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哲學家朱良志講中國藝術小中現大的智慧: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國

2020-12-22 青瞳視角

主題:一花一世界:中國藝術「小中現大」的智慧

時間:2020年9月29日19:00-20:30

地點:北大博雅講壇

嘉賓:朱良志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講壇

朱良志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大博雅講席教授。研究中國美學和藝術三十餘年,長於中國哲學與藝術關係的分析,從中剔發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出版《南畫十六觀》《真水無香》《中國美學十五講》等著作。

我今天講的題目叫「一花一世界:中國藝術小中現大的智慧」。

我最近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了一本小書《一花一世界》,這本書我做了十幾年。中國哲學和中國藝術之間的關係,它是我長期探索、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做藝術理論研究的人經常會碰到它,它實際上很艱深,但是非常有趣。《一花一世界》是我一個初步思考的結果,現在拿出來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通常我們這樣講。到底怎麼解釋?有很多種探討。具體到現實的藝術創造,有很複雜的表現。今天我就簡單理理我自己思考這個問題的思路。

「一花一世界」思想在藝術當中

與其說受到佛教哲學的影響

不如說莊子哲學和陶淵明思想更有作用

我們經常講「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一葉一如來」等等,一粒微塵是大千世界,一朵浪花是浩瀚的海洋,「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我們經常講「小中現大」、「以小見大」等等,這個問題實際上跟佛學有非常深的淵源。比如「小中現大」,就是盛唐時期翻譯的著名佛典——《楞嚴經》卷二當中的四個字。

但我們中國藝術觀念中這種「小中現大」、「以小見大」的思想是不是主要來自於佛經呢?恐怕還不能這樣說。我覺得佛教哲學的引入,尤其在隋唐以後,中國佛教哲學的興起,實際上刺激了老莊哲學的很多命題,使很多傳統的問題得到深化。我在研究過程當中發現,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這種思想在藝術當中,與其說受到佛教哲學的影響,倒不如說它主要受到莊子哲學和陶淵明思想的影響。「莊陶」在當中起到極大的作用。

「一花一世界」,一朵微花就是一個圓滿的世界。怎樣理解這個問題,在藝術理論當中有很多角度,比如說講典型概括,一朵小花它就可以概括一個世界。尤其在現當代的解釋,它打上了西方藝術思想的影子。一朵小花可以濃縮世界無邊的妙意,就像我們今天講城市景觀當中有微縮景觀,我們能不能講一朵小花是一種微縮景觀呢?恐怕不能這樣簡單說。

在中國藝術觀念當中,比如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裡」,山河壯麗,天下廣大。又比如五代北宋以後,很多畫家喜歡畫竹子,「此竹數寸耳,而有尋丈之勢。」我們中國藝術講究氣勢,講究氣韻生動,講究動勢。是不是可以從「勢」的延傳中間來說呢?我覺得可能也不一定能夠囊括它其中的重要意思。

我們講「一花一世界」的時候經常用象徵比喻,因為我們中國長期以來有「比德」的傳統。「梅蘭竹菊」人們很喜歡,並不是因為「梅蘭竹菊」很美,而是因為它是人品格的象徵。中國的藝術有一種重品的傾向,「一花一世界」,是不是在一朵微花之中可以象徵著人的那種道德的境界、道德的理想?有很多做研究的人,常常會從這個角度入手。

日本十七世紀的詩人松尾芭蕉有一首小詩這樣說:「當我細細看,呵!一棵薺花,開在籬牆邊。」這一俳句是受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影響。二十世紀日本非常有影響的專家鈴木大拙,英文特別好,做佛教哲學尤其是佛教藝術方面的研究,他認為松尾芭蕉這首詩能夠代表日本藝術精神的靈魂——這朵小花如此謙卑、如此聖潔,開在一個無人注意的地方,沒有任何彰顯的目的,簡直有所羅門的光華。在一朵微花、一片細葉上都能看到永恆的存在。也就是說,微花細朵後面有一個附著,是某種精神(比如謙卑的精神)、某種道德境界的象徵,又或者,是永恆的象徵。這就是「比德」的思路。

與其說是形式創造的法則

認識世界的一種原則

不如說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智慧

剛才我列的幾個方面,都是對「以小見大」思想我們經常理解的進入角度。比如典型概括,小的可以概括大的,像鄭板橋講的「敢雲少少許,勝人多多許」——「我一個小小的東西」,鄭板橋喜歡畫竹子、畫蘭花,雖然畫面不複雜,但是他覺得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勝人多多許」。又比如有人從濃縮的角度、從動勢的角度、從比德的角度,來說這「以小見大」的智慧。

我感覺這可能都有,但是還不能夠道出中唐五代以來,中國藝術在追求「小中現大」或者「以小見大」,一切基於「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中間的那種妙韻。

這種思想,與其說講的是一種形式創造的法則,或者認識世界的一種原則,倒不如說講的是一種人的生命存在的智慧。因為「一花一

世界」講微花細朵,講片石勺水,一勺水也有曲處,一片石頭也有生處,講的是要突破那種知識的、數量的限制,因為我們有大、小、多、少的分別,這種高低尊卑、這種數量的觀念,它是從知識的角度入手的。而實際上更重要的,中國藝術家是要在知識的背後來看生命內在的實質。

一朵微花就是一個圓滿的生命,它實際講的是一種意義哲學,講的是圓滿的一種價值。這種價值是不待別人給予,也不容卑視的那種內在存在。「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這「世界」、「天國」不是外在的知識,不是眼睛看的或者我們聽到的一個外在的世界,而且心靈體驗的一個境界,是人所創造的當下此在的一種境界。

所以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有三個關鍵詞:

一、「無量」。「一花一世界」是沒有數量,超越知識的。

二、「圓滿」。它講不圓滿人生當中的圓滿,講殘缺形式背後的圓融,講空谷足音,講生命當中外在無所達到,但心靈可以自在圓成的那種東西。

三、「境界」或「世界」。它是人當下創造的一個生命世界。

「無量、圓滿、境界」,這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所強調的根本的東西。

從「漢唐氣象」到「宋元境界」

藝術越來越向精緻玲瓏發展

強調人個體獨特的心靈感覺

從中國藝術的發展來看,北宋以來越來越追求小。但我們本來不是這樣的。

我們早期的藝術思想、審美觀念當中,「美」常常是和「大」連在一起的。古文考據,有一種說法叫「羊大為美」,這是功利上講的;在《公羊傳·隱公五年》當中講「美,大之之辭也」;在《詩經》當中講一個美人是「碩人」,司馬相如講建築,講「巨麗」之美;孟子講「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從廣大、圓融,從內在心靈的充滿中講「美」的思想。

我們在《易傳》當中可以讀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在秦漢之前的中國藝術觀念和審美思想當中,非常強調這種大的體量。而實際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人生怎樣能夠追逐無限?在短暫的人生當中,我們如何有大的創造?在微不足道的人生當中,怎麼能夠擴展心靈,與天地萬物渾然為一體?它講的是一種人和世界同在,講的是人要擴大胸襟氣象。所以後來到北宋的時候張載講「大其心」,我們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而達到廣闊浩瀚的世界。

追蹤中國藝術發展,我經常把中國秦漢以來的中國藝術分成兩段,稱之為「兩個千年」——前一個千年,我叫做「漢唐氣象」;另一個千年,北宋以來的發展我叫做「宋元境界」。這當然是粗略的歸納,但確實有一些不同。

「漢唐氣象」強調的是一種博大的氣勢,強調的是對無限的渴望。我們看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真是像杜甫講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有這種包裹天地、囊括古今的氣勢。那時候的藝術創造可以感到也是如此,比如漢代陶俑那種渾穆,秦始皇兵馬俑那種博大、那種真人的意象,你都可以感覺出來藝術所呈現出的整體特點。

實際上中國藝術的發展,在中唐五代以後有比較大的變化,我把它稱之為「宋元境界」。這種藝術越來越向精微化、細膩化、精緻化發展,所謂精緻玲瓏。強調人的心靈體驗,強調人個體獨特的心靈感覺。強調要超越外在形式,因為天地無窮大,世間無窮大,人渺小的力量是無法把握很多的。這種藝術越來越強調在形式之外來追求它內在的妙韻,就像九方皋相馬一樣,在驪黃牝牡之外去追求那個韻。我們要脫離形式,甚至要追求人的真實生命的感覺。

就是說有一種思想,比如「幻」的哲學,漸漸在藝術界產生影響。比如我們畫一個山水,往往不把它當作山水;我們畫一個花鳥,往往不是花鳥。它是要傳達在山水、花鳥之外的那種韻味。所謂「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鳥非鳥」。

我們越來越看到,中國藝術的發展當然不能說沒有大,比如我們現在看到故宮就很大,頤和園就很大,但是總體來講,這個時候對於藝術的精微化、體驗化方面有非常充分的表現。

從盆景、篆刻到園林

都講求在小世界中有大的期許

注重內在的心靈體驗

比如說盆景,這個應該是從唐代的時候就有了,但到北宋以後,漸漸為人們所重視。它的產生跟我們追求「生意」的哲學觀有關係,在案頭放一個小小的盆景。栽一兩棵古梅或者古松,放一些石頭做假山,有一些水,養出來一些青苔綠意,就成為欣賞的對象。「栽來小樹連盆活,移得群山如坐青」,栽一個小樹連盆子都活了,把群山移到我的案頭,「如坐青」,來感受這種綠意。在一個小盆景當中,在一個小世界當中有大的期許,要表現它那種獨特的生命追求。所以在盆景當中我們往往看到枯枝當中有一兩點綠葉,青苔綠意,追求所謂「百千年蘚著枯樹,一兩點綠供老枝」的感覺。枯乾虯枝,但是綠意盎然,雖小猶大,方寸天地,要放眼世界。

篆刻更是如此了,中國的印章、文人印作為獨特的心靈表達,要到明代中期以後。但是明代中期以後篆刻藝術發展,以秦漢印為它最高的理想境界。那麼秦漢印是一批工匠,大多數是無名工匠,雕刻出來的,它要追蹤那種古樸、原初的韻味。這種方寸天地中要表現的東西是非常豐富的。

在研究明代大藝術家文徵明書畫藝術的過程當中,他有一句話給我印象特別深,他說「我之齋堂,每於印上起造」,我造這個齋堂最主要的智慧來自於篆刻,來自於篆刻的啟發,來自於方寸天地,以小見大,乾坤都歸入這一片石中。所以「西泠八家」的領袖,清代的丁敬講「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這兩句話清代中期以來常被作為中國印章最高的審美理想。篆刻叫「思離群」,有一種超脫形式、超脫俗韻的追求。心靈的舒捲就像「嶺上雲」,像山間的雲捲雲舒,縹緲無定,把自己的情愫融到其中。

至於中國藝術獨特的形式,可以說涵蓋了中國藝術全部奧妙的園林藝術則更是如此。園林藝術早期的發展,特別追求體量的是漢代皇家的園林。包括那些非常有地位的人,他們做園林都追求很大的體量。但是到了唐代白居易的時代,小園開始引起人注意。白居易講「小亭也有月,小院也有花」,一個小小的空間當中也可以貯藏我圓滿的心。

到北宋時期,像晏殊的《浣溪沙》所言:「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小園香徑獨徘徊」,是園林藝術在北宋以後重要的指徵性的內涵。小園的妙韻我們經常可以從園林的名字當中看出。就像北京大學的勺園,本來是明代末期米萬鐘的園子。有一個景點叫「勺海」,一勺水就是茫茫大海。又像無錫太湖邊的蠡園,「蠡」就是「瓢」的意思,就是一瓢水。南京有芥子園,一個芥菜籽一樣,佛經當中叫「芥子納須彌」,須彌山又叫妙山,我們想像中佛居住的地方。須彌芥子,一棵芥子可以納須彌。又比如說揚州很多園林的命名,片石山房,「片石」,形容它小;揚州還有一個棣園,「一個蘆葦」,都是形容它的小。

但是小中有大的期許,「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蘇軾這兩句詩,一個亭子在這個地方,人坐於其中,空空如也。那麼「坐觀萬景得天全」,能夠把天地無邊的景色融到自己的心目中。當然不是指眼睛的看,當然不是把無限的景色融到眼前,而是在心靈中的一個體會。「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無限的景色都聚到一個小亭子當中,景色怎麼可能都一起歸攏來,是講你心靈的那個放曠遠大,所謂「乾坤一草亭」。所以中國的園林特別強調有一句話叫「但教秋思足,不求明月多」,就是要表達自己內在的心靈體驗,而不是追求體量上的博大。

每朵微花都是圓滿具足的世界

「道」是無大無小的

不可以做量上的分別

我記得蘇州網師園中有一個亭子叫「月到風來」,如果心靈體會到了,就「月到風來」。「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亭」,能把世界的妙韻在心靈中體驗出來,所以他講的是一種體會。

我們在繪畫當中可以感覺到,山水畫的發展,比如從唐代到北宋初年的時候,特別強調所謂全景式的山水,但是後來山水的面貌漸漸發生變化了。小景山水開始多起來,冊頁開始多起來,像有些畫家一抹山影就是山水連綿,花鳥畫當中則叫折枝,畫一枝很小的在畫面當中,它要囊括很多內涵。

中國藝術的發展,我們剛才講宋元境界強調心靈的體驗,強調剝離外在的形式,追求精緻化、玲瓏化,所謂「但教秋思足,不求明月多」這種念頭越來越濃。

大、小、多、少,表面上說的是數量、體量,內裡其實是包含著藝術家超越困境的期許。所謂困境,是指人常常在知識的牢籠中,心靈不能得到舒展。

倪瓚是我特別喜歡的元代畫家,他有一首題蘭花的詩這樣寫道:「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人作妍媛,春風發微笑。」一朵蘭花在高山大川中間,它倒影自照,沒人知道它。「無人作妍媛」,「妍」是美的意思,沒人覺得它美,而它照樣在春風中蕩漾微笑。

實際上我這本《一花一世界》就是從這首小詩進入來討論的。每一朵微花都是一個圓滿俱足的世界,都是意義的世界。這種意義不是你覺得它有意義就有意義,它是要突破人知識的眼光、情感的眼光,來呈現出它真實的樣態。

一朵微花就是一個圓滿的世界,這裡我講其中涉及的兩個方面:

首先,數量問題。微花是「蘭生幽谷中」,它是微小的,它是在高山大川中間一朵白色的蘭花,似有若無,它的香氣似淡若濃。它是小的,實際上中國藝術很多的觀念,講世界中實際上何人不小?在浩瀚的世界中,人生是短暫的一瞬,恆河沙數,世界中每一個存在都可以說是小的。人類在小的命運中,在有限的存在中,追求無限,追求大的智慧,留下非常深的印跡。這種「一花一世界」的思想,實際上就要解除大、小、多、少等等這種數量的觀念,解除這種知識判分世界意義和價值的方式。

唐代的趙州大師,是禪宗非常著名的大師,有一個弟子問他,什麼是「道的大意」?趙州大師講「無大無小」,我這裡沒有大,沒有小。所以我們經常講老子的哲學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謂「域中有四大」。老子講「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衣養萬物而不為主」,所以它又可以稱為是小的。老子講最大的制是不分別,所以「大制不割」,它是不分別的。也就是說,「道」是無大無小的,不可以做量上的分別。

超越美醜的見解

一直是中國藝術發展中重要的思想

中國美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命題

其次,是美醜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你可以感覺到「無人作妍媛」——「妍」是美的意思,美醜,我們藝術是追求美的,怎樣能看到美呢?中國早期思想當中就有很深的涉入。

在老子的思想當中,就認為美醜是一個相對的見解。天下人都知道東西是美的時候,那個醜就顯露出來。判斷美醜依據一定標準,是知識的判定,與人的欲望、情感等等是密切相關的。中國的思想有一種觀念,大家印象應該比較深刻,叫「寧醜勿媚」,化醜為美,醜到極處就是美到極處。

有人說中國人的欣賞趣味比較怪異,欣賞畸形的東西。好端端蔥蘢的東西不去畫,他會畫所謂枯木寒林,畫沒有生機、沒有生趣的東西。盆景藝術更往往是在枯木當中有一兩點綠。中國人對美醜的思考,有他自己獨特的角度。醜到極處就是美到極處,不代表中國人追求醜,而是要超越美醜的對比,沒有美,沒有醜。就像我們讀《心經》有所謂「不垢不淨」,「垢」是汙垢,「淨」是乾淨,「垢」就是醜,「淨」就是乾淨,不美也不醜。中國藝術強調超越美醜的思想,意義上非常深刻。

《莊子·秋水》當中對此有非常細緻的描繪,《莊子·秋水》講秋水泛濫,河裡的水都泛濫了,河神高興無比,就咆哮著向前流淌。流到大海,他看汪洋恣肆的大海,他和海神有一段對話,他自己有一點自省。他說我開始以為,「天下之美皆在於己」,認為自己是最美的。我現在看到汪洋的大海,無邊浩瀚,「乃見爾醜」,我突然之間感覺到自己的醜。它是從數量上來說的。實際上海神講我自己在天地中間,就像一個小木石在龐大的山體中間,你不能用大小、多少這樣的觀念,或者美和醜簡單的判分去認識問題。

超越美醜,一直是中國藝術發展當中重要的思想,關鍵是要追求內在那種真實生命的感覺,而不是表面的形式。

我們講審美,講真善美,人類文明就是追求美的歷史。美的創造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更美的語言,比如詩;更美的藝術,美的建築,美的園林,美的服裝。美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是美醜本身實際上是人的知識的見解。另一方面,我們也能感覺到人類打著美的名義,恣肆著自己內在的欲望,甚至瘋狂地攫取世界的資源,造成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尖銳化。和田玉很好,但是和田那個地方現在很多都變成了瓦礫堆。我們什麼東西都追求最好、最美,膨脹的欲望、自私的追求,帶來了生命存在的一種困境。所以我們超越這種美醜的見解,在中國美學當中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命題。

整理/雨驛

內容來自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讀水通先生書畫有感
    書法:諧趣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讀水通先生書畫有感 何勁松>中國社科院哲學博士 、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宗教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實際上,中國古代畫家李成也曾採用過透視立場的「仰畫飛簷」,但卻遭到沈括的嚴厲批評,而清代畫家鄒一桂甚至直斥西畫「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中國畫家並不是不曉得透視的看法,而是他的『藝術意志』不願在畫面上表現透視看法,只攝取一個角度,而採取了『以大觀小』的看法,從全面節奏來決定各部分,組織各部分。」
  • 講座預告|策展的藝術和策略
    教授)講座介紹講座主要通過過去十幾年裡在海內外策劃大型中國藝術展覽的經歷,講述了自己如何從完全沒有策展經驗,到成功獨立策劃大型國際展覽的過程。講座中的精彩策展案例分析,首先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重要史料,其次也是對策展人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與素養,特別是實現藝術策展的實操策略的總結。獨立策展需要策展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這些能力的養成,是基於對社會的洞察力和歷史特別是藝術史方面的知識,除此之外,還需要有廣泛的人脈,健全的理念和審美意識,以及對應和解決突發事情的智慧,最終通過平面和空間設計兩種方式,落地一個在策展學上具有價值的展覽。
  • 中國藝術的「古意」是什麼
    中國藝術存在著一種「好古」的氣息,「山作太古色,人是曦皇人」恰是生動的說明。7月17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登上了東南大學秉文大師暑期「雲講堂」,詳細闡述了中國藝術的「古意」。
  • 心摹神遊精神的澄明之境——讀薛曉源世界著名哲學家文藝家肖像...
    現為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博物學評論》主編,《中國美術報》編委,中國版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倫理學會理事。著有《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理解與闡釋》等。  如果說人類是世界萬物的精華,那麼哲學就可謂人類智慧的精華。
  • 泰達一小牆壁會說話,講好中國故事,一眼千年!
    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髮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 英語長廊」「悅讀閱美」等泰達一小的九個文化長廊區。 用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借文化長廊向家校傳播好中華文化 組織「親子校園遊
  • 走進音樂的世界,探尋藝術的意義,周海宏教授學術交流講座...
    蘭州的初秋,雖然已略顯涼意,但阻擋不了音樂愛好者們走進音樂世界的熱情。9月16日下午,著名音樂美學家、音樂心理學家、音樂教育學家周海宏教授應邀在蘭州音樂廳進行了《走進音樂的世界——兼談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專題講座。
  • 一花一世界,一鳥一乾坤。韻味十足的新中式風格石材藝術背景牆
    在現代家居裝修中,新中式風格裝修是相對比較流行的一種裝修風格。相比古典中式,新中式給人感覺新穎時尚,而又有韻味。古典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一山一水,一花一草。濃濃意境中穿插著現代藝術的氣息。一花一世界,一鳥一乾坤,一石一面牆新中式石材藝術背景牆以石為底,沉穩大氣,以金屬線去裝飾,又帶有一種現代時尚。水墨意境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花鳥空山鳴,山水更怡情。繁忙枯燥的生活中,家裡有這樣一道風景,何不是一種享受,何不是一種情調。
  • 《落葉》:濃縮威爾·杜蘭特一生智慧結晶的一本書
    威爾·杜蘭特先生是美國當代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與胡適先生師出同門,都曾是杜威先生的學生,代表作有《哲學的故事》、《文明的故事》,《落葉》是他從1967年開始創作的一本小書,那時的杜蘭特已經八十多歲,他創作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表達其對人類生命和命運等永恆話題的看法,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十多年
  • 上博播客「石外話石」上線,從齋中、畫中、園中一抒文人賞石
    主講嘉賓為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館員、本次文房供石展的學術策劃施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研究館員孫丹妍。「齋中石」部分將圍繞供石所反映出的「千秋如對」的精神境界,中國藝術的「包漿」及其時間感和生命感等內容展開;「畫中石」部分將談及中國畫家為何愛畫石頭?古代繪畫中的畫石傳統,起源於何時?
  • 朱貴金牧師上海講座分享(一):當代教會聖樂路向與對中國教會當下...
    一、搖滾樂與新紀元音樂在接下來的講座中,他重點講到,文化是承載神學的,所以要探討聖樂,首先要了解現世文化的趨勢。他列舉了兩個例子:起源於撒旦教的搖滾樂和容易將人引向「修煉自身成為小上帝」之路的新紀元音樂。
  • 揚州講壇2020年度最後一講 徐小躍暢談國學與人生
    徐小躍編者按昨天是揚州講壇2020年度最後一講,邀請了南京大學教授、國學專家徐小躍,與觀眾們暢談《國學與人生》。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國學。國學是一門大學問,到底國學的核心是什麼?何謂經典國學?國學與我們現代生活有著什麼關係?徐小躍教授在國學研究上造詣深厚,課堂上總以其生動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獨到精闢的理論見解,慷慨激越而金句迭出,透過鮮活的事例深入淺出地闡述國學大智慧而廣受歡迎,在南京大學連續榮登「我最喜愛的老師」寶座。聆聽徐教授掌握要點,品味經典,開啟我們的人生智慧。
  • 八大山人:蕩盡人間的風煙,刊落世界的浮華
    八大山人——朱良志訪談錄朱良志:八大山人的魅力,我覺得至今還沒有很好發掘,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的畫給我感覺像《金剛經》一樣,蕩盡人間的風煙,刊落世界的浮華,直接切入到人生命的真實世界朱良志:八大有一幅《巨石微花圖》,我們知道,八大是一位畫石高手,他畫石,用的是自己特有的筆墨,單畫石不夠,還畫了一朵在石縫中生長的小花。在嚴酷的環境中,這朵小花淡然開放,沒有任何的驚慌。這種泰山壓頂而心靈寧定的情境是八大最喜歡畫的。一朵小花是一個不可辱沒、不可凌視的生命,它自身就是一個圓滿具足的世界。
  • 《蘇菲的世界》: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永恆」之光
    提到哲學我們都會想起中國古代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莊子:「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同樣在古希臘的城邦當中,哲學同樣是賢人們的最高追求,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可見哲學在古希臘城邦生活中對個人的影響之大。
  •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為什麼人的心裡否認有神,因為人在罪中生活,不希望有神來譴責人的良心。就像以前的小偷,不希望天亮一樣。因為小偷總是夜間偷東西。2、看上帝所造的世界,就知道有一位神,造了這個世界。雖然肉體的眼睛看不見,因為聖經告訴我們:神是個靈,必須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
  • 劉巨德做客藝術與人文系列講座 講述尋美之路
    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吳冠中研究中心主任、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劉巨德為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系列講座帶來題為「尋美之路」的報告。本次講座由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教授擔任學術主持。
  • 湖南舉辦「名師講堂——雜技藝術系列講座」
    11月18日,華人大講堂第22期——「名師講堂——雜技藝術系列講座」在湖南省長沙音樂廳啟幕。第一講邀請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主講,以「我們所處的時代與文化發展」為主題,結合自身多年的藝術創作實踐,對新時代文藝的創新與發展進行了深入闡述。
  • 美石秀秀|陳爐石《缺角一花一世界(山人墨韻)》鑑賞
    題名:缺角一花一世界(山人墨韻) 石種:陳爐石 產地:陝西·銅川 規格 此方陳爐石「缺角一花一世界(山人墨韻)」(21ⅹ13x4cm),石形端正規整,質堅聲清,畫面簡潔清雅,構圖比例協調,紋理簡淡疏朗,意境幽深渺遠,極具文人畫之氣韻。
  • 「豫見霜花」繪畫作品展裡看一花一世界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豫見霜花——吳霜繪畫作品展」開幕式上發言(攝影:陳毓娟)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毓娟):12月1日,「豫見霜花——吳霜繪畫作品展」在河南鄭州舉辦。展覽展出青年畫家吳霜的繪畫作品30幅,既有夢幻浪漫的《花鳥》系列,又有燦爛斑駁的《霜花》系列,與之相伴的還有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睡童》、《遠古笛聲》、《唐韻》、《春風》等系列雕塑作品,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綻放「寫意」的生命色彩。
  • 2020 abC藝術書展講座及論壇活動
    作為藝術機構出版的重要實踐者,盧迎華曾主持創建「OCAT圖書館」及系列出版物,並出版《小運動——當代藝術中的自我實踐》、《沙龍沙龍:1972—1982年以北京為視角的現代美術實踐側影》、《普遍與特殊:何為亞洲性?》,以及中間美術館的最新出版物《中國作為問題》等。欒志超曾任《藝術世界》資深編輯,組織策劃了多個研究性專題,目前在OCAT研究中心負責圖書文獻及出版工作。
  • 審美與向善:藝術名師大講堂系列講座 第九講學術沙龍預告
    為更好地貫徹執行教育部關於線上學習、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推廣藝術審美,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袂各大高校、頂尖專業藝術院校共同策劃舉辦系列公益演講研討。  第一次分區盤點中國電影構成中的上海區域電影、東北區域電影、北京區域電影、西部區域電影、香港區域電影和臺灣區域電影等大區域的電影發展經驗和現狀特色,將會以新鮮映襯考察,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彼此觀察比照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