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時期,戶部尚書茹太素曾經給朱元璋寫過一篇奏摺,結果正是因為這篇奏摺讓他挨了皇帝賞賜的一頓板子。
倒也不是因為這奏摺裡講了什麼不好聽的話,恰恰相反這篇文章寫的那叫一個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妙筆生花,什麼三皇五帝、忠孝節義……足足有一萬七千多個字。只是這朱元璋聽了一萬多字後還聽不到一星半點的關鍵內容,這對於一天恨不得有二十五個小時來處理國事的他來說實在是一件叔能忍嬸不能忍的事,當即就把茹太素傳進來,痛打了一通出出氣。
明明簡短幾段話就能夠講清楚的事情,非得囉裡囉嗦的弄個長篇大論出來耽誤時間,也難怪他朱元璋會生氣。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場合介紹人與事或是通過講述訴求與他人溝通。能夠清楚明白地講明白一件事情也是一種能力。話應該是幾乎人人都會用嘴說,但是能不能把這話說得好還得看這腦子會不會動。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擁有「大道至簡」的高效的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怎麼做才能夠在溝通中做到「大道至簡」呢?
不妨試試用以下的「三步走」方式來試試。
第一步:精通主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夠用簡潔的語言說清楚一件事,就證明你對它的了解還不夠。」
所以想要準確地表達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去細緻深入地了解所涉及的主題,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後將這些了解到的信息經過反覆的咀嚼思考,消化吸收,轉化成為自己的語言。這樣才能夠在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時做得細緻精準、遊刃有餘。
第二步:分清主次
主題精通之後,我們有豐富的信息量可以去呈現表達,但是若是沒有一個好的條理性,分不清楚主次前後,也難以將要表達的重點講述出來。
在這個步驟中可以用一張白紙、一支鉛筆來解決。
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張紙用一條直線來一分為二,左邊寫下想說的話,右邊寫下不想說的話,並且根據時間長短調整兩邊主體的數量。在列舉的過程中,主次該如何排列區分,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步:刻意練習
光說不練那是假把式,事先做刻意的練習,可以避免在實際的溝通中避免停頓、結巴、忘詞、手足無措等令人尷尬的事情。
在練習前還是可以找來一張白紙、一支鉛筆,列出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剩下的就是要堅持去做下去了。
最後再附加一個小小的忠告,連續說話不要超過40秒。除非你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善於言談的人,否則說話超過半分鐘,大多都會讓人感覺此人囉嗦嘮叨。
上述內容出自於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碩士,世界五百強企業高管,「領英」專欄作家,「獵聘」特約作者盧山的一本名為《每句話都值錢》的書籍。
「大道至簡」只是他幾十個溝通法則中的一個,還有「五項修煉」「六個工具」「七個維度」「八個秘籍」「九個場景」等三十餘項溝通法則,在他的書中等待著讀者去學習嘗試。
每一項法則都有生動緊扣實際的案例來進行輔助性的講解,作者用他豐富的職場經驗來告訴讀者怎樣的溝通方式最為實際有效。
只要不是啞巴人人都能夠開口說話,但是所講的每一句話是否能夠實現最大的價值,還得看這溝通的技巧掌握得如何。
跟著盧山學溝通,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優勢,以此獲得最大的受益,讓你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很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