《賭注》《小河淌水的故鄉》《靈魂問答》《那些兄弟》的流行音樂作品,先後在八一電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QQ音樂
  • 廣東流行音樂藝術總團 梅州藝術團獲批成立
    本報訊 (記者林德培)廣東流行音樂藝術總團梅州藝術團日前獲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批覆同意成立,梅州市流行音樂協會會長曾輝彬任團長。 據了解,廣東流行音樂藝術總團成立於2015年3月,是由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組建並主辦,以「小奇音樂藝術團」為核心,實行「直屬辦團、加盟合作辦團、重點扶持總團直盟藝術培訓機構」相結合模式,致力把總團辦成一個集培訓、考級、演出、主承辦音樂賽事、直盟藝術培訓機構、流行音樂創作、歌手經紀、智慧財產權代理、樂器銷售、為藝人歌手搭建演出推介平臺等於一體的流行音樂綜合表演團體。
  • 從廣東流行音樂低潮期到五條人大火,行業大咖怎麼看?
    目前,全省已有57家主要劇場恢復了開放,多個品牌的演藝類活動重新開啟,如第八屆羊城粵劇節、第十屆廣州藝術節等。具體到音樂演出方面,潘燕透露,音樂節市場從7月份開始復甦,陸續已有一些音樂節和觀眾見面,據了解,接下來會有一些重頭的音樂節項目落地廣州。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龍源音樂品牌創始人田峰與星外星音樂總裁周小川,則就《廣東音樂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
  • 世界音樂的鬼才,亞洲流行音樂之王,他的才華無人可及
    他是最年輕的一位「音樂教父」,他是新一代的「流行天王」,他的音樂已經不能用銷量來衡量了。他在世界上有一個更響亮的名號「亞洲流行音樂之王」。他的成就已經超越了多位世界級的「流行天王」排在了「世界十大鬼才音樂人」之一,他憑藉著自己的風格讓全世界都為之驚嘆。他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自己眼中的世界。
  • 下一個「中國流行音樂之王」在哪裡?什麼時候會出現?
    那是一篇英文文章,不過周杰倫笑稱自己只看懂最後一句話:「中國流行音樂之王」。可以看出杰倫很自信,而且這評價可以說並沒有什麼異議,因為我們知道周杰倫在華語流行音樂領域的成就,這個頭銜當之無愧。這股翻唱之風的盛行超過了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就連剛剛崛起的韓娛電子音樂,都被翻唱過來。但2001年的金曲獎改變了整個樂壇,周杰倫首張專輯《Jay》獲得最佳專輯獎項,而這種全新曲風也正式取代過去的流行風。因為除了周杰倫,還有蔡依林、SHE、五月天,孫燕姿,林俊傑等一大批歌手崛起。之前在R&B和華語音樂融合道路上探索的陶喆和王力宏也乘著這股東風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 2016年逝去的這些音樂人與中國:東西方流行音樂的碰撞
    201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由孔亞雷和北島翻譯的科恩的詩集《渴望之書》,此後又陸續出版了他的其他幾本詩集和小說,在書店的外國文學書架上銷售,成為中國文藝青年的必要裝備。相比之下,儘管一些中國聽眾熟悉他著名的《Hallelujah》《Suzanne》等歌曲,但在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什么正規的引進版音樂專輯賣。
  • 李健:流行音樂的中心詞是「音樂」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時代氣象·文藝表現(4))《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3日 第 20 版)對話人:王 瑨(本報記者)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與其說歌曲表現了時代,不如說時代選擇了歌曲」記者:去年,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愛國歌曲再次被廣為傳唱,反映出音樂與時代的緊密聯繫。時隔幾十年,它為何仍能打動人心?流行音樂書寫重大社會題材的創作思路是什麼?
  • 流行金曲排行榜2019年度盛典名單公布 朱星傑、李凱稠、孟子坤等北...
    孟子坤音樂是他的信念,是他不斷探尋的異想宇宙,與激發無限可能的能量之源。2019年勇往直前,發行首張專輯頗受好評。聲音溫暖甜甜的他將帶來更多好的音樂和舞臺給大家。他就是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歐美演唱系畢業生劉丞以。
  • 歷時17年,「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開幕
    從發想到興建完成歷經17年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Taipei Music Center),即將於9月5日正式開幕。這座外型如寶石般璀璨,由三大場館表演廳、文化館和音樂產業館建築組成的音樂殿堂,將集結表演、科技、產業發展及人才培訓四合一功能,以成為全亞洲最好的流行音樂據點為目標。
  • 音樂人數量反超北京,廣東音樂再次闖入主流視野
    《報告》顯示,2020年一線城市音樂人佔比約13%,和2016年的超20%相比,比例有較明顯下降;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音樂人佔比已達到約50%,做音樂的"小鎮青年"呈現崛起之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搖滾先鋒們在北京發出"走向世界"的宏願,三十年後,五條人卻用廣東方言回應:立足世界,放眼海豐。
  • 電影新「流行文化」:目及之處都是「彩蛋」
    死侍吐槽超級英雄們的登場姿勢「很傷膝蓋」 圖片來源:電影畫面截圖電影彩蛋從劇中、片尾偶爾的小驚喜,悄悄演化成了一種「流行文化」,看完電影「逐幀拿著放大鏡找彩蛋」成了一些電影的主流影評。彩蛋雲集的電影,有觀眾大呼過癮,也有觀眾認為是「討好粉絲的小聰明」。
  • 黑人,撐起了流行音樂半邊天
    原創 Leonardo 印客美學 來自專輯音樂——印客美學「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詩經·毛詩序》「音樂」,是人類內心情感的最直接表現。最初是上世紀40年代末被命名的,是一種結合了爵士樂、福音音樂與布魯斯為一體的音樂風格。現代的R&B是嘻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R&B通常很注重旋律的優美,但更注重歌手演唱時即興的轉音技巧。
  • 一剪梅的爆紅外網與華語流行音樂的自信缺失
    華語流行音樂從大上海時代誕生之初到現在也已有近百年時間,其中也算人才輩出,輝煌不斷,是什麼讓現在的流行樂壇裹足難行,卻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華語樂壇缺乏內在文化自信。華語流行音樂並非沒有在世界舞臺輝煌過。
  • 秋冬季節 廣東僑鄉臺山流行「焗窯」
    秋冬季節 廣東僑鄉臺山流行「焗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