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個小夥伴問我上邊這張照片中的德軍拿的是什麼步槍,看上去很像98K,但明顯比98K要短一截。而印象中德軍在二戰中似乎也沒裝備過比毛瑟還短的卡賓槍,所以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它。
這把槍在德軍中被命名為Gewehr33/40,但這貨早先並不是德國貨,而是隔壁斯洛伐克的Vz.33步槍。
咱們想,一戰那會捷克斯洛伐克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也是奧匈最重要的軍工重鎮。當時布爾諾軍工廠主要還是給奧匈生產曼利夏1895步槍,然而曼利夏這類直拉栓動武器在一戰的塹壕泥潭裡很容易出可靠性問題。
等到一戰結束,奧匈解體。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自然是丟了曼利夏,跑到了毛瑟爸爸的懷裡。1924年,捷克斯洛伐克設計並裝備了基於毛瑟結構的vz.24步槍(其實vz.24才是中正式步槍它親爹)
↑中正
↑vz24
雖然說vz.24的590mm槍管和後來98K的600mm長度類似,總長度也都在1100mm左右。但由於一戰之前就存在制式步槍之外必須得再配個短管卡賓的玩法,所以捷克人也在其基礎上又研發了一款槍管只有490mm,總長1米的VZ.33型短步槍,主要發給憲兵裝X用,總數不高,大約 25300支。
1939年,德國吞併整個捷克,順便接收了布爾諾兵工廠。和98K性能差不多的vz.24自然被德國人直接拿來用,而槍管短10公分的Vz.33因為結構緊湊重量輕,德國人尋思丟給山地部隊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到1940年,德國人將vz.33命名為G33/40,並要求布爾諾兵工廠繼續生產。當然,G33/40也對vz.33做了一些修改。(圖中第三支)
從外觀上很明顯能看出G33/40的槍託左側有一塊金屬護板,這塊板子是用來加固槍託底的,因為考慮到山地部隊在行動時經常需要將步槍當登山杖使,所以底部得結實一點。
背帶環以及擊針分解孔的位置換成了98K的樣式,畢竟這樣德國人更習慣;刺刀座也換成了德國版本;他們還將拉機柄挖空用以減重(估計是為了彌補後邊那塊金屬護板帶來的額外重量)
不過總體來說這批槍的產量不算大,13萬支出頭。一方面是德國陸軍總共也就10個山地師(還有6個黨衛軍山地師),十幾萬支G33/40也差不多能滿編了,德國人也從沒考慮過把這批槍給步兵師用。
二方面是山地師普遍吐槽這貨的後坐力太大(因為槍身減輕之後後坐衝量會增加,短管子也會導致未燃盡火藥燃氣在出膛後發生猛烈的二次爆燃,增大後坐),所以到1942年德國就讓布爾諾兵工廠停產G33/40,改為標準的98K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