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27日電題:脫貧路上帶頭人——記內蒙古科右中旗巴彥淖爾嘎查黨總支書記阿日木扎
新華社記者丁銘、哈麗娜、葉珊
「話不多,人不閒;不弄虛,埋頭幹;一心一意為脫貧,不拿報酬不拿錢。」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淖爾嘎查(村)群眾,對帶領他們脫貧攻堅的帶頭人阿日木扎的評價。
像蒙古馬一樣一往無前、奮發圖強
巴彥淖爾嘎查位於大興安嶺南麓。15年前,全嘎查10萬畝土地中,稱得上草場的僅有4.4萬畝,能種地的不過8300畝,其餘全是白茫茫的沙坨子,全嘎查農牧民460戶,貧困戶就有290戶。
2002年,為了改變家鄉貧困落後的面貌,阿日木扎作為嘎查第一個「萬元戶」,自告奮勇競選嘎查達,並全票當選,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老阿」。老阿深知,不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轉變群眾的「等靠要」思想,就很難脫貧,於是,他從與群眾溫飽密切相關的低產田改造入手,帶領大家擺脫貧困。
在嘎查,有一大片沙化嚴重的低產田,常年處於撂荒狀態。2006年,內蒙古水利勘測設計院為嘎查爭取到100萬元的農田節水灌溉項目。老阿決定把項目放在這片地上實施。
老阿深知這筆扶貧資金來之不易,要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他決定動員村民自己挖溝、埋管,省下的錢可以多建一些水澆地,讓多一些村民受益。
施工時是11月份,天寒地凍,凍得村民不敢出門。但工期不等人,為了趕工期,老阿挨家挨戶動員,就連剛放假回家的學生也被動員起來。大家戰風雪,鬥嚴寒,挖溝埋管,僅用1個月就完成了施工任務,還節省下20多萬元,多建了300畝水澆地。
之後的十幾年,老阿繼續帶領群眾不等不靠,主動投工投勞,先後建設了1.8萬畝節水灌溉農田,使嘎查農民人均水澆地達到10多畝,糧食總產躍上1萬噸新臺階,為農業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全嘎查也基本擺脫了貧困。
像老黃牛一樣吃苦耐勞、敢於擔當
阿日木扎從小家裡貧窮,6歲時母親去世,父親身有殘疾,他和兩個弟弟跟著爺爺長大。
艱苦的環境和貧困的生活,讓阿日木扎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品質,就像草原上的老黃牛一樣,從不向困難低頭。
當選嘎查達後,老阿遇到的第一大難題是貸款問題。那時,由於許多農民拖欠信用社陳年貸款還不上,在信用社留下了不良記錄,到了春耕季節,農民貸不出款來買種子、化肥。
為了幫大家貸上款,老阿以自己的名義和自家200頭牛做擔保向信用社貸款,為鄉親們拿到了200萬元貸款,解決了春耕生產的燃眉之急。 那一年,由於農民有貸款種地,所種的作物都豐收了。老阿用兩個星期把放出的貸款收回來,如期到信用社還了貸。之後的兩年裡,老阿不但盯緊鄉親們每年按期還貸,還督促他們還清拖欠的48萬元不良貸款。
2013年的一天,上海的一家公司找到老阿,打算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將嘎查5000畝坨子地承包種歐李,並一次性付給老百姓土地流轉金1700萬元。
老阿覺得這筆帳划算,就引進了這個項目。可過後一琢磨,還是覺得村民吃虧,土地流轉給企業後,地上的收穫就與村民無關了,這讓老阿不甘心,覺得沒替鄉親們算好帳。2016年,當企業再次提出流轉2000畝地時,他不同意按原辦法流轉,而是採取公司加農戶方式,企業以苗入股,農戶以地入股,以合作社形式共同種植歐李。這樣,村民獲得的紅利變得更多了。
像領頭雁一樣學習進取、開拓創新
阿日木扎13歲時就輟學放牛,輟學後,他買了本《新華字典》帶在身上,利用放牛午休時間背,遇到不認識的字,晚上回家求師請教。就這樣,老阿起早貪黑、如饑似渴地學習,不但將《新華字典》背下來,還看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
當上嘎查領導後,老阿更加重視學習,經常帶領群眾到其他地方學習。
巴彥淖爾嘎查與通遼市舍伯吐鎮是近鄰,兩地農業生產條件沒什麼區別,但玉米畝產相差近1000斤。2007年春,老阿帶領嘎查班子成員到舍伯吐鎮學習取經,回來後推廣了畦田種植技術,使糧食產量提高了一倍,畝產達1500斤。
老阿還通過引進歐李種植技術,找到了生態治理和林產業開發的好路子,不僅實現了固沙綠化,還打造了歐李育苗、生產種植、市場銷售一條龍產業鏈,並讓嘎查農民通過種植歐李掌握了一項脫貧致富的技術本領。
在老阿的帶領下,如今,巴彥淖爾嘎查農民已形成學知識、學技術的新風,上百戶農民靠掌握運用先進生產技術實現了脫貧。
經過10多年的扶貧攻堅,巴彥淖爾嘎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沙坨綠了,房子新了,道路硬化了,廣電、沼氣、自來水、太陽能入戶率以及村民新農合參合率、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了100%,村民的實際年人均收入近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