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下》:硝煙下的「護寶」傳奇|故宮三部曲|南京博物院|...

2020-12-05 騰訊網

排練現場照片

在南京博物院的朝天宮庫房,深藏著一批南遷文物。80多年前,一群執著無悔的護寶者為避免故宮文物在戰火中受損,用生命守護著國寶安危,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這段波瀾曲折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將被搬上話劇舞臺。記者了解到,江蘇大劇院原創話劇《朝天宮下》近日正在進行三幕聯排,該劇通過講述一個關於守護和傳承的故事,為觀眾呈現那段承載著國家文脈的動蕩歲月。

講述文物南遷往事

抗戰期間,故宮文物南遷華東,避地西南,行程數萬公裡,歷時十多年,為存續文脈譜寫了一曲文化抗戰的壯歌。2015年,章劍華根據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創作了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展現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表現了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在危難之時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

話劇《朝天宮下》的故事正是緣起於此。去年11月,章劍華和主創團隊反覆論證,選取了《故宮三部曲》中的素材,創作了話劇《朝天宮下》劇本。江蘇大劇院副總經理顧平表示,「傳統抗戰題材中,武戲較多,文戲較少,但這一次,我們聚焦文化本質,打造的不僅是一部抗戰劇,更是一部文化劇。」

接過劇本的那一刻,導演蔡向亮的感覺是「如履薄冰」,作為一位軍旅戲劇導演,這是他第一次觸碰文物題材。他坦言最初讀完劇本時內心十分忐忑,「編劇章劍華問我有多大把握?我回答:60%吧。」

為了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那段歷史,蔡向亮不敢懈怠,做了大量案頭工作,一遍遍地討論細節,和演員一起深度揣摩角色,「現在我越排越有信心,心裡就越有底了,要再問我的話,已不是這個分數了。」

致敬國寶守護人

《朝天宮下》講述的是南京淪陷時期,日本搜查隊到朝天宮搜查故宮南遷文物,威逼利誘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等交出文物清單。幾番交鋒,幾多周旋,祝同禮等用生命守護了中華文物,延續了民族文化的根脈。

從編劇到導演、從主演到舞美,《朝天宮下》集合了江蘇省優秀的創作力量——

《朝天宮下》的主演是一撥老戲骨,演員郝光在劇中飾演男主角祝同禮,排練現場,郝光的手中始終握著一疊厚厚的資料,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筆記。郝光認為,要讓祝同禮這個人物有血有肉地立在舞臺之上,不能單單走進朝天宮下守護文物這一段歷史,更要走進主人公視文物為生命的精神世界。「我必須去了解祝同禮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我才能理解他為什麼在南京淪陷萬人逃亡時刻,選擇留下來保護文物,理解他在危難之時為何無所畏懼。」在郝光看來,祝同禮選擇堅守的內在原因,是因為他視文物為中國,他保護的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更是珍貴動人的精神遺產。

《朝天宮下》的故事中,也展現了有情有義的南京人身上的責任和擔當。演員馬小寧扮演朝天宮「看門人」孫大爺,這個角色將全程用南京話參演。與文物學家、日軍統領、青年女學生這些角色相比,孫大爺是全劇最底層百姓,但馬小寧恰恰認為,這個民間小人物以最接地氣的方式給這部劇增添了幽默色彩。「孫大爺在如此壓抑的氛圍之下,總是出人意料地說出或做出讓人會心一笑的事。他幽默樂觀,以樸實無華的民間智慧與日軍周旋,他看護的不再是朝天宮的大門,更是阻止外國侵略者踏入的國門。」

一比一復原南遷文物

導演蔡向亮最重視的是該劇的歷史真實性,「我對整部戲的總體要求是真實感、年代感和帶入感,這種真實感將貫穿在話劇始終。」第一幕,拿著明晃晃刺刀的軍隊直接從臺下上臺衝入朝天宮,徑直從觀眾身邊滿帶侵略性地大踏步走過,同時,利用聲光電的變化及舞臺大屏幕的展現,勾勒出具有時代感的畫面,令現場觀眾置身於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

為體現真實感,江蘇大劇院還組織道具設計師赴南博查閱資料,與文物專家一起研究商討,一比一復原了一批當時南遷的珍貴歷史文物,如「紅燒肉」「翡翠白菜」等。此外,劇中出現的「太和鼎」「金嵌寶石碗」「黑釉盞」等一系列文物道具,還會被打造成文創產品。

據悉,該劇將於7月底8月初正式對外公演,並計劃於2020年在國內巡演10場。

本報記者 王 慧 本報實習生 付娜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國寶奇旅》姊妹篇《朝天宮下》要來了!章劍華親自操刀編劇
    劇中,故宮國寶如何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安全轉移,牽動著觀眾們的心。近日,一部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再次將這批國寶的命運沉浮搬上舞臺:南京朝天宮前危機四伏,文物倉庫主任帶著學生,正想轉移從故宮南遷而來的文物,不料此時,日本文物搜查隊隊長帶著京都大學文物教授前來搜查……目前,這部作品正進行著緊張的三幕聯排。
  •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寫的便是與這兩個博物院相關的一個機構,叫中央博物院,它在當年是一個理想的時代產物。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 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原標題: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1937年「七七事變」後,文物從南京分三路向西遷移。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後來為何會成為「故宮盜寶案」主謀
    很快,北洋政府就下令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身為委員之一的易培基負責的就是籌備、整頓紫禁城,在這期間,易培基著手清點了故宮內的所有文物,並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將紫禁城正式更名為「故宮博物院」,而他本人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首任院長。任職期間,易培基的遠見卓識使故宮博物院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他將故宮分為古物、圖書、文獻三館和秘書、總務兩處,完善了工作機制。
  • 博物館和博物院有什麼區別?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級別一樣嗎
    從級別上來說,博物院和博物館其實也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高低。比如故宮博物院是中央部委級;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是省級;西安博物院是地市級;良渚博物院是縣級,它們都叫做博物院。為什麼有的叫博物院,有的叫博物館,這還要說到對它的英文名詞「museum」的翻譯。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國寶奇旅》接檔《天衣無縫》 劉燁袁姍姍整裝待發踏上「護寶」旅程
    該劇講述了1933年山海關失陷後,以馬衡、易培基為代表的眾多故宮知識分子,抱著守護「文化之根」的信念,決定將故宮文物遷出北平。劉燁飾演的國民黨軍官任弘毅,和袁姍姍飾演的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在戰爭一觸即發時決定護送國寶南遷,共同踏上這趟驚心動魄的護寶旅程。
  •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受聘新職
    澎湃新聞2020年12月12日訊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近期均受聘新職。據《深圳特區報》消息:12月7日上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正式揭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楚宏、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出席揭牌儀式。消息提到:2019年5月開始,深圳大學啟動博物館籌建工作。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導語: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行政機關,欲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改名稱並降級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胡適、魯迅、徐志摩等人強力反對文物出宮,理由是勢必將造成人心浮動、社會不安。
  •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為何後來卻成了「故宮盜寶案」主謀
    故宮博物院院長 易培基出生於1880年,曾經在湖南高等師範學堂等高校中做了老師,一生酷愛各種文物古籍,也是當時有名的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易培基就在故宮中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顧問,對於故宮文物頗有了解。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小火鍋精緻而美味;滷肉飯做法簡單,但令人齒頰留香臺北太歷史——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的藏品
  • 三千年前的製造之謎,刀下的護寶之險,使「世界第一鼎」更顯傳奇
    在專家的引導下,我們來到距殷墟900多公裡的江西省瑞昌市。扒開被稱為銅鏽草的美麗小花,我們看到了一根殘存的木樁支撐起來的商代銅礦遺址。這就是至今發現的商代銅礦遺址,當年商朝都城需要的鑄銅材料主要在這裡開採。他們先採露天礦,然後從地面向地下挖掘豎井,並由豎井底部向四周開拓巷道,採掘可用的礦石。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那就跟隨我的腳步,走進這座年輕而又知名流傳的博物館,一探究竟吧。
  • 疫情當前,線上雲體驗成看展新模式,故宮博物院下足功夫...
    記者體驗浙江省博物館網上展廳截圖此前,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各大博物館推出了「雲遊」性質的線上參觀,在特定的直播時間,由專業講解員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帶領觀眾雲遊博物館,成為了疫情防控背景下參觀文博機構的新形勢
  • 故宮博物院「十一」黃金周開放公告
    購票信息 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https://gugong.ktmtech.cn/),或通過微信搜索故宮博物院唯一官方購票公眾號「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實名預約購票。
  • 那些曾經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館的稀世珍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中山博物院,屬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末,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