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小城和戈蘭高地》
阿卡是靠近海法的一個小城,我們也僅僅是匆匆而過,可是驚鴻一瞥之下卻讓人記憶深刻。相比較而言,海法的名氣要響多了,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有著美麗的巴哈伊世界中心,精緻的歐式園林也不是我們能在國內常見的,但是依然對小城阿卡念念不忘。
或許是因為這個小城的邊上見到了此次最美的海岸線吧?又或許是這個小城穆斯林的風情更為濃鬱吧?從阿卡往北大概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以色列和黎巴嫩接壤的地方,兩棟房子的距離就是邊界分割線了,也就十五米寬吧。對山腰上的鐵絲網沒有一絲的畏懼心,因為來不及,下車伊始就被碧色的海給勾住了。言語詞彙到了這對我而言是窮困的,只剩下很俗套的比較,這是我們在這裡見過的最美的海岸線。相機不停的「咔擦」著,卻又如何能複製眼中的景?真的是依依不捨的離開這片海。
阿卡又是個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小城,類似城堡的建築和狹小的街道無不告訴來到這裡的人們,它是有故事的。街道上時不時會有成群穿著傳統穆斯林服飾的婦女從街角轉出,中古世紀的氣息撲面而來,奈何時間所限我們無法在此地停留,只是在車上觀花一番。這個沿海的小城在此次的旅程中只是匆匆而過,可是我知道若是再有機會來到這個國家,阿卡一定是必到的一站。
戈蘭高地因為戰爭而出名,著名的敘以坦克大戰就在這裡展開,因為這次的失利,敘利亞失去了大片的土地。站在戈蘭高地往下看,山谷中早就成了片片良田,絲毫看不出戰爭的痕跡,倒是山坡上還保留著當時的戰壕,還巧遇了以色列新兵在做訓練,教官是一個美麗的女子,於是男同胞們紛紛要求合影,出於嫉妒及天性,我當然是去找帥哥合影嘍:)。
作為景點戈蘭高地算不上好看,但是也有有趣的地方,以色列人多樂觀幽默無處不在,沿著山路往上走,你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利用遺留下來的廢舊的戰爭武器製造成一個個卡通造型,形態各異生動有趣,也是對和平的一種嚮往吧!高地上開了不同的小店,開始還以為就是售賣旅遊產品的地方,後來才知道每家小店都是當地居民開設的,裡面售賣的東西都是戈蘭高地出產的,有各式的乾果、調味料、酒還有手工藝品,基本都是現場製作,你可以去親身參與品嘗,很慢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很優雅,為我所喜。
曾經的炮火連天,而今的悠閒自在,鐵絲網還在,碉堡還在,不遠處就是軍營,冰冷的坦克整齊的排列著,可是這裡的居民卻沉浸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過去的事情無需費時去後悔,將來的事不用耗時去空想,只要過好現在的每一天就是了,這就是當地人告訴我們的生活態度,雖然我們都知道,可是又有幾個是那麼去做了?
《克拉的故事》
「克拉」這個詞算是我們這次出行的流行語,放到哪裡都好用,任何但凡和價值掛鈎的事情都可以以「克拉」描述,無他,皆因這個國家的鑽石加工聞名天下。
以色列人就有這個本事,明明不出產鑽石,確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把它視為購買鑽石的天堂,南非的裸鑽到了他們這裡經過加工切割設計後就成了美輪美奐的飾品,當然價格也昂貴不少。
同行的人基本都是好老公級別的人物,心心念念的想給家中嬌妻買個鑽戒,於是就安排了去鑽石中心的行程。戒備級別也是一流的,我們進入大樓地下停車庫需要經過三道崗,下車後才知道這整棟大樓基本都是賣珠寶鑽石的,突然富貴感大漲,雖然我壓根就沒購買的心思也能感覺到衝動消費的魔力在這棟大樓裡無處不在了。
中國人的確有錢了,看鑽石店門口用中文標註的指示牌就能了解了,到了裡面壓根不用擔心會不會英文,因為裡面的很多營銷小姐都會說中文,我問其中一位是俄羅斯籍的女孩,她花了五年學習中文,用了四個月學習希伯來語!中文的偉大再一次被驗證了,若不是鑽石高額的銷售提成,我想這位俄羅斯美女吃撐了也不會想去學習中文吧?想買的人臉上仿佛寫著字,馬上就有人專人來介紹了,而像我這樣一看就是路過的沒人搭理,樂得我躲清閒。
以色列的朋友看我們對這家店沒多大興趣,於是悄悄的把我們帶到了他朋友處,鑽石加工廠!經過嚴密的檢查後方能進入的地方,第一次見識到數百顆的裸鑽在你面前閃閃發光,這似乎只有在黑幫交易影片中才能看到的場景,就這麼在你面前上演了。大保險箱裡是成屜成屜加工好的鑽戒,在燈光下刺激得心跳加速,以至於當二十克拉的鑽戒在我手指上發光時都忘記了拍照留念,遺憾啊,,,可我似乎天生對珠寶之類的缺根弦,雖然被這豪華場景刺激的有些激動了,但是壓根也沒往擁有這方面去想。不是故作清高,或許是潛意識裡小的看不上,大的買不起吧,O(∩_∩)O哈哈~
名不虛傳的鑽石中心,最終想買的人都買到了心儀的鑽戒,不想買的人也有了奇特的經歷,各得其所。只是接下去的整整兩天,車裡的話題就是D級、E級、VS、VVS,,,等等鑽石術語,那兩天我們拍的照片好壞也是以克拉計算的,若是邊上剛好有個美女經過,立馬標價:「這張照片值二十克拉!「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們是鑽石販子,我猜陪著我們的以色列朋友就一定在嘀咕「這些人掉鑽石坑裡了?」
《美食》
我不是饕餮之客,甚至可以說是對吃是沒有太多要求和概念的人,可是饞這個天性還是具備的,總覺得去任何一個地方除了不同的風景外,最重要的就該是當地特色的食物,不論是正餐還是小食,總是需要有些的,否則就會覺得此行寡淡了很多。
說實在的,一個東方人到西方國家,最多對西餐新奇那麼幾天,好吃的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弱去,最後會對中餐的思念達到某個高度,西方人如是,初到中國總是翹起大拇指說好吃,可時間一長了還不是滿肚子的想哪裡去吃牛排西餐啊?
以色列的出產不能算豐富,但是因為地域及融合的關係,還是有些讓人驚豔的小口味的。
「胡姆斯」,一種用豆類做出的調味料,該是阿拉伯世界裡最自豪的滋味,用剛出爐的麵包蘸著吃,很香滑可口,當然還是有很多人不太適應這個口味的,於是店老闆就會很著急的告訴你:「VERY GOOD; VERY GOOD!」若是客人還是無動於衷,他的表情都會讓你有些不忍心,可見他們對」胡姆斯「是多麼的看重。平心而論,這種調味料對我而言算是美味,若是有機會還是該品嘗一下的,但是不能多吃,會有些膩。
麵包。一定有些奇怪,麵包滿大街都是,有什麼可說的。在以色列吃到的這種麵包看上去有些像我們新疆這裡的饢,但是發酵的方法卻是麵包的作法,所以烤出來的時候非常的鬆軟,撕開後可見一個個孔,麵粉的香味立即瀰漫開,很簡單的麵粉的滋味,添加的只是高溫下自然的反應,蘸著「胡姆斯「或者添加些你自己喜歡的蔬菜肉類,這時候模樣就像山西肉夾饃了。就算你不認為它是美味,也會承認它有特色。對於像我這樣胃口不大的人來說,吃一個這樣的麵包下去也不算難事。
烤魷魚。靠近地中海的國家卻不太吃得到海鮮,想來也和宗教有些關係吧,純正的猶太教是不吃帶殼類的海產品的,甚至包括蝦,但是魷魚好像特別多。烹製的方法不算獨特,煎炸而已,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材料新鮮還是外面裹著的粉料特別,口感的確稱的上是外脆裡嫩,鮮香可人。魷魚圈是桌上少數幾個能清空的盤子。
椰棗。這個在國內也吃得到,可是就是沒有辦法,它這裡的椰棗個頭大模樣漂亮不說,就是更香更甜些,這和老外的月亮是否圓完全無關,只和你的舌尖有聯繫。於是每日自助早餐就會見到我們的盤子裡總是會有這棗的身影,一邊吃著還一邊惦記著買些帶回去,典型的吃著盤裡的惦記著沒下鍋的。不能說國內買到的就是假的,還是和產地有關吧,「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說法還是有點道理的。
西瓜。不是說他家的西瓜特別好吃,我們新疆出產的也不會比它差,我這裡說的是西瓜的吃法。西瓜很甜,沙沙的,估計是和比較乾旱的氣候和充足的光照有關。當地的朋友推薦了一種吃法,用起司塗抹在西瓜上,風味獨特,這讓我想起國內有一陣子很流行的話梅粉灑在西瓜上的吃法。但是口感沒有這個來得豐富,在這裡若是愛吃的起司的人來,那是很幸福的,種類多得你眼花,可是起司這東西很多國人是接受不了的,就如老外不能接受中國的黴豆腐一樣。我算是一個願意嘗試的人,照著朋友的說法炮製,結果就是「yami、yami「,好吃!忍不住的要求請客的朋友再來一份西瓜,饞相畢露!
吃得東西很多,浪費的也很多,很詫異這裡的餐廳都是分量很足的上菜,還附送很多小菜,大方得我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是後來看到周邊五官精緻體型略大的美女隨處可見時,也就明白了這裡的人胃口的確是需要這麼慷慨的經營方式的,他們肯定想不明白號稱最會吃的中國客人胃口怎麼會就這麼點量?!
很多事情都是不能理智去分析的,若是細究起來,以上的美食也沒什麼特別的,現在的物流這麼發達,總是能在他處吃到的。常常會感覺所謂美食其實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和你的角色是否轉換了?主人和遊客的心態會決定很多事情的,好玩好吃與否其實就在你的態度中,無論去向何處都努力去尋找讓自己驚喜的事情,這樣的旅行會更值得。
一個國家不是一篇遊記能記錄的,也不是一個短短的旅行能了解的,能寫下來的也僅僅是你所看所想的一小部分,所以一直很抗拒寫遊記,因為寫不完也因為不知從何而寫。一路上有趣的故事很多,讓人捧腹的也很多,讓我哭鼻子的事情也有,可是脫離了當時的情境記錄下來後或許就成了乾巴巴的文字,那還真不如去喝口死海的水來得有滋味些。
PS:以色列的氣候從四月到十一月,基本是陽光普照,早晚溫差很大,尤其是四月和十一月,早晚冷死白天曬死,呵呵,這張紅裙是在當年炮火連天的戈蘭高地,身後就是著名的坦克大戰的場地所在,遠處就是敘利亞。
戈蘭高地產的葡萄酒和椰棗都很好吃哦,如果去真心不要錯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