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臨死的時候,腦海裡就像回憶錄一樣,把所有曾經做過的事情都重新在眼前像畫片一樣瞬間飛逝。
不管錯的還是對的,總會有那麼幾張特別些,不是悔過就是遺憾,最好的就是無憾,但是很多人應該都是前者。
動畫電影《聲之形》,片頭曲剛放的時候,會覺得它是部非常青春活躍的作品,但是看到結尾,伴隨著片尾曲,心口卻滿是沉重。
該電影的宣傳口號是「幫你活下去」,究竟是怎樣的人才會用到「幫」這個看似只有非常無助的時候才會用到的詞,答案是每個活著的人。
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存在,所有的完美僅僅是看似接近完美而已,就像總說地球是圓形球體,但上學之後才知道它只是看似圓形,實則是橢圓。
但腦海裡已生成的固定印象導致哪怕知道正確的答案,下意識裡還是會認為地球依舊是圓形。
人也一樣,上學的時候,老師第一眼覺得你是好學生,那麼無論你犯了多少的錯,在老師眼裡你依舊是好學生。
而那些做了好事的壞學生,甚至壓根一件錯事都沒幹,在老師眼裡始終就是壞學生,更不用說進入社會了。
《聲之形》這部電影背景設定在校園時代,只要提到校園,總是能讓人聯想到美好純粹等內心十分嚮往的詞彙。
可也有例外,就像這部影片裡的兩位主人公,對於他們而言,校園給他們帶來的是恐懼到窒息的感覺。
當做錯事情的時候,常常會被問到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無意還是有意,通常的情況下選前者的會比較多,畢竟這是個可以降低自我負罪感的答案。
影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調皮搗蛋的男生對新轉來的女生感到好奇,於是三番四次的作弄,後來女生的母親發現告訴了學校,然後男生被找了出來,他曾經對女生做過的事情後來全都報應在了自己身上。
就這樣男生一直都在自責中進入了高中,終於有一天選擇去找那個女生請求她的原諒,成為好朋友。
如果忽略掉支線內容,這個故事就是這麼的簡單,但是又怎麼能做到忽略呢?
女孩硝子有先天性聽覺障礙,她的世界沒有聲音,只有無聲的筆和本子,男孩將夜小時候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王,但內心其實也有著敏感。
他們兩是影片的主線人物,至於支線則是小學到高中的植野、佐原、川井,高中時期永束、柴智,除開永束外,其他四個看完影片之後,內心很大的情緒是不舒服,這也是沉重的部分原因。
這部影片到底做錯事的人到底是誰,該說對不起的究竟應該是誰,該等待原諒的是誰,最後到底誰更加需要幫助才能活下去等。
硝子初到班級的時候,震驚了班上的所有人,因為他們的世界裡從沒有出現這樣的人,用不太好的話語形容就是,需要你花費自己的時間,才能和她進行溝通,所以班裡的人從初時的好奇漸漸到了後期的疏離。
這樣的行為其實並不算是壞,畢竟那些人並沒有做任何實際意義上的壞事,但是在後面校長詢問,以及老師生氣點將夜,名字的時候,其餘人將自己無意識的錯誤全都放到將夜的身上,則實在讓人有些喘不過來氣。
少男少女多心思,只是年紀小不自知而已,植樹和將夜同班許久,所以她發現硝子的特殊引起了將夜的好奇心後,她在將夜還未開始行動的時候,就已經在無形之中討厭起硝子。
在老師提議大家學手語,增加和硝子溝通的時候,植樹表示拒絕,她覺得用本子挺方便,真的方便嗎?並沒有,她只是不想要花自己的時間去遷就而已,從一開始她就嫌棄硝子的本子。
甚至後面將夜被全班孤立的時候,她把這個錯都怪罪到了硝子的身上,一直到高中她始終都覺得硝子是錯誤的存在。
植樹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為她喜歡的男孩眼裡多了另外一個人,還有一方面是自己在班裡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本來是全班的關注點,結果卻變成硝子,甚至老師都對硝子額外照顧。
從她和硝子坐摩天輪的時候,她對硝子說的話裡其實不難發現,有嫉妒與羨慕。
從小就是好學生樣子的川井,其實只是表面而已,如果說植樹對硝子的傷害是在明面上的話,那麼川井則是放在私底下,用她的外表欺騙著所有人,將自己做過的事偷換概念到別人身上。
看著她抱著自殺未遂的硝子說「誰還沒點痛苦的經歷」的時候,真的好像衝進去把硝子拉開,別讓這樣的人去汙染她的善良。
佐原其實並不壞,她只是自卑且懦弱,最大勇氣應該就是在老師詢問誰願意學手語和硝子溝通的時候,舉起了手表示自己願意。
她看到了植樹和川井做的事情,但是她卻選擇沉默離開,沒有站出來幫助硝子,這是她內心始終都存在的內疚,因為內疚所以她不敢面對硝子。
將夜攬下了所有的錯誤,同時他也看清楚了身邊這些人真實的模樣,從加害者變成了受害者,對於將夜來說,外在的傷害遠沒有內在的傷害嚴重。
對硝子曾經做過的事情,他始終都沒有忘記,那些人忘記了,他也沒忘,每日每夜都在自我折磨中,存夠了還媽媽賠償助聽器的錢後,將夜選擇的是自我了解,只是沒有成功,他去見了硝子。
真誠的表示自己遲來的歉意,以及希望她能夠和自己成為朋友,這其實是將夜在向硝子求助,他並不想死,但似活下去卻成了內心的負擔。
善良的硝子選擇原諒將夜,甚至因為他,也原諒了其他人,至於將夜自己受到的傷害,他從未怪過別人,只怪自己。
影片的最後是個完美的結局,沒有傷害者也沒有加害者,大家都是好朋友。
這很符合理論上的美好社會的樣貌,但是卻和現實產生了違和,受害者成了做錯事情的人,需要說對不起,等待原諒甚至需要向別人求助才能活下去,而加害者卻可以毫無負罪感的說著那些看似大義凜然的話語,這真的正確嗎?
將夜是加害者,但也是個受害者,可是那又如何,他始終都背負著內心的譴責,他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應該是哪?
而植野、川井等人將自己的負罪感降到最低之後,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忘卻了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安心的接受著曾經被她們傷害過的人的歉意。
這個世界真的要這樣瘋狂下去嗎?的確,弱者不需要同情,但是,弱者也不需要額外的傷害。
每個人的一生要說的對不起,和要接受的對不起有很多,可不是所有人都不無辜,只是會選擇性的遺忘罷了。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