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談延慶老師是我尊重的長者。認識談老師有近十年時間了,他才華橫溢,書法、繪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是博古通今,經常妙語連珠。
相識是緣,相知是福。談老師的為人就像他的作品含蓄內斂、不溫不火。就像一壇美酒,逾久彌香。他的為人就像他的書法:楷,行,草,都能體現出風格的一致,逐步遞進,相依相存。
談老師的楷書也是他自己的風格,(今人都已唐楷為宗,楷書寫出風格極難,歷代能在楷書上寫出風格者屈指可數)。由楷進而行,進而草,一脈相承,風格統一,而變化無窮。今人只寫一種,清代唯何紹基,鄧石如等,明代王鐸,傳山,黃道周而已。這樣的評價別人也許會覺得言過其詞,但當你走進談老師,當你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為藝術的堅守,你就會發現評價的中肯。
「芳草地」曾經登過一篇文章《深秋的北風》:在北京的大風天裡,一個下崗男人堅守街頭賣他的梨,妻兒來了,苦勸不回,他說,他要為這個家擔負起一種責任。藝術的堅守也是一份責任。
《南方周末》1997年新年寄語曾這樣寫過:我們自以為飽經滄桑,閱透了人生,心早已磨出厚繭,可是,一篇樸素的文章,一段質樸的對話,一個感人的細節,仍足以令我們鼻子發酸,心頭髮燙。
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十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你的心並不是粗礪荒漠的一片,那光明的一隅,會永遠充滿了溫情地留給世上無助的弱者。」 當弱者努力擺脫無助讓自己站得更直時,我們的心又何止充滿溫情。
2020年,疫情肆虐,是黨和習主席的英明決策,是黨對祖國和人民的這份堅守和深沉的愛,才讓我們無時不刻地感覺祖國的溫暖和強大。沒有什麼能夠輕易把人打動,除了內心的愛和堅守;沒有什麼能夠讓人義無反顧,除了不斷的努力和前行……
龐龍
刪繁就簡三秋樹 領異標新二月花
一一訪中國當代書畫大師談延慶先生
文 索宗劍
談延慶,上海市人,書畫大師張大千之再傳弟子。七歲拜海上書畫名家厲國香(張大千入室弟子)為師,研習書畫,十年寒窗。工作後又隨當代名家:王學仲,吳丈蜀,陳天然等學習書畫,詩詞,技藝日精。後入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畢業後又北上京華入《北京畫院》高級研究班楊延文工作室學習。
延慶書法,上追漢魏,下至明清,無不涉獵。以唐碑及"張黑女墓誌"入手,轉而入漢,魏,晉。宗三石《石門頌》《石門銘》《石鼓文》,故筆法沉雄,結體開張,而又以碑入行,為有清以來諸書家孜孜以求之臨本,如,趙之謙,鄧石如,康南海等。縱觀前人,延慶今天做的也極好,結體靈動,筆勢雄渾,且氣息高古。寓二王之清勁,南宮之灑脫,真乃盡善難求者也,延慶能臻此境,實屬不易。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名聲日隆,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如《全國苐二屆中青展》《全國第三屆書展》《國際書展》《國際臨書大展》等,其中《神龍碑》書展獲導師金獎。
延慶的山水畫,則是以書入畫,講求一「寫」字。所以格調終高人一籌。寫者「瀉"也,一瀉胸中逸氣耳。
在當代藝術多元的氛圍下,如還一味地以傳統技法畫新山水,難免有「舊瓶裝新酒"之嫌。而汲取多方營養,包括西方的繪畫理念,如:平面分割,焦點透視,色彩冷暖對比等。通過寫生,對景落墨,進而創造和完善新的技法,21世紀的今天,當是中國畫發展的黃金時期。
我們知道,國畫的二個依託。一是書法,二是文學,延慶自小即隨上海文史舘王伊蔚(何香凝摯友)學習古文學,詩詞。所以延慶文學功底紮實,隨口吟出,皆成章句。
延慶在寫生同時注重創作。如早期作品《屹立千秋》《李白詩意》《蜀道雲夢圖》等雄奇壯美,而《逰春圖》則明顯有談師楊延文的影子,明快而清麗。
延慶曆時四年,沿運河採訪,與幾位同道創作了128米長卷《古運回望圖》從北京畫到杭州,沿途景色皆為當地實景,舟船,車馬,人物無數,作品完成後在全國政協禮堂展出,賈慶林親臨展廳觀看,在社會引起極大反響!
延慶的寫生以自然對象為主,一如宋畫,房舍,田園,丘壑,極具生活氣息。而創作又以我為主,揉合現代審美,不以物象為累,自由的抒發自已的真實感受!如王國維所說的「理想之境"。
我們知道,傳統中國畫講究文學性,詩意。缺乏現代形式美和構圖的嚴謹。而延慶則是把一切物象根據畫面需要重新組合,並有機地進行排列,讓我們看到了有別於他人的萬千氣象。
當代審美,早已不囿於傳統文人的所謂「荒寒之境",「逸筆草草」,大自然賦於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發現美和創造美已成為當代美術家的終身課題,
從本期所發的作品不難看出延慶在藝術道路上的探索精神,有人說:看延慶的畫有一種清新之氣,他就象個年輕人,絕無老氣橫秋之態,與當代陳陳相因的畫風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他又不願過早地定型為某一種風格,那樣無疑會作繭自縛。他所提倡和追求的是,以筆墨的標新立異來展現自我。因為筆墨是可以千變萬化的。「法無定相,氣概成章"。這是難度極高的追求。如近當代如黃賓虹,陸儼少,付抱石等。
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延慶的作品即被國內各大博物舘,美術舘收藏,隨後又被泰國,日本等寺院和藝術團體收藏,國內各大報刊,雜誌均有介紹。二十世紀以來,延慶受邀赴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福建,江蘇等地辦展,講學,眼洞大開。在紛紛擾擾的當下,延慶是有選擇的參加一些活動,給自己留出充裕的創作時間。
「藝術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的藝術就沒有生命力。」幾十年來,談延慶先生在中國書畫藝術的長路上求新求變,砥礪前行...... 因為沒有前人,所以他孤獨,因為沒有同行者,所以他踟躕。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談延慶書畫作品雖然不是系統的,全面的,卻從一個側面勾勒出談延慶先生非同一般的膽識,眼界和功力!讓我們衷心祝願中華文化永遠熠熠生輝!
協會領導為藝術家談延慶頒發聘任證書
媒體採訪
談延慶: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首席藝術顧問、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徐悲鴻畫院書法院副院長、中國青綠山水畫院副院長、中國敬老畫院名譽院長。曾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北京畫院高級研究班。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國際性書畫展並獲獎,各博物舘、美術舘收藏,報刋、雜誌、網絡等發表。出版畫冊數種。為當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
繪畫作品
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