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證治,歷代論述頗詳。江爾遜主任醫師論治斯證,經驗豐富,理法方藥頗有獨到之處,茲簡介於後,以資參考。
一、倡風火痰虛綜合病因病機說
江老認為,眩暈即《內經》之「目眩」、「眩冒」、「眩」、「掉眩」,及《傷寒雜病論》之「眩」、「癲眩」、「苦冒眩」、「目眩」等。然兩書皆末作為一個獨立病種,而只是作為一個症狀進行討論。致令後世醫家立論多偏,從痰從虛從風從火不一而足。江老綜各家之說,認為一偏之論,頗難全面深刻地揭示本病之發病規律。因本病廣涉肝膽、三焦、脾胃、腎等諸多臟腑,且發作突然、來勢急迫。原非風、火、痰、虛單獨為患,多為木鬱犯土,脾運維艱,津液不得布散,凝聚而成痰飲,疫飲停留,阻遏氣機,氣化失調,三焦壅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或子盜母氣,由肝及腎,腎虛精虧;或土虛不能制水,腎水上泛,一旦火動風生,必夾痰飲上逆而擾清竅。故眩暈之病發也,如疾風暴雨,來勢急迫,病人陡覺天旋地轉,如坐舟車,泛惡嘔吐,臥而不敢動,若非風、火、痰、虛綜合為患,肝膽、三焦、脾胃、腎等諸多臟腑之功能失調,有此證乎?
二、定急證急治、標本兼顧總治則
歷代醫家治眩暈,多為杞菊地黃湯、鎮肝熄風湯、半夏白朮天麻湯補中益氣湯之類。然江老臨證,認為風、火、痰不可分而治之,如單從風」治,而用平肝熄風之法,縱然肝風之勢稍緩,然痰、火不去,眩冒嘔吐亦難平。若單從「痰」治,而用燥溼化痰之法、痰雖減,然肝膽之風不除,仍將侵侮脾土,而致痰飲復生。故江老提出急證急治、標本兼顧綜合治療,實有價值。
三、創製眩暈速效方——柴陳澤瀉湯
江老精研治眩方藥,綜合分析,反覆實踐,創製眩暈速效方——柴陳澤瀉湯。
藥用: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生薑、大棗、雲茯苓、陳皮、澤瀉、白朮、鉤藤、菊花、天麻、甘草。方中之小柴胡法疏風清熱,通利三焦,調和上下,宣通內外,暢達氣機,扶脾益胃;澤瀉湯法本治痰飲阻遏,氣機升降失調,清陽不升而致苦冒眩之證,喻昌釋曰:「為支飲之在心下者,阻其陽氣之升降,心氣鬱極,火動生風而作冒眩,唯是不治其冒眩,但利小便,以洩其飲,則陽自升,而風火自熄」,二陳湯法燥溼化痰,另加天麻、鉤藤、菊花平肝熄風。江老合眾方為一方,針對脾腎不足,肝膽失調,三焦阻塞所致之眩暈而設。屢用屢效,實為熄風止眩暈之效方。
例一,王某,男,75歲。門診號00590。1985年7月8日初診。
主訴:眩暈、嘔吐涎沫1周,20日前在本院行雙側前列腺切除,5天前因冒雨受涼後致頭昏眩暈,如坐舟車,泛惡嘔吐涏沫,背負來診,坐立不穩,發熱惡寒,口淡無味,水入口即欲吐,大便溏,舌苔厚膩,脈弦滑
數。患者年事已高,又行手術,氣血兩傷,然並未致眩,皆因冒雨受邪引動風火;痰濁上擾,眩暈乃作。故投柴陳澤瀉湯加減:柴胡10g,黃芩6g,茯苓12g,懷山藥10g,甘草3g,法半夏10g,陳皮6g,生薑6g,鉤藤12g,天麻12g,菊花10g,澤瀉12g,佩蘭12g,蘇梗12g,服3劑。二診時,眩暈嘔惡減輕,仍用上方3劑。三診時自行來診,眩暈已止。
例二,周某,男,83歲。門診號00618。1985年7月18日初診。
頭暈目眩,斷續發作10餘年。近日來頭暈眼花,視物晃動,眼脹,行動時頭重足輕欲僕,每2-3日發病1次,夜間口乾不欲飲,口微苦,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患者已屬耄耋之年,且眩暈反覆發作,經年不愈。以柴
陳澤瀉湯加減:柴胡10g,黃苓6g,天麻10g,鉤藤15g,黨參15g,甘草5g,大棗12g,懷山藥12g,澤瀉12g,法半夏10g,茯苓12g,陳皮10g。4劑後眩暈止。半月後復發,仍投原方4劑而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