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對於德雲社來說可能是過去十五年中最沉寂的半年,被觀眾們戲稱為「德雲皇后」的于謙也藉此放了個長假。
自下半年開始,于謙老師便開始活躍起來,了解於老師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抽菸、喝酒、燙頭是其三大愛好。在自己位於大興的馬場,於老師建有屬於自己的私人會客場所,閒時他常組織朋友來家裡喝酒,像馬未都、吳京、孫越等北京城裡的爺們都是這裡的常客。
說於老師這個私人小飯館那可是太講究了,室內的裝修和陳設很顯檔次,一點不比外面的大飯店差,也難怪有一次於老師和朋友聚會的時候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抽菸的照片,一時被許多網友給誤會了。
大夥指責于謙老師,都知道您喜歡抽菸、喝酒、燙頭,但在公共場合吸菸就太不合適了,您讓飯店裡其他顧客都吸了二手菸呀。
于謙老師的回應也十分有趣:「這不是公共場合,那是我家呀!」可見於老師的莊園有多氣派了。當然,有時候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一直有著「老莫」情結的于謙也會帶著朋友去光顧一下這家具有傳奇色彩的餐廳。
如今的于謙老師可能是德雲社除了郭德綱之外最重要的人物,鐵打的德雲社,流水的演員。常有新人來,也有舊人往,但德雲社缺了誰都照常運轉,唯獨于謙是德雲社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這些年來于謙和郭德綱把相聲說到了全世界,自然收入也就非常可觀了。
而早些年可不是這樣,儘管于謙和北漂郭德綱不同,他是從小生長在北京城裡的孩子,家裡父母是工程師,可以說條件比較優越,但在于謙生活的那個年代裡不管你家做什麼工作的,大家的生活水平也都差不多,都是掙點工資養家餬口,誰也發不了大財。
並且小時候于謙家裡的家風很嚴,父母也不怎麼給零花錢,每每於老師出門看著比自己大的大哥哥、大姐姐可以自由支配財產的時候他都無比羨慕。
並且,從今天于謙老師的愛好來看,小時候的他自然也是對吃喝情有獨鐘的苗子。那個時代的孩子大多都缺嘴,何況愛好廣泛的於老師呢。
為了給小于謙解饞,那時候大人常常會帶著于謙去飯館打牙祭,用北京話叫「撮一頓」,打胡同裡出來,老北京人一張嘴基本就兩句話,要不就是「吃了嗎?」,要不就是「哪切?」。
用于謙老師的話說,大人還沒張嘴呢,恨不能自己就得從丹田裡把話湧出來:「我們下館子去!」。
于謙小時候的飯館什麼樣呢?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大多有印象,推開門正對著大門是一個大玻璃窗口,裡邊擺著各種各樣的小菜,什麼松花蛋呀,什麼炸花生米呀,粉腸呀,總之就是這一系列的下酒菜。
櫃檯後邊站一大姑娘,上身穿著白色的工作服,下身是藍褲子,她負責收錢。您在窗口點好了菜之後,把錢和糧票交給人家,隨後就在邊上等著,菜還得自己端。
說到這可能有人就明白了,這是過去的國營餐館,在那個公有制的時代飯店基本都是國營的,您想以一個消費者的姿態到那裡擺譜您可就想多了。
環境和服務幾乎談不上,您能有地兒吃飯就不錯了,人多的時候得和不認識的人一起拼桌,趕上兩人都點了同一盤菜,您還得留點神,別一筷子夾到別人盤子裡,那說不好碰到脾氣大的可就要擼袖子打架了。
屋子裡是人山人海,你坐在椅子上吃著,身後圍著一群人,兩眼盯著你,像公園裡看下棋的一樣,為的是等你走了之後好佔你的位置,許多人為了「宣示主權」,會一隻腳直接踩在你椅子下邊的橫梁上,這是在告訴別人,他吃完了這椅子是我的,別人別惦記。
高英培先生那段著名的段子《彆扭話》當中就有過對國營餐館的描述「別找了,這老傢伙馬上就完了」。
您想想,這飯還怎麼吃呀,你這低著頭吃,後邊一圈人瞪著眼珠子虎視眈眈看著你,嘴裡還不停念叨著「他快完了,他快完了」。你一口米飯多嚼兩口都好像對不起他們似的。那時候于謙就想,這飯吃著是真沒多大意思。
可有一回,于謙到了北展附近,看到了王朔小說中常常提到的「老莫」,也就是所謂的莫斯科餐廳,隔著玻璃往裡一看,那叫一個羨慕呀,聽說過,沒見過,這就是傳說中的「老莫」。
看看人家那環境,那服務,那菜品,還有杯子裡的扎啤,可比自己在國營飯館裡喝的散裝啤酒高級多了。
大廳裡裝裱的金碧輝煌,房頂子高的離譜,像大禮堂一樣,高高懸掛的吊燈非常氣派,盡顯歐洲皇室的宮廷風格,自己兩手都抱不過來的大柱子矗立在大廳中央,牆上掛著巨幅的油畫,還有典型的歐洲風格的長條桌子,桌布像雪一樣潔白而高貴,感覺像進了童話世界一樣,怎一個美輪美奐能夠形容。
站在「老莫」玻璃窗外的于謙一邊咽著口水,一邊暗自咬著牙,等我將來掙了錢,一定帶著父母到裡邊狠狠撮一頓,暴搓一頓,不扶著牆出來都不算完!
這幾乎成為了年輕時的于謙最大的夢想,無數次從夢中醒來,哈喇子都流進了耳朵裡,一份罐燜牛肉,一碗紅菜湯,一杯扎啤,就著一個大列巴,簡直太幸福了。然而這樣的理想對於那時候的于謙來說雖然美好,但卻虛無縹緲。
和那些大院子弟們不同,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南城胡同裡的小老百姓,到什麼時候才能靠自己的本事吃上這頓大餐呢。儘管只是一頓飯而已,但對當時的于謙來說,這一道玻璃就把他隔開於千裡之外。哪怕放在今天,人均消費300多元的老莫也足夠讓普通的工薪階層心疼好一陣子了,何況在那個大家都不太富裕的年代呢。
然而這個夢想沒用多少年就被他實現了,不誇張得說,今天的老莫應該以于謙進來吃過飯為榮,那是請都請不來的貴客,如今帶著朋友去關顧「老莫」簡直是家常便飯,不值得一提。
所以這麼看來,不管目標大小,人還是應該得有個目標,不管是像王健林那樣定了個一億的小目標,還是像於老師這樣定了一個暴撮老莫的大目標,它們都是有意義的,萬一像于謙那樣,一不小心就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