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太搞笑了,被漢王朝趕跑的遊牧民族,卻被他們稱為上帝之鞭

2020-12-17 Hei白歷史

在歐洲歷史上,雖然戰爭頻繁,但由於大家實力都差不多,所以也就那樣,按照東方的觀點來看,那純粹就是小打小鬧;東西方軍事上的差距極大,很多人可能會不服,但是有兩件事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來,第一次是匈奴人入侵,第二次是蒙古西徵,這兩個東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讓歐洲諸國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簡直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抗。

而這裡主要說的就是匈奴人入侵,其實匈奴人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了,最遠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一直盤踞草原,而且經常南下,劫掠中原王朝;當時為了防備匈奴人的入侵,中原王朝可謂是絞盡腦汁,從最開始的建烽火臺,到後期的建長城等。

當然,中原王朝也不是沒想過反抗,比如秦朝一統六國後,就曾派蒙恬北伐,結果在奪了河套地區後,面對茫茫草原,也是心生無力之感,只好繼續築長城固守。而後,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意氣風發之際,也是想過一戰定乾坤,結果不料被冒頓單于打敗,差點命喪白登城,無奈之下,西漢王朝只得屈辱求和,這一求和就是數十年。

直到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出現後,形式才開始逆轉;可能也是天命所歸吧,得前幾任的休養生息和內除患亂之故,漢武帝繼位時不僅國家富足,而且還很安穩,使得漢武帝可以從容謀劃北伐匈奴。而且漢武帝還意外的得到了衛青、霍去病等名將,中小型戰役就不多說了,大型反擊戰有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以及漠北之戰,最終擊潰了匈奴。

此後,漢王朝和匈奴的地位開始反轉,直到公元91年時,東漢在與北匈奴戰爭中取得勝利,從此北匈奴遠走、南匈奴歸附東漢王朝。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即現在的伊犁河上遊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遊東部。第三站為阿蘭,這已經到了歐洲邊緣。

從公元91年到公元290年這長達兩百年的歷史中,這個上天的驕子好像消失了一樣。北方的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中,沙漠裡艱難的跋涉。中外的史書中都找不到這個驕傲民族的記載。當《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紀末匈奴出現在阿蘭時,這頭饑渴太久的蒼狼已經對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被稱作上帝之鞭。

阿蘭滅國後沒多久,西方諸國還來不及為其哀悼,就將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入侵東哥特,來時排山倒海,去時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來對中國作戰以來學到的中國的戰爭藝術和謀略,在歐洲國家身上發揮的淋漓盡致。

先是東哥特國軍隊被全殲,國家被滅;之後就是西哥特國遭受重創,丟失家園的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由於羅馬帝國官吏的殘酷壓迫,哥特人紛紛起義。在哥特的重裝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方陣步兵毫無地位,此後,羅馬帝國開始衰弱,這就是典型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麼……

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並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義大利,這支可憐的哥特隊伍在法洛倫斯被西羅馬軍隊消滅以報亞得裡亞堡之仇。匈奴人只是來義大利轉了一下,不過又帶來了相當大的後果。匈牙利原住民凡達爾人,瑞維人,和最先被匈奴人滅國的阿蘭人開始了大跑路。

這三族人進入高盧,與當地人戰鬥後於409年越過庇里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三個國家。與此同時,阿勒立克帶領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軍,不過他們比幾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公元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圍攻羅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這是歷史上羅馬城的第二次淪陷。

在這次戰爭中,西方諸族在匈奴軍勢的壓力下為生存互相火併。而匈奴人則佔據了巴諾尼亞(今匈牙利)把當地的哥特人列入統治之下後又開始無憂無慮的放牧生活了。當然,和平只是暫時的,歐洲人的噩夢還沒有到來,直到雄主阿提拉出現,阿提拉獨領匈奴後,統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大規模擴張,歐洲諸國倍感壓力,不管是羅馬帝國還是其他國家,前所未有的聯合了起來。

但這似乎沒什麼作用,在高盧的加泰隆尼亞平原,雙方發生了大規模會戰,此戰空前慘烈一日之間戰死者有十五萬之眾,阿提拉見雙方陷入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於是領軍回國。次年,阿提拉率軍突然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攻義大利並摧毀義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壓迫羅馬。

直到公元446年,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已求和、東羅馬援軍已至,於是回國,並於同年病死。此二役過後,西方人畏懼地稱其為——上帝之鞭。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人內部又出現內訌,諸子爭立為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殘殺,被匈奴擊敗的日耳曼人乘時而起,把匈奴人趕回喀爾巴阡山以東……

不可否認的是,匈奴人的確強大,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但結果是都敗亡了;可是東西方所面對的匈奴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匈奴起源於東方,根本還是在東方,而去西方的,只是匈奴的一部而已;在東方,哪怕匈奴最巔峰時期,也不敢太過於猖狂,而在西方,如果不是阿提拉壯年病逝的話,可能整個歐洲,都會被其徵服吧……

相關焦點

  • 上帝之鞭橫掃歐洲騎士團 戰意新兵團蒙古騎兵帶來可汗之怒
    上帝之鞭橫掃歐洲騎士團 戰意新兵團蒙古騎兵帶來可汗之怒 戰意11月7日上線的馬爾他系兵團是歐洲騎士美德的代表,特別是馬爾他騎士以其強悍的防禦力
  • 匈奴王阿提拉:令羅馬人膽寒,被稱為上帝之鞭,47歲死在了婚床上
    然而,在中世紀以前,歐洲還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地方,當時的人們深信基督教,對於那些大的災難,都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 他是曾經縱橫歐亞的匈奴民族裡面的絕代天驕,30歲君臨帝國後,阿提拉開啟了自己震撼歐洲的徵服之旅,短短十幾年時間裡
  • 這個部落在歐洲被稱為上帝之鞭,是漢朝手下敗將,被迫西遷歐洲
    中國古時候一直都非常強大,而最強盛的時期其實是漢王朝,所以漢朝也被稱為是中國人的啟蒙朝代,漢族也成為了中國的主體民族。因為匈奴人多次危害邊境,所以漢王朝就派了很多的探子或者是間諜去匈奴那邊了解情況,所以才得到了這些資料,匈奴人的發家史其實是從冒頓開始的,冒頓雖然是嫡長子,但老爸不喜歡他,但後來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冒頓他老爸想立更喜歡的小兒子為首領,為了防止冒頓搞事情,甚至還幾度間接想殺兒子,然後冒頓忍無可忍啊,他就開始培養親信。
  • 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3個男人,讓歐洲人膽寒
    然而,在中世紀以前,歐洲還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地方,當時的人們深信基督教,對於那些大的災難,都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正因為如此,當徵服者的腳步踏上這片土地時,他們給幾個對歐洲造成極大震懾力的人取了個恐怖的名字「上帝之鞭」。在歐洲人眼中,這一稱謂屬於3個男人。
  • 屠戮歐洲的上帝之鞭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戰爭狂人
    然而我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元朝時期,曾經有一位偉大的雄主,在他的率領之下,馬蹄兵鋒踏足歐洲,並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戮,以至於那個時期無數歐洲人在這位雄主的屠刀之下。這位屠戮歐洲無數生靈之人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在中國他則家喻戶曉,因為他是有著一代天驕之稱的成吉思汗。
  • 英雄會:天驕成吉思汗、瘸子帖木兒、上帝之鞭阿提拉,誰勝一籌?
    阿提拉是北匈奴西遷主力的後裔,他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他是匈奴人輝煌的終章。歷史如一場英雄際會,那麼三個人誰更勝一籌呢?想要知道答案,必須先三個人的「老底兒」。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九歲那年隨父親到弘吉剌氏族相親。
  • 死於新婚之夜的「上帝之鞭」,讓歐洲人瑟瑟發抖了1000年!
    東漢時期大將竇憲力挫北匈奴,他們在元氣大傷之後被迫遷離,不過誰也沒有想到這群漢朝的手下敗將日後竟然會讓歐洲人顫抖千年。他就是被歐洲人譽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沙隆之戰」。 讓歐洲人顫抖的「上帝之鞭」終於死了,匈奴內部迅速四分五裂,各自為戰,就在西羅馬人準備鬆一口氣的時候,
  •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說起「匈奴」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肯定很熟悉,這個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和我們同時出現,到了秦漢之際,中原和匈奴之間的戰爭進行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而結果則是以西漢的勝利而告終,匈奴因此被壓迫遷徙,從此消滅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中。因此很多人認為後來橫行歐洲的匈奴就是從東方遷徙過來的,雖然這種說法仍然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但好像也是那麼回事,不過中間確實有幾個世紀的斷層。
  •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3個男人,讓歐洲人膽寒,他娶了300個老婆
    然而,在中世紀以前,歐洲還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地方,當時的人們深信基督教,對於那些大的災難,都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 正因為如此,當徵服者的腳步踏上這片土地時,他們給幾個對歐洲造成極大震懾力的人取了個恐怖的名字「上帝之鞭」。在歐洲人眼中,這一稱謂屬於3個男人。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與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齊名、也曾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的匈人領袖阿提拉,曾橫掃整個歐洲,建立起一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到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龐大帝國。
  •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 《FGO》英靈傳(4):破壞的化身——上帝之鞭阿提拉
    阿提拉,也可譯為阿迪拉,又稱上帝之鞭,匈奴王。人物原型是取自古匈人領袖阿提拉,曾帶領騎兵席捲歐洲,使匈人帝國空前強大,歐洲人將他稱為上帝之鞭。原本是一位漢子,但是Fate習慣性的娘化設定,在這裡阿提拉是一位小麥色皮膚的女性。除了性轉之外其餘的傳說也都基本一致。ps:阿提拉是短髮哦,後面那個是頭巾。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他的軍隊摧毀了許多城市,並且把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亞基利(Aquileia)徹底摧毀,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只剩下埃提烏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卻很少。
  • 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阿提拉|如何巧用「騎兵」成為「上帝之鞭」
    前言阿提拉,這位曾經令東、西羅馬帝國都聞風喪膽的匈奴首領,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什麼叫"上帝之鞭"?說得通俗點兒,就是上帝手裡頭的鞭子。那鞭子還能有什麼用?當然是用來抽人用的。這個形象的比喻也就是在說,阿提拉就像上帝手裡頭的鞭子,把原先平靜而穩定的東、西羅馬帝國,給攪得雞飛狗跳。當然,"上帝之鞭"也還可以這樣解釋,那就是野蠻、搶奪和殺戮,但凡阿提拉所到之處,就是災難。當年也難免是歐洲人對阿提拉這位匈人首領的畏懼與污衊。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他們攜婦帶雛,驚恐萬狀,仿佛後面追來了洪水猛獸,而把這些強悍的民族趕得四處逃竄的「洪水猛獸」,就是匈人。匈人原本生活在蒙古高原,是文明程度很低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居無定所,不事農耕,常年在馬背上生活。1世紀中葉,匈奴被中國的東漢帝國屢次擊敗,整個部落不得不向西遷移。
  • 暴虐的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是如何震撼歐洲的
    在歐洲的版圖之上,曾經出現了大量的匈奴人,這些人殘暴而無情,當然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在於他們擁有一個非常暴虐的統治者,那就是匈奴王阿提拉。在本車有著超強戰鬥力的歐洲人看來,這樣的一族人群,都對他們的生存造成了特別大的威脅。甚至在後來的生活中,只要一提起匈奴人,都會產生後怕。可想而知,匈奴人的殘暴程度,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
  • 讓歐洲大陸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阿提拉,47歲時死在新婚之夜
    提到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匈奴」是我們歷史上揮之不去的詞語。早在秦漢時期,匈奴人就屢犯中境,因為強大的戰鬥能力,中原一直以來都處於被動求和的境地,直到漢武帝劉徹登基,便被動為主動,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將匈奴打出了中原。
  • 匈奴單于阿提拉覆亡羅馬帝國 被稱為「上帝之鞭」
    關於匈奴人的來歷,司馬遷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夏時的葷粥、殷商時的鬼方、西周時的獫狁、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等反覆入侵黃河農耕地區的北方民族,統統都是匈奴的前身。這樣一來,史書中那些令我們發昏的北方遊牧民族的來龍去脈,就化繁為簡、一目了然了,那個正式被中原的史書稱為「匈奴」的強大部落在中國的北方大漠崛起的時間,也是在公元前3世紀,和大漢帝國、羅馬帝國幾乎不分先後。
  • 「上帝之鞭」阿提拉橫掃歐洲,滅羅馬帝國,為何不打中國?原因其實很...
    公元434年,回到匈奴之後的阿提拉和布萊達共同管理匈奴,在他們經營下,領土迅速擴張,很快便威脅到了東羅馬帝國,但是東羅馬此時根本沒有實力能夠抵禦匈奴的進攻,只能極為屈辱的籤訂了《納貢條約》 在進攻波斯帝國失敗後,阿提拉又將目光轉回到東羅馬帝國身上,藉口東羅馬帝國毀約,對多瑙河沿岸發動了進攻,居然直接兵臨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逼迫狄奧多西二世承認毀約,並且籤訂了一份更加屈辱的條約
  • 曾經令漢族頭痛的匈奴,「四處遊牧」多年,如今演變成哪個國家?
    他們侵擾邊境,搶掠糧食,多次侵佔土地,每次出現都使當朝皇帝十分頭痛,那麼這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如今是哪個民族呢?說出來別被嚇一跳,匈奴在西晉之後去往了歐洲大陸建立他們的政權,正是現在的匈牙利。令皇帝頭疼的遊牧民族匈奴原名並不是匈奴,「奴」是加上去的,是中原對邊境少數民族貶低之意.他們生活環境惡劣,不適合糧食生長,大多依靠放馬牧羊為生,體格彪悍,善於騎射。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匈奴時不時搶掠騷擾邊境,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