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本土文化遺產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

2021-01-11 浙江在線

2017-06-15 13:09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心如 孫凜

「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今年6月10日是我國第十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9日,由瑞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瑞安市博物館、瑞安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承辦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展演活動將在瑞安廣場舉行。展出內容包括世界級非遺項目木活字印刷術,國家級非遺項目藍夾纈技藝,浙江省級非遺項目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溫州市級非遺項目瑞安竹編、瑞安米塑、瑞安木雕等29項瑞安本土非遺項目。現場還有文物鑑定活動及文物保護諮詢活動。

此外,當晚還有溫州鼓詞、瑞安高腔、提線木偶戲等項目傳承人帶來的精彩戲劇曲藝專場表演。「在第十二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向市民展示瑞安市多年來的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希望大家用心靈感悟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用實際行動保護文化遺產。」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鄭健俊說。記者梳理了為部分非遺項目,以饋讀者。

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餘節安

【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餘節安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實物證明,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1月1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銀器製作技藝傳承人胡建

【銀器製作技藝】傳承人:胡建

在瑞安、溫州一帶,早年姑娘出嫁,其嫁妝中就有不少銀器。製作銀器飾品,先要稱出其所需的銀料,將它投入化煉銀的坩堝,放在爐上熔化。然後打銀藝人會用嘴銜著一條吹風管,向爐裡吹氣(加氧),使爐火呈白熱化,以保持銀水不凝結。再經過挑頭、鏨花、焊接等工序,被製成風格各異的、精美別致的銀飾品。2014年11月被列入溫州市級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手工艾條製作技藝傳承人阮朝君

【傳統手工艾條製作技藝】傳承人:阮朝君

傳統制艾條為純手工,製作流程十分講究。必須是陳年艾葉經過反覆曬杵,篩選乾淨,除去雜質,直至軟細如綿後製成的艾絨方可使用。瑞安市傳騰中草藥專業合作社是瑞安目前唯一一家製作艾條的合作社,以生產方式傳承手工艾條製作技藝。2015年1月,被列入第七批瑞安市級非遺名錄。

米塑傳承人楊雲友

【米塑】傳承人:楊雲友

米塑又稱「粉塑」,和北方的麵塑相似,一起被稱為我國食品塑作工藝的「兩絕」。米塑的原料為糯米粉、粳米粉,加少量水後進行和粉、蒸熟、揉搓,加入顏料,形成多種彩色的小米糰,用揉、捏、搓、掐、刻、刮、剪、貼等手法,製成人物、花卉、果品、瑞獸等,用於壽慶、新屋落成、婚嫁、筵席、祭祀等場合。2009年5月被列為第三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甌繡傳承人賈小霞

【甌繡】傳承人:賈小霞

甌繡,因產地在甌江流域,故名。甌繡的特點是主題明了、構圖簡潔、針法多變、色彩絢麗、繡面光亮、釘腳平齊、神韻生動。甌繡以五彩絲線、白布料為原料。工具主要有刺繡花針、刺繡架、刺繡框等。陶山一帶仍活躍著一個甌繡女工小群體,依照圖樣進行來料加工。2014年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安木雕傳承人陳申光

【瑞安木雕】傳承人:陳申光

瑞安木雕興於南宋,盛於明清。南宋時出現日用器具木雕為主,繼之興盛建築構件與配飾木雕、宗教造像,明清以來大戶人家與士子喜歡小型木雕擺設件,尤其是清中葉以來湧現的結婚迎新「千工床」,其門罩、簷板等木雕技術日益精緻,雕刻的題材涉及人物、山水、花卉、鳥獸,栩栩如生。2014年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甌塑(油泥塑)傳承人林瑞忠

【甌塑(油泥塑)】傳承人:林瑞忠

油泥塑,也稱堆漆、甌塑。最早興於漢代,建於北宋年間的瑞安慧光塔、江蘇瑞光塔,都曾出土相關文物,據考證均為溫州製品。清末民初,溫州堆漆名藝人謝森寶將漆灰材料改成油灰材料,始稱油泥塑。1959年溫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將其命名為「甌塑」。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石鑲嵌傳承人李慶龍

【彩石鑲嵌】傳承人:李慶龍

彩石鑲嵌起源於明嘉靖(1522年),是以葉臘石(或其他彩色石)鑲嵌在木質底板上製成的工藝美術作品。彩石鑲嵌工序為圖紋在板面上刻鑿出來,把切割好形狀的彩石片嵌入相應的凹槽內,在凸出的彩石上雕刻,經打磨、上蠟等工序後完成。成品為對聯、匾額、掛屏、屏風、立壁及家居用具裝飾品等。2009年5月被列為第三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筋琴製作技藝傳承人陳萬積

【牛筋琴製作技藝】傳承人:陳萬積

牛筋琴,又稱唱詞琴,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牛筋琴包括琴弦製作和琴架製作兩大工藝流程。琴弦以牛筋為原料,經過選、錘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工藝極為複雜。琴架材料為梧桐板和紅硬木,包括削木、裝框等幾個製作步驟。2011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安紙紮技藝傳承人何建偉

【瑞安紙紮技藝】傳承人:何建偉

紙紮又稱扎彩。瑞安紙紮的種類有兩種用途,一是用於壽誕喜慶活動的,彩樓、花燈包括戲曲人物等;二是用於喪俗祭奠焚燒用的紙人、紙馬、紙船、紙幡、紙屋之類的紙紮品。以竹、木、線、紙為材料,用竹木為骨架,以線結紮連接,再糊彩紙、塗顏料來裝飾。2012年12月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藍夾纈技藝(花版雕刻)傳承人黃其良

【藍夾纈技藝(花版雕刻)】傳承人:黃其良

夾纈是中國最古老的「三纈」(絞纈、蠟纈、夾纈)之一。其印染技藝流傳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中國印染工藝的「活化石」。20世紀70年代之前瑞安山區多處設有染坊,在現代織物的衝擊下夾纈漸漸少了,如今會雕花版的只有瑞安一家。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圓木器製作技藝傳承人連新柳

【圓木器製作技藝】傳承人:連新柳

「圓木」作為家具來說,是早年姑娘出嫁不可缺少的妝奩。圓木製作是運用弧形木板,拼製成圓柱形器具,富有變化,板之間連接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有用生漆加魚膠粘結,有用竹釘相連,也有點漆後再加竹釘連接,還有外加幾道銅絲箍的。2012年12月被列入溫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97503341000

相關焦點

  • 法制日報頭版點讚溫州瑞安「賢治」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以狄其成、張亮華等人為代表的瑞商新鄉賢,把走南闖北的「敢幹」精神和商海中習得的管理經驗,注入基層治理。與此同時,不同年齡和身份的新時代鄉賢,以各自所長改寫著鄉村命運。招「賢智」充實賢治智囊團陶山鎮以古時賢者為名,人傑地靈、能人輩出,「鄉賢文化」盛行,「尚賢、尊賢、敬賢、學賢」氛圍濃厚。
  • 【地評線】金羊網評:保護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 為偉大復興凝聚...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調研,首先考察了潮州市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復保護、非遺文化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等情況。這充分彰顯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問題的高度關心,也告訴我們必須全力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保護工作。
  • 保定旅發看曲陽:北嶽廟傳承本土非遺特色、為文化自信固源
    來自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第三屆保定市旅發大會已在阜平縣、唐縣、曲陽縣圓滿落幕。大會成功地展示了當地的脫貧成果,以文旅產業促進鄉村振興。會上推出了「北太行文化生態休閒體驗區」。作為此次旅發大會的重點觀摩項目,北嶽廟依託古北嶽文化及非遺傳統文化,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對北嶽廟景區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
  • 特克斯縣:舉辦江格爾說唱表演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6月2日,呼吉爾特蒙古鄉開展了《江格爾》說唱表演活動。  據了解,《江格爾》是蒙古族英雄史詩,與藏族的《格薩爾》、克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並稱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2006年,國務院批准《江格爾》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盛宴 動容盛京!中國紡織非物質遺產大會「旗袍之都」啟幕
    9月20日,主題為「提振非遺消費 創享美好生活」的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在「旗袍之都」瀋陽隆重啟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在瀋陽舉辦,有助於繼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力提振傳統與時尚文化消費市場,積極助力脫貧攻堅戰,打造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增長極。
  • 敖漢小米助力第十八屆農交會 文化挖掘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
    擁有「全球環境五百佳」、「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兩張世界名片的內蒙古敖漢旗,攜手本土農產品區域品牌「敖漢小米」現身第五屆中國農業博鰲論壇,成功榮獲2020第四屆「神農杯」年度影響力品牌。(圖:敖漢旗人民政府副旗長國華現場推介敖漢小米)敖漢旗人民政府副旗長國華發表了獲獎致辭,他講到,敖漢旗屬於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這裡獨特的農耕文化。在敖漢旗的農業種植中,產量最大的就是敖漢小米。敖漢小米顆粒大、粒形圓、晶瑩透明,其品質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所以有「敖漢雜糧,悉出天然」一說。
  • 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
    5年來,陝西文物系統深刻領會新時期博物館社會角色和職能定位新要求,以「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為使命,以破解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為問題導向,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導向,以服務「堅定文化自信」為結果導向,在推動將博物館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拓展博物館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優化博物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增強博物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方面勇於探索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 專家談丨 林梅: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開封舉行第三屆曲藝展演弘揚傳統文化
    河南經濟報 記者 張長劍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廣泛開展曲藝展示展演、宣傳傳播活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近日,由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
  • 山東:播文化雨露 潤山鄉振興之花
    ……如今,放眼齊魯大地,在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惠民工程等政策實施下,各地此前名不見經傳的「落後村」,逐漸演變成為希望滿滿的「幸福村」,勾勒出了一幅幅宜居宜業的鄉居生活新圖景。著力提升鄉村文化振興軟實力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
  • 王巍代表: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
    王巍告訴記者,他提出的關於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的建議得到了他所在的山東代表團42位代表的贊同。如何把中華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狹義上理解的「手工藝製作」提升到「沿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表現形態」,真正讓人們從中感受、感知、感悟中華文明的活態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與神奇?
  • 懶人聽書打造國寶說歷史精品聽單 弘揚優秀本土文化
    彩陶盆、青銅器、秦俑、青花瓷……如同一個個精巧謎面,吸引後世穿越時間,走進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一群人的精神信仰。近日,懶人聽書推出傳統文化專題書單「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整合平臺上最考究的文物、建築、壁畫、神話等等有聲作品,用精彩紛呈的物件與故事,助力弘揚中國符號、本土文化魅力。
  • 江西安源:弘揚農耕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
    央廣網安源7月17日消息 (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鄔斌 黃鋒)農耕文化是我們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國家先後實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這些都為農耕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
  • 從瑞安山旮旯到聯合國會議桌,這個「字」承載了這麼多值得玩味的...
    11月28日至29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溫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印刷博物館主辦的「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 在此,我們特邀十年前該項目申報材料的執筆人和申報過程的主要工作參與者之一、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木活字印刷技術》作者吳小淮先生撰文,披露瑞安木活字印刷傳承、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振興民族工業 弘揚中華文化|仰韶彩陶坊怒放「萬商領袖大會」
    仰韶酒業承辦 「豫酒文化行,走進鄭州市」大型推廣活動的餘熱還未散盡,便又投身另一場中國酒業頂級盛事——第五屆華糖萬商領袖大會的徵戰中。01侯建光受邀在開幕式上代表豫酒致辭12月6日上午,萬眾矚目的第五屆華糖萬商領袖大會,在鄭州市鄭東新區如意湖畔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啟,正式進入萬商鄭州時刻。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從文明古國走向現代化文化強國,不能割裂過去、憑空躍進,應當在吸收歷史積澱、繼承文化遺產中接續發展。考古學是強調田野調查發掘手段、根據實物遺存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人文學科。中國考古學誕生近百年來,一直肩負著知我中華、振興中華的學術使命。
  • 網聚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2020中國青年新媒體北方峰會暨青年新...
    知名主播薇婭攜手全國各地青少年新媒體協會正能量青年主播共同發出倡議,號召廣大青年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手段,踴躍投身到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創意與光影激情碰撞,青春與夢想精彩邂逅。在主旨演講中,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產品處副處長徐興邦說:「面對青年,『團團』要成為為青年出頭、帶青年玩耍、陪青年成長的『孩子王』。要高揚理想旗幟,提高工作本領,心繫廣大青年,引導青年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砥礪青春,奮勇爭先。」
  • 資中縣挖掘地域文化弘揚木偶藝術
    四川新聞網消息 近年來,資中縣高度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大力弘揚木偶藝術文化,有效擦亮「國家級中型杖頭木偶戲」文化名片。加大支持力度,讓木偶藝術「傳」下去。依託文旅產業、新媒體,打造「劇場+景區+古鎮+直播」的非物質文化展示展演平臺。組織優秀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文藝匯演,先後代表中國赴美、日、韓等20多個國家進行藝術交流。今年9月,該縣木偶戲在CCTV-8播出的電視劇《月是故鄉明》中原型出鏡。
  • 朱麗穎:讓文化底蘊助力鄉村振興
    臨淄是古齊文化發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身為臨淄人有義務、有責任學好齊文化,繼承和發揚好齊文化,並抓住這個有利優勢,更好的挖掘和推介文化底蘊,讓這座厚重的古城洋溢活力、綻放光芒,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美、農民富。齊,一個傳奇的諸侯國,鼎盛時期無出其右,湧現出無數風流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學習篤行】弘揚特區精神 加快蘇區振興
    【學習篤行】弘揚特區精神 加快蘇區振興 2020-10-20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