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圖上,日本和中國屬於鄰國,也同屬於東南亞地區。但是在很多文化教育方面卻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中國,孩子的方方面面都被父母照顧的井井有條,從一日三餐到學習生活無一不例外。很多家長總是一般抱怨孩子的嬌生慣養,一邊又事無巨細地給他打點好一切!
而在日本,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著獨立長大,1歲的寶寶就能自己學會吃飯。不管是穿衣吃飯還是整理家務,只要是孩子能夠獨立做的事情,日本的父母都會要求孩子獨立解決。到了6、7歲讀書的階段,日本孩子也是自己獨立上下學,拎著飯盒、背著沉重的書包回家。接送孩子?在日本基本看不到這樣的情況。
而反觀中國的父母教育問題,不僅是喜歡包辦,還喜歡過分地幹預孩子的生活。「寶寶快來吃一口,趕緊吃好上學」「啊,張嘴,再吃一口」家長每天做好了香噴噴的飯菜,面對孩子無理地鬧脾氣不吃飯,就追著跑著趕去餵飯。吃飯需要哄著吃,穿衣也需要父母幫忙穿。
每天上學,書包需要家長收拾,老師布置的作業也需要父母提醒,按點的上下學接送,每天上課的是孩子,但是忙得死去活來的只有家長。
而日本的父母在教育方面就顯得輕鬆得多!從孩子很小的年齡開始,日本父母就讓他們自己學著刷牙洗臉、吃飯穿衣,收拾作業、整理自己的物品。
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開始,不幹預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知道獨立的重要性。自己的學業要自己負責,如果是作業和文具沒有帶齊,有所遺漏,這個責任也是自己負責,這種嚴苛的教育方式下,讓孩子形成的是一種獨立自主、吃苦耐勞的思想意識。
看到日本孩子獨立上學的情形,不少中國寶媽表示:孩子真獨立、真懂事!羨慕……
儘管中國和日本的基本國情有所不同,但是對於好的教育方法我們也應該取其精華,借鑑學習。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徵,都是在生活中日積月累形成的。作為父母,應該適當地給予孩子多一些個人空間和成長的空間,適當地放手,讓他們自己面對生活中的小困難,才能學會獨立和堅強。
沒有孩子是天生就會生活自理、天生就懂事的,不要用孩子「年齡還小,還不懂事」作為藉口,去過分幹預孩子的生活,幫他去做決定。多給予孩子一些試錯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慢慢長大和成長,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方式。
教育孩子不是無限溺愛,而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想要孩子成才,作為父母不妨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和育兒理念,在《養育女孩》這本書中概括了非常全面的育兒經驗和方法,講述了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和心理特徵,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和借鑑。
女孩和男孩在性格心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同,在《養育男孩》這本書裡,講述了男生們的不同心理特徵和教育的方法,家有男兒的家長們也可以花時間品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