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繆禾
我們知道中國人非常喜歡存錢,我們一直會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而美國人是喜歡「超前消費」他們需要的多,寅吃牟糧。很多人會說,美國經濟之所以如此強勁,是因為美國人很樂觀,即使身無分文也願意花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許多人可能認為這是因為美國人有錢。畢竟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水平最高的國家,所以美國居民的收入也相對較高。這可能是一方面原因,但美國人並不像他們看起來那麼富有。雖然他們似乎享受著舒適的生活,但也都是用收入換來的,甚至很多人收入不夠會通過負債的方式消費。
債務在美國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銀行貸款和信用卡已經融入美國人的生活,使美國進入了「普遍債務」時代。他們負債的目的只有一個:花錢,有錢就花,沒錢就借錢。這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超前消費」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把「有錢」定義為手頭有存款,那麼事實上,美國人遠沒有中國人富有。畢竟,他們的「超前消費」觀念導致了他們負債率的上升。事實上,許多美國家庭一直生活在債務中。
美國人熱衷消費的真正原因與「愛花錢」這一概念有關。在美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中,這一概念隨著消費環境的變化而演變。一開始,美國人也非常熱衷於存款。然而,近年來,美國企業為了刺激人們的消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提前消費」的環境。
例如,19世紀中葉,一家名為「勝家」的縫紉機公司引入了分期付款銷售產品的模式;美國南北戰爭後,芝加哥的零售商西爾斯主要通過郵購方式經營手錶、珠寶和鑽石等小件高價值商品,提供分期付款、信用貸款、信用促銷等服務,並創造了信用卡的前身——西爾斯發現卡。
20世紀頭20年,來自義大利、俄國等東南歐國家的「新移民」和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促進了其徵信機構的產生。就這樣,美國的消費貸款急劇上升,美國人的消費觀念也逐漸開始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信用消費,甚至以「超前消費」為榮。從長遠來看,這助長了今天美國人的「消費」習慣。
我們都知道貸款是銀行盈利的主要手段。那麼銀行從哪裡得到資金來發放貸款呢?來自於居民的存款,只有有了足夠的存款才能發放出貸款,這也是一個常識問題。如果你把美國看作一個大銀行,他們不存錢,但他們卻仍然能夠保持低利率來積極放貸,他們的錢從哪裡來?
其實就是恰恰來自我們中國跟其他的國家。為什麼會這樣?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有一段時間,美國發生了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其銀行儲蓄太少,不足以支持發行過多的美元現鈔。作為世界貨幣,美元面臨著淪為廢紙的危險。隨後中國救世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當時我們國家的情況是正在大力地融入全球化的貿易進程中,不管我們要跟誰做生意,都需要大把的美元,於是我們就大肆購買美元,既穩住了美元的價格,又為美國重新注入了儲蓄,美國的通脹危機就這麼奇蹟般地化解了。
此後,由於配置的需要,我國繼續購買美元,通過出口擴大順差。外匯儲備快速上升,在2014年的時候是達到了4萬億美元的高峰,美國國債是主力。代表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權力分工模式,打開我們玩的一個工廠在中國,美國扮演了一個銀行,開啟了在這裡面我們中國扮演的是一家工廠,中國扮演者生產者的角色,美國扮演消費者的角色,這個時候你應該知道美國信貸消費的錢是從哪裡來的了吧,沒錯,正是從你的口袋裡來。
在這個故事中起關鍵作用的東西實際上是美元。的確,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他們樂觀勇敢造就了無數優秀的人才,也催生了蘋果、特斯拉、谷歌等偉大的企業。但假設美元不是世界貨幣,可能他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那麼這個事也可以反過來說,只要美元的地位沒有動搖的話,其實美國也不會被這次危機所打倒。
所以美國是可以輕鬆的拔全世界的羊毛,美國完全可以通過提高利率來主動通縮,其他國家為了避免失去利息,很快就會把錢兌成美元還給美國,銀行這麼一來就會回流美國,美元又會升值,其他貨幣將貶值,接著美國可以再把這些資本投出去,就可以使用相同的美元換到國外更多的商品了,這裡面體現出來的就是美國世界銀行的作用。
有人可能會問,美國的超前消費還能持續多久呢?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得而知。堅持不住的那一天或許才會是美國真正見頂的時候。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