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C2020】中國建設銀行常冬冬:新基建下金融數據中心新業態

2020-12-19 中國IDC圈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組委會主辦,中國IDC圈協辦的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IDCC 2020)進入了第二天的議程。經過一天精彩紛呈的討論,數千名參會人員,包括IDC企業、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金融、政府和廠商等產業上下遊領導、專家以及從業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關注並參與了今天的論壇。

今天的主論壇主題為《重新定義IDC——未來IDC論壇》,本次論壇分為人工智慧與IDC、金融科技與IDC、金融科技與IDC三大篇章,討論未來IDC的種種發展可能。在第二篇章「金融科技與 IDC」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數據中心副總經理常冬冬以《新基建下金融數據中心新業態》為題為與會者做了精彩分享。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數據中心副總經理常冬冬

常冬冬:各位嘉賓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參加這個大會,同時非常有幸能分享一下建設銀行的實踐和觀點。今天的題目不太好講,以前通常都從技術角度講數據中心,今天嘗試從業務角度看金融數據中心,從新基建和新金融帶來的影響和建設銀行的一些實踐出發,看一看金融數據中心下一步發展的新業態,這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批評指正。

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內容是三部分,首先是新基建對IDC的影響,第二是新金融對IDC的影響,第三是金融數據中心的新業態判斷。

2020年開始我國經濟本來就有經濟結構轉型和貿易戰的壓力,後來又有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央提出來新基建作為逆周期的調節手段。主要是實現生態化、智能化、高速化,建立智慧國家的經濟基礎。包括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城市軌道交通、大數據、新能源充電樁、5G基站、智能用電,這七大領域構成了我國新舊動能轉化的利劍。

5G基站、大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其二是融合基礎設施,比如說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第三是創新基礎設施,比如說重大科技、科教、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

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大數據、智能化的核心基礎,未來會成為科技新基建的主線之一,數位化基礎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這是我們初步的判斷。

全球數據量每年會翻兩番,到2025年會達到175ZB。現在每兩年複合增長率是為28%左右,到2021年整個市場規模達到400億美元。寬帶中國是為了解決高速通信網絡信息觸達的問題。

隨著疫情的到來,整個時代的轉變,其實我們對算力要求越來越高,往下看,隨著算力的提高,對伺服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IDC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按照算力、伺服器、IDC來看,IDC必將成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

再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看,新基建對於IDC行業的影響。

從供給側看,網絡、能耗、電力是數據中心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未來肯定會成為新基建重點發力點。遠郊地區的網絡環境有望改善,大型綠色數據中心集約化建設會更加突出,PUE不達標的數據中心會逐步退出,這就加速了整個IDC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從需求側看,這種需求的使用,結構變化越來越趨向於網際網路企業、雲廠商、大型頭部公司,較很多企業越來越不主張自建數據公司,會衡量整個價值是不是有必要去建,是這樣一個情況。

第二個跟大家分享的是IDC行業和金融業融合發展,新基建對IDC行業的影響。在整個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銀行的轉型之路。

新冠疫情到來之後,整個社會加速了數位化轉型,在危中育機,整個政府企業對數位化建設給予前所未有重視,一切服務都爭取在線——政府在線、服務在線、組織在線。對傳統銀行來說,也加深、加快了自身數位化轉型的需求,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的衝擊,已經逼得銀行出現了一些銀行的困境,最典型的特徵是整個銀行的支付領域,小額支付商業銀行已經失去了97.5%的陣地。

從傳統經濟到智慧經濟,生態經濟的生存法則,傳統經濟基本上是大魚吃小魚的年代,數字經濟是快魚吃慢魚,接下來是聰明魚吃笨魚,未來是生態群魚吃大魚的情況,誰能取得生態的先機就能佔到競爭先機,這個變革已經不可避免。

各個銀行早就預測到這個問題,紛紛的在進行自己的轉型之路,建設銀行在2017年、2018年的時候提出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全面開啟第二曲線。以前在貸款領域拼殺這麼多年已經沒有什麼空間,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數位化、金融生態化營銷,以客戶為中心打造「統一、協同、共享、敏捷」的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態。

在第二曲線中建設銀行認為是要走這樣一條路經,通過第二曲線,圍繞B端、C端、G端,重新定義新時代銀行的職責功能,找到新時代銀行的定位。營造共生共融的生態,和合作夥伴做全生命周期的夥伴,通過C端突圍,回歸大眾,做老百姓身邊有溫度的銀行。通過G端連接,助力社會治理,成為國家信賴的金融重器。找社會和國家、民生的痛點,所有的痛點都是銀行的機會。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的到來,每個人都能感覺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理解,銀行業不例外,很多線下網點已經逐步關門了,但是確實也加速了整個銀行的數位化轉型。

作為國家金融重器的銀行,不單要保證自己,還必須要承擔起相關的社會責任,必須積極踐行自己的社會擔當。以建設銀行為例,實施一系列支撐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舉措,包括在國計民生領域,基礎設施領域,新增貸款三千多億,扶持企業過關,小微企業發放4900億,確保產業鏈穩定,累計投放滿意投資4800億,同比增長57%。同時建設銀行利用自己金融科技的優勢,幫助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疫情上線防控解決方案,疫情抗疫已經有五千萬人使用了,也是被國家推薦使用,這是承擔的社會責任。

回過頭來看,整個中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複雜性和嚴峻性也在上升,發展不平衡、不均衡的情況依然存在。新金融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金融的不公平的問題,讓金融回歸服務的本源,實現金融資源觸手可得,隨時可得,核心邏輯就是共享。

國家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為發展格局,循環起來了,經濟就動起來了。建設銀行也提出來踐行新金融的三融,現代金融在於融而不是金,金只是資金的問題。

融入,融入到城鄉經濟,日常生活,百姓家常中。

融通,利用新金融服務產品觸達,疏通堵點,暢通氣血靜脈。

融匯,整合要素,孕育繁榮。進一步匯聚城鄉各類生產要素,特別通過金融媒介和其他生產要素有機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修復金融最本源的中介功能,提供精確匹配,使生產要素活躍起來。

雲生態是整個普惠金融的載體,通過雲把我們的金融服務四通八達送到需要的每一處,包括智慧政務、智慧養老等在內的智慧系列的智慧生態,讓金融之水循環起來,這是我們要達到的金融尋找第二增長點中找到的機會。

金融科技著力探索如何跳出傳統慣性發展路徑,以新理念、新要素、新範式、新生態、新機制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和價值空間,金融雲生態成為重要支點,金融科技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通過與IDC產業上下遊合作,使技術、數據、資源、能力各要素形成生態系統,雲生態是業務生態信息化的基礎。

銀行戰略雲像探照燈,雲就是業務的影子,業務走在哪裡,我們雲就延伸到哪裡,這也是我們對金融雲技術的認識。

再說一下,金融數據中心的新業態,建設銀行的實踐。

建行雲實際上是利用雲計算基礎做的,可以理解為戰略平臺,是踐行建設銀行三大戰略的TOP+金融科技的重要舉措,能力開放、平臺連接、技術驅動。支撐建設銀行整個平臺戰略發展的基礎平臺,包括中臺能力,各種各樣的東西在裡面,是實現集團一體化、數位化的支撐,也是能力交付的渠道。

無論業務能力,中臺能力,提供綜合科技的產品和服務,也主要是以服務自身為主體,同時向合作夥伴,機構客戶,提供綜合金融科技產品服務。已經從最初的提升內部效率的定位,發展到賦能外部客戶,向產業賦能,支撐業務發展方向,呈現出由內到外,由局部向全局,由單一向多元的演進格局。

賦能金融業務,提升內部效率,賦能外部客戶,提升客戶黏性,賦能智慧金融,支撐金融生態化發展,與生態合作夥伴攜手構建金融新生態,達到這樣的目的。

這是建設銀行在數位化金融轉型的定位,八角圖是數字金融轉型我畫出的樣素圖,包括兩個平面,八大要素區域。其實就是我們整個數位化金融的四梁八柱,從頂層數位化布局到底層雲生態。

雲生態在整個數位化轉型中是基礎,就是道法術氣。雲生態屬於氣的階段,前後調度,下達決策,把所有的業務服務化,虛擬化,打破部門壁壘,統一協調,從後端調動能力向前端供應的指揮體系。建行雲生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構建數位化經營管理模式,構建隨需而動的業務能力。

雲生態是數位化金融的作業系統,提供對業務鷹眼、能力矩陣等新格局的管理支撐,是整個數位化的作業系統,起到了基礎設施作用。

下面是建行雲在實踐過程中的實踐情況,對內打造智慧金融,服務整個集團業務。自從投產以來,全行業務都在這上面發展,雲計算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因為疫情期間很多業務都是遠程完成的,為全國抗擊疫情做出了建設銀行自己的貢獻。

對外拓展的智慧生態。2018年起,三大戰略開始執行,建行雲生態蓬勃發展,包括集團一體化、支持實體經濟、政務服務、住房服務、普惠金融、美好生活、智慧運營、產教融合、科技平臺,九大領域數百個項目,每年業務規模增長率超過300%。主要服務於集團自身還有政府、黨政、軍企等重要合作夥伴,助力國家經濟發展,賦能合作夥伴,服務百姓民生。包括54個實體經濟,48個政務服務,46個美好生活,包括雲南政務,安心養老、地鐵、智慧社區、復工復產等一系列生態化的系統。

這是最早上線支持智慧政務的案例,在雲南一部手機辦事通,2019年1月10日正式上線的,國內首個政府主導、銀行參與的政務APP成功走向社會,開創了中國政銀合作「建行模式」,網際網路+政務,打造指尖辦、順手辦、馬上辦的目的。密切了客戶間的聯繫,帶來不斷的資源,政務服務渠道和政務服務理念的變革,帶來了銀行渠道革命性變化。在雲南省319個營業網點和1587臺STM上,都可以辦到這樣的政務功能,同時通過這種政銀合作,銀行業取得了自己的收益,雲南分行各項指標都達到了歷史新高,這是10月份統計的數字,累計註冊用戶數1305萬,這都是政務業務,不是銀行業務,累計業務辦理量突破1.22億,支持政府服務及行政審批事項大於4000項。這是我們做整個政務生態上的情況。

前面講了新基建、新金融帶來的影響,還有建設銀行的一些實踐,結合這些實踐和我們做的工作,從業務,從用戶角度去看數據中心是什麼樣的,而不是從技術去看,對數據中心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以前最大的要求是不出事,也是唯一的要求,現在不出事只是及格的要求,為了支撐銀行業務的發展,未來數據中心在新業態下要具有四大突破,五大價值突破。

傳統數據中心要有比較明顯的變化,數據驅動比較簡單,因為對數據中心來說,無論是交易數據,還是運營數據、運維數據,如何合理應用這些數據,提供業務支持,發揮業務價值,是我們必須要做的突破。

科技賦能其實就是支持我們對生態、企業的賦能能力,這個核心在哪兒呢?在於如何運營能力。現在我們在無卡時代,整個客戶需求是非常多元多變的,怎麼把多元多變和傳統中的非常穩定不變的東西結合起來,其實是我們要解決的課題。

數據中心通過運營解決供給側、需求側的紐帶問題,洞察客戶的需求,以需求帶動市場,以市場帶動運營,由運營帶動建設,建設帶動我們的能力重新布局,再重新回到市場和客戶去檢驗是不是合理,這樣把我們的運營能力體現到最大的賦能價值,而不是建好了只有這些能用,所以能力的運營是我們的核心要點之一。

業務反哺,以前業務從科技角度看,只是給業務的輔助支撐作用,從未來看科技已經成為營銷手段,右邊這張圖,以前是銀行業務,對面是客戶,科技在後面幫忙。現在不是了,因為包括對銀行的很多要求,IT能力、生態化支持能力,已經成為了敲門磚,沒有的話基本上不行,甚至不做業務的時候首先做科技,這樣科技成為獲客手段,會把能力轉化為獲客力,提升業務的獲客能力。

多邊平臺是真正意思是業務在追求生態化,金融科技,包括數據中心,雲基礎設施,業務生態建立在雲生態上,通過雲的連接能力幫助業務在不停的拓展生態,從一個生態場景拓展到生態鏈,由生態鏈拓展到生態圈,由生態圈進一步拓展到生態群落,幫助業務中臺實現多邊業務能力價值體現,就是數據中心另外一個價值的體現。

還有敏捷彈性,包括我們現在各種研發手段,核心訴求只有一個,是滿足客戶需求,通過自建能力去滿足,還是通過整個供方生態資源來滿足,這只是個戰術問題。

未來從數據中心來看,能力建設周期非常強,我們要一起為客戶打造它所需要的需求,而這種體驗和流程是客戶的體驗,要有很好的能力,這是我們未來要加強和突破的地方,這樣就會呈現出非常敏捷,非常彈性的快速能力,所以現在看要實現這五大能力突破,就要實現獲客力、連接力、數據力、整合力、跨域力的跨越。在整個價值能力的突破,還有技術的突破,包括自主可控,在這方面怎麼做好突破是一個問題,理念大家都能理解。

多地多中心布局也是這樣,整個銀行現在兩地三中心已經不行了,現在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整個發展節奏了。多個區域加多個邊緣,包括多個區域中心的建立,是未來多地多中心標準的配置,這會對我們未來應用式架構,包括底層網絡平面架構帶來一些新的挑戰,應用部署結構都會有一些新的挑戰和突破。

雲化中臺技術,就是我們數據中心要提供中臺能力,無論是業務中臺,技術中臺,在複雜調度情況下要以一種能夠雲化,可計量,可共享,可運營,可複製的方式組織調動起來,才能實現敏捷靈動的科技輸出能力,為發展做出更好的貢獻。

管理人才上的五大突破,包括智慧型安,現在環境越來越複雜,現在客戶環境,包括集團內的環境,還有各種應用場景非常多,租戶內,安全智能大腦怎麼建,安全會成為為什麼複雜的課題,子公司,總分行,黨政軍,這些都怎麼解決。

還有對人才的重新定義,現在來看複合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懂技術,還要懂管理、開發、運營,人是最核心的資產。平臺化運營就不細講了,運維模式的重構,從建設銀行的時間來看,不單單是運維自己,還有生態夥伴和朋友圈,目標是朋友圈共同富裕,並不是把自己做好就行了,它體現了複雜性、多樣性,每個企業在不同的場景中有不同的行業語言,也有不同的鬆緊尺度,不同的技術能力,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解決運維中三個基本核心問題,做什麼,管什麼,怎麼做的問題,所以我們提出生態化運維,包括生態雲運維,八大能力,五大特徵,也會有專題進行研究,這種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核心思路是:依靠一家運維不可能實現,是要共創共建的模式。

隨著生態化運維的模式,必然未來要求你管理做到生態化管理,沒有生態化的管理,我來貢獻一個服務,你來貢獻一個服務,我怎麼鼓勵營銷,必須對貢獻能力做計量,服務評價,客戶反饋等一系列的能夠生態化運維的工作,這已經不再是傳統數據中心要求的東西了,但這是我們面臨的目前能看到的問題。

這是數據中心我們判斷的新業態和發展方向,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

綜上所述,我們下一步會進入到EB時代,銀行也會大量增長,5G時代的到來,包括網絡速度的加快成長,甚至在技術應用、人工智慧、雲計算的深入應用,可以看到未來數據中心必將迎來自己更加黃金的十年,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IDCC2020】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吳忠澤:新基建 新科技 引領中國...
    2020年12月8日-10日,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正式召開。作為數據中心雲計算產業內知名的盛會以及IDC企業、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金融、政府和廠商等產業上下遊的高效溝通平臺,與會嘉賓包括政府領導,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數千人。
  • 新連接和新基建成未來金融核心,騰訊雲攜手銀行探索發展新機遇
    此外,與中國銀聯落地銀聯生態雲的建設合作,透過這朵行業雲,為廣大中小銀行提供數位化展業,獲客和業務運營的豐富能力。邱躍鵬認為,金融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基礎是築牢新基建,關鍵在於做好新連接。騰訊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王志峰,通過分析全球範圍的泛行業數位化成熟度,以及中國數位化的行業賽道特徵,提煉了了銀行在「數位化」浪潮下幾個新的發力方向,主要聚焦在渠道、客群、產品、組織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資產等。如何面對這些痛點?
  • 新基建新在哪裡?是下個10年最好的機會嗎?
    任澤平在《新基建》一書中指出:未來,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充電樁、城市群等領域的新基建大規模展開,將給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革和重大機遇,為吸引全球產業鏈、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破局美國戰略遏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 興業銀行新一代高標準全國性金融數據中心機房建成投產
    日前,興業銀行大廈(福州)機房(簡稱鰲峰機房)搬遷工作克服新冠疫情和天氣影響,成功完成最後一批次物理搬遷,至此,興業銀行鰲峰機房搬遷工作圓滿收官,新一代高標準全國性金融數據中心機房建成投產。圖1:數據中心ECC數據中心機房是金融企業日常運營服務的"要塞",重要性不言而喻。
  • 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隆重召開:非常時期,金融業面對哪些空前重任?
    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國務院參事室、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等機構的嘉賓,以及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平安集團、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北京金控、金融壹帳通、同盾科技、天眼查、寶付支付等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布局『雙循環』」「金控2.0時代」「新金融與新基建」三大議題進行了深度分享。
  • 數據中心:新基建,數字經濟新機遇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海量數據需求,數據中心應運而生,成為數據集中計算、傳輸、存儲的「圖書館」。數據中心建設受到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成為「新基建」的核心領域之一。數字經濟時代,新基建,新機遇。201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總書記明確提出「加快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2017年10月,黨十九大報告強調「發展數字經濟,助推實體經濟與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成為信息通信業肩上的新使命與面前的新機遇」;2018年11月,習總書記向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致賀信中再次強調「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2020年將數據中心列入「新基建」。
  • 微眾銀行發布「數據新基建」白皮書,助力釋放數據要素生產力
    來源:時刻頭條近期,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以下簡稱CCF)主辦的2020 CCF中國區塊鏈技術大會在濟南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區塊鏈領域的行業專家匯聚一堂,一同探討區塊鏈技術未來與應用趨勢。會上,CCF區塊鏈專委會委員、微眾銀行區塊鏈底層平臺研發負責人李輝忠發布《打造數據新基建,釋放數據生產力》白皮書。
  • ISC 2020大數據安全論壇:新基建時代下的數據安全
    8月5日,全球首場網絡安全萬人云峰會「第八屆網際網路安全大會」(簡稱「ISC 2020」)雲上開幕,大數據安全論壇作為ISC 2020新基建主題日的重磅論壇之一,為行業專家學者共話數據安全提供了一個頂級的交流空間。
  • 新基建助推數據中心建設怎樣迎來爆發期
    簡單劇透:各地上半年數據中心招標數量金額榜單+熱力地圖  2020年3月,國家明確要求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新基建中,數據中心是同時與5G、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多個領域有著緊密關係的機構,它已經延伸出新的內涵――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樞紐,肩負著數據流的接收、處理、存儲與轉發。
  • 【IDCC2020】世紀互聯高級副總裁趙亮:數位化轉型與5G新基建
    2020年12月8日-10日,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正式召開。作為數據中心雲計算產業內知名的盛會以及IDC企業、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金融、政府和廠商等產業上下遊的高效溝通平臺,與會嘉賓包括政府領導,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數千人。
  • 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不光要硬的新基建,還要新的軟基建
    4月1日國家最高領導人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3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 行業大咖論道新基建 賦能數位化 2020中國新基建領導力峰會召開
    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孫冰潔)18日下午,2020中國新基建領導力峰會在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MR智能演播廳召開。峰會以「育萬物互聯新機 開數字經濟新局」為主題,來自政、產、學、研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業內人士共同論道新基建浪潮下城市、行業與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探討如何通過產城合作、產學研合作,推動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並通過新型基礎設施激發行業創造的新速度,帶動產業發展、應用繁榮與生態健全,以形成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良性閉環。
  • ...建設——加速文化界「新基建」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封面專題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是宣傳文化界的「新基建」,是貫徹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有效舉措。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是2019年公開徵求意見的《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和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委發布的《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 乘風新基建,吉寶數據中心在灣區智谷破浪前行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自新冠疫情爆發後,居民個人健康碼查詢、在線網課等雲端應用場景,導致了網際網路數據流量的激增。據統計,僅在2020年1月和2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累計流量已達到235億GB,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4.2%。
  • 新基建「燃」了
    幾個數字,讓人們一睹新基建的「燃」勁:截至今年10月,中國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70萬座,終端連接數超過1.8億個;國家電網開發的智慧車聯網平臺,已接入充電樁超過103萬個;推進智能製造、柔性定製,全國範圍內「5G+工業網際網路」建設項目超過1100個……新基建之新,絕不是停留在宏大的數據和高深的術語上。
  • 新基建、新消費、新開放……北京推新措施壯大新業態新模式發展「6...
    新新要和你分享的頭條是——新基建、新消費、新開放……北京推新措施壯大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市政府新聞辦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市科委、市商務局等部門負責人,針對日前發布實施的《關於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新基建建設方案多維度加強持力度 持續看好5G、數據中心及物聯...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事件:6月10日,北京市出臺加快新基建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主要聚焦5G網絡、新型數據中心、衛星網際網路、車聯網及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做出重點任務指示。
  • 六月新基建大型數據中心項目一覽
    此次擴容項目的籤約是阿里2000億元新基建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體現了阿里新基建建設的強大實力。 3 中國移動(江蘇南京)數據中心項目總佔地面積約100畝,總投資預計超過30億元,項目分兩期建設,共規劃4幢機房樓,全部建成後可承載1.9萬個機架、30萬臺伺服器,是目前華東地區單個園區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
  • 法大大上榜「2020中國新基建創新力量TOP100」
    近日,創業邦發布「 2020 年中國新基建創新力量TOP100 榜單」,作為國內領先的電子籤名及電子合同雲平臺,法大大有幸登榜。該榜單由創業邦在 2020 年首次推出,從創新實踐、成長速度、研發能力、融資情況和管理團隊等維度,結合報名徵集、問卷調查、走訪調研、數據分析等方式,經過 2 個多月時間綜合評選出了 100 家 2020 年最具創新性和成長性的數字新基建領域初創公司,並在DEMO CHINA創新中國秋季峰會中正式發布。
  • 構建5G時代新基建 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展會在上海隆重開幕
    12月3日,由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香港雅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聯合主辦「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產業展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SNIEC)與EP上海國際電力電工展同期隆重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