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個中年男子對他母親說:你養了我20年,現在我也養了你20年,我們兩不相欠。說完,就將母親趕出了家。母親無奈告到衙門,縣太爺跟那男子說:兩清可以,先割下四斤五兩肉。
在長安城外的一戶茅屋中,住著一對夫妻,雖然日子清貧,但他們男耕女織,也算得上是自得其樂。
倆人結婚第二年,妻子麗娘就生下了兒子,本以為生活會更幸福,結果,兒子不到半歲時,發生了意外。
這天,麗娘在家中燒菜,發現兒子臉色蒼白,嚇得她趕緊去地裡找丈夫。丈夫一看兒子牙關緊閉,趕忙出門想請大夫來看看。
不料,他剛出家門就被騎兵撞到,當場喪命。
丈夫突然離世,麗娘心痛不已,可看著年幼的兒子,她只好咬牙堅持,一心要把孩子的病治好。
就這樣, 麗娘安葬完丈夫,找了好幾個大夫,才將兒子治好病。
可看病花了不少錢,這讓本就不富裕的她,只能起早貪黑多做點活兒。
孩子病好後,麗娘更是身兼數職,將心思都放在了養孩子身上。
當兒子20歲時,麗娘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看著兒子成了家,麗娘心裡十分感慨,她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兒子終於長大成人了。
兒子成家後,麗娘感覺也沒有什麼可操心的事情了,覺得會這樣跟兒子生活一輩子。
可誰知道,與兒子生活了20年後,兒子卻做出一件令她寒心的事。
有一天,兒子突然對麗娘說:「母親,我出生到成家,你養了我20年,現在我也養了你20年,這樣一算,我們算扯平了,以後我們兩不相欠。」
麗娘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就被兒子趕出了家門。
辛苦一輩子的麗娘,做夢也想不到已經40歲的兒子,突然會跟她「算帳」,還被兒子一腳踢出了家門。
麗娘拿著不多的行李,蹣跚地走在小路上。一想到自己年紀這麼大,又沒有地方去,腿腳也不好了時,麗娘不禁嚎啕大哭。
越哭越傷心的她,決定找一棵樹,解決掉自己,省得四處乞討受罪。於是,她就將腰帶掛到了樹杈上。
這一切,正好被一個書生看到,他一邊喊著「且慢」,一邊跑到麗娘面前,詢問她到底怎麼了,要如此想不開?
麗娘頓時委屈不已,將自己的事情告訴了書生。書生聽完怒道:「真是不孝子,我幫你告狀去!」
就這樣,書生不僅幫麗娘寫了狀子,還把她帶到了衙門。
縣太爺聽完麗娘的遭遇,也是氣憤不已,隨即,就下令將麗娘的兒子帶到衙門,一問究竟。
然而,兒子到了衙門後,很是平靜,尤其是當縣太爺問他為何要將母親趕出家門時,他反而振振有詞地說道:「大人,母親養育我20年,我很感激,所以我也養了她20年。現在正好兩兩相抵,我們誰也不欠誰的了,她自然也不該再住我家。」
看見麗娘兒子解釋得這麼「坦蕩」,縣太爺氣到冷笑,沒對他說什麼,反而向麗娘問道:「他剛出生的時候,有多重?」
麗娘雖然疑惑,但還是實話實說:「有四斤五兩。如果不信,可以請鄰居來證明,當時是鄰居幫忙接生和稱的體重。」
於是,縣太爺立即派人去找了當時那個鄰居,問她:「你替麗娘接生時,可曾稱得重量?」對方如實回答:「是的,有四斤五兩。」
面對縣太爺的問題,兒子心裡也打起了鼓,不知道有什麼名堂,但還是一副勝券在握的模樣。
就在這時,縣太爺突然一拍驚堂木,對著麗娘兒子喊道:既然你說要兩清,那就算算帳吧!
縣太爺繼續說道:「你說還清你母親撫養你的時間帳,但你出生時候還欠她四斤五兩肉,這也得抵消掉才行。所以,是不是該從你身上割下這四斤五兩呢?」
一聽要割掉自己的肉來還債,兒子趕忙跪在地上,向縣太爺大喊「大人饒命,我知道錯了,我願意侍奉母親終身」。
可縣太爺看了他一眼,並未說話。於是,他又趕忙爬到麗娘腳下,對著她磕頭,希望麗娘能原諒他。
看著麗娘兒子已經把頭磕得直冒血,縣太爺這時才說話,告誡他要好生服侍母親,如果有任何差錯,就會讓他將那四斤五兩還給麗娘,做到兩不相欠。
就這樣,麗娘被兒子接回了家,從此兒子痛改前非,什麼都會想著麗娘,為她養老送終。
故事來自於《兩不相欠》,兒子長大成人卻要與母親「兩清」,將時間還給母親,就以為能互不相欠,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讓人痛心。
當他得知自己需要割肉,才能與母親兩清,他卻又猶豫了,這讓人寒心。
雖然這個兒子將母親接回了家,但這份親情,還是被打了折扣。
一個只想自己的人,將算計用在了愛自己的父母身上,這是何其的可悲。
對父母不孝,對他人就不可能誠實和厚道。
更何況,你如何對待老人,你的孩子就將如何對待你,這樣的不孝順,到頭來惡果還是會報應在自己身上。
孝敬父母,是為「仁」之本,更是做人之本。(來源:八卦無國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