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5 13:09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心如 孫凜
「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今年6月10日是我國第十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9日,由瑞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瑞安市博物館、瑞安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承辦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展演活動將在瑞安廣場舉行。展出內容包括世界級非遺項目木活字印刷術,國家級非遺項目藍夾纈技藝,浙江省級非遺項目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溫州市級非遺項目瑞安竹編、瑞安米塑、瑞安木雕等29項瑞安本土非遺項目。現場還有文物鑑定活動及文物保護諮詢活動。
此外,當晚還有溫州鼓詞、瑞安高腔、提線木偶戲等項目傳承人帶來的精彩戲劇曲藝專場表演。「在第十二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向市民展示瑞安市多年來的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希望大家用心靈感悟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用實際行動保護文化遺產。」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鄭健俊說。記者梳理了為部分非遺項目,以饋讀者。
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餘節安
【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餘節安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實物證明,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1月1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銀器製作技藝傳承人胡建
【銀器製作技藝】傳承人:胡建
在瑞安、溫州一帶,早年姑娘出嫁,其嫁妝中就有不少銀器。製作銀器飾品,先要稱出其所需的銀料,將它投入化煉銀的坩堝,放在爐上熔化。然後打銀藝人會用嘴銜著一條吹風管,向爐裡吹氣(加氧),使爐火呈白熱化,以保持銀水不凝結。再經過挑頭、鏨花、焊接等工序,被製成風格各異的、精美別致的銀飾品。2014年11月被列入溫州市級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手工艾條製作技藝傳承人阮朝君
【傳統手工艾條製作技藝】傳承人:阮朝君
傳統制艾條為純手工,製作流程十分講究。必須是陳年艾葉經過反覆曬杵,篩選乾淨,除去雜質,直至軟細如綿後製成的艾絨方可使用。瑞安市傳騰中草藥專業合作社是瑞安目前唯一一家製作艾條的合作社,以生產方式傳承手工艾條製作技藝。2015年1月,被列入第七批瑞安市級非遺名錄。
米塑傳承人楊雲友
【米塑】傳承人:楊雲友
米塑又稱「粉塑」,和北方的麵塑相似,一起被稱為我國食品塑作工藝的「兩絕」。米塑的原料為糯米粉、粳米粉,加少量水後進行和粉、蒸熟、揉搓,加入顏料,形成多種彩色的小米糰,用揉、捏、搓、掐、刻、刮、剪、貼等手法,製成人物、花卉、果品、瑞獸等,用於壽慶、新屋落成、婚嫁、筵席、祭祀等場合。2009年5月被列為第三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甌繡傳承人賈小霞
【甌繡】傳承人:賈小霞
甌繡,因產地在甌江流域,故名。甌繡的特點是主題明了、構圖簡潔、針法多變、色彩絢麗、繡面光亮、釘腳平齊、神韻生動。甌繡以五彩絲線、白布料為原料。工具主要有刺繡花針、刺繡架、刺繡框等。陶山一帶仍活躍著一個甌繡女工小群體,依照圖樣進行來料加工。2014年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安木雕傳承人陳申光
【瑞安木雕】傳承人:陳申光
瑞安木雕興於南宋,盛於明清。南宋時出現日用器具木雕為主,繼之興盛建築構件與配飾木雕、宗教造像,明清以來大戶人家與士子喜歡小型木雕擺設件,尤其是清中葉以來湧現的結婚迎新「千工床」,其門罩、簷板等木雕技術日益精緻,雕刻的題材涉及人物、山水、花卉、鳥獸,栩栩如生。2014年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甌塑(油泥塑)傳承人林瑞忠
【甌塑(油泥塑)】傳承人:林瑞忠
油泥塑,也稱堆漆、甌塑。最早興於漢代,建於北宋年間的瑞安慧光塔、江蘇瑞光塔,都曾出土相關文物,據考證均為溫州製品。清末民初,溫州堆漆名藝人謝森寶將漆灰材料改成油灰材料,始稱油泥塑。1959年溫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將其命名為「甌塑」。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石鑲嵌傳承人李慶龍
【彩石鑲嵌】傳承人:李慶龍
彩石鑲嵌起源於明嘉靖(1522年),是以葉臘石(或其他彩色石)鑲嵌在木質底板上製成的工藝美術作品。彩石鑲嵌工序為圖紋在板面上刻鑿出來,把切割好形狀的彩石片嵌入相應的凹槽內,在凸出的彩石上雕刻,經打磨、上蠟等工序後完成。成品為對聯、匾額、掛屏、屏風、立壁及家居用具裝飾品等。2009年5月被列為第三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筋琴製作技藝傳承人陳萬積
【牛筋琴製作技藝】傳承人:陳萬積
牛筋琴,又稱唱詞琴,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牛筋琴包括琴弦製作和琴架製作兩大工藝流程。琴弦以牛筋為原料,經過選、錘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工藝極為複雜。琴架材料為梧桐板和紅硬木,包括削木、裝框等幾個製作步驟。2011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安紙紮技藝傳承人何建偉
【瑞安紙紮技藝】傳承人:何建偉
紙紮又稱扎彩。瑞安紙紮的種類有兩種用途,一是用於壽誕喜慶活動的,彩樓、花燈包括戲曲人物等;二是用於喪俗祭奠焚燒用的紙人、紙馬、紙船、紙幡、紙屋之類的紙紮品。以竹、木、線、紙為材料,用竹木為骨架,以線結紮連接,再糊彩紙、塗顏料來裝飾。2012年12月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藍夾纈技藝(花版雕刻)傳承人黃其良
【藍夾纈技藝(花版雕刻)】傳承人:黃其良
夾纈是中國最古老的「三纈」(絞纈、蠟纈、夾纈)之一。其印染技藝流傳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中國印染工藝的「活化石」。20世紀70年代之前瑞安山區多處設有染坊,在現代織物的衝擊下夾纈漸漸少了,如今會雕花版的只有瑞安一家。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圓木器製作技藝傳承人連新柳
【圓木器製作技藝】傳承人:連新柳
「圓木」作為家具來說,是早年姑娘出嫁不可缺少的妝奩。圓木製作是運用弧形木板,拼製成圓柱形器具,富有變化,板之間連接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有用生漆加魚膠粘結,有用竹釘相連,也有點漆後再加竹釘連接,還有外加幾道銅絲箍的。2012年12月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97503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