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錢鍾書致楊絳:你是我幸福的所有...

2020-12-14 閃電新聞

文/桑妮

生命如花,愛情是蜜。

人活著總要愛一回。愛情不是數著日子過去,而是讓每個日子都變得有意義。有的是:你在的時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時候,一切是你。愛是永恆的信念。好的愛情,是你通過一個人看到整個世界;壞的愛情,是你為了一個人捨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愛和深情不可被辜負。

-零-

如此星辰如此月

錢鍾書和楊絳,屬於最幸運的人。「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這樣樸素的一句話,比「我愛你」更讓人心動。

如果你相信人有前世今生,一定也會將這樣的愛情歸為「命中注定」。他們只是在清華大學古月堂門口偶然相遇,便都覺得對方是那個自己要找的人。

楊絳覺得他眉宇間有一種「蔚然深秀」之氣,看著便入了迷;錢鍾書則被她那如水的眼眸、似花的紅頰所吸引。她身上那股清新脫俗的氣質,令他久久無法忘懷。他為此寫下了「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這樣美麗的文字,以銘記心中滿溢的驚豔之感。

就此,他們之間的一段曠世情緣便如朗朗明月一般,照徹世間。

這一年,楊絳先生22歲。

從那之後,他們慢慢靠近,順利地成了戀人。他們真是上天眷顧的寵兒,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他們的愛情經得起各種世故的標準考驗:他們門當戶對,雙方家庭都是江南聲名顯赫的世家;他們才學相當,互為彼此的心靈知己。對於他們的戀情,無人反對,獲得的都是祝福和羨慕。

他們相扶相守一起生活了63年,在不安穩的歲月裡創造著安穩與美好。她與他比賽讀書,比賽做學問,一起走過那些或甜蜜或艱難的歲月。他們的靈魂始終處於完全平等的高度上。

這是她理想愛情的樣子,於他亦然。

他發願的那句「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至今依然盪氣迴腸,讓無數人感受到愛情的美好。

-壹-

命中注定愛你

出身於江蘇無錫書香門第的楊絳,清逸溫婉、知書達禮。

1928年,她高中畢業,本來心心念念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誰知那年清華大學雖開始招收女生,在南方卻沒有設置名額。無奈之下,她只得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年初,東吳大學因為學潮而停課。本要讀大四的楊絳,為了順利完成學業,毅然北上京華,借讀於清華大學。就此,她終於圓了上清華的夢。那時,為了到清華,她放棄了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

或許,緣分在此時已經註定。冥冥之中,他們之間的緣分正召喚著她姍姍而來。

很快,在那年3月的某一天,在幽香襲人的古月堂門前,她和他驀然相遇。

那一天,他著青布大褂,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渾身散發著儒雅的氣息。那一天,她優雅知性,如一朵馨香馥鬱的花,開在他的眼前。

他們一見如故,侃侃而談,忘了時間,忘了他人,迫切地澄清起關於自己的緋聞來。他說:「我沒有訂婚。」她則緊張地回答道:「我也沒有男朋友。」

就這樣,他們如此明顯地暗示著自己的心意。這種一見鍾情的場景,被人談起也成了一個歡喜的故事。

誠如一部劇的名字——《命中注定我愛你》,說出的正是他們的心聲。

他們戀愛了,如膠似漆。

約會、通信這些戀愛的尋常橋段,自然不會少。但最動人心弦的還屬他寫下的那一封封滾燙的情書。她的那顆心,在這些炙熱的文字裡融化了,如雪,如水,不露痕跡。

她同樣文採斐然。某一次,她的回信不巧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的手中。錢基博突發好奇之心,於是悄悄拆開信件看了,看完後竟喜不自禁,大加讚賞道:「真是聰明人語!」

原來,她在信中寫的是:「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親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終不受障礙。」如此深明大義的她,深得錢基博的歡心,他十分欣慰能有她這樣一個思維縝密、辦事周到的女子,陪伴不諳世事、一團痴氣的兒子一生一世。

1935年,兩人順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溯源而追,他們這段緣分早在1919年即已註定。

她的父親楊蔭杭和他的父親錢基博,都是無錫本地的名士。兩家交情不淺。那一年,8歲的她曾隨父母到他家做客。只不過,那時兩人年紀都小,誰都記不得誰罷了。不過,或許正是這段經歷開啟了他們兩人之間的「前緣」。

二人的結合,可謂天造地設。

-貳-

賭書消得潑茶香

婚後的楊絳和錢鍾書,可謂「琴瑟和弦,鸞鳳和鳴」。

他們倆堪稱珠聯璧合,一個「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一個「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

他們的婚姻生活單純而溫馨,令人豔羨。

某些時刻,他們相處的生活畫面,會讓人想起才女李清照和趙明誠那段「賭書消得潑茶香」的美好時光。在最美的時光裡,有最愛的人相伴,便是滿滿的幸福。

不久,他們去了英國,因為錢鍾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要到牛津讀書,楊絳便毫不猶豫地中斷了在清華的學業,陪同丈夫前去,照料他的一切。

異鄉的生活裡,美好的細節更是比比皆是。初到牛津,因不習慣異國的生活,楊絳便心生鄉愁。錢鍾書一向笨手笨腳,為緩解楊絳的這種不適,慰藉楊絳的心,便在一天早上,趁楊絳還在睡夢中時,即起身到廚房去做早餐。這頓早餐很是豐盛,有煮雞蛋、烤麵包、熱牛奶,還有醇香的紅茶。錢鍾書也算是暖男,他不僅做了豐盛的早餐,還體貼至極地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了床上,並將美味的早餐放在上面,這才將楊絳叫醒。當楊絳坐在床上享用完這頓充滿愛意的早餐後,忍不住幸福地對錢鍾書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

這一番言語,稱得上最美的情話,讓錢鍾書感到莫大的滿足和欣慰。

他們的美好生活瞬間,還有無數。比如,他們一起開展讀書競賽,像曾經的李清照和趙明誠一般,比誰讀的書多。通常,兩人所讀的冊數是不相上下的,不過比賽過程令人心生暖意,讀讀寫寫,於嬉嬉鬧鬧之間讓日子從指間悄然溜走,留下無數悠悠情趣,羨煞世人。

楊絳懷孕了,可把錢鍾書高興壞了。他雖潛心學業,攻讀書籍,卻並未減少對楊絳的關心和體貼。他開始學做家務,為的是能多分擔一些勞動,讓楊絳好好養身體。他的歡喜,亦時刻流露出來。一日他就像痴人一般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

一個人得有多愛對方,才能生出這般痴心呢!

楊絳對他也很好。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在生活裡卻是出奇地笨拙,因而學習之餘,她幾乎將生活裡的一切雜事都攬了下來,做飯做衣、修窗換燈,無所不會。她生女兒住院時,第一天,他到醫院探她,說,我打翻了墨水,弄髒了房東太太的桌布。第二天,說,檯燈壞了。第三天,說,門軸兩端的鋼珠掉了。她一律回答「不要緊」。果真,她出院回家後,桌布變白了,檯燈、門軸統統修好了。他如同孩子一般,沉溺在她的愛裡。

不得不說楊絳是個聰明的女人,她愛錢鍾書,也包容他的缺點,從不試圖去改變他。他們相伴的63年間,她從未拿任何家務事去煩擾他,即便遇到了麻煩,只要自己能解決掉的都不會告訴他。她的愛促使她只與他分享幸福,將煩惱都留給自己,因為分享幸福會獲得雙倍的甜蜜,而煩惱卻並不會因兩個人一起分擔而變得更少,反之,常常會徒增焦慮和爭執。

世間有無數的愛情從童話走向悲劇,多是因為其中一方甚至雙方寄希望於永恆的快樂,由是抱怨暗生,爭執亦多,直至走向破碎的結局。

楊絳早已看透這些相處之理。在愛情裡,她始終清醒自省,「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沒有得到的,皆是本應與自己無關的」。

他們也是一對事業上的最佳伴侶。

1942年年底,楊絳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一經上演即一鳴驚人。這讓錢鍾書心裡產生了一些小落差。某天,他對楊絳說道:「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楊絳聽後歡喜不已,催促他趕緊寫。為了讓他減少授課時間,不至過度勞累,有更多的時間寫書,她把家裡的女傭辭退了,自己包攬了所有家務。昔日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就此修煉成任勞任怨的賢內助,讓錢鍾書感激不已,對她更加珍愛。

錢鍾書不負所望,兩年後,那部驚豔世人的《圍城》成功問世,大受歡迎。他的名字,亦是舉世皆知。然而,他在《圍城》的序中特別感謝了一個人:「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地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他的母親曾經如此評價楊絳道:「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麼粗活都幹,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鍾書痴人痴福。」

是啊,錢鍾書這樣的痴人,幸虧有楊絳這樣的賢妻,才能從容地走過艱難的歲月;楊絳也因有錢鍾書這樣的愛人,生活中平添了更多的樂趣。

這樣的愛情經得起風花雪月,也熬得過柴米油鹽。

-叄-

靜水流深,生生不息

女兒阿媛出生時,錢鍾書曾說過:「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楊絳則說,女兒是自己「平生唯一的傑作」。

阿媛的存在,並沒有使得錢鍾書對楊絳的愛少一絲一毫,反之,他更珍愛她了。在阿媛懂事後,每逢生日,他總要說,這是「母難之日」;他也沒要第二個孩子。他對楊絳說:「假如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媛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阿媛呢?」事實上,他是不忍心讓楊絳再受生育的艱難和痛苦了。

在阿媛1歲左右的時候,他們仨一起回國。

錢鍾書在清華謀得一教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教書,而楊絳則留在了上海。那時,在老校長王季玉的力邀下,楊絳實在推託不過,只好出任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這也是她生平唯一一次做「行政幹部」,為期不過一年。她素來自謙不懂政治,然而,她實際上卻是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的高才生。

她不是不懂,而是不想觸及文學、生活之外的是是非非,只想安安靜靜做賢妻良母。

事實上,她確實做得很好。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門,卻在她的泰然周旋下敗興而歸,因為她早已第一時間將錢鍾書的手稿藏好了。1949年後,她親自帶著錢鍾書拜訪沈從文和張兆和,來修補好曾經因錢鍾書寫文諷刺沈從文收集假古董給他們之間的友誼造成的裂痕。還有,她家的貓咪和林徽因家的貓咪打架,錢鍾書欲拿起棍子為自家貓咪助威,她連忙勸阻道:「林的貓是她們家『愛的焦點』,打貓得看主人面。」

她的賢惠淑德、沉穩周到,成了痴氣十足的錢鍾書在社交上的潤滑劑。

正因有如此賢妻,錢鍾書的事業蒸蒸日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時,他在樣書上如此寫道:「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這一生,最懂他的,是她。

他的小說《圍城》被搬上螢屏時,她那段著名的旁白被寫在了每一集的片頭上:「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英國有一位作家曾如此概括心目中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楊絳讀到這段話時,念給錢鍾書聽,錢鍾書聽了當即說道:「我和他一樣。」楊絳亦答:「我也一樣。」

他們回國後,多年居無定所,漂泊無依,卻一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直到1962年8月,他們一家三口才喬居乾麵胡同新建的宿舍。四個房間的居室,加之一個陽臺,他們終於有了一個舒適的家。在這裡,他們樸素、單純、甘之如飴地度過每一個相守的美好日子,各自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只是,時光靜靜流逝,再美好的故事也總有謝幕的一天。

多年後,她在《我們仨》裡寫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

人生相聚有之,分離亦有之,如同天命,再傷悲也不得不承受。

楊絳自是對這人生之味深有體味,所以在阿媛去世時,錢鍾書重病臥床之際,她以80多歲高齡,懷著喪女之痛,仍堅持著每天去醫院探望錢鍾書,內心的悲痛無一絲一毫外露,還百般勸慰錢鍾書,並做飯帶給他吃。她一如過往,用堅強支撐起這個破碎的家。

她說:「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怪不得無數人豔羨他們的愛情,感嘆他們不僅有新月如鉤的浪漫,更有心有靈犀的默契與矢志不渝的堅守。

於我,更覺他們彼此的深情,是歲月裡的靜水流深、生生不息。

-尾語-

1998年,88歲的錢鍾書去世。他們相守了風風雨雨的半個多世紀,他終於永遠離開了她。

四年後,她寫了一本散文集來追憶與他和女兒生活的日子,名為《我們仨》。開篇,她即說她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和鍾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麼地方。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幕,蒼蒼茫茫中,忽然鍾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影蹤。我喊他,沒人應」。後來她把夢告訴錢鍾書,埋怨錢鍾書不等她讓她惶急和孤悽,錢鍾書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可見,她對他有多麼不舍。

她在書中如此寫道:「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這是她給他寫下的最催人淚下的情話。

而今,楊絳先生已駕鶴西去,她的淡泊寧靜讓她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成了一代人溫潤的慰藉,使人們看到「活著,原可以這麼好」。

而她和他曾經的愛情神話,依然在歲月裡灼灼其華。一如在熱戀時期,他寫給她的那首詩:

良宵苦被睡相謾,獵獵西風測測寒。

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

他們的深情如星辰,如明月,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本文由封面新聞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授權合作請聯繫:mp@thecover.cn

編輯 : 王卉

相關焦點

  •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丨看他們的浪漫故事,領悟愛情的哲學
    有人說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是個雙刃劍,快節奏帶來的方便快捷消弭了很多情侶見面不便的相思之苦,但是隨之而來的那種期待和嚮往的甜蜜似乎也淡了很多。我們現在很少人寫情書了,想想以前那個年代的人們在一封封的鴻雁傳書中為相思「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那種含蓄雋永的情致好像也很少能體會到了是不是?那些民國的文人,我們每次談起為什麼會覺得甜蜜很浪漫呢?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我的身世,仿佛美麗的秋雲,我生在重九的秋天裡,我幸福的戀歌,也產生在秋天中,我有秋戀,我應戀秋。」少女時代的她,也用一支筆寫下這一篇《秋戀》來遙望著她的「秋戀」。愛情,真是一種瘋狂的感覺,沒有任何標準,無關年齡,無關距離,無關所有外在之物。在那次相談甚歡之後,梁實秋就無法自控地愛上了韓菁清。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沈從文致張兆和:只愛過一個正當...
    她調皮地將這些追求者以「青蛙」為名一一編了號,當沈從文交出寫著「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這第一封情書給她時,她便立即將他編為「青蛙13號」,未做出任何不同於對待其他追求者的舉動。在她眼裡,他不過是她眾多追求者中的一個,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她的拒絕,並沒有讓沈從文氣餒或放棄,反而使他追求得更加熱烈,一封封滾燙的情書源源不斷地從他手中湧現出來。
  •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請問,我欠你的什麼?
    每次我挨打,父親就像一個看客,任憑你折磨我,這麼多年,我挨過你多少打,我都記在了本上,還有後背留下的一道道疤。你說如果不是遇上我父親,你會像你的同學一樣,大學畢業找個像樣的工作,在城裡過著體面的生活。眾目睽睽下,你質問我的男友為何不給你彩禮?那一刻,我的心冰冷至極,你還是昔日的樣子,霸道,自私,我實在無法將你和「母親」兩個字聯繫起來。後來,在調解現場,我們母女相見了,很快,我們就開始了唇槍舌劍的爭辯,你冠冕堂皇地逃避你的責任,「我不乖」三個字就想輕輕抹去你曾對我的蹂躪與傷害。
  • 愛有來生: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可能我上輩子欠了你的,所以今生你在我最迷茫的階段出現了,並且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前生的債,今生來還。伸手需要一瞬間,牽手卻要很多年,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 ...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愛我
    「我的身世,仿佛美麗的秋雲,我生在重九的秋天裡,我幸福的戀歌,也產生在秋天中,我有秋戀,我應戀秋。」少女時代的她,也用一支筆寫下這一篇《秋戀》來遙望著她的「秋戀」。愛情,真是一種瘋狂的感覺,沒有任何標準,無關年齡,無關距離,無關所有外在之物。在那次相談甚歡之後,梁實秋就無法自控地愛上了韓菁清。不到一周的時間,他那排山倒海般的情書就密集地送到了韓菁清的手中。
  • 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作者:醉紅塵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因此,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當然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就消失,這都是因緣決定的果報,都是來度化你的。人生這一路走來,細細回味一下 你會發現:每一個曾經出現在生命中,長時間陪伴,或是匆匆而過的人,總是教會了自己一些東西,有經驗教訓,有善意的幫助,也有傷害和欺騙,有溫暖和感動等等。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每一種經歷都會讓我們成長,都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因此,我們應該感謝遇見的所有人,他們就像老師一樣,給我們上了不同的課程,讓我們領略人情冷暖和社會人生。
  • 徐志摩與髮妻張幼儀無奈的婚姻,若無相見,怎會相欠
    你是「此情可待成追憶」,他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管人生有多少的不經意,到底還要走下去。是緣,是劫,躲不過,避不開。徐志摩此時並不知道,他出眾的才識會為他生命中第一段姻緣落下了伏筆。起伏的命運如同構思跌宕的小說,看似虛擬,卻是人世尋常之事,件件真實,有憑有據。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張嘉璈來杭州視察,聞得府中才子徐志摩的盛名,讀罷其文章,大為賞識讚許。
  •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沒讀過民國才子的情書,怎算是擁有過愛情?
    在作家桑妮新版的《若無相欠,怎會相見——14對民國才子戀人的繾綣情書集》這本書裡,散發著比相思還要濃鬱的香氣,14對民國才子集結著濃濃愛意的情書,在現在這個搖曳多姿的年代,依然富有魅力。比起微信等實時聯絡感情的工具,當年的情書把愛情的影子拉得更長,更為悠遠醇厚。
  •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讀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01「我想用一支筆,蘸著比相思還要藍的墨水,在灑滿香水的信箋上寫下: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見字如面,你想說的,說不出口,都寫在了一封封情書裡。情書,是人類溝通感情最美好的語言。那些爬滿紙端的文字,記錄了一顆火熱的沉浸在美好想像裡的熱戀之心,就像催化劑一般,傳遞著男女之間的愛情。
  • 半輪孤月半輪秋—楊絳先生
    楊絳和錢鍾書的相遇就是這樣,幾經歲月輪迴的羈絆,在夙願的指引下偶然相見,在平淡中相遇互問安好,緣定今生。不過兩者的角色是互換的,簡單點說是楊女士寵著錢先生。錢先生因為是大家少爺,向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怎麼過日子怎麼料理家事這些個繁瑣的事兒一竅不通。但生活不能總是羅曼蒂克,腳踩實地的那才是生活,生活的的瑣事牽絆都落在了楊絳肩頭。要知道楊絳年輕未嫁人那會兒在家也是位嬌小姐,但是自從嫁給了錢鍾書,生活中的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你一副不缺我的樣子,我怎敢深擁,你我之間本無緣分,全靠我死撐
    3、你之所以會難過,大概是因為投入大把時間和經歷,最後卻沒得到你想要的樣子,那種瞬間被失落填滿的樣子,讓你感覺之前所做的一切都那麼不值得。4、你一副不缺我的樣子,我怎敢深擁,我耗盡了所有的真心和力氣,到頭來只是感動了我自己,連最後點的熱情也被消耗沒了其實你我之間本無緣分,全靠我死撐。
  • 前世的緣,今生再續,無論你和誰過一輩子,都是前世相欠
    你可能會遇到一個很喜歡的人,發展一段極其迅速的戀情;或是長久接觸下突然對某個人動了心,其中有幸福有快樂,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有不甘也有隻有埋在心裡的酸楚,遇到一個人真的不易,能珍惜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前世相欠的,今生遇到了便要好好相還。02.
  • 從楊絳先生身上學到什麼?
    文字原創,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從楊絳先生身上學到什麼?當遇到正確的人的時候,敢於求愛,毫不含糊。楊絳和錢鍾書初相見的時候,如同兩個久違的靈魂相碰撞,驀然產生惺惺相惜之意。其實錢鍾書和楊絳還沒有認識對方,兩人就對方有所耳聞。在兩人初次見面,雙方就有了極大的好感,為了掃清雙方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錢鍾書率先跟楊絳明確表示:「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 當錢鍾書遇上楊絳,之後再無分離,只有《我們仨》
    有人說,世界越浮躁,錢鍾書與夫人楊絳的婚姻境界,越是暖人可貴。我也認為錢鍾書和楊絳之後再無完美的「婚姻」。前幾年看錢鍾書的《圍城》讓我差點得了恐婚症,在不了解錢鍾書和楊絳的情況下,我一度認為《圍城》的作者錢鍾書一定是和主人公方鴻漸一樣的人,搖擺不定,不思進取,風流泛濫。
  • 楊絳與錢鍾書:世上最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與你相伴攜手共白頭
    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讀書人如叫驢推磨,若累了,抬起頭來嘶叫兩三聲,然後又老老實實低下頭去,亦復踏陳跡也」。這就是錢鍾書,他始終堅持在做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自己喜歡看的書,成為自己喜歡的那種人。
  •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她最後的20年,嘗盡了人間的痛和孤
    她愛他,願意包容他的所有缺點,從不試圖去改變他。家裡大小麻煩,只要她能解決,絕不拿去「煩」他,她深知,錢鍾書的價值在於著書立說。她曾在文中寫道:「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我是外行,經常給煤煙染成花臉,或燻得滿眼是淚,或給滾油燙出泡來,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鍾書寫《圍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願。
  • 錢鍾書與楊絳,扎克伯格與普莉希拉.陳,勢均力敵的愛情真的幸福
    比較有名的是他懟諾獎評委馬悅然的段子:「你跑到這來神氣什麼?你不就是仗著我們中國混你這碗飯嗎?略略略......巴金的書譯成那樣,欺負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種爛譯本誰會給獎?就是這樣一個絲毫不顧及別人面子就開懟的人,在見到楊絳先生第二面的時候說:「外面的人說我已經訂婚,都是瞎說,你別信他們。」
  • 楊絳:婚姻不僅需要浪漫的愛情,也需要對彼此的付出
    大約沒有女人能抵擋得住這份情意,楊絳也深陷在這甜蜜的愛情漩渦裡。只是,比之錢鍾書一日一封信的殷勤,楊絳寫的要少得多。為此錢鍾書沒少抱怨,「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他的字裡行間都帶著些許幽怨。是楊絳的愛沒有錢鍾書濃嗎?
  • 錢鍾書隱秘感情史:楊絳之外,曾暗戀妻子閨蜜,與女學生有過曖昧
    錢鍾書與楊絳夫婦,這兩位文壇大家,向被視為之死靡二的神仙眷侶。但使兩心相照,無燈無月何妨,一生身和共住意和同事,風雨同舟劫波共濟,人間少有令人歆羨。錢金楊木,他們的姻緣堪稱當代現實版的「金木良緣」。「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這是明人湯顯祖《牡丹亭》裡的題辭,在錢楊身上我們領略到了這種愛情典範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