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羅馬人在沙隆之戰擊敗了阿提拉,險些讓「上帝之鞭」自焚而死

2021-01-09 舊史

在法國的東北部有一座叫做沙隆的小城,這座小城位於美麗的香檳草原之上,就在公元451年的9月20日,在這片草原上爆發了一場改變歐洲歷史的會戰。

參加這次會戰的軍隊分別是羅馬軍隊和匈人軍隊,雙方的指揮官是曾蹂躪歐洲大陸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和被譽為「最後的羅馬人」的埃提烏斯。

了解過一些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場戰役的結局,沙隆之戰最後以阿提拉的失敗而告終,羅馬帝國的名將埃提烏斯也因這場戰役的勝利而聲名鵲起。

埃提烏斯公元391年出生於西羅馬帝國的莫西亞省,他出身於一個軍人世家,父親是羅馬帝國的一名騎兵統帥,因此使埃提烏斯很早便步入了軍旅生涯,他在孩童的時候就已經加入了軍籍貫。

在埃提烏斯長大後,日漸衰落的西羅馬帝國屢遭蠻族的入侵,埃提烏斯在16歲的時候被父親交給蠻族當做人質,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埃提烏斯先是當了一陣子哥特人的人質,後來又輾轉來到了匈人聚集的草原,成了匈人首領的人質,在那裡他認識了一位身份矮小,皮膚黝黑的匈人小夥子,雖然兩人年齡相差十幾歲,但是兩人的友誼卻十分深厚,就像小說中的郭靖和拖雷一樣,而那位匈人小夥子就是後來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因為埃提烏斯的到來,阿提拉也被送往羅馬帝國當做人質,兩人就這樣分別了,後來他倆的人質生涯結束後,各自返回了自己的家鄉,埃提烏斯成了羅馬軍隊的統帥,而阿提拉在返回家鄉後就立即帶領匈人軍隊徵戰四方,給歐洲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

當時的歐洲大陸,阿提拉是一個可怕的存在,這位匈人首領帶領軍隊到處燒殺搶掠,留下了一座又一座的廢墟,不過阿提拉對於兒時的夥伴埃提烏斯卻十分友好,兩人時常有書信往來,埃提烏斯甚至還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阿提拉身邊學習軍事技術,在那段時間羅馬帝國和匈人保持了良好的外交關係。

但是這一切都隨著沙隆之戰的爆發而結束,阿提拉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時刻都渴望得到西羅馬帝國富裕的土地,並且在公元451年,以一個女人為藉口,集結匈人和蠻族士兵,大舉入侵西羅馬帝國。

阿提拉率軍在沙隆附近與羅馬軍隊進行了決戰,而羅馬軍隊的指揮官就是阿提拉的老朋友埃提烏斯,因為埃提烏斯對匈人實在是太了解了,所以羅馬皇帝派他擔任指揮官,埃提烏斯也不負眾望,成功的擊敗了阿提拉的軍隊。

據說阿提拉在戰敗之後,命士兵用馬鞍堆成了一座小山,將他的全部的珠寶和嬪妃全部放在上面,而他本人則坐在正中央,打算羅馬軍隊一但前來攻打他的堡壘,他就引火自焚,他的珠寶和女人絕不留給羅馬人。

不過後來埃提烏斯放過了阿提拉,或許是因為政治原因,也或許是因為兩人的友誼,埃提烏斯放棄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並沒有去追殺阿提拉,讓他的這位老朋友安然無恙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相關焦點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沙隆,位於法國東北部的香檳平原上,馬恩河蜿蜒在它旁邊流過,這裡曾是一個著名的古戰場——451年9月20日,就在這個平原上,爆發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
  • 「上帝之鞭」阿提拉
    上帝之鞭」。在公元418年,年僅12歲的阿提拉,被作為議和條約中的人質之一送到羅馬宮廷,同時,匈人亦獲得埃提烏斯(後來指揮羅馬軍隊,成功抵抗阿提拉進一步西進的將軍)作為人質交換在羅馬的時候,阿提拉在宮廷接受良好的教育。
  • 讓歐洲大陸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阿提拉,47歲時死在新婚之夜
    而戰敗的匈奴人,開始轉戰歐洲大陸,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出生的800年前,匈奴人之中有一位首領,他帶領著匈奴大軍,橫掃歐洲大陸,讓古羅馬人聞風喪膽,他就是被譽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在試圖逃離和無數次的失敗之後,阿提拉逐漸「融入」了羅馬的生活,對羅馬的結構、運作和習慣非常熟悉。這也為他日後攻下羅馬打下了基礎。
  • 「上帝之鞭」阿提拉——森森白骨之上的戰爭之王
    不過,上帝之鞭阿提拉確實足夠貪婪,而貪婪的人一般也十分殘暴。公元433年,這一年阿提拉27歲,他叔叔這一年去見上帝了,匈人帝國的王位由阿提拉與他的哥哥布來達一起繼承。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有兩個王呢?為了保命,東羅馬只能答應,而這一戰之後,歐洲各國徹底見識到了什麼叫殘暴和貪婪,他們給阿提拉起了一個大概能止小兒啼哭的外號——上帝之鞭。把東羅馬榨乾之後,阿提拉又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西羅馬。
  •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因此很多人認為後來橫行歐洲的匈奴就是從東方遷徙過來的,雖然這種說法仍然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但好像也是那麼回事,不過中間確實有幾個世紀的斷層。其實到今天,出現在西方的匈人來歷一直是一個謎。「匈人」和「匈奴」的區別,其實這兩個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上帝之鞭」阿提拉就是匈人的首領。西方的「匈人」和東方的匈奴歸根結底就是對遊牧民族的統稱。
  • 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阿提拉|如何巧用「騎兵」成為「上帝之鞭」
    前言阿提拉,這位曾經令東、西羅馬帝國都聞風喪膽的匈奴首領,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什麼叫"上帝之鞭"?說得通俗點兒,就是上帝手裡頭的鞭子。那鞭子還能有什麼用?當然是用來抽人用的。這個形象的比喻也就是在說,阿提拉就像上帝手裡頭的鞭子,把原先平靜而穩定的東、西羅馬帝國,給攪得雞飛狗跳。當然,"上帝之鞭"也還可以這樣解釋,那就是野蠻、搶奪和殺戮,但凡阿提拉所到之處,就是災難。當年也難免是歐洲人對阿提拉這位匈人首領的畏懼與污衊。
  • 匈奴王阿提拉:令羅馬人膽寒,被稱為上帝之鞭,47歲死在了婚床上
    ,他帶領軍隊席捲歐洲,最終攻入西羅馬帝國首都,讓匈人帝國的版圖達到鼎盛。 因此,阿提拉是「上帝之鞭」這一稱號最名正言順的主人,曾經是歐洲人的噩夢。
  • 死於新婚之夜的「上帝之鞭」,讓歐洲人瑟瑟發抖了1000年!
    在公元418年,12歲的他被作為人質送到了西羅馬帝國,起初他選擇逃跑,但後來他卻做起了「間諜」,潛心專研羅馬文化,研究羅馬人,他是誰呢?他就是被歐洲人譽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但被西羅馬帝國拒絕了,於是阿提拉的大軍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帝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直到打到高盧,他被由西羅馬帝國和西哥特王國等西歐各國組成的聯軍擊敗了,這場戰役被稱為「沙隆之戰」。
  • 「上帝之鞭」阿提拉橫掃歐洲,滅羅馬帝國,為何不打中國?原因其實很...
    此後經過文景二帝的發展,終於在漢武帝時期驅逐了匈奴,很多人以為匈奴自此便滅亡了,但是匈奴在公元440年前後再次達到了巔峰,這離不開一位名叫阿提拉的匈奴王。 阿提拉出生在公元406年,在他很小的時候便作為人質被送到了羅馬的宮廷中,羅馬方面給小阿提拉教授了很多羅馬的文化,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阿提拉在回國之後能夠增強羅馬和匈奴之間的聯繫,
  • 骨堆上的戰爭之王:令歐洲膽寒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何新婚暴斃?
    但是,在北歐的薩迦人眼中,他們是所向無敵的雄壯之師,領頭人阿提拉被稱作"上帝之鞭"則是最偉大的首領!阿提拉揮劍斷"情絲",盯上西羅馬東羅馬帝國的"不堪一擊"徹底震動整個歐洲,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雙肩寬闊、頭顱巨大的領袖,他簡直成了他們的夢魘,於是,他有了一個響亮的外號——上帝之鞭!
  • 西羅馬公主向阿提拉求婚,匈奴王嘴角一挑:我要一半羅馬作為陪嫁
    這個差點以一己之力滅亡了歐洲的人,就是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上帝之鞭」。志得意滿的阿提拉沒想到,西羅馬人比東羅馬人頑強的多。在今天的法國沙隆地區,西羅馬帝國和匈奴大軍展開了一場血戰,史稱「沙隆會戰」。西羅馬軍事統帥埃提烏斯聯合日耳曼軍隊,和阿提拉的鐵騎血戰數日,雙方傷亡高達十六萬人,很多士兵非常口渴,就去喝被鮮血染紅的河水。這一次阿提拉的軍隊戰敗了,他沒有想到西羅馬人會如此頑強,於是他重整旗鼓。
  • 「上帝之鞭」阿提拉真是惡魔?只不過是羅馬人挽回面子的手段罷了
    「上帝之鞭」是公元四世紀左右,歐洲人對匈奴領袖阿提拉的稱呼。當年阿提拉肆虐歐洲大陸的時候,歐洲人或許會不解?為什麼匈奴會突然入侵歐洲大陸。他們不知道的是,把整個歐洲攪得天翻地覆的上帝之鞭卻是大漢朝的手下敗將。大敗之後,他們再入侵東方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歐洲就成了他們新的獵場。
  • 屠戮歐洲的上帝之鞭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戰爭狂人
    然而我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元朝時期,曾經有一位偉大的雄主,在他的率領之下,馬蹄兵鋒踏足歐洲,並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戮,以至於那個時期無數歐洲人在這位雄主的屠刀之下。這位屠戮歐洲無數生靈之人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在中國他則家喻戶曉,因為他是有著一代天驕之稱的成吉思汗。
  • 羅馬公主私通後找阿提拉做老實人,他因此血洗羅馬,卻暴斃在洞房
    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歷史總會給人驚喜。阿提拉,這位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匈人領袖,在歷史上帶給歐洲的影響遠遠大於徵服歐亞大陸的蒙古人。匈人在他的帶領下,南降東羅馬帝國、西伐哥特和法蘭克、血洗義大利,直接加速了東歐和北歐的民族遷徙。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暴虐的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是如何震撼歐洲的
    在歐洲的版圖之上,曾經出現了大量的匈奴人,這些人殘暴而無情,當然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在於他們擁有一個非常暴虐的統治者,那就是匈奴王阿提拉。在本車有著超強戰鬥力的歐洲人看來,這樣的一族人群,都對他們的生存造成了特別大的威脅。甚至在後來的生活中,只要一提起匈奴人,都會產生後怕。可想而知,匈奴人的殘暴程度,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
  • 匈奴單于阿提拉覆亡羅馬帝國 被稱為「上帝之鞭」
    從武帝時代開始,大漢帝國經歷兩百年的戰爭,不斷地向匈奴出拳,終於把匈奴徹底打服了,而匈奴人在大漢的輪番衝擊之下最終遠走他鄉,在世界歷史上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  三 羅馬城下,上帝之鞭  北匈奴滅亡近400年後,匈奴人突然出現在羅馬城下,這一年,是公元451年。
  • 嚇了歐洲人幾百年、「上帝之鞭」匈人王阿提拉,因一封信走向滅亡?
    阿提拉的前半生故事和歷史上常見的雄主明君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他12歲的時候,被作為人質送到了西羅馬宮廷,也就很像我們春秋戰國時期弱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強國皇室,作為"質子";而且同時,埃提烏斯也作為西羅馬的人質交換到匈人手裡,他倆後來還成了好友。
  • 《FGO》英靈傳(4):破壞的化身——上帝之鞭阿提拉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匈奴王應該是滿臉鬍鬚的糙漢子,但是本期的主角,Fate中匈奴王阿提拉,絕對讓你大跌眼鏡,來看看這是一個怎麼樣的英靈吧。阿提拉,也可譯為阿迪拉,又稱上帝之鞭,匈奴王。人物原型是取自古匈人領袖阿提拉,曾帶領騎兵席捲歐洲,使匈人帝國空前強大,歐洲人將他稱為上帝之鞭。
  •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