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一般在每年公曆6月5日到7日交節,此時北鬥的鬥柄指向東南方位,太陽黃經達75°。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幹支歷午月的起始。此時仲夏已到,人們忙在五月,人生大事也不過播種、收穫。
芒種,忙種
芒種一詞最早出於《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的解釋是,「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到了這一節氣,小麥等有芒的作物已經成熟了,是搶收的時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收穫了帶「芒」的作物,緊接著又是新一輪播種,晚稻等穀類作物播入地裡,田間又是一片新綠。從此時到夏至這半個月,是農忙的高潮,麥子成熟進入收割高峰期,接茬要忙著秋熟作物的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因此民間有諺語說:「芒種芒種,連收帶種。」
寧夏歷史研究院院長張萬靜介紹,芒種節氣在民間,也被叫做「麥收」「農忙」或者「忙種」,這就是「芒種」的另一層意思,不僅忙著種,還忙著收。民間還有「芒種到,無老少」之說。在銀川郊區有「芒種芒種,莊稼忙長」的諺語。中寧枸杞栽培歌則說:「芒種時節果了哨,水肥管理高峰到,茨園除草害蟲少,九成摘果產量高。」張萬靜解釋,「了哨」是中寧方言,意思指枸杞果實出頭、成形;而「九成」則指九分成熟。
仲夏來臨
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我國很多地區先後迎來雨季。寧夏地處西北乾旱地區,降雨量不及南方,但一般在6到9月份是汛期,這一時段的降雨量也是全年最多的。此時,水稻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降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在寧夏,中寧有」芒種聞雷麥安然」的諺語,固原民間也有諺語說:「芒種節交四月半(農曆),高川不雨平川旱,芒種頭上一聲雷,保證來年不要飯。」
芒種作為反映農事活動的節氣,繁忙的田間勞作詮釋了這個節氣。但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外界和自身的一些變化。降雨量增加,氣溫升高等氣候的變化,讓城市變換了模樣。芒種在農曆五月間,此時百花開始凋零,綠樹蔥蘢,植物生長進一步向成熟靠近,仲夏來臨。從此時開始,人們在生活飲食方面,不知不覺更喜歡清談。元代醫家朱丹溪主張「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衝和之味」。或許在這個萬物肆意生長的季節,清淡的味道、適度的能量就能令人感受到蓬勃生機。(記者李尚)
【來源:塞上清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