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起源有很多,例如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等,那麼你知道,《左傳》作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有哪些成語是和它有關的嗎?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較為完整的編年體史書,下列成語中,哪個不是出自《左傳》?
A、割須棄袍
B、包藏禍心
C、怙惡不悛
D、冒天下之大不韙
和小師一起來複習一下這四個成語的含義吧!
割須棄袍
仔細回憶一下,這個成語我們之前講過哦!成語「割須棄袍」形容的是戰敗後的狼狽落魄的樣子,這個成語和曹操有關,同學們可以打開這篇文章仔細閱讀哦!《三國演義》中,曹操割須棄袍是為何?
成語「割須棄袍」出自《三國演義》。
包藏禍心
出自《左傳·昭公元年》中的「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原句大意是指小國沒有罪,依賴大國才是它真正的罪過,原本想依賴大國來是自己安定,又害怕大國包藏禍心圖謀自己。
在書中是指楚國暗藏圖謀鄭國的心思,楚國是當時的大國,相比之下,鄭國是小國,現在指心裡懷著害人的惡意。
怙惡不悛
看到這個成語,我們先來糾正它的讀音,怙hù惡 è不 bù悛 quān,出自《左傳·隱公六年》中的「長惡不怙,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這裡的「怙」含義是堅持,「悛」的含義是悔改,怙惡不悛的意思是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冒天下之大不韙
這個成語需要注意「韙」字的讀音 wěi,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中的「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這句話是用來評價息侯與鄭伯舉兵伐鄭而兵敗逃跑這件事,成語本意是說去做天下人都認為不正確的事情,現在也用來指不顧輿論做壞事。
因此這道題選擇A,割須棄袍出自《三國演義》。
今天的內容你掌握了嗎?記得收藏文章,隨時複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