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李鋒通訊員王海明
穿過農田阡陌,平坦的通村公路通向劉猴鎮東大門洪崗村。放眼望去,一座座民房錯落有致,藍天白雲和綠水青山交相輝映,房前屋後整潔有序,一幅美麗鄉村畫卷鋪展開來。
「爛泥巴」 改出「新天地」「
「以前村裡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爛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路修了,環境好了,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出門也敢穿高跟鞋了,生活好了,老頭老太太的精神頭也比以前好了。」談起村裡的變化,洪崗村村村民李榮華感慨萬千。
李榮華說,幾年前,村民們習慣將牲畜養在院子裡,汙水往路上排,糞便堆在大門口,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還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現在房子邊建起了小花園,中間種點菜,不僅吃菜方便還美化了環境,這些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
村支部書記張天亮介紹說,自美麗鄉村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堅持示範引領,按照「八個一」標準,對董家臺、羅家屋場等自然村落進行了重點整治建設。截至目前,累計擴寬、新建硬化道路1.7公裡,配套建設雨水溝和U型渠2.1公裡,綠化植樹1000多棵,整修堰塘3口,立麵粉刷80戶,整修房屋10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聚合力」 全民「增顏值」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洪崗村在重建設的基礎上,更注重創造性。在鄉村振興採風中,記者看見數位村民圍著一棵大樹用小石頭拼圖案, 「這些石頭都是村民自己去撿來的,剛開始一個人,後來兩個人、三個人,再接下去有幾十個人,沒有人號召,沒有人組織,更沒有人發動,就這樣組成了一支美化村莊的隊伍。」張天亮說。
自建設啟動以來,洪崗村堅持黨員幹部示範引領,分班分片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突擊隊,帶領群眾積極參與拆順暢、碼整齊、掃乾淨、保常態,為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先後有10多戶群眾主動拆除廢棄畜圈舍、積極捐稻場、捐菜地、捐磚瓦。年近80歲的何克倫夫婦熱情高漲,除了打掃自家房前屋後的衛生外,還主動參與門口公共道路環境保潔衛生。在修建朝門廣場和朝門書院時,30多位鄉賢積極捐款出力,不到20個小時就籌集捐款6萬多元。施工隊伍更是搶晴天、戰雨天,挑燈夜戰,僅用一天一夜就建好了休閒步道,大家齊心協力共建美麗家園。
「提內涵」倡導「新風尚」
美麗鄉村除了高「顏值」,更要追求高「氣質」。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洪崗村還致力於培育淳樸向上的文明「新風尚」,提升村子的文化品位和內涵。
在董家臺自然村落,有該村鄉賢發展的以黃桃為主的160畝林果基地。洪崗村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提煉了桃主題文化,合理布局了桃文化上牆,利用宅基地改革後的廢舊房屋,改造打造「桃花源」。 駐足在「桃蹊農家遲,野醉忘歸途」的村文化牆前,聽著洪崗村的桃文化發展史,到這兒來的遊客仿佛能通過一行行文字,了解這個古老村子的「前世今生」。
美麗鄉村,從外看是環境美、生態美;從內看是人文美、思想美。洪崗村把村莊美化工程、提升村農文明素養當作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工作,用建立村規民約等村民易於接受的方式,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村民增強現代文明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文明之花」在村民笑意的臉上競相綻放。
張天亮介紹說,為讓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他們積極挖掘村情村史,使建設更接地氣,更符合發展需求。據當地的傳說,清末民國初年洪崗村有一位俠肝義膽、樂善好施的仁義之士,其居所被周邊百姓親切的成稱為「朝門」。村裡就在「朝門」興建了朝門廣場和朝門書院,既弘揚了洪崗人骨子裡流淌的仁愛和順傳統,又為村民們提供了健身休閒,教育培訓,鄉賢協商議事的好去處。
【來源:宜城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