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由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組委會主辦,中國IDC圈協辦的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IDCC 2020)進入了第二天的議程。經過一天精彩紛呈的討論,數千名參會人員,包括IDC企業、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金融、政府和廠商等產業上下遊領導、專家以及從業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關注並參與了今天的論壇。
今天的主論壇主題為《重新定義IDC——未來IDC論壇》,本次論壇分為人工智慧與IDC、金融科技與IDC、金融科技與IDC三大篇章,討論未來IDC的種種發展可能。在第二篇章「金融科技與 IDC」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數據中心副總經理常冬冬以《新基建下金融數據中心新業態》為題為與會者做了精彩分享。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數據中心副總經理常冬冬
常冬冬:各位嘉賓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參加這個大會,同時非常有幸能分享一下建設銀行的實踐和觀點。今天的題目不太好講,以前通常都從技術角度講數據中心,今天嘗試從業務角度看金融數據中心,從新基建和新金融帶來的影響和建設銀行的一些實踐出發,看一看金融數據中心下一步發展的新業態,這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批評指正。
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內容是三部分,首先是新基建對IDC的影響,第二是新金融對IDC的影響,第三是金融數據中心的新業態判斷。
2020年開始我國經濟本來就有經濟結構轉型和貿易戰的壓力,後來又有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央提出來新基建作為逆周期的調節手段。主要是實現生態化、智能化、高速化,建立智慧國家的經濟基礎。包括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城市軌道交通、大數據、新能源充電樁、5G基站、智能用電,這七大領域構成了我國新舊動能轉化的利劍。
5G基站、大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其二是融合基礎設施,比如說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第三是創新基礎設施,比如說重大科技、科教、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
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大數據、智能化的核心基礎,未來會成為科技新基建的主線之一,數位化基礎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這是我們初步的判斷。
全球數據量每年會翻兩番,到2025年會達到175ZB。現在每兩年複合增長率是為28%左右,到2021年整個市場規模達到400億美元。寬帶中國是為了解決高速通信網絡信息觸達的問題。
隨著疫情的到來,整個時代的轉變,其實我們對算力要求越來越高,往下看,隨著算力的提高,對伺服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IDC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按照算力、伺服器、IDC來看,IDC必將成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
再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看,新基建對於IDC行業的影響。
從供給側看,網絡、能耗、電力是數據中心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未來肯定會成為新基建重點發力點。遠郊地區的網絡環境有望改善,大型綠色數據中心集約化建設會更加突出,PUE不達標的數據中心會逐步退出,這就加速了整個IDC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從需求側看,這種需求的使用,結構變化越來越趨向於網際網路企業、雲廠商、大型頭部公司,較很多企業越來越不主張自建數據公司,會衡量整個價值是不是有必要去建,是這樣一個情況。
第二個跟大家分享的是IDC行業和金融業融合發展,新基建對IDC行業的影響。在整個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銀行的轉型之路。
新冠疫情到來之後,整個社會加速了數位化轉型,在危中育機,整個政府企業對數位化建設給予前所未有重視,一切服務都爭取在線——政府在線、服務在線、組織在線。對傳統銀行來說,也加深、加快了自身數位化轉型的需求,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的衝擊,已經逼得銀行出現了一些銀行的困境,最典型的特徵是整個銀行的支付領域,小額支付商業銀行已經失去了97.5%的陣地。
從傳統經濟到智慧經濟,生態經濟的生存法則,傳統經濟基本上是大魚吃小魚的年代,數字經濟是快魚吃慢魚,接下來是聰明魚吃笨魚,未來是生態群魚吃大魚的情況,誰能取得生態的先機就能佔到競爭先機,這個變革已經不可避免。
各個銀行早就預測到這個問題,紛紛的在進行自己的轉型之路,建設銀行在2017年、2018年的時候提出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全面開啟第二曲線。以前在貸款領域拼殺這麼多年已經沒有什麼空間,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數位化、金融生態化營銷,以客戶為中心打造「統一、協同、共享、敏捷」的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態。
在第二曲線中建設銀行認為是要走這樣一條路經,通過第二曲線,圍繞B端、C端、G端,重新定義新時代銀行的職責功能,找到新時代銀行的定位。營造共生共融的生態,和合作夥伴做全生命周期的夥伴,通過C端突圍,回歸大眾,做老百姓身邊有溫度的銀行。通過G端連接,助力社會治理,成為國家信賴的金融重器。找社會和國家、民生的痛點,所有的痛點都是銀行的機會。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的到來,每個人都能感覺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理解,銀行業不例外,很多線下網點已經逐步關門了,但是確實也加速了整個銀行的數位化轉型。
作為國家金融重器的銀行,不單要保證自己,還必須要承擔起相關的社會責任,必須積極踐行自己的社會擔當。以建設銀行為例,實施一系列支撐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舉措,包括在國計民生領域,基礎設施領域,新增貸款三千多億,扶持企業過關,小微企業發放4900億,確保產業鏈穩定,累計投放滿意投資4800億,同比增長57%。同時建設銀行利用自己金融科技的優勢,幫助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疫情上線防控解決方案,疫情抗疫已經有五千萬人使用了,也是被國家推薦使用,這是承擔的社會責任。
回過頭來看,整個中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複雜性和嚴峻性也在上升,發展不平衡、不均衡的情況依然存在。新金融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金融的不公平的問題,讓金融回歸服務的本源,實現金融資源觸手可得,隨時可得,核心邏輯就是共享。
國家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為發展格局,循環起來了,經濟就動起來了。建設銀行也提出來踐行新金融的三融,現代金融在於融而不是金,金只是資金的問題。
融入,融入到城鄉經濟,日常生活,百姓家常中。
融通,利用新金融服務產品觸達,疏通堵點,暢通氣血靜脈。
融匯,整合要素,孕育繁榮。進一步匯聚城鄉各類生產要素,特別通過金融媒介和其他生產要素有機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修復金融最本源的中介功能,提供精確匹配,使生產要素活躍起來。
雲生態是整個普惠金融的載體,通過雲把我們的金融服務四通八達送到需要的每一處,包括智慧政務、智慧養老等在內的智慧系列的智慧生態,讓金融之水循環起來,這是我們要達到的金融尋找第二增長點中找到的機會。
金融科技著力探索如何跳出傳統慣性發展路徑,以新理念、新要素、新範式、新生態、新機制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和價值空間,金融雲生態成為重要支點,金融科技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通過與IDC產業上下遊合作,使技術、數據、資源、能力各要素形成生態系統,雲生態是業務生態信息化的基礎。
銀行戰略雲像探照燈,雲就是業務的影子,業務走在哪裡,我們雲就延伸到哪裡,這也是我們對金融雲技術的認識。
再說一下,金融數據中心的新業態,建設銀行的實踐。
建行雲實際上是利用雲計算基礎做的,可以理解為戰略平臺,是踐行建設銀行三大戰略的TOP+金融科技的重要舉措,能力開放、平臺連接、技術驅動。支撐建設銀行整個平臺戰略發展的基礎平臺,包括中臺能力,各種各樣的東西在裡面,是實現集團一體化、數位化的支撐,也是能力交付的渠道。
無論業務能力,中臺能力,提供綜合科技的產品和服務,也主要是以服務自身為主體,同時向合作夥伴,機構客戶,提供綜合金融科技產品服務。已經從最初的提升內部效率的定位,發展到賦能外部客戶,向產業賦能,支撐業務發展方向,呈現出由內到外,由局部向全局,由單一向多元的演進格局。
賦能金融業務,提升內部效率,賦能外部客戶,提升客戶黏性,賦能智慧金融,支撐金融生態化發展,與生態合作夥伴攜手構建金融新生態,達到這樣的目的。
這是建設銀行在數位化金融轉型的定位,八角圖是數字金融轉型我畫出的樣素圖,包括兩個平面,八大要素區域。其實就是我們整個數位化金融的四梁八柱,從頂層數位化布局到底層雲生態。
雲生態在整個數位化轉型中是基礎,就是道法術氣。雲生態屬於氣的階段,前後調度,下達決策,把所有的業務服務化,虛擬化,打破部門壁壘,統一協調,從後端調動能力向前端供應的指揮體系。建行雲生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構建數位化經營管理模式,構建隨需而動的業務能力。
雲生態是數位化金融的作業系統,提供對業務鷹眼、能力矩陣等新格局的管理支撐,是整個數位化的作業系統,起到了基礎設施作用。
下面是建行雲在實踐過程中的實踐情況,對內打造智慧金融,服務整個集團業務。自從投產以來,全行業務都在這上面發展,雲計算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因為疫情期間很多業務都是遠程完成的,為全國抗擊疫情做出了建設銀行自己的貢獻。
對外拓展的智慧生態。2018年起,三大戰略開始執行,建行雲生態蓬勃發展,包括集團一體化、支持實體經濟、政務服務、住房服務、普惠金融、美好生活、智慧運營、產教融合、科技平臺,九大領域數百個項目,每年業務規模增長率超過300%。主要服務於集團自身還有政府、黨政、軍企等重要合作夥伴,助力國家經濟發展,賦能合作夥伴,服務百姓民生。包括54個實體經濟,48個政務服務,46個美好生活,包括雲南政務,安心養老、地鐵、智慧社區、復工復產等一系列生態化的系統。
這是最早上線支持智慧政務的案例,在雲南一部手機辦事通,2019年1月10日正式上線的,國內首個政府主導、銀行參與的政務APP成功走向社會,開創了中國政銀合作「建行模式」,網際網路+政務,打造指尖辦、順手辦、馬上辦的目的。密切了客戶間的聯繫,帶來不斷的資源,政務服務渠道和政務服務理念的變革,帶來了銀行渠道革命性變化。在雲南省319個營業網點和1587臺STM上,都可以辦到這樣的政務功能,同時通過這種政銀合作,銀行業取得了自己的收益,雲南分行各項指標都達到了歷史新高,這是10月份統計的數字,累計註冊用戶數1305萬,這都是政務業務,不是銀行業務,累計業務辦理量突破1.22億,支持政府服務及行政審批事項大於4000項。這是我們做整個政務生態上的情況。
前面講了新基建、新金融帶來的影響,還有建設銀行的一些實踐,結合這些實踐和我們做的工作,從業務,從用戶角度去看數據中心是什麼樣的,而不是從技術去看,對數據中心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以前最大的要求是不出事,也是唯一的要求,現在不出事只是及格的要求,為了支撐銀行業務的發展,未來數據中心在新業態下要具有四大突破,五大價值突破。
傳統數據中心要有比較明顯的變化,數據驅動比較簡單,因為對數據中心來說,無論是交易數據,還是運營數據、運維數據,如何合理應用這些數據,提供業務支持,發揮業務價值,是我們必須要做的突破。
科技賦能其實就是支持我們對生態、企業的賦能能力,這個核心在哪兒呢?在於如何運營能力。現在我們在無卡時代,整個客戶需求是非常多元多變的,怎麼把多元多變和傳統中的非常穩定不變的東西結合起來,其實是我們要解決的課題。
數據中心通過運營解決供給側、需求側的紐帶問題,洞察客戶的需求,以需求帶動市場,以市場帶動運營,由運營帶動建設,建設帶動我們的能力重新布局,再重新回到市場和客戶去檢驗是不是合理,這樣把我們的運營能力體現到最大的賦能價值,而不是建好了只有這些能用,所以能力的運營是我們的核心要點之一。
業務反哺,以前業務從科技角度看,只是給業務的輔助支撐作用,從未來看科技已經成為營銷手段,右邊這張圖,以前是銀行業務,對面是客戶,科技在後面幫忙。現在不是了,因為包括對銀行的很多要求,IT能力、生態化支持能力,已經成為了敲門磚,沒有的話基本上不行,甚至不做業務的時候首先做科技,這樣科技成為獲客手段,會把能力轉化為獲客力,提升業務的獲客能力。
多邊平臺是真正意思是業務在追求生態化,金融科技,包括數據中心,雲基礎設施,業務生態建立在雲生態上,通過雲的連接能力幫助業務在不停的拓展生態,從一個生態場景拓展到生態鏈,由生態鏈拓展到生態圈,由生態圈進一步拓展到生態群落,幫助業務中臺實現多邊業務能力價值體現,就是數據中心另外一個價值的體現。
還有敏捷彈性,包括我們現在各種研發手段,核心訴求只有一個,是滿足客戶需求,通過自建能力去滿足,還是通過整個供方生態資源來滿足,這只是個戰術問題。
未來從數據中心來看,能力建設周期非常強,我們要一起為客戶打造它所需要的需求,而這種體驗和流程是客戶的體驗,要有很好的能力,這是我們未來要加強和突破的地方,這樣就會呈現出非常敏捷,非常彈性的快速能力,所以現在看要實現這五大能力突破,就要實現獲客力、連接力、數據力、整合力、跨域力的跨越。在整個價值能力的突破,還有技術的突破,包括自主可控,在這方面怎麼做好突破是一個問題,理念大家都能理解。
多地多中心布局也是這樣,整個銀行現在兩地三中心已經不行了,現在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整個發展節奏了。多個區域加多個邊緣,包括多個區域中心的建立,是未來多地多中心標準的配置,這會對我們未來應用式架構,包括底層網絡平面架構帶來一些新的挑戰,應用部署結構都會有一些新的挑戰和突破。
雲化中臺技術,就是我們數據中心要提供中臺能力,無論是業務中臺,技術中臺,在複雜調度情況下要以一種能夠雲化,可計量,可共享,可運營,可複製的方式組織調動起來,才能實現敏捷靈動的科技輸出能力,為發展做出更好的貢獻。
管理人才上的五大突破,包括智慧型安,現在環境越來越複雜,現在客戶環境,包括集團內的環境,還有各種應用場景非常多,租戶內,安全智能大腦怎麼建,安全會成為為什麼複雜的課題,子公司,總分行,黨政軍,這些都怎麼解決。
還有對人才的重新定義,現在來看複合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懂技術,還要懂管理、開發、運營,人是最核心的資產。平臺化運營就不細講了,運維模式的重構,從建設銀行的時間來看,不單單是運維自己,還有生態夥伴和朋友圈,目標是朋友圈共同富裕,並不是把自己做好就行了,它體現了複雜性、多樣性,每個企業在不同的場景中有不同的行業語言,也有不同的鬆緊尺度,不同的技術能力,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解決運維中三個基本核心問題,做什麼,管什麼,怎麼做的問題,所以我們提出生態化運維,包括生態雲運維,八大能力,五大特徵,也會有專題進行研究,這種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核心思路是:依靠一家運維不可能實現,是要共創共建的模式。
隨著生態化運維的模式,必然未來要求你管理做到生態化管理,沒有生態化的管理,我來貢獻一個服務,你來貢獻一個服務,我怎麼鼓勵營銷,必須對貢獻能力做計量,服務評價,客戶反饋等一系列的能夠生態化運維的工作,這已經不再是傳統數據中心要求的東西了,但這是我們面臨的目前能看到的問題。
這是數據中心我們判斷的新業態和發展方向,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
綜上所述,我們下一步會進入到EB時代,銀行也會大量增長,5G時代的到來,包括網絡速度的加快成長,甚至在技術應用、人工智慧、雲計算的深入應用,可以看到未來數據中心必將迎來自己更加黃金的十年,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