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邊的黑暗裡,眾多的未解和神秘靜靜的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的火炬亮起,讓我們一起開啟探索歷史的旅程,仰望文明的巴別塔!
阿提拉 我國自秦朝實行了大一統,開始了封建帝制的統治,但是在秦朝的北方一直存在著一股草原勢力威脅著內陸的政權,那便是匈奴政權。匈奴政權在戰國時期便一直騷擾著北方的邊境,最為囂張的時候甚至在中原地區圍攻了漢高祖,使得漢朝被迫和親來換取劉邦的性命。此後經過文景二帝的發展,終於在漢武帝時期驅逐了匈奴,很多人以為匈奴自此便滅亡了,但是匈奴在公元440年前後再次達到了巔峰,這離不開一位名叫阿提拉的匈奴王。
阿提拉出生在公元406年,在他很小的時候便作為人質被送到了羅馬的宮廷中,羅馬方面給小阿提拉教授了很多羅馬的文化,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阿提拉在回國之後能夠增強羅馬和匈奴之間的聯繫,但是卻沒有想到阿提拉在學習文化的同時,大量的學習羅馬的先進位度,在某種意義上說,匈奴為自己培養了一個掘墓人。
公元434年,回到匈奴之後的阿提拉和布萊達共同管理匈奴,在他們經營下,領土迅速擴張,很快便威脅到了東羅馬帝國,但是東羅馬此時根本沒有實力能夠抵禦匈奴的進攻,只能極為屈辱的籤訂了《納貢條約》 在進攻波斯帝國失敗後,阿提拉又將目光轉回到東羅馬帝國身上,藉口東羅馬帝國毀約,對多瑙河沿岸發動了進攻,居然直接兵臨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逼迫狄奧多西二世承認毀約,並且籤訂了一份更加屈辱的條約。
阿提拉的大業還沒有終止,在公元445年,他殺害了布萊達,成為了匈奴的唯一統治者,經過整合的匈奴有著更為剽悍的戰鬥力,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匈奴的部隊再次來到了君士坦丁堡,雖然君士坦丁堡的城堡堅實,但是為了謀求和平,羅馬皇帝同意將之前的協約續約三年。
此時的阿提拉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上帝之鞭,而在歐洲的西羅馬帝國經過和日耳曼人的長期交戰,也已經是瀕臨崩潰,根本無法抵擋阿提拉的進攻,只能和東羅馬帝國一樣被迫向隨阿提拉進貢。此時阿提拉的疆域已經東到裏海,西到波羅的海。不過有讀者會發問道,為什麼這麼彪悍的匈奴不選擇進攻中國呢?畢竟他們是從中國的北方草原被趕出去的。
其實阿提拉因為「沙隆戰役」損失了大量的軍隊,最重要的是,匈奴的騎兵作戰風格在和中國軍隊作戰的時候沒有什麼優勢。匈奴以輕騎兵的騷擾為主,對於大型的城池沒有攻克能力,雖然他們在面對西方重騎兵的時候會有優勢,但是並不代表著他們能夠徵服中國。
在加上遊牧民族以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作為目標,搶奪是他們最好的生存方式,既然能夠在西方輕鬆的建立起自己的匈奴帝國,也就沒有必要因為報仇再去挑戰中國的軍隊了,畢竟長時間的騎兵突襲也是不現實的事情,所以這樣就是為什麼「上帝之鞭」阿提拉雖然能夠蹂躪羅馬,但是卻不進攻中國的原因。
東流逝水,葉落紛紛,時間就這樣悄悄地、慢慢地走過,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