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 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2021-01-09 中華網

原標題: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1937年「七七事變」後,文物從南京分三路向西遷移。

4月2日,@演員趙立新發問「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並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一時引發巨大爭議。

隨後,此消息「驚動」了@紫光閣、@共青團中央、@中國反邪教,後者批評稱相關言論「觀點太天真」、「對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誠如@中國反邪教的回應中說的那樣,「為了免遭日寇破壞,1933年,故宮決定把一部分文物南遷」,這部分文物被運往上海和南京,之後,又分批西遷。「故宮文物部分轉移後,來不及運走的文物損失慘重!!!」

據史料記載,抗戰時期包括故宮和長城在內的北京文物,都未能倖免被日寇劫掠破壞的命運。

故宮文物部分南遷後,來不及運走的文物損失慘重。古文物館損失191箱、文獻館損失1734箱、前秘書處損失826箱、頤和園損失89箱、古物陳列所損失113箱,總計損失2953箱。另損失明代銅缸54件以及2尊銅炮,後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91個和銅炮一尊,統統用來煉銅,以補軍用不足。

1938年夏秋,日本關東軍命令被抓來的中國勞工拆古北口長城,並將完整的城磚,有長方磚,還有三角形磚都裝上了火車。拆城地段大都在蟠龍山上,東從第一座五眼樓起西到古北口關門,直到水門洞崔家地,長約有5華裡。城磚裝上火車,向長城外偽滿洲國方向開去。共運走三車皮。據統計,抗戰時期日軍共損毀長城45公裡,敵樓197座,甕城2座。

大量珍貴文物因成功的南遷而倖免於難,那是一段艱苦的歷史,那是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

故宮文物南遷木箱裝運圖

這是一個關於承載的故事: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山路上的汽車,激流中的竹筏承載了萬箱國寶;身軀柔弱、脊梁筆直的故宮人承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

這是故宮人在日軍鐵蹄之下的堅定選擇。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他們無力阻止國土淪喪,卻誓死守護這不絕的文脈。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1950年從南京運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運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20年來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故宮先輩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西華門內寶蘊樓二層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上,這一奇蹟正通過泛黃的照片、《起運呈文》、《文物車輛翻車報告》等一一鋪陳。鋪陳的是故事,樹起的是豐碑。

烽煙驟起,何去何從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故宮文物危如累卵。

或遭毀壞,或被掠奪,戰火中的文物逃不開這兩種命運。1860年圓明園的那場大火還在灼痛記憶,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制定的《戰時清國寶物搜集辦法》尤其讓人警覺。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

馬衡

這在今天看來,當然是明智之舉和不二選擇,可放到1932年北平的歷史時空裡,卻遭遇到洶湧的反對聲浪,甚至來自一些「有識之士」。

北伐大將李左翔要求拍賣文物,購500架飛機用於抗日;胡適對何處是淨土感到茫然,寄希望於通過國際幹預來保障文物安全;魯迅發出了「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的詩句;馬衡的兒子馬彥祥通過報紙與老爹叫板:「要抵抗麼?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起!」最激烈的反對者以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為代表,他發起了「北平民眾保護古物協會」,在太和門集會宣言「誓與國寶共存亡」,並給支持和參與南遷工作的人士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還鼓動眾人將出入故宮的各個大門給堵了起來。日本人在報紙上發表言論,稱:「此等寶物,由中國國家或民族保管,最為妥當,誠為當然之事。然現處政局混沌狀態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致力,以盡保管責任,蓋亦數之自然也。」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故宮文物南遷令第一頁

是遷還是留?留下,可穩軍心;遷出,易散難聚。但文物絕不能作為戰爭的賭注。「國家滅亡總有復興之日;文物被毀永遠不可復得」「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文物南遷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

故宮文物準備南遷

1933年1月1日,萬裡長城起烽火;1月3日,山海關失守。最初不贊成文物南遷的故宮博物院秘書吳瀛臨危受命,出任文物南遷總押運官。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其中故宮文物13491箱,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押運文物的故宮文獻學專家歐陽道達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中描述道,「溯當日搶運文物出京工作,其倉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際,間不容髮」。匆匆告別家人,約20名故宮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迢迢南遷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文物從南京分三路向西遷移,曾和父親作對的馬彥祥主動報名,要求加入押運隊伍。馬衡、馬彥祥成了護送文物的父子兵。

故宮文物裝箱運送

北平淪陷治後,日寇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宮。他們數次強闖故宮,搶走大銅缸66座、元明清時期所造鐵炮數尊、銅燈亭91個,運往天津去冶煉屠殺中國人的武器。南遷文物正藏在日寇夠不著的地方。跋山涉水覓生機,顛沛流離求保全。故宮人日夜守著它們,終於盼來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兵荒馬亂,護寶輾轉

1945年10月10日,華北日軍投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前舉行。次年2月15日,故宮交接大會召開。

「巍巍故宮,竦峙蒼穹。

雕梁畫棟,巧及人工。

文華武英,太和乾清。

體象天地,寔麗且宏。

誰其守之,惟吾隊士;

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參加故宮交接大會的北歸英雄和留守職工齊聚中和殿,唱響了《故宮守護隊隊歌》。歌詞「惟吾隊士」中那種捨我其誰的文化擔當,為十餘年背井離鄉的漂泊生涯貼上了無悔的標籤。

這些年,不管是面對日機的轟炸、土匪的攔截、敵特的跟蹤,還是激流的衝擊、山道的險峻、生活的困苦,故宮人從未有過退縮。在他們的價值天平上,國寶的分量重於個體的生命;他們的身體裡,流淌著胸懷天下、安貧樂道、通達生死的士大夫的血液。當人們為故宮文物南遷所創造的奇蹟唏噓不已時,他們往往是最平靜的,只淡淡一句:「文物有靈。」

文物前腳剛撤,炸彈後腳就到,這樣說來,文物確實有靈;但如若故宮人存一絲猶豫或僥倖,行動只消放慢半拍,文物還會剛巧躲過浩劫嗎?

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圖

19557箱文物抵滬後在上海法租界暫存,同時在南京朝天宮搶建文物庫房。1936年秋,文物移入新庫。1937年1月1日,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好景不長,「七七事變」爆發,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文物告急。根據戰時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則,南遷文物分3批向西遷移:

80箱文物走「南線」,經長沙、貴陽,1938年抵安順,1944年12月接運到四川巴縣;

7286箱文物走「北線」,經寶雞、漢中、成都,1939年7月抵峨眉;

9369箱文物走「中線」,經漢口、宜昌、重慶、宜賓,1939年7月抵樂山。

1937年12月9日,也就是南京淪陷的前4天,馬衡、徐森玉、歐陽道達等押運第三批「中線」文物,隨英國輪船「黃浦號」駛離浦口碼頭。雨聲夾雜著隆隆炮聲,日軍開始攻城了。萬安陵前的石麒麟和明初建造的南京城牆被重炮擊毀,牛首山佛教寺院和中華門西街古清真寺被大火吞噬。日軍將朝天宮庫房所剩文物移至北極閣藏匿,將朝天宮屋脊上的裝飾物「吻鴟」拆下佔為己有,將國學圖書館的檔案和圖書或掠或燒……

哪裡能避敵就去哪裡,三路文物隨戰局變換目的地。

「南線」的80箱文物非常珍貴,包括甲骨文、鐘鼎、碑拓,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吳道子的《鍾馗打鬼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名家字畫。它們起先存放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即著名的嶽麓書院。已升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暫時安頓好「中線」之後到長沙,發現嶽麓山下的愛晚亭三面環山,若在這裡鑿洞存放文物,會比較隱蔽。說幹就幹,幾周後山洞鑿好。這時馬衡突接密電,得知日軍將在近期大規模轟炸長沙,便緊急組織文物向貴州轉移。裝文物的車隊剛剛離開,多架日本飛機俯衝下來,湖南大學圖書館被夷為平地,愛晚亭旁也有死傷。「北線」更驚險:裝運文物的列車在鄭州車站停靠接駁時,日本飛機狂轟濫炸,鄭州站陷入火海,狂風席捲著烈焰撲向裝有文物的車廂,司機果斷髮動列車,衝出火場。

用木船載運裝有文物的汽車渡河

戰火之外,還有其他天災人禍。從寶雞到漢中要翻越秦嶺,車隊遭遇了大雪封山、山路塌方、車輛翻覆、斷水斷炊等種種險情。在綿陽附近的一座橋上,載運文物的車輛掉進河灘,所幸那是乾涸河灘,橋不高,文物並未摔壞。1943年,峨眉縣一家鴉片館起火,火勢迅速蔓延,危及存於西門外武廟的幾千箱文物,故宮博物院峨眉辦事處主任那志良急忙找來當地保長,命令駐軍士兵將西門外草房一律拆除,所拆房子由故宮博物院賠償,守庫員工用水槍、火鉤等奮勇撲火,阻斷了火源,保全了文物。1939年夏,文物從「陪都」重慶向樂山緊急轉移,能僱到的木船只有11艘,水上運輸的豐水期太短,故宮人星夜不停地忙碌。故宮職員朱學侃到船上布置裝運,曙色微茫,艙中昏暗,朱學侃並未注意到艙蓋已打開,一腳踏空,墜身艙底,重傷身亡。

巍巍故宮,古物攸同。

瑰姿瑋態,百代是崇。

殷盤周彝,唐畫宋瓷。

億萬斯品,羅列靡遺。

誰其守之,惟吾隊士;

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1946年2月15日,當《故宮守護隊隊歌》的歌聲飄蕩在故宮上空的時候,忠誠的「守護隊隊員」朱學侃正靜靜長眠於重慶南岸獅子山。這裡並不是他的家鄉,卻是他流血流汗、工作到最後一秒的地方。此刻,他看到了麼?他捨命呵護的那些文物都安全了,正從他目光之下,由巴縣、峨眉、樂山三處向重慶集中。1947年,它們運抵南京。很快,它們將……

是的,故宮盼著它們回家,故宮人盼著它們回家。如歌中所唱「億萬斯品,羅列靡遺」,「靡遺」便是包舉,包舉便是完璧,完璧便是回到故鄉。

但故宮人怎會想到,竟還有最後一場「南遷」在等著他們!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命莊尚嚴、那志良、梁廷煒等故宮人分3批帶走了總計2972箱文物,佔南遷故宮文物總件數的22%。從此人隔兩地,物各一方,縱然再多離愁和遺憾,又如何填平那一道海峽?

典守嚴密,文脈不絕

19557箱南遷文物經歷盡劫難卻無一受損,為什麼?除了對戰局的準確判斷、見機行事、果敢和運氣之外,還離不開巧妙的裝箱和嚴密的文物典守制度。

1932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故宮文物南遷議案,故宮文物編號、點查、挑選、裝箱工作隨之展開。每件文物都有對應的「身份證」,「天」字打頭表明來自乾清宮,「地」字打頭來自坤寧宮。

故宮專門定製了一批長三尺,高寬各一尺半的厚實木箱。儘管時間緊迫,但裝箱工作一絲不苟、極為繁複。為了給南遷文物提供一個防震防摔、絕對安全的「移動倉庫」,故宮職工專門從琉璃廠的古玩商店學來文物裝箱的竅門,還把從景德鎮運到宮中原封未動的瓷器箱打開,只見每10隻碗用草繩緊緊捆成一束,每束之間用穀殼隔開,整箱瓷器無任何鬆動,把箱子從城牆上扔下,裡面的瓷器毫髮未傷。

故宮人博採眾長,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穩準隔緊」,比如瓷盤邊緣包棉花,瓷盤相疊用繩子紮緊,再用紙把整疊瓷盤包起,每疊之間用棉花和稻草防震。對於書畫等紙質文物,還要包上油紙,以免雨水浸溼。青銅器專家吳玉璋包裝的銅器箱,哪樣東西擺哪裡像是經過計算似的,上海開箱檢查之後次序打亂,就很難再裝回去。

國子監交給故宮代運的10個石鼓如何裝箱呢?石鼓每個重約1噸,石鼓上的字刻在石皮上,石皮已與石身分離,敲起來「嘭嘭」有聲。裝運後一旦石皮脫落只存石心,那就沒有價值了。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在《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中追敘:

「故宮人經過反覆商量,使用浸溼的高麗紙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輕捺,使紙張接近石身,幹了後就固定在那裡,即把石皮上的字緊貼於鼓身上;然後每個石鼓包上兩層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辮子,纏緊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內用稻草塞嚴實,箱外包上鐵皮條。」

南遷之前已對每一件文物進行了核對造冊,但內容過於簡單。文物抵滬之後,展開了更為細緻的點收工作。每一件文物的品名、年代、尺寸、顏色、花紋都要寫在文物單上。裝箱的時候,文物單封進箱子裡。另一份原始單子裝訂成冊,印刷好幾份,除了故宮人自己留存外,還要分送給政府文物主管部門,便於幾家「對冊子」。每次查點,幾方面的人都要在場,查完重新貼封條,誰都不敢對文物動手腳。

故宮的13491箱文物進行了分類編號:古物館2631箱以「滬」字編標,圖書館1415箱用「上」字,文獻館3773箱用「寓」字,秘書處5672箱用「公」字,合起來正好是「滬上寓公」。「寓公」是指流亡他鄉的貴族。故宮老院長易培基因故宮盜寶案蒙冤,被迫辭去院長之職,此時正避居上海法租界。故宮文物變成了「滬上寓公」,不僅字面上有些許揶揄和無奈,還暗指了易培基的處境。

為保證一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南遷文物雖有政府軍隊護運,但均配有故宮工作人員全程押送。從一地運到另一地,出發時間、運輸工具、轉崗、轉車、轉船,都有文字記錄。故宮人用「對籤子」的辦法保證文物數量準確。一支籤子對應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籤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達。文物存放成都時,故宮博物院理事李濟和院長馬衡前去視察,他們在冊中隨便圈了兩號,5分鐘不到,兩箱文物就從幾千箱中提出來了,管理之高效可見一斑。

大遷移途中,民眾幫助推車

故宮人還要解決一個大問題:如何防止文物在保存期受損。戰亂期間,能用的「倉庫」都非常天然,不是祠堂、廟宇,就是山洞。南方天氣潮溼,白蟻滋生,幾年下來,那些書畫、綢布、青銅器怎麼受得了!

為防白蟻,故宮人在箱子底部墊上鵝卵石。白蟻畏光,它們要進入箱子的唯一辦法是在鵝卵石上用土築成隧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故宮人一天兩次伏在地上,拿著手電筒查看鵝卵石上是否有隧道,一旦發現隧道,就要把一堆箱子全部卸下來檢查,並在鵝卵石下挖深坑,傾倒防蟻藥水,再回填泥土。為防止文物黴變,天氣晴好、相對平安的時候,就得把文物定期拿出來晾曬。每一次晾曬都要有專家在場,有衛兵把守,幾個人一起籤字。

在嚴密典守制度的保障下,故宮人沒有忘記博物院的文化使命。1935年6月,上海招商碼頭,那志良等數位故宮人帶著700多件南遷文物精品登上了英國「薩福克號」遠洋艦,遠赴英國舉辦故宮文物展,這是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最大規模的出展。在百萬文物大遷移路途中,故宮人還挑選了數百件精品,在上海、南京、成都、重慶、貴陽等地舉辦展覽。重慶展覽期間,敵機經常來襲,展覽說明書上提示:「如遇敵機空襲,大家依次撤退。」這樣的展覽說明書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吧。

全民護寶,文化抗戰

自1939年7月陸續遷來,至1947年2月遷離,故宮9369箱國寶在樂山存藏了7年又7個月,無一損壞,無一遺失,完璧歸趙。告別樂山安谷鄉村民時,馬衡帶來了親自手書的「功侔魯壁」木匾6塊,木匾上端加蓋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印」,分別贈予曾給南遷文物提供庇護的朱潘劉三氏祠、宋氏祠、趙氏祠、陳氏祠、易氏祠和梁氏祠6座祠堂。「功侔魯壁」將樂山安谷鄉人民護寶的行動,與孔子第九代嫡孫孔鰣在家中牆壁夾縫裡保存聖人書籍的功勞相媲美。

樂山安谷鄉「功侔魯壁」匾額

之後幾十年,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在經歷著精神和物質的急遽變化,安谷鄉的祠堂廢敗、消失,6塊木匾或被毀棄,或被鋸斷。2010年,年逾古稀的王聯春和劉文龍自己出資重建了朱潘劉三氏祠,設為故宮南遷史料陳列館。他們和安谷老夥伴們四處尋找文物南遷時留下的物件兒,有丟了壺蓋的白瓷茶壺、鏽跡斑斑的燭臺……還有3塊「功侔魯壁」木匾的局部,恰好可以完整拼出那四個字。

王聯春還從樂山市檔案館複印到了故宮先輩歐陽道達於1946年離開這裡時留下的感謝信:

「……本院遷儲貴縣轄境安谷鄉文物,感荷貴縣政府始終愛護,並於典守事宜隨時惠予指導。八載於茲,文物賴以安然無恙,而先後移運工作,復存熱心協助,籍以利便進行……」

更叫王聯春驚喜的是,他還收到了歐陽道達的兒子歐陽定武從北京寄來的南遷文物老照片和歐陽道達先生生前用過的毛筆。

歐陽定武把自己看作「半個樂山人」,出生在樂山並在這裡生活過6年的他,有一樁「故宮文物差一點丟了」的童年記憶。

「聽母親講,工作人員某天清查文物時,發現一個箱子不見了。趕緊號召當地村民,無論如何都要把國寶找回來,如果誰發現了這個箱子,就送到土地廟去。第二天一早去土地廟,丟了的箱子果然被送了回來,裡面一件東西都沒少。」

歐陽定武還記得,當地人搬文物箱子輕拿輕放,比熟練的搬運工都要仔細。1939年8月19日,日軍轟炸樂山,城區半毀。兵荒馬亂中,護寶隊伍要途經大渡河,如果不是安谷百姓幫忙整治險灘,疏理河道,故宮文物根本無法順利運抵渡口。故宮人及保護文物的軍人,與當地老百姓親如一家,甚至還聯姻了呢,在樂山和峨眉共成了5對兒。

如今,這一段段佳話正同時在兩個地方講述,這一邊是故宮寶蘊樓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那一邊是樂山安谷的故宮南遷史料陳列館,這既是一種有情有義的呼應,更是對民族記憶的共同強化。文物南遷不只是故宮人的倡行,更是政府、軍隊、老百姓共同參與的全民護寶的壯舉,是中華民族文化反侵略的偉大勝利,是民族精神在中華文化保護中的延續與濃縮。

來源:文匯報、瞭望智庫

相關焦點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日軍佔領北京後,為何沒有毀壞故宮?原來是這群人在守護!
    而之所以今天我們還能看見故宮文物,是因為有人早就已經將珍貴的文物藏起來了。當時故宮的留守人員張廷濟和北京故宮工作人員及早就估計到了日軍侵華,於是準備將故宮文物全部打包南下。1932年秋開始,故宮人就開始對轉移文物的挑選,最終選定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
  • 中國史上最具價值的快遞,13491箱,遷移十五年,回到中國人懷抱
    眼看日本人佔了東北後,要打華北的主意,紫禁城已經改成故宮博物館,收藏著無數皇家珍寶和文物。首任館長易培基認為把這些寶物南遷到安全地帶,才是萬全之策。 當時有很多人反對,包括一些名流,他們一是認為南遷可能會對寶物造成損壞,二來覺得日本人跟我們同文同種,不一定敢搶劫和偷盜寶物。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據中國政府在抗戰勝利後按照當時行政區划進行的粗略統計,抗戰時期受災範圍為467縣市,後來經學者的不斷考訂整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孟國祥先生的《大劫難——日軍侵華對中國文化的破壞》一書中指出受災範圍為918縣市,被日寇侵佔的大城市數量超過當時中國大城市總數的80%,而大量中國文物就分布在淪陷區。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一支馱著2千口封條木箱的板車隊從神武門魚貫潛出、蜿蜒綿延,押運者全是一襲黑衣,軍警兩邊荷槍實彈護衛。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
  • 《故宮簡史》:一南一北皆歷史,一書看盡六百年
    同時存在的一南一北兩個故宮,更引得觀眾熱衷提問這樣的謎題:「兩岸故宮藏品,比起來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 因為不解,才會引發大家的熱議,雖然有歷任故宮院長說過:「被運走的文物不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20,而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沒有南遷的文物器件有120萬件,運走的只有52000件。」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後來為何會成為「故宮盜寶案」主謀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軍又隨後佔領了山海關,眼看著硝煙就要瀰漫到北平,面對著故宮博物院裡的大批瑰寶,易培基心裡很清楚:一旦北平淪陷,那麼這些文物必定會落入賊手;國土可以收復,文物一旦流失海外,想要尋找回來可就比登天還難了。在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再三提議下,北平政府最終批准了文物南遷計劃。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
  • 警示世人:實拍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大量罪證文物
    4月10日,參觀者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參觀展出的文物。經過兩年多在全國範圍搜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已新增館藏1740件,全館文物總數超過6300件。文物類別涉及侵華日軍細菌部隊從研究、實驗、製造細菌武器到發動細菌戰的全過程。目前陳列館每年對外接待參觀超過30萬人次,其中國外觀眾約佔10%。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新華網哈爾濱4月7日電(記者 強勇)經過兩年多在全國範圍搜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已新增館藏1740件,全館文物總數超過6300件。
  • 走進故宮前,你還有一堂必修課要上
    此後,歷朝歷代統治者不僅延續了這一傳統,而且將前朝的收藏視為必須佔有的文化資源,文物收藏有了「連續性」。 可以看出,故宮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具有明顯的「一元化」特徵——它基本上只收藏中國的文物。 而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四大博物館」,其收藏都涵蓋了世界各大文明的各種類型的文物,具有明顯的「多元性」特點。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尤其是玉器中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很多海外遊客為了一睹其「風姿」,到臺北故宮一日遊的都大有人在,它甚至還在臺灣的歷史課本裡出現過。翠玉白菜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能算其中的「三級品」。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故宮600歲,他的聯名文創又萌又潮
    除了這些外,故宮文創還聯合騰訊動漫出了關於抗戰時期,故宮人保護文物的動漫故事。1933年,日本侵略者攻入長城,當時的北平(如今的北京)危在旦夕,北平故宮守護人們面臨艱難的抉擇:是將文物留在北平故宮,還是將文物南遷,免受戰火和侵略者的威脅?
  • 《朝天宮下》:硝煙下的「護寶」傳奇|故宮三部曲|南京博物院|...
    排練現場照片在南京博物院的朝天宮庫房,深藏著一批南遷文物。80多年前,一群執著無悔的護寶者為避免故宮文物在戰火中受損,用生命守護著國寶安危,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這段波瀾曲折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將被搬上話劇舞臺。
  • 歷史揭秘:「民國第一奇案」故宮盜寶案背後的秘密!
    本期以史為鑑就跟大家講一講,1933年讓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含冤而死的故宮盜寶案,這件盜寶案因為影響極大,在當年甚至被稱為「民國第一驚天奇案」,或者是「民國八大奇案」云云。以史為鑑雖然查閱了大量資料,但恐怕依然有疏漏之處,如果各位讀者發現問題,還請不吝指正。一、驚天盜寶案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兵鋒直指華北。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