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端」是開端,因漢歷以地支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到五月就是「午」,
故五月也稱「午月」;而「五」又為陽數,所以端午又叫「端陽」。
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因其月、日均為五,五五相重,故又稱「重五節」,屆時都吃粽子,故又俗稱「粽子節」。
端午節,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悠久、影響最為廣泛的重要節日之一。據《禮記》中記載說:「仲夏之月,是月也,命有司(指執掌祭祀大權的古代巫師)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登山川百源之時,要畫著繪有『龍』圖騰的船隻,到江河湖海中去獻祭」。即裝著粽子等食物,祭拜後將食物投入江中,以供龍(神靈)享用。
關於《禮記》中所說的「仲夏之月」,據西晉周處所著的《風土記》說:「仲夏端午,蒸鶩角黍」。由此而知,「仲夏」即「端午」,「端午」即「仲夏」。而「角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粽子」。另外,今人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也指出:「端午之起源,乃我國古代南方吳越盛行的圖騰祭祀之節日」。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端午節說法
地臘之辰
地臘,道教五齋祭日之一,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掛鍾馗像、天師像,以驅鬼崇。《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明·葉憲祖 《碧蓮繡符》詩:「天中令節欣相迓,地臘靈辰福轉加。」 明·夏完淳 《端午賦》:「地臘誰傳,方舟不渡。」
惡日之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紀念屈原說
傳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南方比較盛行,北方的水比較少。這個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有也人認為划龍舟是為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2、吃粽子
吃粽子也能看出南方和北方的差異。南方大都吃肉粽,北方大都吃棗粽,諧音為「早中」。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現在也有家長做棗粽給考生吃。
3、佩香囊
香囊內一般裝有硃砂、雄黃、香藥,不僅有驅蚊蟲的作用,傳說也有避邪驅瘟之意,並且也很美觀。一般掛在蚊帳的兩側,小孩的手腕、或腳踝、或佩戴在頸部。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懸艾,掛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人們在端午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雖說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很有醫學依據,這些活動也反映了老祖宗的聰明才智。
5、貼天師符,懸鐘馗像
早在北宋時,民間就流行端午畫天師符,明清基本上沿襲了這一傳統,每到端午節,「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人們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可見,明清時期粘貼天師符咒已經成為端午節的通例,甚至直到現在,江南一帶五月剛開始就在廳堂內張貼天師符、懸鐘馗捉鬼圖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
6、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所以端午節除了做香囊外,還會編五彩繩,係指孩子的手腕、腳腕。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據說有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點雄黃酒
說道雄黃酒,很多會想到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是的,雄黃酒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可以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節與道教
在中國傳統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臘日。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被認為是端午習俗的一大起源。
臘,古稱「蠟」,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即傳統的祭祀神農和祖先的重大典禮,秦漢後祭祖和祭百神的蠟禮合而為一,臘為歲終祭眾神之名。臘祭原置於農曆十二月,此月稱為臘月。南朝時,將臘日定於十二月八日;後來道教在《赤松子章歷》卷二將其含義擴大,把全年分為五臘,全稱「五臘日」,即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王侯臘,是道教祭祀祖先、集會建齋的重要日期。
在《道書》中,地臘成為祭祀祖先和請求贖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臘節之名也因此而來。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掌管鬼魂的酆都北陰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該鬼魂現在人間的親戚所做的善惡,作為確定鬼魂罪、福的依據。只要通過法力和祭祀儀式,才能減輕其苦。
地臘節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追溯其源,為中國遠古時期原始崇拜中的鬼魂崇拜,而此正是道教的核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道教曾成為國教,其教理深入民心,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臘祭祀活動,融入端午節俗並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端午節有時還稱為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因為古代有於是日蘭湯沐浴的風習,故稱。五月又稱蒲月,端五則稱蒲節,這是因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懸蒲於門首、或以菖蒲浸製藥酒飲用之俗。菖蒲、艾蒿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習俗。艾蒿歷來被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等厭勝之物。艾人早見於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該書記云:「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這段俗諺生動描繪了在天師在端午期間為百姓驅魔求安的形象,可見在百姓心中,將天師和端午聯繫在一起由來已久。天師指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鬥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師艾說道,「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說:宋代的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天師像販賣外,又作泥塑的張天師像,以艾為須,以蒜作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玄門道教#
轉自青城山道教公眾號
文:整理於網絡
編輯:李娜
審核:謝至開、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