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這種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會很常見,可能為了升職加薪,或者為了求人辦事。
當有人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一樣;幫其他人做事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如果這件事沒辦好總會責備自己;借給別人錢,不敢和他們要回來,就算說了這件事也感覺自己做錯了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習慣性討好別人的一種人格,討好型人格往往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感受,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人最大的特質就是無原則的善良。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在面對人際交往的時候,總是處於被動態勢,被動地做事,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缺少主見。
有研究表明,擁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他們總是處於被動,對於任何事情都感覺患得患失,缺少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會出現主動迎合他人的行為,不自覺地去考慮他人的感受。
英美心理學家在不同的著作中,分別將其稱為「取悅症」、「聖母型人格」、「拖累症」等,「迎合型人格」也與「討好型人格」有些關聯。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討好型人格的特徵都有不同的表述,大致可總結為以下幾個特徵:
1.不能拒絕別人,即便自己心裡並不想做這件事。
2.總是照顧別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3.在網上買了不合適的東西,能不去麻煩客服就不去麻煩客服。
4.不敢說別人壞話,害怕影響之間的關係。
5.經常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6.總是想避免衝突,不敢和別人吵架。
7.擔心讓別人不舒服而選擇從眾,甚至會為了取悅別人而故意醜化自己。
8.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根據以上的幾條來大致判斷自己是否就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自卑,與原生家庭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幼年時期,如果你的家人有這種人格的特質,那麼,你可能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變得討好。
如果有客人在家裡做客,而他們家的孩子喜歡你的玩具,你的家人委屈了你把玩具送給他們,這也可能會讓你有討好的特質。因為這會讓你覺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降低自己的價值,認為別人的感受才是重要的。
說到討好,很多人想到《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松子自小沒能得到足夠的愛,所以,她很小就學會了討好父親來獲得父親的關注與疼愛。這種行為模式一直延續到了她長大成人,她只有通過不斷地取悅和討好別人,才能維持與他人的關係。
如果你發現自己擁有討好型人格特質並且想要改變它的時候,你可以試著鼓足勇氣,對別人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然後嘗試拒絕別人,你會發現,其實你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依靠你的討好來維持的,你應該給自己一些自信。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讚,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