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2020-12-14 戴仙昇

端午安康

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端」是開端,因漢歷以地支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到五月就是「午」,

故五月也稱「午月」;而「五」又為陽數,所以端午又叫「端陽」。

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因其月、日均為五,五五相重,故又稱「重五節」,屆時都吃粽子,故又俗稱「粽子節」。

端午節,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悠久、影響最為廣泛的重要節日之一。據《禮記》中記載說:「仲夏之月,是月也,命有司(指執掌祭祀大權的古代巫師)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登山川百源之時,要畫著繪有『龍』圖騰的船隻,到江河湖海中去獻祭」。即裝著粽子等食物,祭拜後將食物投入江中,以供龍(神靈)享用。

關於《禮記》中所說的「仲夏之月」,據西晉周處所著的《風土記》說:「仲夏端午,蒸鶩角黍」。由此而知,「仲夏」即「端午」,「端午」即「仲夏」。而「角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粽子」。另外,今人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也指出:「端午之起源,乃我國古代南方吳越盛行的圖騰祭祀之節日」。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端午節說法

地臘之辰

地臘,道教五齋祭日之一,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掛鍾馗像、天師像,以驅鬼崇。《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明·葉憲祖 《碧蓮繡符》詩:「天中令節欣相迓,地臘靈辰福轉加。」 明·夏完淳 《端午賦》:「地臘誰傳,方舟不渡。」

惡日之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紀念屈原說

傳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南方比較盛行,北方的水比較少。這個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有也人認為划龍舟是為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2、吃粽子

吃粽子也能看出南方和北方的差異。南方大都吃肉粽,北方大都吃棗粽,諧音為「早中」。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現在也有家長做棗粽給考生吃。

3、佩香囊

香囊內一般裝有硃砂、雄黃、香藥,不僅有驅蚊蟲的作用,傳說也有避邪驅瘟之意,並且也很美觀。一般掛在蚊帳的兩側,小孩的手腕、或腳踝、或佩戴在頸部。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懸艾,掛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人們在端午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雖說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很有醫學依據,這些活動也反映了老祖宗的聰明才智。

5、貼天師符,懸鐘馗像

早在北宋時,民間就流行端午畫天師符,明清基本上沿襲了這一傳統,每到端午節,「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人們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可見,明清時期粘貼天師符咒已經成為端午節的通例,甚至直到現在,江南一帶五月剛開始就在廳堂內張貼天師符、懸鐘馗捉鬼圖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

6、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所以端午節除了做香囊外,還會編五彩繩,係指孩子的手腕、腳腕。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據說有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點雄黃酒

說道雄黃酒,很多會想到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是的,雄黃酒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可以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節與道教

在中國傳統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臘日。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被認為是端午習俗的一大起源。

臘,古稱「蠟」,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即傳統的祭祀神農和祖先的重大典禮,秦漢後祭祖和祭百神的蠟禮合而為一,臘為歲終祭眾神之名。臘祭原置於農曆十二月,此月稱為臘月。南朝時,將臘日定於十二月八日;後來道教在《赤松子章歷》卷二將其含義擴大,把全年分為五臘,全稱「五臘日」,即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王侯臘,是道教祭祀祖先、集會建齋的重要日期。

在《道書》中,地臘成為祭祀祖先和請求贖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臘節之名也因此而來。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掌管鬼魂的酆都北陰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該鬼魂現在人間的親戚所做的善惡,作為確定鬼魂罪、福的依據。只要通過法力和祭祀儀式,才能減輕其苦。

地臘節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追溯其源,為中國遠古時期原始崇拜中的鬼魂崇拜,而此正是道教的核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道教曾成為國教,其教理深入民心,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臘祭祀活動,融入端午節俗並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端午節有時還稱為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因為古代有於是日蘭湯沐浴的風習,故稱。五月又稱蒲月,端五則稱蒲節,這是因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懸蒲於門首、或以菖蒲浸製藥酒飲用之俗。菖蒲、艾蒿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習俗。艾蒿歷來被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等厭勝之物。艾人早見於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該書記云:「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這段俗諺生動描繪了在天師在端午期間為百姓驅魔求安的形象,可見在百姓心中,將天師和端午聯繫在一起由來已久。天師指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鬥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師艾說道,「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說:宋代的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天師像販賣外,又作泥塑的張天師像,以艾為須,以蒜作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玄門道教#

轉自青城山道教公眾號

文:整理於網絡

編輯:李娜

審核:謝至開、三道

相關焦點

  • 五·五〡五月初五端午節
    五·五〡五月初五端午節 2020-06-25 0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仲夏五月,火熱來臨。農曆五月有哪些習俗和講究
    農曆五月,即一年中第五個月,為仲夏之月。午,中夏之位,後天八卦離卦正南。從二十四節氣來看,農曆五月已走到夏季的中間,所以稱五月為"仲夏"、"中夏"。古代中國人民還用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月相匹配,五月又稱為"午月"。最主要的節日是五月初五端午節。
  •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時間:2020-06-25 11:0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 五月五,過端午
    端者,初也「五月初五」是端午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者,端正,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故,端為始;午者,正中,「一縱一橫為午」,縱橫交錯才正中;由此,陰陽交錯立正,是為端午。端午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有一種愛,是一片遼闊海洋,我們像小魚在海裡面成長;
  • 趣談端午粽香飄,仲夏五月夏至同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粽葉飄香,端午安康,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賽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昨日午餐時,食堂準備了鹽蛋和香棕,讓人更感到驚喜和溫馨的是還有艾草和香囊,讓大家更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這不由想到兒時過端午節的快樂時光。
  • 2020年端午節放幾天假?端午假期2020最新放假安排表
    端午假期2020 放假安排表 由於今年閏了一個農曆四月份,本該五月份到來的端午節,在今年延遲到了六月底左右,那麼2020年端午節一般會放幾天假呢?2020端午節放假安排表是怎麼樣的? 2020端午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端午節放假安排2020放假幾     原標題:2020年端午節放幾天假?
  • 端午節又叫什麼節日 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
    六月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這個月沒有什麼節日,只有一個端午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主要有食粽、賽龍舟、掛艾草、放風箏等習俗。大家不知道的是,由於端午節歷史悠久,有著很多不同的叫法。那麼,端午節又叫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星辰頭條】今日端午 | 你吃什麼味的粽子? 星辰在線 長沙新聞網...
    仲夏端午  烹鶩角黍  端,始也  謂五月初五日也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  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  五月是仲夏  它的第一個午日  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  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關於端午的起源
  • 今天端午節,正在吃粽子的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五月五,過端午!
    五月五,過端午!端午佳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吃粽子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的,為了讓江中的魚兒不吃楚國屈原大夫的身體,所以將粽子投入水中,後來便漸漸成為端午的一種傳統食物。掛艾草菖蒲端午的時候,人們喜歡把艾草掛在大門的兩側,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福,讓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好運氣。
  •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時間:2020-06-27 12: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
  • 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吧。
  • 端午節雜談: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
    這是有關端午節流傳最廣的一首民謠。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與夏至相鄰,是氣候由熱轉暑的節點。夏至,24節氣最先被確定的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夏至開始後,北方進入炎熱溼暑季節,也是毒蟲滋生的時候,此時的端午節就成為「全民衛生防疫日」。「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 端午節祝福到底是快樂還是安康?屈原說:不關我事!我也不知道啊!
    記得去年的端午節還在考試!沒有端午假期,而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已經完全不需要假期了,畢竟假都放傻了。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古今五月唯美的別稱,綠萌仲夏慶端午,榴月花下嗚蜩鳴
    綠萌仲夏紀端午榴月花下嗚蜩鳴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榴月、鬱月、嗚蜩、皋月。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古人夜讀,常於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據說菖蒲具有吸附空氣中微塵的功能,是空氣清新劑。蒲草還可以編席制袋,後者用來運鹽運糖,是當時較好的包裝材料。在古代,官場上也用菖蒲做鞭子,打人不疼。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色習俗?
    五月仲夏之時,國內迎來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這裡小編先祝大家端午節安康!端午節是我們華人吃粽子、賽龍舟的傳統節日,進入農曆五月,人們會紛紛在門前掛上菖蒲、艾葉,以此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提到五月初五,很多人會想到,日本公曆五月五日也有一個節日,但有人會說這不是「端午節」,而是「兒童節」。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節日有什麼聯繫?日本是否有端午節呢?其實,日本最開始同我國一樣,會在農曆的五月五日過端午節,吃粽子、掛菖蒲、喝雄黃酒。
  • 你可能都不知道 端午節竟然有二十幾個別名
    你可能都不知道 端午節竟然有二十幾個別名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列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古語中有開頭、初始之意,五與午相通,端午也就是初五。據晉代人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   原標題:漲知識了!
  • 五月為什麼又叫毒月?與端午節有什麼關係?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