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刪繁就簡「課堂」樹, 領異標新「高效」花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之管窺
於克彥
鼠年歲首,新冠肆虐。高中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中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照老模式按部就班推進,時間明顯吃緊。且不說新冠疫情給語文教學帶來的影響,即便是正常年份,我們的課堂時間和我們的教學動作往往顯得「不匹配」,課堂教學永遠顯得倉促和拘謹。難題解決的肯綮是何?高效前行的羅盤在哪?除冗去雜刪繁就簡提速度,悟道精技領異標新增效益,也許對語文老師有所助益。

除冗去雜,輕舟「易」過萬重山
馮驥才說:「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語文教學雖非人生賽跑,但照樣需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儘可能多地講出有用的知識、實用的技能。決定你教學業績的,不是你每堂課做了什麼,而是做了多少有益於學子知識素養提升的事情。語文教學任務繁重,不說不該說的話語,不做不該做的事情,正視失誤,除冗去雜,為語文教學之舟減負,才能輕舟「易」過萬重山。
減點內容,給語文瘦身。當今語文教學有「三貪」——貪雜、貪多、貪細。「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是說語文知識的淵博與豐厚,但以此來泛化語文,把遊記文上成地理課,把說明文上成科普課,把政論文上成政治課等,語文課堂附加了多少不屬於語文的內容。意象賞析是高考詩歌鑑賞的一大類型,掌握一些常見意象,對於此類試題的作答自然得心應手。有的老師卻漫天撒網,搜索幾百個文學意象讓學生識記,學生記不全,記不牢,費時費力,收效甚微。知曉作者,了解背景,知人論世,有助於文章的理解和品評,但有的老師一介紹其作者來,很不得挖地三尺,「正史」「野史」,凡是與作者有關的一一提起,單介紹一個作者,講解一下背景,就佔用近一節時間,課文重點、難點的探究,怎能不大打折扣?減去一些不屬於語文學科的內容,減去一些作用不大的內容,減去一些不需要每個學子都需掌握的內容,給語文瘦身,去除臃腫,方能行走輕盈。
少點形式,讓課堂純粹。課堂需要形式,沒有一定的形式,教學就失去憑藉,無法進行,但當今的一些「作秀課」「怪誕課」「百變課」,卻讓課堂教學走入歧路,掉進泥淖。情景設計冗繁的「情境秀」,場面熱鬧的「合作秀」,音像濫施的「媒體秀」,只求「笑果」的「表演秀」,無端質疑的「生成秀」等,作秀課堂,趕時髦,走形式,花拳繡腿,有面子,沒裡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位老師講李密的《陳情表》,沒有分析,沒有講解,沒有討論,只有誦讀,聲情並茂,催人淚下,自己哭了,學生哭了,但如此「怪誕課」,對學子的語文學習有多大的幫助?能帶來幾多收穫?有的老師,今天學東家,明天學西家;不是學精髓,而是學形式,學生剛適應甲模式,他卻又變換為乙模式。這種朝秦暮楚「百變課」,對教師自己來說,邯鄲學步,難有進步;對所教學生來說,無所適從,效果不佳。語文一如農業,寧要「中用不中看」的「家常課」,也不要「中看不中用」的「另類課」。少點形式,讓課堂變得純粹,過多講求形式,過分追求個性,過快改變模式,只會事倍功半,種瓜得豆。
降點難度,與學情接軌。梁曉聲說:「最合適的便是最美好的。」然現實之中,有些教師熱衷於疑難問題,忽視學情,使課堂困難重重。有一教師講《林黛玉進賈府》,介紹《紅樓夢》,講點《金瓶梅》對《紅樓夢》成書的影響無可厚非,可接著不厭其煩評介《金瓶梅》,講課脫離課本,學生如聽天書,可謂難而無聊。有一教師高三一輪複習,講到語用部分,卻詳講謎語,什麼「廣陵十八格」「射虎二十四格」,應有盡有。語用類考題是高考的「試驗田」,每年多有新題出現,但命題強調的是在現實中的應用,挖故紙堆講謎語,脫離考試,難而無用。高一新生,剛由初中走來,寫800字以上作文不少已感吃力,一開始作文就用高考原題,評講用高考標準,範文選高考滿分作文,學生可望而不可即,可謂難而無效。語文學科雖不像數學物理那樣層級分明,但也有深淺難易,教學一定要考慮學情,做到難易深淺相依,優劣漸進有序。

悟道精技,一枝紅杏出「堂」來
教學時間不可改變,只有追求高效課堂。高效課堂,重在兩化,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二是效益的最優化。千裡馬速度,老黃牛精神,皆不可缺。除冗去雜,提高課堂效率,輕舟「易」過萬重山;悟道精技,課堂效益之花方能如一枝紅杏出「堂」(課堂)來。
多點研探,提業務水準。陸遊曾對其子陸遹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作詩,工夫在詩外;教學,工夫在「堂」(課堂)外。莊子說:「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對語文教師來說,學科理論素養是自身素質的核心內容,是工作能力的奠基石和頂梁柱。要授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甚或「一池水」。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理論素養,一要多讀書,廣泛涉獵。要以語言文學類書籍為主,教育教學類書籍為輔,旁及歷史政治,了解自然科學,以豐富知識,拓寬視野。二要多學名師,博採眾長。名師經多年曆練,靠潛心鑽研,其教學藝術有庖丁解牛之韻,聽其一堂課,勝讀十年書。名師名家,各有千秋,要學用結合,博採眾長,切勿亦步亦趨,拾人牙慧。三要與時俱進,理念常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時代進步,理念常新。要探討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更新知識,轉換理念,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開闢新天地。四要勤學不輟,持之以恆。語文學科知識零碎,規律難尋,堅持堅守,持之以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自會迎來蠶蛹化蝶的升華,魚躍龍門的燦爛。
悟點技巧,求事半功倍。勤於教研,上達於道,豐厚教育教學素養,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下精於技,高招迭出,方能化素養為能力,變己知為他知。要精悟導入技巧、收束技巧、課堂駕馭技巧,要深探析文技巧、解題技巧、作文寫作技巧,以學識服人,以方法助人,方能有成效,見實效,出高效,事半功倍,種豆得瓜。文章賞讀「感、知、悟」,古文翻譯「信、達、雅」;預習有「抓手」(從哪些方面入手析文),上課有「嚼頭」(值得品味的難點、疑點),下課有「落頭」(收穫),習題作後有「扳手」(解題方法);對於某一項技能素養,需要經過一個「曉之以理」「明之以例」「習之以練」「固之以評」的過程……妙招在握,自然立竿見影;長纓在手,何愁縛住蒼龍?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講課需要技巧,卻不惟技巧。即便是試題講解,也不要上成「水課」(學起來沒什麼勁,聽起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可以考高分的課),這樣的課,也許一時有效,但長此以往,就會損害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整體能力的提高。
借點外力,得他山之石。荀子曾言:「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學時間有限,能力水平局限,不妨藉助千裡馬,依靠舟與楫,去除困惑,走出困境。有些課文,如若自己理不出較好的思路,設計不出理想的教案,不妨對名師課堂設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佔有」「挑選」,讓這些「千裡馬」幫我們馳騁課堂,躍過書山。當今科技發達,網絡精彩,有些專題,如詩歌鑑賞、作文備考,自己實在講不透,講不精,講不好,不妨下載相關精彩視頻,直接播放,依靠多媒體這一「舟與楫」,助學子渡過學習之海,橫穿備考之河。教學,教學,既需老師教,又需學生學,老師、學生都是成功的單翼。對布置的任務,劃定的作業,讓班幹部、課代表督查落實,借學生之力,展成功雙翼,翱翔知識的藍天。
悟道者以藕絲牽大象,愚拙者用鐵棒打蚊子。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用高效課堂之優,補時間不足之弊,傾力為之,全力行之,定會陽關燦爛,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