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修身之二十一:草木亦有欲,為人怎無情?

2020-12-19 無尤居士

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

眾人的性情相同之處,都是來自於人的本性,捨棄了情,也就無法顯現人的本性。之前在《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時就講解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是最接近道的,因為水不會因為萬物的善惡而左右潤萬物之道。而將水視為上善,只是人為的定義罷了,實則水並無善惡之念,故無好惡之分。正如「人之初性本善」,此處應當是說人之本性如水一般上善,並無善惡之分,若是理解為善良,那麼就忽略了人之個性,而以共性一概論之,畢竟有善亦有惡。人之本性除卻善念,亦有食慾,貪慾,色慾等諸多欲望情念。這些都是人之本性之外化所在。之所以有這些七情六慾,才能稱之為人。否則人人皆已是道,而非道所生之萬物。況且滿天神佛亦被人為地賦予了人的屬性,懲惡揚善,善惡有報,何況一介凡人則可無情念?

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

眾人想要的共同之處就是天理,捨棄了人的欲望,那麼天理也無法申明。有的人這麼做覺得沒問題,有的人覺得這麼做不合適,有的人認為這是善,有的人認為這是不善,各執己見,互不認同。那麼豈不是沒有一個衡量的準則和判斷的依據,何處說理?故而,眾人都認同的則為理。對於約定俗成的理,大部分人還是認同的,因為這已然沉澱於每個人的身軀血肉乃至靈魂當中。例如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等積極向上的言行舉止都是得以認同的。然,人之欲望萬萬千千,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都能以此為行事準則,為了一己私慾的也是大有人在,甚至是人人如此,都有過這樣的行為。但是無論何種欲望,如果都徹底捨去,那麼眾人認同的天理也就得不到彰顯。正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懲惡揚善,就是因為有了惡的慾念,才得以懲處,並宣揚善舉。即無善亦無惡,無美亦無醜。對於這兩面,沒有任何其中一面,另一面都不復存在。

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清而已;不能絕欲,惟期寡慾而已

故而君子亦不能斬滅七情六慾,只能是節制欲望,收斂心神,清心寡欲而已。對於凡夫俗子來說,人之常情,親情,愛情,友情,家國之情,行俠仗義之情,重情重義之舉乃至喜怒哀樂等;人之欲望,食慾,色慾,貪慾,具體來說想要一件漂亮的衣服,想要一個房子,想要一次旅行,想聽一首優美的歌曲,甚至想要一個健康的身體,都是欲望。對於修行之人,想要修行問道,想要度眾生,想要領悟更深層次的道經佛法或是人生感悟,即便是想要清心寡欲本身也是一欲,想要證道成仙,入定成佛都是欲望。修行之人若為了修行而修行,本就已經是欲望,且是執念。

七情六慾是人之本性,情雜欲多而為濁,心清得以寡慾。能做到控制本心以求寡慾,即少欲,已經是難能可貴,若無欲則已脫離人之本性,唯有化歸於天地之道才能如此,那人也就不能稱之為人了。即便是草木亦有生存之欲,何況人乎?

相關焦點

  • 盤點那些藏在菜根譚中的寶寶好名:個個正心修身、明心見性
    《菜根譚》作為一本明心見性、正心修身的奇書,能夠彰顯出名字的哲學內涵。今天江南易林和您分享的,就是200個出自《菜根譚》中的寶寶名字,希望寶寶能夠借著名字中的美好寓意,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恬雨出處: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修身-菜根譚「恬雨」選自《菜根譚-修身》,這句話說的是心境平和的人,能夠在狂風暴雨中欣賞到風平浪靜的美好風光。所謂風景自在人心,真正的美景來源于堅強的內心。
  • 《菜根譚》:為人厚道,自帶光芒
    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汙瀆之不能容納?」 如果我是烘爐,不抱怨鐵石笨重,關鍵看自己有無冶煉的能力。 如果我是江海,不要抱怨溪流汙濁,關鍵看自己能否包容。
  • 有內涵的男孩名字:菜根譚裡的哲學好名,寓意深厚、福至心靈
    江南易林從菜根譚中整理了200個有內涵的男孩名字,個個寓意深厚、福至心靈,不容錯過!「易明」作為寶寶的名字,可以理解為寬容平和、光明磊落,適合作為男孩名字,寓意寶寶為人正直坦蕩、值得依靠。奕思出處:仕途雖赫奕,常思林下的風味,則權且之念自輕-應酬-菜根譚「奕思」選自菜根譚,意思是我雖然人生通達、仕途順利,可是還是經常想到林下的安然趣味。
  • 國學菜根譚取名:240個菜根譚裡聰明上進、奮發自強的名字
    江南易林從《菜根譚》中精心整理了240個寶寶名字,個個富有為人處世的哲學智慧,對寶寶人生很有幫助,家長朋友不妨閱讀下文,獲得取名靈感。景時出處:吾人時時以此景象注之心目,何患心思不活潑,氣象不寬平-閒適-菜根譚「景時」選自《菜根譚-閒適》,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心中有經常充滿這樣美好的意境,那麼就不用擔心我們的心靈不活潑、氣象不和平了。
  • 處世三大奇書之《菜根譚》,30句最經典的話語,句句如雷貫耳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 讀懂了《菜根譚》的人,為人處世一般都高人一等
    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牘無節,要使人難見,以杜幸端;居鄉,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見,以敦舊好。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則無豪橫之名。
  • 《菜根譚》教你看透人性:人總是做著最壞的事,卻說著最善良的話
    所以想要走向社會,面對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學會為人處世,就是必備的能力。而在人性現實方面,總結的尤為出色的一本書,就是《菜根譚》了,它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裡面有很多推心置腹的處世言論。而起名《菜根譚》,一說是因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只有厚培菜根才會有味;也有人說,「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菜根譚中,揭露人性的幾句話。
  • 《菜根譚》經典名句,悟透了,一切便釋然了
    閒話休說,回到文章要聊的《菜根譚》。《菜根譚》是中國為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成書於明朝,是一部收集編著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時至今日,《菜根譚》的許多經典名句,依舊被推崇。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以下《菜根譚》經典名句,或許不能被所有人認同,但是小編的「心頭好」,鬥膽一說,以便拋磚引玉。
  • 《菜根譚》:物我兩忘的「亦禪亦道」之境
    《菜根譚》裡有這麼一段話: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矣。這是段「亦禪亦道」的話,很像莊子的「用心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生物而不傷」,也很像《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蘇軾是把道理踐行的最好的文人了,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應似飛鴻踏雪泥」等這些句子都說明了蘇軾的「不落痕跡」。
  • 夜讀《菜根譚》——寬容待人處事,養德遠害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刪除在現實社會中,由於人的立場不同、思維方式各異、價值取向有別,種種的差異造成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出現各種摩擦、誤會,如果我們沒有一套修身修心的本領,沒有寬廣的胸懷怎麼做才能不陷入瑣事之網,遠離是非。《菜根譚》裡教了我們一個方法。「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不去責備別人小的過失、不揭露別人的隱私,不記恨別人曾經的惡行。做到這三點,就可以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也能夠使自己遠離各種災禍。
  • 105歲老人去世前透露:人「發達富貴」的2個徵兆,有一個也要恭喜
    但是鬼谷子大師說過:「富貴世人皆欲,福祿強求不得。」人生的富貴,既不是註定的,也無法強求。只有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人生才能交好運。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老禪師,他活至105歲,看慣了人世滄桑,也積累了自身的經驗和閱歷,對於那些旁門外道自然是一眼識破,看的人多了,自然不乏有大富大貴之人,一個人發達富貴之前也是有所徵兆的,他去世之前留下的兩句話,也為我們解密了這一徵兆。
  • 書香有線丨草木無心,人間有情——讀汪曾祺《人間草木》有感
    而這片草木邊上的人間,無論是飄零或是惆悵,平淡還是悲苦,在汪先生的筆下,總都不乏一種通透——花開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眾生有情。淡而有味的字裡行間,隨處可見他潑灑的澄澈本心。草木無情,但他飽含深情,旁及人事。張九齡在詩中寫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花草樹木,歷來有人去描寫,如屈原,其《離騷》寫了多少草木啊,諸如江離、闢芷、秋蘭、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等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各種草木花果,本來只是純淨的「物」,但在文人筆下,開始化為精神、夢想和美。
  • 《菜根譚》思想深邃,是一本中國人的聖經
    如果要找一本書都囊括這些思想的,那就讀《菜根譚》吧。裡面用優美簡潔的詩文講解為人處世的道理,雅俗共賞,深入淺出。可以說是一本了解中國文化的典籍,又是一部教育如何做人的聖經。《菜根譚》的作者是明朝的洪應明,這個人早年還是熱衷於仕途經濟,但是後來精心修佛,號稱還初道人。菜根,本是菜頭苦澀的根須,一般沒人吃。
  • 菜根譚這2句口訣指明方向
    好在我們中國作為流傳至今的文明國度,在傳統文化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關於逆天改命這件事,《菜根譚》中這兩句口訣就指明了方向。 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
  • 《拾仁》立體詩二十一首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及各地援鄂醫療人員,臨危不懼、不畏艱險堪稱英雄;而身處後方全力支持抗疫工作的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亦是抗疫英雄。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王立祥教授,一位與死神搏鬥的醫者,疫情期間在各大媒體發表抗疫檄文百餘篇。
  • 《菜根譚》原文-002講 應酬
    士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於物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 倚高才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 弦悲怎可歡音奏,多情總被無情誤;茶瓶兒詞六首,一縷相思怎訴
    凝眸深處,青發三千為誰留,一縷相思怎訴。今夜註定無眠,為你填詞六首,卻是弦悲怎可歡音奏,多情總被無情誤。——皛玊題記一縷相思記憶中,有一個很遙遠的夢。到如今,早已變成了夏夜的悠悠浮雲,只在偶爾的瞬間想起。然而,也只是想想而已。
  • 克己修身,以善先者謂之教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嫉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命焉。」(《荀子·性惡篇》人類生來就有各種只從自己利益出發的要求,「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同上)如果每一個人只順從本身的「性」、「情」去做,就一定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爭奪、淫亂等罪惡行為由之而生。人類行為有「性」與「偽」之分。
  • 隨筆|在禪寺古銀杏下,悟佛偈「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我在寺院裡遛達,發現一棵二百餘歲的古銀杏下,有一石柱,上面刻有偈語「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佛學精深,我等凡夫,佛性愚鈍,不解其意,上網查詢,仍難參透。風起,落葉簌簌旋舞。幾片檸檬黃,輕盈地落在石柱上,落在奧妙博大的佛法上。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探討孟子修身觀念的形上學基礎,考察孟子修身觀念的理論淵源,亦有助於深化對孟子整體思想的理解與體悟。  天人合一的觀念  儒家普遍講求天與人的統一,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是相通、相類的關係。作為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天人觀念既與傳統思想相呼應,又有自己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