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書中,出現了幾個「光」字。
這些「光」字,究竟是什麼含義?
從這些「光」的含義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原來《周易》從來就不是一本卜筮之書,《左傳》中記載的那位最早用《周易》來卜筮的周太史,根本就是一個不懂《周易》的人杜撰出來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說?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一、《周易》之光
《周易》之中,出現了三處光字。
一處在《需》卦中,一處在《觀〉卦中,一卦在《未濟》中。
有孚,光亨,貞吉。——《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觀》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未濟》
這幾個「光」字,無一例外都與「孚」字有關。
《需》和《未濟》卦的「光」是直接與「有孚」二字連起來說的。
《觀》卦的卦辭,說的也是「有孚,顒若」。
唯「有孚」,才有「光」。
孚,就是誠。
有了誠,才會有光。
《莊子·列禦寇》便云:「內誠不解,形諜成光。」
二、觀國之光
說到《周易》中的「光」字,《左傳》中對於它的解釋卻不一樣。
據《左傳》記載,陳國的公子完年少時,曾經有一位精通《周易》的周史來到陳國,順便給他算了一卦,算到了《觀》卦中的「觀國之光」。
故事是這樣的:
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根據這位周史的解釋,「光」是「遠而自他有耀者」,是從外來的,或者說是從天上照下來的「天光」。
嗚呼哀哉,《周易》的作者看到這樣的解釋,會不會吐血?
《周易》的作者明明說的這種光是從內而外散發的!
三、師春不懂《周易》
我們說過,《左傳》中的這些用《周易》來算卦的例子,全部都是一個叫做師春的戰國巫史編出來的。
師春懂不懂《周易》?很顯然不懂。
他引用《周易》的卦爻辭,單純只是為了想讓這些事後編出來的「預言」看起來更有逼格而已,至於卦爻辭本身是什麼意思?並不在他的解釋範圍內。
《左傳》中幾乎所有對《周易》卦爻辭的解釋,都是這樣瞎扯出來的。
可笑的是,後世還是有無數人,想通過師春的這些故事,試圖來解釋《周易》的卦爻辭原意。
這樣做,無異於問道於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