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讀水通先生書畫有感

2020-12-14 焦點收藏
倪水通

倪水通, 1944年生於洛陽, 又名維燦,字禹工,號枕洛齋主、十三太歲富翁,原洛陽市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洛陽美術院院長。

藝術理路: 古賢有言:「 夫畫特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一望即了,然不了者其訣在意味深長,精神完固」; 明代藝術家亦云:「點墨落紙,胸中廓然無一物,然後煙雲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 清人讚美始信峰則云:「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妙絕,到者方知」; 吾心云:「臥遊山川,神會古賢,偶然興至,雖胸無成竹,但憑意氣筆下造境,放膽忘我處若有江山之助,天、地、人、神在不知不覺中遇合,元氣淋漓間氣象、韻致不期然而然……然而書畫之道,與古不同難,與今不同難,與己不同難上加難。

書法:諧趣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

――讀水通先生書畫有感 何勁松

中國社科院哲學博士 、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宗教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文化的多樣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沒有文化的多樣性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化,而且沒有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是不可能向前發展的,甚至是極其危險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已為古今中外的歷史所證實。看來,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也己引起中國人的切實關注,近些年傳統文化藝術領域裡所做的幾件大事——如京劇的音配像工程、各省市輪流舉行的畫展等,表明我們有信心要將這些國粹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但我同時又覺得,只是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恐怕還不行,真正有效的對症下藥還必須深入到傳統文化的根裡去。那麼,傳統文化的根在何處呢?那便是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和生命情調。就書畫藝術來講,西方人物我對立的宇宙觀使他們習慣以客體的身份觀察自然,以「形式美」和「自然模仿」作為藝術的最高原理,並最後發揮出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透視學以及解剖學。相反,中國人則主張物我融合,將自己置身於自然之中,澄懷觀道,遊心太玄,用心靈的眼睛全方位地感受物象背後的韻味和律動。你看中國畫,畫家所要表現的是大自然的全面節奏與和諧,如同杜甫詩句「乾坤萬裡眼,時序百年心」所表達的時、空觀那樣,而不是在固定的角度集中於一個透視的焦點。因此,六朝謝赫的繪畫「六法」將「氣韻生動」放在第一位,而將「經營位置」和「傳移模寫」放在最後。實際上,中國古代畫家李成也曾採用過透視立場的「仰畫飛簷」,但卻遭到沈括的嚴厲批評,而清代畫家鄒一桂甚至直斥西畫「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中國畫家並不是不曉得透視的看法,而是他的『藝術意志』不願在畫面上表現透視看法,只攝取一個角度,而採取了『以大觀小』的看法,從全面節奏來決定各部分,組織各部分。」

我在此無意討論中西藝術孰高孰低,只是想說它們各自都有自己民族的哲學思想作為理論基礎,無論是藝術實踐還是藝術鑑賞都離不開各自的宇宙觀和生命情調。我之所以說振興中國的民族藝術要從深層次的傳統文化入手,正是擔心我們一旦丟掉了這個根而被西方文化洗腦之後,我們就再也無法用一雙借來的眼睛真正審視到中國文化藝術的價值所在,於是,所謂振興便只能是樸素的滿腔熱情了。

所幸的是,看了水通先生的書畫作品之後,我覺得我的擔心可能是多餘的。水通先生生活在令人嚮往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對於中華文明來說,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舞臺,十三個朝代建都於此。非但如此,這裡還是古代中國人身後最理想的彼岸世界,歷代葬於邙山之上的墳塋數量之多,以至被形象地形容為「自古無臥牛之地」。無論地上地下,歷史文物多得數不勝數,你只要走在大街上,你腳下的土壤便是歷代文明的積澱,連空氣都瀰漫著讓人心醉的文化氣息。而且,洛陽關山之壯美,「左控函谷,右握虎牢,面對伊闊,背靠邙山」,古人稱之為「四險之國」。

吉人天相,水通先生的藝術生命就深深地紮根在歷史的沃土之中,根深葉茂,碩果纍纍。因此在他的書作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先秦篆籀和漢魏碑碣的樸茂厚重,也可以感覺到晉宋之人的瀟灑風流,還可以品味到近現代人的清新韻味。讀著他的作品,我們恍惚己經目睹到蘇東坡、黃山谷、王覺斯乃至白石老人的音容笑貌,而這些先賢的音容笑貌又漸漸地幻化成水通先生那張清癯的臉。可見他「不薄今人愛古人」,而且已達到「適我無非新」的境界了。

總體上,我覺得水通先生的書法體現著「動」,而他的畫則傾向於「靜」。動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大千世界瞬息變化,難以捉摸;表現動者,即是表現生命。他的狂草如枯藤老樹,盤根錯節,糾纏膠著,體現著生命的鼓動與勃發。令人叫絕的是,他竟將他的大作寫在旁人丟棄的報紙上,而報紙上方整的鉛字和靈動的墨跡之間的強烈對比,無意中流露出傳統與現代在對話,在較量,在衝突,在尋找一種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調適。而這一切又在作者的不經意間,所以是自然的。由於水通先生的畫傾向於靜,所以他筆下的山水、梅花、牡丹、菊花、荷花等不管是純水墨還是濃妝豔抹,都透著那麼一股雅氣。實際上,他畫中的靜並非寂靜,而是一種潛在的甚深微妙的動,這種動顯示了生命中的和諧與韻律。英國詩人勃萊克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用這句詩來描繪水通先生的畫也是十分切貼的。

我私下裡猜想,水通先生豐富旺盛的創造力很可能得益於他那正直的人品和超脫的胸襟。人品正直,使他心無旁騖,直參造化;胸襟超脫,又讓他超乎象外,從容地凝視生命的內涵。時下人心浮動,追名逐利,而藝術品市場也習慣以某人政治地位的高低和社會知名度的大小當作藝術價值的評判標準。殊不知書法造詣之高如王羲之者,也是在去官之後遊名山泛滄海,從而體會到宇宙的深情,將書法藝術的境界推向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峰。記得有一次在龍門石窟舉辦的筆會上,一些書法名家或一些自視為名家的人,爭先恐後,揮筆上陣。而水通先生卻悠閒地坐在一旁,怡然自得地欣賞著瀟瀟逝去的伊水對我說,想寫字的話請單獨到他的書齋。

……

棹父何勁松於紅爐點雪齋

作品賞析:

相關焦點

  • 講座|哲學家朱良志講中國藝術小中現大的智慧: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國
    《一花一世界》是我一個初步思考的結果,現在拿出來供大家批評指正。「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通常我們這樣講。到底怎麼解釋?有很多種探討。具體到現實的藝術創造,有很複雜的表現。今天我就簡單理理我自己思考這個問題的思路。
  • 評論丨阿輝:人品的延伸——讀《奇山異水張家界》一書有感
    人品的延伸——讀《奇山異水張家界》一書有感文/阿輝魯迅曾說:「沒有崇高的品格,就沒有優秀的人,甚至也沒有出色的藝術家一句話,人品決定著作者的寫作內容、寫作追求、寫作成就,甚至決定著他能否從事這一藝術活動。劉曉平是張家界市著名作家,在全省乃至全國享有盛譽。2004年1月出版的《奇山異水張家界》是他的第五本文學專著。全書收錄了已選入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第二冊的《奇山異水張家界》等41篇佳作。
  • 讀《狼國故事》有感
    讀《孤兒的新生——狼國故事》有感南安市第二小學五年一班 黃雯萱指導教師:戴紹碧親愛的同學,你讀過凌嵐老師所著的《狼國故事》嗎?當大家一聽到這個題目,可能心中就會嘀咕——「狼國,是什麼意思?難道狼也跟人類一樣擁有國家嗎?」帶著這個疑問,讓我來給大家解開這個謎團。這是一個發生在雅利安大草原上「孤兒」在苦難中茁壯成長的故事。小公狼柯勒還沒成年就喪失了自己的所有親人成為一個「孤兒」。為了生存他嘗盡了艱辛,但仍然對事物保持著一份旺盛的好奇心。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殘花在斷壁殘垣上,只要給它一點陽光和水,就能綻放出生命中最耀眼的光彩。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田連元先生是這麼說的:「人生就是謎語,青少年看謎面,中年人看謎底」我並不認同他的看法,那麼人到底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怎樣才能在革命鬥爭中成長為真正的剛鐵戰士?保爾·柯察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作為一部閃爍著崇高的理想主義光芒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
  • 穿越人文時空的工學博士——讀康耀紅先生《弗措記》有感
    許多年以後,我才知道他是站在專業的高度放眼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潮流,慧根獨具,智者眼光。康先生為人真誠,充滿活力,是一個熱愛讀書做學問的人。我們喜歡傾聽他沉著睿智的言談,景仰他博聞強記、聰敏過人、言之有文、出口成章的風採。今手捧其新著《弗措記》,這種感覺再次撲面而來。開卷深讀,這種感覺更為清晰而強烈。
  • 廣州天河又一城·2018新春家風家教家訓書畫作品展
    原標題:廣州天河又一城·2018新春家風家教家訓書畫作品展  戊戌新春將至,「傳承優秀家風,守護文化血脈」,一場獨特的書畫展登陸廣州天河路商圈之天河又一城,由廣州天河又一城主辦,廣東省嶺南心學研究會、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國學院協辦,廣州肯塔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2018年春節家訓家教家風書畫展」開展,老、中、青三代書法家揮毫潑墨,凝聚「傳承」的力量。
  • 暑假讀後感:讀《小房子》有感
    接著,有汽車開來開去,出現了商店、加油站……慢慢的,小房子周圍高樓林立,還通了高架列車。於是,小房子只有中午才能看見太陽,晚上再也看不到星星和月亮了,它很難過,也很孤獨。它不喜歡住在城裡。直到一個春天的早晨,小房子的主人來了,重新把它搬回了鄉下。
  • 一詩一花一世界,一朝一暮一枯榮
    不如就在此刻,暫時停下匆匆的腳步,暫且放下塵世的喧囂,在詩詞世界中,尋求一方清淨,靜等一株花開。說起詩與花,宋代詩人曾瑞伯曾為十種花各題名目,稱為「十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 讀小林漫畫《當你老了》有感
    當然懷揣&34;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諦與能回報什麼…2020年7月28日20:48分川報謝離江因明急事將去北京兩天,31日凌晨2點回蓉將參加朱佩君先生百年誕辰書畫展,見此漫畫又想起與媽的對話和兒子…有感即興作
  • 詩詞丨一詩一花一世界,一朝一暮一枯榮
    不如就在此刻,暫時停下匆匆的腳步,暫且放下塵世的喧囂,在詩詞世界中,尋求一方清淨,靜等一株花開。說起詩與花,宋代詩人曾瑞伯曾為十種花各題名目,稱為「十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 一花一世界,一鳥一乾坤。韻味十足的新中式風格石材藝術背景牆
    古典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一山一水,一花一草。濃濃意境中穿插著現代藝術的氣息。一面牆,一種生活。簡單優雅,沉穩大氣。一花一世界,一鳥一乾坤,一石一面牆新中式石材藝術背景牆以石為底,沉穩大氣,以金屬線去裝飾,又帶有一種現代時尚。水墨意境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花鳥空山鳴,山水更怡情。繁忙枯燥的生活中,家裡有這樣一道風景,何不是一種享受,何不是一種情調。
  • 一花獨放也是春:一花一世界,世界有一花
    春天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漫步在山桃的花叢之中,立即被粉色所融化,臉上映著欣喜的朝霞,心裡更是飄逸著彤雲。但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我漸漸有些審美疲勞了,簇簇的花束令人眼花繚亂起來,甚至有種要逃避的感覺。
  • 讀《改革與新思維》有感(一)
    今天讀到21/335頁1987年,戈巴契夫在應美國出版商之約撰寫的《改革與新思維》一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民主進程得到正常發展,我們就能夠避免許多困難」。而且他也有一種更奇怪的潛臺詞,就是將自然開發成本提高的自然因素,也歸入到高原料成本之中,由此產生危險的認識,以為問題出在原料生產成本增高和廠家主觀抬價上,仿佛用一點高科學技術降低原料成本,用政治的方法壓一壓價,就能解決問題,而沒有意識到結構本身的不可持續性。其次,他將政治的內容和經濟割裂開。
  • 悲涼的希望——讀《呼蘭河傳》有感
    悲涼的希望——讀《呼蘭河傳》有感作者/孫旺《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讀來感覺像偶爾聽到的老人之間聊起家常,瑣碎而又生動;又像看了一部畫質極好的兒童動畫,每一幀都是那麼鮮活而富有色彩。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紹著呼蘭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那麼一一鋪排開來,好像長鏡頭緩緩地推進。後來,作者介紹著後園及後園的一切、家人及周邊的一切人,也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只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又好像短鏡頭根據需要隨時切換。
  • 古代書畫升溫,一頁千金難求
    在永樂2020全球首拍中,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信札冊》拍出2.6335億元,打破世界最貴古籍善本紀錄。經過緊鑼密鼓的拍賣,北京2020秋拍逐漸進入尾聲。古代書畫「一頁千金」毫不誇張「一頁宋版書,早不是一兩黃金了,這次拍出了6000兩黃金的價格!」
  • 高中讀後感:讀《皮囊》有感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與高尚的人談話,喜歡蔡先生簡單而富含哲理的話語,字裡行間都傾注著對生活的思考,也讓我審視周圍的一切。書中描述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
  • 2020秋拍丨致敬 ·大師——傳世書畫名作大賞(一)
    導  語19世紀至20世紀的中國文化史,可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這一時期的中國書畫是中國文化情境的產物,同樣經歷了承繼傳統、開啟現代的重要轉型期,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是中國書畫史上的大時代。在我們的學術視野中,有20幾位書畫家代表了中國近現代書畫所取得的成就,也代表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不同風格。
  •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但從屬靈的角度,不明白屬靈的事,也是瞎眼的,只是看世界的表象,看事情的外表,看肉體的需要。世界不能給我們平安。只有在基督裡重生的人,才能從生命的角度去看,去認識世界的本像,認識真神,認識自己。求主開始我們的靈眼,能夠看清屬靈的事。曾經是瞎眼的,如今我們要看見。我們從三方面來思想!
  • 一茶一書一知己
    2020.11.07 <清歡》之隨從美的翅翼今早我讀了先生的「隨從美的翅翼」,從文中第一次得知我們古代被譽為「茶聖、茶仙」之說的陸羽。陸羽:公元733-804年,字鴻漸、季疵,所處朝代:唐朝;出生地竟陵(今湖北天門);主要成就編纂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他一生清貧,不慕榮華富貴,留下的著名詩句有:「不羨黃金罍(lei),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