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2020-12-14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錢鍾書選楊絳抄《全唐詩錄》稿本九冊書影。

晚年的錢鍾書與楊絳。

楊絳將稿本贈與吳學昭時手寫的說明字條。

《錢鍾書選唐詩》,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12月。

1977年二月立春,錢鍾書和楊絳夫婦搬進了北京三裡河南沙溝的「部長樓」。這裡毗鄰玉淵潭和釣魚臺國賓館,環境幽靜,居住的都是些享受特別待遇的「高層次人士」。

新居四間屋,一間是錢鍾書和楊絳夫婦的臥室,一間女兒錢瑗的臥室,一間餐室,頂大的一間用作書房兼客廳。客廳東頭是錢鍾書的大書桌,西頭有一張楊絳先生專用的小書桌,兩人日常便在家對坐讀書。

大半生坎坷之後,這是錢、楊夫婦首次擁有了一個安妥的居所。錢鍾書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

就在這間居所裡,大約從1983年起,錢鍾書、楊絳夫婦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年、錢選楊抄的「唐詩日課」。錢先生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選幾首,楊先生也每天抄一點,作為品讀唐詩和練習書法之用。最終形成了九冊手稿,楊先生在首冊封面上題名「《全唐詩錄》,楊絳日課」,錢先生又補題「父選母抄,圓圓留念」。

此時的錢鍾書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並剛剛在中華書局出版了皇皇巨著《管錐編增訂》。他已年屆七十,但朋友們一致認為其「年輕無老態」。1985年,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記者林湄採訪錢鍾書後寫道:

「他中等身材,胖瘦適中,額頭很寬,黑邊眼鏡下,有一雙充滿智慧的眼睛。上著藍色中式棉襖,下穿黑色呢褲。看他的言談舉止,全然不像一位年過古稀的人。」

但楊絳先生知道,錢鍾書「外表結實,其實是紅木家具,擺在那裡好看,就是不能搬動。」據錢之俊在《晚年錢鍾書》一書中記載,這段時間,錢鍾書在給友人的書信裡多次提及自己的衰病,最嚴重的是哮喘,此外常犯喉炎、高血壓,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又得前列腺炎和白內障,夜不能寐,加之目力衰退,「幾於廢書不觀」。

他在給友人鄭朝宗的書信裡,引白居易詩:「倖免非常病,甘當本分衰」以自解。

「唐詩日課」持續到1991年6月19日。這期間,耄耋之年的錢鍾書,一邊忍受疾苦相纏,平靜地迎接生命之潮的衰退;一邊因1980年《圍城》在人文社重印、1990年電視劇《圍城》的播出而名聲大噪。出名之後,信函和登門拜訪紛至沓來,以致讓他抱怨:「浮名害我,不得清淨!」

選唐詩,是這段應酬繁忙、身不由己的歲月中一段小插曲。他的古典詩詞學問深湛,早在上世紀40年代便有詩話《談藝錄》問世,這部書被夏志清譽為「第一部廣採西洋批評來譯註中國詩學的創新之作」。上世紀50年代更在鄭振鐸的提議下編選並出版了《宋詩選注》。錢鍾書還一度參與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唐詩選》的選注工作,後因歷史原因擱置。

因此,這選本雖供私家觀覽,卻是錢鍾書詩學觀點毫無羈礙的明晰表達,對於有心的讀者而言,也是其晚年心境的寄託與寫照。

1993年3月,錢鍾書接受人生第一次大手術,取出輸尿管中的腫瘤,割去一腎。1994年7月因肺炎高燒再度入院,此後的四年裡纏綿病榻,直至去世,再也沒能回到三裡河南沙溝的家中。在此之前,錢瑗也於1997年罹患肺癌晚期去世。

「父選母抄,圓圓留念」的「《全唐詩錄》」手稿,由楊絳先生於2009年贈與了吳學昭。吳學昭在徵得楊先生同意後,抱著學術為公的態度,決定將其公開出版。2020年,在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這部塵封數十年的唐詩選手稿,終於得以面世。

厚重的兩冊詩選,宮牆色的書封,有喜慶和莊重的意味。它引領我們一探這位博通中西的學者的詩心深處,也窺見晚年錢氏夫婦平靜而饒有趣味的書齋日常。

私家選本的起因

2020年11月21日,「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在首都圖書館舉行。那一天,北京迎來了今冬的第一場雪。參與分享會的讀者和嘉賓,也因紛紛白雪而有了純淨浪漫的心情。

在分享會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周絢隆談到錢選唐詩的起因。這部稿子,其實牽扯到一樁「舊案」。

1954年,翻譯毛選委員會的工作告一段落,錢鍾書先生回到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工作。他本屬外文組,但此時外文組滿員,時任文學研究所所長的鄭振鐸將錢先生「借調」進古典組,參與選注宋詩。說是「借調」,後來錢先生再也沒被「還回」外文組。這一段事實,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也有記載。

《宋詩選注》195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至1960年,毛選的翻譯工作再次啟動,此時錢先生一邊投身毛選翻譯,一邊幫著社科院唐詩組做《唐詩選》的工作。

「《唐詩選》是由余冠英先生主持負責的,當時有陳友琴、王佩璋、王伯祥等等幾位先生,後來因為人事原因,王伯祥先生承擔了主要的工作,然而或許是感覺王伯祥先生的稿子不太合用,又把王先生的稿子基本放棄,再重新編選。在這個過程中,錢先生參與非常多,包括選篇目、定稿子、具體作品的評點,特別是對《秦婦吟》的討論,花了很大工夫。」周絢隆說。

在王水照所作《〈唐詩選〉編注工作的回顧》一文中,記錄了當時唐詩組召開例會的場景。餘冠英、王伯祥等先生「對詩意、詩境、詩風的評賞剖析,都能切中肯綮。錢先生尤其論辯滔滔,犀利明快,大部分時間常在聽他說講」。

開例會的地點,或者在王伯祥寓所,或者在錢鍾書棲居的乾麵胡同十五號學部宿舍。在《容安館札記》裡,錢鍾書寫道:「諸君選注唐詩,強餘與役,分得王績等十七人。因復取《全唐文》溫讀一過,合之十年前評識,錄於此。」

原來唐詩組分配工作,錢先生一開始就與「大家」無緣,分到中晚唐小詩人。王水照後來也撰文印證:「此書(《唐詩選》)初選600多首,其中小家約佔十分之一。1962年時學術環境較為寬鬆,入選了不少罕見而又有藝術特色的小家作品,這些作品大都沒有前人的注釋可供參考,因而我們都推給了錢先生。」

此後不久,社科院的人全部下放幹校,《唐詩選》工作停滯,但稿子已經基本成型。等到1975年,風波平息,許多工作被恢復起來,餘冠英先生決定將《唐詩選》舊稿修訂出版。但是,當年錢鍾書選的那些中晚唐小家在新的歷史階段已顯「不合時宜」,於是被大刀闊斧地刪節。

錢鍾書沒有參加1975年《唐詩選》的修訂工作。此時他65歲,剛剛完成《管錐編》的初稿。無論如何,從之前的「強餘與役」,到後來的大加刪改,這段過程應是讓他感到不快的。

或許,正因為看到錢先生「有志難伸」,楊絳先生才主動提議,請錢先生為她和錢瑗選一個唐詩的私家選本。周絢隆說:「錢先生講過,楊絳先生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的確是。因為錢先生不痛快,楊先生為了平復他的不痛快,對他說:沒關係,你選給我看,選給我們看。就這樣,他們夫婦之間開始了漫長的選詩的過程。」

因此,錢選唐詩又是一個十分「任性」的選本。沒有交稿時間,沒有功利目的,成為錢、楊書齋裡的一個小小的課業。錢先生今天看這首詩好,就選這首;明天覺得那首心有戚戚,又挑那首。也因為沒有篇幅限制,竟然洋洋灑灑選了1997首。而楊絳先生負責抄錄,勤勉不怠,一手小楷寫得娟秀伶俐。

略初盛而詳中晚

北京大學博雅榮休教授、國學院博士生導師葛曉音說,歷來選本有兩大類,一類為官方所用,比方說《唐人選唐詩》裡面有《御覽詩》,那是選給皇帝看的;一類是私人選本,特別宋元明清以來居多,這類選本體現選家的愛好和眼光。

「從數量上來看,《錢鍾書選唐詩》的大體比例是略初盛而詳中晚。中小作家特別多,很多選本不選的詩人都選了,而且有的不知名的詩人選得還不少。」葛曉音說。

在初盛唐的詩人當中,除李白、岑參以外,錢先生所選的詩歌和當代選本大抵一致。唯獨岑參只選了3首,李白只選了23首,葛曉音認為,這個數量「與他們在唐詩史上的地位不匹配」。

從杜甫開始的中晚唐詩人作品入選豐贍,且所選的都是公認好詩。葛曉音說:「只是從今人選詩的眼光來看,好像錢先生選詩不太平衡,也有一些選詩特別多而出人意料的。比如元稹45首、王建44首、孟郊37首,姚合33首,韋應物、施肩吾、張祜、溫庭筠、陸龜蒙都是31首,賈島29首,韓愈、許渾24首,都超過李白的23首了。就連顧況也有19首。剛才說的詩人當中,可能施肩吾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施肩吾的數量竟然超過了李白,讓人覺得有點難以理解。」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劍指出,錢選唐詩由於是選給楊絳和女兒錢瑗的,可以不戴面具隨其所好大膽地選,不必體現社會教化的目的或政治標準,所以的確是個「任性」的選本,但又是掌控全局,在「博通」基礎上的「任性」。

錢鍾書在《談藝錄》裡提出「詩分唐宋」,把中國詩歌審美類型分兩種,一為唐詩類型,注重丰神情韻;一為宋詩的類型,注重筋骨思理。張劍認為:「錢先生總結的這兩個類型非常具有開創意義,他指出『詩分唐宋』非朝代之分,而是就風格分類,是體格性分之殊。唐詩裡面也可以有宋詩的類型。」

而在著名的《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裡,錢鍾書概括白居易、杜甫、李白三個人的詩歌:李白「詞氣豪放」,杜甫「思力深刻」,白居易「議論暢快」。

「思力深刻和議論暢快都是宋詩審美範形。在《錢鍾書選唐詩》裡,錢先生選了思力深刻的杜甫174首,議論暢快的白居易184首,很明顯體現出他內心深處對宋詩審美類型更為傾心。是不是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他選李白稍微少一點的原因——不是說李白詩寫得不好,而是從他自己審美的偏愛來看更偏愛宋調。」

據張劍統計,《錢鍾書選唐詩》裡選詩數量前十名的詩人為白居易、杜甫、李商隱、杜牧、元稹、王建、寒山、劉禹錫、孟郊、姚合。其中,除了杜甫生活於盛中唐之際,寒山是方外人士,生活年代不好確定,幾乎沒有初盛唐的詩人入榜。而選詩數量前五十名的詩人裡,初唐和盛唐詩人也非常少。

「這也反映出錢先生選的詩和他一直喜歡宋調這個審美範型有一定關係,因為中晚唐和宋代的詩學是一脈相承的,宋初三體:晚唐體、西崑體、白居易體(白體),其實都是承自中晚唐而來。陳寅恪先生亦談及,中唐事實上開了宋型文化的先河。」

盛世多讀白樂天

唐代詩人群星璀璨,誰是錢鍾書心裡的NO.1?在《錢鍾書選唐詩》中,白居易以184首作品位列第一,而杜甫以174首作品屈居第二。「盛世多讀白樂天,亂世當為杜甫心。憂患之世,他是喜歡杜甫的;太平盛世,或說平安的時候,他是最喜歡白居易的。」張劍說。

事實上,晚年錢鍾書與白居易頗有相似之處。白居易四十歲以後罹患眼疾,據史家考證是白內障,錢鍾書七旬之後亦受眼疾之苦。《錢鍾書選唐詩》裡有白居易《眼病》一詩:「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又有「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等句,晚年目力不佳的錢先生讀來大約心有戚戚焉。

白居易詩中流露的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心境,也受到晚年的錢鍾書激賞。譬如白詩《狂言示諸侄》有這樣的句子:「一裘暖過冬,一飯飽終日。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如我優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

又有談及老病情狀的「倖免非常病,甘當本分衰」,「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等,被他在與友人通信中拈來自況。

「白居易的詩把生老病死、浮沉起落、世態人情的種種人生體悟發揮到極其細緻的程度,而且有些事能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錢先生選這麼多白詩,其中適性自足的人生態度,恐怕與他也是有共鳴的。」葛曉音評價說。

總體而言,《錢鍾書選唐詩》展示了唐詩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晚年錢鍾書的曠達而幽默的性情。它既選了大量以創作聞名的詩人的作品,也選了像唐明皇、宣宗皇帝、則天皇后、江妃、章懷太子等非詩人的作品;既選了思想性強的像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別」等詩作,也選了像韓愈的《嘲鼾睡》、曹著的《與客謎》這類有趣味性而毫無思想性可言的作品。

比如老杜的《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中說:「安知決臆追風足,朱汗驂驔猶噴玉。不虞一蹶終損傷,人生快意多所辱。」這是一首「格調不高」,很少出現在其他選本裡的杜詩。張劍說:「他比較喜歡選表達日常生活情趣,特別在人生的逆境裡面能體現出幽默、能夠自解的詩歌。我想,這或許和他的知識分子經歷有關係,在逆境中通過自我的審美能力或文化超脫能力,能夠對自己的現狀進行幽默自解。」

學問只見冰山一角

錢鍾書曾擔任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資料委員會主任,為圖書館的建立花費了不少心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寧回憶,那時候社科院的同事最容易碰見錢先生的地方,就是文學所的圖書館。

常常有這樣的故事。鄧紹基先生有一次去圖書館借書,看到錢先生坐在書架旁邊的小桌子那兒看書。錢先生問他想要找什麼書?鄧紹基先生一說書名,錢先生馬上告訴他到第幾排、第幾層找一找。按照錢先生的指示,鄧紹基先生立刻找到了那本書。

老先生們的學問仿佛一座冰山,他們真正出版的著作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是社科院文學所後輩的共識。「為什麼說老學者的學問,像冰山潛藏在水下呢?他們很多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讀書思考,真正出版問世的東西並不多,大量功夫就沉潛在日課裡面。」劉寧說。

從楊絳先生在手稿上留下的點滴記錄,可以見出日復一日靜心砥礪的痕跡。第五冊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一處標記:「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開新筆。」從這一天開始,楊先生將每首詩作抄錄的日期一一標記下來,直到最末一冊。伴隨這些日期,有時會看見她特別註明的「除夕」「元旦」「立春」「清明」「重陽」「冬至」等重要節日節氣,歲月伴隨著四季在毛邊紙上緩緩流逝。

1988年3月10日,抄寫白居易的《眼病》,她留下「切芥菜一個,手抖不能寫字」的記錄。1989年6月19日到7月13日,楊先生花了二十多天抄錄了鄭嵎的千字長詩《津陽門詩》,其間也有「二十一日,時腕痛」的辛苦。在第八冊杜荀鶴名下《贈廬嶽隱者》一詩旁,楊先生寫道:「十九日,圓圓生日也。」愛女之情流諸筆端,此日為1990年5月19日。

抄錄詩歌,也是日常習字。楊絳先生雖言「十個手指頭有長短,習字乃我短中之短」,仍時時有筆下得意者,在手稿上圈出,以示嘉許。周絢隆說:「錢先生和楊先生他們一直在練書法。一直到楊先生大概100歲以後,102歲、103歲的時候,我去看她,她還拿出她寫的毛筆字手稿,上面畫著圈,寫得好的要畫圈。」他介紹,《錢鍾書選唐詩》的原始手稿影印本亦將推出,讀者可以真切看到他們當年選詩習字、品評書法的過程。

這七年,讀唐詩、選唐詩,摘抄、記錄,已經完全和錢、楊二人的生活融為一體。此時錢鍾書精力漸衰,雖仍有宏大計劃,但「多病意倦,不能急就」。他坐定書齋,刻苦研讀,留下一堆數量和質量驚人的筆記。與此同時,他又時時感到「有身為患」,忙於應對衰老與病痛帶來的摧折。

「其實文學就是來自於人的脆弱,來自於人的有限,來自於人的無能、無力、無助,這樣一種時刻寫下來的詩,會讓讀者產生很大的情感共鳴,最後從與古人共情中得到一絲安慰。」劉寧說。

普通讀者對《圍城》作者的印象是出語辛辣近乎促狹,與他打過交道者卻知他隨和寬仁,楊絳先生有時候嗔他為「大呆」。著名學者範旭侖在《錢鍾書的性格》一書裡,也說錢先生「文章刻薄,立身長厚」。看錢先生選唐詩,標準也並不嚴苛,並且總是偏心於表達人類普遍情感的詩作,也不吝於肯定那些藉藉無名的小家作品。

或許因為臨近晚景,更能洞悉人的有限和無助,無論對詩、對事、對人,也都更抱有一種接納、理解和悲憫。劉寧說:「錢先生選擇的很多唐詩是很溫暖的,他回應了我們在這些時刻心靈上的需要。你讀進去,敞開你的心靈,被作品感動,從中感受到藝術的溫暖和快樂,這就是讀唐詩的意義。」

  南都專訪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部:

  詩選與錢鍾書的筆記對照閱讀,會更有收穫

南都:請談談《錢鍾書選唐詩》的出版經過。這部手稿原是楊絳先生生前贈送給吳學昭老師的,吳老師又是什麼時候決定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公開出版?最早看到這份手稿是什麼心情?

人文社:關於手稿出版的問題,應該是楊絳先生生前就確定了,具體事宜是吳學昭老師和我們聯繫的。錢瑗女士和錢鍾書先生先後去世,楊絳先生說她留下來「打掃戰場」,此後的十幾年裡,她整理出版了錢鍾書先生一系列未出版的著作,包括《中文筆記》《外文筆記》《容安館札記》等等。《錢鍾書選唐詩》的手稿整理出版,也是楊先生生前首肯的。

2017年底的時候看到這個手稿,我們很激動也很震撼。手稿有9冊,其中7冊抄寫在日常習字用的毛邊紙上,2冊抄寫在用過的普通方格稿紙背面。

這是編輯部非常重視的一個項目,因為兩位先生都是我們非常尊敬的前輩,他們遴選、抄錄唐詩的手稿能夠整理出版,不管是對於學術研究還是對於大眾全面了解唐詩藝術,都是很有意義的。我們除了激動、震撼,更多的是由衷的敬佩。

南都:人文社在編輯出版《錢鍾書選唐詩》的過程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人文社:錢選唐詩手稿原本就是白文詩選,沒有標點、注釋,沒有詩人簡介,也基本上沒有評論。我們這次出版的是整理本,一方面呈現錢先生選唐詩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非古典文學專業的讀者能夠去多多地閱讀唐詩、了解唐詩。這部唐詩選選詩數量是很多的,將近2000首,比我們通常讀的《唐詩三百首》多得多。而錢先生對於古典文學的研究是非常精深的,我們跟隨他的選擇讀唐詩,相信會很有收穫。

我們做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給每位入選詩人撰寫小傳,為詩歌正文加了些簡單的注釋,對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必要的典故注釋出來,讓普通讀者能夠基本讀明白這首詩。在手稿上,楊絳先生會記錄一些抄寫唐詩的日期,以及錢先生和她零星的評論,這些雜記也按照手稿上原始的位置整理排印下來。總之,除了呈現錢鍾書先生選唐詩的原貌,也給普通讀者提供一些閱讀上的幫助。

南都:目前錢鍾書先生的筆記、手稿等已悉數出版,《錢鍾書選唐詩》的出版,還能夠增進我們對錢、楊學術伉儷的哪些認識?

人文社:《錢鍾書選唐詩》雖然不像《宋詩選注》有詳細的注釋和評論,但僅僅從選詩,也可以看出錢先生的詩學觀念。

如果你把錢先生的一些相關內容的筆記和這部詩選對照閱讀,會很有收穫。例如在《容安館札記》裡有一些內容,是可以拿來和這本唐詩選對比閱讀的。比如關於晚唐詩風的變化,《錢鍾書選唐詩》裡選的中晚唐的詩歌不少,一些不太知名的詩人選得還挺多的。他在《容安館札記》裡講到晚唐詩人的一些特點,包括晚唐詩歌對於宋代詩歌發展的影響。對照參看,可以相互印證。

楊絳先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翻譯,我們社出版的《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等都是她翻譯的,都是經典的名著名譯。她在抄寫唐詩的時候會體現她的學術興趣。比如抄錄薛能《褒城驛有故元相公舊題詩,因仰嘆而作》一詩時,她特意在「前過應無繼此詩」一句的「前」字旁標記:「future之意。」

通過這些吉光片羽的記錄,可以增進對他們學術興趣的了解。而更豐富的內容,還有待於讀者或研究者在閱讀中去發現。

專題採寫:南都記者 黃茜

相關焦點

  • 楊絳歷時七載抄錄,塵封近40年,這部《錢鍾書選唐詩》——充滿文學...
    2020-12-04 07:3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收錄詩人308位、詩作1997首——由楊絳先生歷時七載抄錄而成,記錄錢楊夫婦詩書互動的唐詩選本《錢鍾書選唐詩》11月21日發布。這一天,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紀念日。
  • 塵封數十載、歷時七年,錢鍾書楊絳伉儷合著,首度面世!|Chin@美物
    約從1983年至1991年,錢鍾書先生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都會選幾首詩。楊絳先生也每天抄一點,作為品讀唐詩和書法習字的「日課」。彼時兩人已是七十多歲的年紀,但依然堅持每日一選一抄,盡顯一代大學者的雅趣和靈魂伴侶的精神共鳴。
  • 楊絳先生歷時七載抄錄,近40年從未對外公布的錢鍾書唐詩選本問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308位詩人,1997首作品,這本由楊絳先生歷時七載抄錄而成,記錄錢楊夫婦詩書互動的唐詩選本在11月21日正式發布。而這一天,也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被譽為「文化崑崙」的錢鍾書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著述豐贍,其中《宋詩選注》一書出版發行六十餘年,是受到學術界讚譽和大眾讀者好評的經典選本。其實錢鍾書先生對於唐詩同樣有著濃厚興趣和精深研究,雖然他生前並未出版唐詩的選本,但曾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注《唐詩選》的工作。
  • 塵封數十年,錢鍾書選唐詩首面世
    錢鍾書選楊絳抄《全唐詩錄》稿本九冊書影 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11月21日,為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一部由錢鍾書選定、楊絳抄錄的唐詩手稿,經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正式對外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40年來從未對外公布的文獻,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的獨特唐詩選本。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11月21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華書局聯合舉辦的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術座談會暨《錢鍾書的學術人生》新書發布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在會上,王水照教授分享了他寫作《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以及研究錢鍾書多年的心得體會,並回憶起當年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交往的點滴往事。
  • 楊絳的成名與李健吾先生(1)
    我自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一度專注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並因研究李健吾先生而與楊絳先生通信。李健吾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戲劇家、小說家、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以「劉西渭」筆名的印象式的文藝評論風格冠絕現代。我在搜集李健吾先生研究資料的過程中,獲知李健吾與錢楊夫婦有多年的交誼。他是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清華學長,其妻尤淑芬女士是楊錢夫婦的同鄉且有遠親。
  • 錢鍾書:李白以後,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先生被譽為「文化崑崙」,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成果豐碩,特別對於古代詩歌的研究十分精深。
  • 楊絳與錢鍾書:世上最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與你相伴攜手共白頭
    沒有辜負他「抓周」的希望,錢鍾書從小就在文學上顯現了自己的過人天賦。他喜歡自由自在地發揮,喜歡獨特的思維邏輯,對於理科,錢鍾書卻深惡痛絕。進入中學以後,錢鍾書喜歡上了英語。雖然錢鍾書從來不上英語課,也從來不看英語書,但他的英語成績卻是很好。他將自己上英語課的時間,都用來看英文原版小說。
  • 懷念楊絳:且以「不爭」過一生
    7月17日,是楊絳先生的誕辰。楊絳,本名楊季康。跨越兩個世紀的人生起伏,她是安靜、優雅、博學的女性;在錢鍾書眼裡,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學貫中西、淡泊名利,雖然生於亂世,心中卻有一份與世無爭的寧靜。先生之筆,於無聲處見喜悲;先生之風,絢爛至極見真淳。「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享讀|楊絳擔得起「先生」二字
    與錢鍾書攜手走入婚姻殿堂楊絳考入清華後,校園裡有很多她的仰慕者,錢鍾書這樣的大才子更是有無數的愛慕者。但他們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在外人看來,錢鍾書的眉眼是桀驁不馴的,但在楊絳眼裡卻是「蔚然而深秀」。以前,錢鍾書總嫌棄天下人都沒他聰明,如今卻忙不迭地找楊絳一起看書做功課。因為身處異地不能相見,錢鍾書就天天給楊絳寫信以解相思,還把落款寫成「奏章」,說是「稟明聖上」。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錢鍾書致楊絳:你是我幸福的所有...
    錢鍾書一向笨手笨腳,為緩解楊絳的這種不適,慰藉楊絳的心,便在一天早上,趁楊絳還在睡夢中時,即起身到廚房去做早餐。這頓早餐很是豐盛,有煮雞蛋、烤麵包、熱牛奶,還有醇香的紅茶。錢鍾書也算是暖男,他不僅做了豐盛的早餐,還體貼至極地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了床上,並將美味的早餐放在上面,這才將楊絳叫醒。當楊絳坐在床上享用完這頓充滿愛意的早餐後,忍不住幸福地對錢鍾書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
  • 錢鍾書學術成果的經典性 需要不斷被闡釋、被發現
    100周年紀念會」,其規模比我們這次會議要大,會期也更長,但是,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學習錢鍾書、研究錢鍾書、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他留給我們的珍貴的學術遺產和思想財富。十年來,我們高興地看到,在楊絳先生所謂「打掃戰場」的努力下,有關錢先生未刊手稿集及其他文獻資料,都已基本出版,最近又發行《錢鍾書選唐詩》一書,為研究「錢學」提供了新的材料。這十多年來,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尤其在錢先生生平事跡考證方面發掘甚多,也有助於「錢學」的發展。
  •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她最後的20年,嘗盡了人間的痛和孤
    他們交往了3年的時間,這3年裡,一直都在書信往來,書信的落款上,錢鍾書總是花樣百出,最常用的是「奏章」這個稱呼,喻意「稟明聖上」。1935年,錢鍾書和楊絳走進婚姻的殿堂,冰心說:「他們是中國作家中最美滿和幸福的一對。」
  • 【高訪之「大師的背影」】錢鍾書:被神化與被低估的
    1948年,學術專著《談藝錄》也在上海出版,這更讓錢鍾書名聲大噪。那時候,楊絳在上海很有名,她不僅教書還寫劇本,有三齣戲已經公演。以前別人介紹錢鍾書時,都會說這位是楊絳的先生。而這兩本書面世後,他們夫婦的社會地位就倒過來了,大家都會介紹楊絳是錢鍾書的太太。
  • 楊絳《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值得細細品味,附手寫圖文
    《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 錢鍾書的兒童觀
    錢鍾書筆墨無情,總是越出常人觀察視角。《圍城》基本沒有寫人美好善良的那一面,他著意的是人身上的「獸」性和「鬼」性,錢鍾書早年將自己一冊小說集起名《人獸鬼》,不是偶然的,有深刻寓意在其中。因為「獸·鬼」意識的自覺和強烈,《圍城》裡的筆墨,有時看起來頗不近人情,他下筆的犀利和諷刺的鋒芒,絕不同於一般作家。
  • 七年級下冊第10課《老王》課文詳細批註。結合課文分析重要知識點
    (素養)作者簡介楊絳(1911—2016年),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作家、翻譯家。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小說《洗澡》,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等,譯作《小癩子》《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等。
  •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今年(2020年)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很多出版社紛紛用出版或再版紀念錢鍾書。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錢鍾書選唐詩》,三聯書店再版《錢鍾書集》,中華書局推出了王水照的《錢鍾書的學術人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