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劍剛
「人老莫作詩」這句話,來自清人袁枚,前面還有一句叫「鶯老莫調舌」。本打算以人老莫作詩作為題目,忽然發現早已有人以此為題寫過文章,重名不好,便在前面加上」也說」兩個字以表示不是故意重複人家之意。
「鶯老莫調舌,人老莫作詩」,這兩句話文義淺顯,很好理解。鳥老了鳴叫出來是什麼腔調,儘管我沒有聽過,但可以揣想一下,聽起來一定不怎麼樣。接下來是「人老莫作詩」。這一句可是有內容的。
寫詩,不同於寫報告,也不同於寫論文,那是需要激情的。按冰心當年的說法,青年人本身就是詩,這意思毫無疑問,就是說年青人充滿了激情,有激情就容易產生衝動,衝動了就想要把那種衝動表達出來,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詩,幾乎不用修飾。
青年人本身就是詩,反過來說就是,老年人本身就不是詩了。這也很好理解,人老年衰,生理影響心理,幾十年的風吹雨打,早已是見怪不怪,處亂不驚,沒有激情,也沒有了衝動,有的都已經具備了唾面自乾的修養,還能產生衝動就怪了。
但是,近年來寫詩的老年人卻多了起來,稍加思量,也就明白了發生這種現象的合理性。一是這一代老年人都是共和國建立後出生的,基本上都上過學有文化;二是他們退休後生活上有保障,不必再為生計操心。有閒兼有錢,所以就寫起了詩,——當然是舊體詩,甭看說白話容易,但白話詩並不好寫,而我這裡所說也只限於舊體詩——這些人大多是在職時有寫作公文的經歷,與筆有藕斷絲連的關係。即使以前不寫詩,也看過詩,覺得這個容易掌握。這個是容易掌握,五言或七言,四句或八句,排列整齊,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韻,詩意有無且不說,形式上具備了,誰又敢說不是詩?這些寫詩的人有一部分退休幹部,所以,人們就給他們寫的詩起了一個名字,叫「老幹部體」。當然,老幹部體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內容積極向上。
老幹部體詩,排列押韻還算可以,但不講平仄,不嚴格對仗,形象思維欠缺,但寫得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也有一定的讀者群。只是藝術價值的提高有一定的難度。這樣說,是不是老年人就寫不好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能寫好。
陸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陸遊到了六十歲後,將此前所寫的詩一股腦全部燒毀,而流傳下來的九千多首詩基本上是六十歲以後的作品。清人袁枚說「鶯老莫調舌,人老莫作詩」,有針對陸遊的意思,認為陸遊寫的詩一般。若拿傑出的詩人如杜甫等人來比,當然要遜色一些,但後人對陸遊的認識,主要還是來源於他的詩,也包括他的詞。而作為詩人的袁枚,其影響力並沒有超過陸遊,也可以說距陸遊得差一百多公裡。
這就是說,人老是可以寫詩的,而且也可以寫得好。但須有一個條件,就是要心態年輕,有激情,加上形象思維。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所謂的心態年輕不是微信群裡說的心態好啥也不計較了,啥也不計較是感覺快要死了的一種心態,有這種心態的人適合寫字畫畫,或是學佛修道,不適合寫詩。當然,有這種心態,或許能寫出充滿禪意的詩來也說不定。
相關閱讀:
妙語佳句被模仿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