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內蒙古:決戰「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2020-12-27 新華社新媒體

7月31日,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在巴彥胡舒蘇木白馬繁育基地草原上的套馬活動 連振攝/本刊  

內蒙古自治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地區、生態脆弱區等於一體,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昔日掃地掃炕的土笤帚,經過精深加工衍生出十幾類創新產品,成為「土產網紅」,遠銷國內外,土笤帚「掃」出新生活

政府援助、人才支持、企業合作、社會參與,京蒙攜手共進、同築小康之夢

一名黨員一盞燈,一名幹部一面旗,「黨員紅」是內蒙古脫貧攻堅的一抹「最亮底色」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於長洪 張洪河 李雲平 王靖

隆冬12月,在冰天雪地的祖國正北方,內蒙古大地脫貧攻堅戰猶酣。在河套平原,廣大貧困戶利用農閒時間養殖豬羊脫貧;在大興安嶺南麓,興安盟科右中旗的數千名貧困戶埋頭趕製刺繡訂單;在燕山太行山下,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千餘戶貧困戶的馬鈴薯經合作社收購銷往全國;在錫林郭勒草原腹地,小羊羔出生,肉羊出欄,貧困戶每家每戶迎來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幹部群眾緊緊擰成一股繩,集中全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3月4日,內蒙古脫貧攻堅戰場傳來捷報:最後20個國貧旗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至此,內蒙古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退出,祖國正北方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大草原走上小康路,數年的脫貧戰果書寫在內蒙古118萬平方公裡大地上。

告別饑寒苦愁 衣食住行「換新天」

鋥亮的地磚、嶄新的家具、雪白的牆面……在窮山溝生活了六十多年的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貧困戶趙玉娥做夢也沒想到,「不但住進城裡高鐵旁的『脫貧樓』,還在家門口打上稱心的工」。

趙玉娥現在居住的福安小區緊鄰高鐵卓資東站。卓資東站廣場兩側的50多棟易地扶貧搬遷樓分成5個小區,像趙玉娥一樣的554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被安置在這裡。去年9月底,趙玉娥家從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廣興城村搬來,只花了1萬元,就住進45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樓房,水電暖氣全有,連家具都是政府配置的。

「挪窮窩」還要「斷窮根」。如今,建在高鐵站旁的5個安置小區都有扶貧車間,2572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曾擔心「進城咋生活」的趙玉娥在扶貧車間做服裝縫紉工,步行幾分鐘就能到家,每月工資3000元,和過去三間破土房、十畝旱薄地的窮日子比起來,「真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為住房犯愁、為吃喝犯愁、為看病犯愁、為上學犯愁……20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農牧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60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67%,太多人對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內蒙古自治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地區、生態脆弱區等於一體,曾有一半以上的旗縣戴著貧困的帽子,有8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縣,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下苦功,重點實施了「十項清零達標」行動,推動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飲水等領域的未達標任務全部達標。不僅給貧困人口帶來直接福利,農村牧區人口也全部受益。

住房保障方面,貧困人口危房改造13.7萬戶,同時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12.49萬人安置住房的建設任務。

義務教育方面,1793所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全部完成改造,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沒有因貧失學輟學問題。

基本醫療方面,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範圍,貧困患者救治比例、大病患者救治率均達99.9%,貧困慢病患者籤約服務率達98.5%。

飲水安全方面,累計解決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18.3萬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保障。

在內蒙古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旗興安盟科右中旗,一條條寬闊的黑色柏油路呈放射狀,向著臨近旗縣和12個蘇木鄉鎮延展開來,而173個嘎查村間也被一條條灰色的水泥路相連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改變著旗裡的發展速度,也改善著老百姓的生活面貌。

「過去的『煩心路』全變成了『致富路』。」巴彥呼舒鎮查幹敖瑞嘎查脫貧戶白哈申其木格爽朗地笑出了聲,「過去這路又窄又破,走在路上,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買種子、化肥、水泥得用小四輪車一趟一趟拉。現在大車一趟直接送家門口,我們出去賣糧食、牲口也方便多了。」她說。

白哈申其木格道出了貧困人口的心聲。這些年,內蒙古貧困地區生存環境明顯改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貧困地區經濟活力迸發。

目前,內蒙古穩定扶貧政策措施,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紮實開展查漏補缺,確保不留死角和盲區。今年新排查發現危房未解決的826戶、1965名貧困人口提前撥付補助資金,改造任務已全部完工。對因災出現飲水安全問題的71戶165人、產生危房的11戶27人,已全部解決到位,暫未出現因災返貧致貧人口。

卯足力氣增收 產業發力「拔窮根」

眼下儘管是內蒙古河套地區農閒時節,但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西小召村村民王樹仁仍舊起早貪黑忙活著自家的豬羊。

記者走進王樹仁家的院子裡看到,羊圈、豬圈錯落分布,飼料槽、飲水槽等設施一應俱全。今年61歲的王樹仁一邊添加飼料一邊告訴記者,過去他家比較窮困,妻子患有類風溼病需要長期治療,生活比較艱難。

在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當地政府利用產業扶貧資金給王樹仁家免費購買基礎母畜,幫助他發展養殖業。「現在,我養殖的肉羊增加到60多隻、生豬增加到20多頭,一年純收入達到五六萬元,日子越來越好過。」王樹仁說。

西小召村黨支部書記秦小軍介紹,今年該村申請產業扶貧資金123萬元,新建一處面積為1400平方米的高標準養殖場,帶動全村貧困戶及其他農戶發展養殖業,逐步提高貧困戶收入,幫助他們拔掉窮根。

小小銀針在綢布上下翻飛,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落」在綢布上。在科右中旗王府刺繡扶貧車間裡,巴彥呼舒鎮貧困戶王金蓮和百餘名貧困人口趕製著刺繡訂單。她眼疾手快,訂單完成得多,意味著收入也多。

王府刺繡起源於清代,是科右中旗圖什業圖王府世襲傳承的一種蒙古族傳統手工藝,也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科右中旗將王府刺繡作為扶貧產業重點打造,建立扶貧車間帶動貧困人口刺繡脫貧。2017年,王金蓮開始學習刺繡,第一次繡了一朵蓮花,掙了50元,之後她的刺繡技藝越來越嫻熟,訂單越來越多,2019年靠刺繡就收入了2萬餘元,加上養著10頭牛、20多隻羊、60多隻雞的收入,還有合作社入股每年分紅3300多元,王金蓮一家當年穩定脫貧。

目前,科右中旗刺繡產業覆蓋173個行政村,參與人數超過2萬人,其中貧困人口近3000人。刺繡扶貧是內蒙古產業扶貧的一個小小縮影,像這樣的扶貧車間,全區一共有268家。

每天早上,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鎮烏蘭套海村71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鳳彩都會叫上幾個老姐妹一起到笤帚手編合作社,開始一天的工作。「我每天能綑紮十幾把藝術笤帚,每把手工費是9元,一個月能輕鬆掙2000多元。」張鳳彩一邊用彩繩綑紮笤帚一邊說:「我們老姐妹一邊幹活一邊聊天,有說有笑,比在家待著強多了。」

扶貧攻堅以來,巴林左旗打造出笤帚製品產業,組織大批貧困戶參與笤帚製品加工。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訓5000餘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495人,人均年增收1.8萬元。昔日掃地掃炕的土笤帚,經過精深加工衍生出杯刷、保健捶打棒、生肖擺件等十幾類創新產品,通過電商和直播帶貨成為「土產網紅」,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日本、韓國和歐洲等地,土笤帚「掃」出新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脫貧攻堅大考中,內蒙古下大力氣推進產業扶貧,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據貧困地區先天條件、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情況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重點形成肉羊、肉牛、玉米、馬鈴薯等特色農牧業和旅遊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做到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培育出一大批輻射帶動強的扶貧產業,實現「處處是產業,戶戶增收忙」,有效帶動貧困人口實現產業脫貧,交出脫貧攻堅「高分」答卷:

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萬,貧困發生率達11.7%。2019年底,貧困人口下降到1.6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11%,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

包括烏拉特前旗、科右中旗、巴林左旗在內,今年內蒙古已向貧困旗縣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09億元,扶持優勢特色產業。像王金蓮、張鳳彩一樣,有勞動能力的66.72萬貧困人口藉助發展種養殖業、扶貧車間務工、資產收益等多元途徑實現穩定增收。

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主任麼永波介紹,全區70%以上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都用在產業扶貧上,扶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健全「基地+合作社+貧困戶」「企業+基地+貧困戶」扶貧模式,產業扶貧帶動效應明顯。

家住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的「95 後」蒙古族姑娘烏音嘎拍攝短視頻記錄牧區生活,帶動家鄉旅遊和特產銷售(2019年1月11日攝) 劉磊攝/本刊  

用足借好外力 京蒙搭起「扶貧橋」

大山深處,知名專家上門問診;偏遠牧區,高級教師傳道解惑;田間地頭,綠色產品找到出路……2018年以來,北京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45.96億元,55%的援助資金用於支持內蒙古15個深度貧困旗縣,幫助當地更好地補齊產業就業、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短板。三年來,政府援助、人才支持、企業合作、社會參與,一部攜手共進、同心築夢的壯美畫卷在內蒙古大地徐徐展開。

2018年8月,收拾好行李,北京潞河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馬紅梅結束了科右中旗的幫扶工作,正準備乘車返京,突然接到旗醫院的電話,一名產婦大出血,生命垂危。沒有絲毫猶豫,馬紅梅扔下行李直奔醫院,經過幾小時奮力搶救,產婦和孩子都保住了,馬紅梅誤了返程,卻開心地笑了。三年來,通州區選派和馬紅梅一樣的198名骨幹醫生,累計捐贈價值1100萬元的各類物資設備,對科右中旗進行醫療幫扶,分別開展了為期一個月至一年不等的手術、坐診、教學等工作。

在科右中旗人民醫院的病房,七八位骨科醫生跟在北京潞河醫院骨科主任醫師于振山身後,一邊聽他為病人分析病情,一邊記錄他如何對症下藥。「馬紅梅、于振山等一大批北京專家給我們當師傅,受益終生。」旗醫院心內科醫生金明蘭說,「傳幫帶」提高了基層醫護人員的水平,現在醫院也敢接心衰等急重症病人。

發展產業帶動脫貧是京蒙對接的重要舉措。2018年,北京西城區注入幫扶資金800萬元援建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食用菌基地項目,全鎮5個村71戶貧困戶積極承包經營菌棚,採摘幹木耳6.5萬斤,當年戶均增收3000元。

「京蒙協作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渠道,只要肯勞動足不出村就能賺錢。」洪生村支書張雲龍介紹,今年,貧困戶兩戶一棚,負責菌袋入棚、採摘、晾曬等,種植所得扣除5000元的租金和菌袋成本,每戶純收入1.6萬元。

麼永波介紹,2018年以來,北京市先後選派1520人次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深入貧困地區一線服務。引導142家企業到內蒙古31個國貧旗縣投資建廠,實現投資35.14億元,共建產業園區33個,援建扶貧車間165個,內蒙古累計實施京蒙扶貧協作項目2000餘個,超過30萬人次貧困人口在項目中受益。

「從資金投入、物資捐贈到幹部援助、人才培養,再到產業幫扶、深度協作,北京對旗裡的幫扶模式不斷升級,我們自己更要持續加力,決不能歇腳鬆氣。」科右中旗委書記白雲海說。

3月25日,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平地泉鎮南村,當地村民在大棚裡忙碌 連振攝/本刊  

傾力傾情幫扶 扶起脫貧「大志氣」

在興安盟科右前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辦公室,有一面畫著229個圈的地圖。記者細問才得知,這是前任總隊長陳佔英的「扶貧地圖」。從2018年5月擔任總隊長,他一個村一個村地訪貧問苦,一年多來,他走遍旗裡229個行政村,地圖上留下這229個圈。發現不少村民愛種果樹,可又不賺錢,他趕忙聯繫北京林業大學專家來幫助栽植反季節盆栽果樹;發現村裡笨雞、豆包難賣,他聯繫各方廣建電子商務服務站點……

科右前旗如今已甩掉了國貧旗的帽子,陳佔英也因能扛硬活、能打硬仗被提拔為赤峰市副市長。脫貧攻堅以來,內蒙古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要求,共派出陳佔英等「精兵強將」組成57個派駐旗縣的工作總隊和8689個駐村工作隊,共計32180名駐村幹部,全區累計有8.2萬名黨政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嘎查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縣、駐村幹部,他們真正沉下心來、撲下身子,以釘釘子精神扎紮實實開展扶貧工作。

每天清晨6點和傍晚7點,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蘇木的貧困戶特木其樂圖都會騎著摩託,載著鮮牛奶,來到布日其其格的百合利奶製品公司送奶。一天送奶88斤,每斤牛奶2元錢,他一天收入176元,每月收入5000餘元,這樣的送奶工作已持續了3年,如今他家成功脫貧。

過去特木其樂圖可沒這麼勤快。因為生活貧苦,他失去信心,整日醉醺醺的,日子越過越差,成了貧困戶。見此,黨員中心戶布日其其格決心幫一把。她找到特木其樂圖,給他買了新衣裳,並出面做他的擔保人,從銀行借款1萬元買了1頭奶牛,讓他每天給自己的公司送奶。其後,布日其其格再次擔保,特木其樂圖得以借款將奶牛發展到8頭。布日其其格手把手教他養奶牛、擠牛奶,還經常叮囑特木其樂圖,不準他喝酒。從不服管束、愛頂嘴,到現在的感恩、有幹勁,特木其樂圖實現了由裡而外的轉變。

像布日其其格一樣,全區的扶貧幹部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貧困人口宣講扶貧政策、教授實用技術、建立脫貧信心,通過扶「智」扶「志」,使貧困人口從被動式脫貧轉變為主動脫貧。

在包頭,達茂旗的黨員中心戶,每月組織貧困戶面對面開展一次座談,將實用知識與技能「現身說法」教給結對貧困戶,同時鼓勵他們敢闖敢幹、自力更生。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為每一戶黨員中心戶建設活動陣地,通過「蒙古包課堂」「八送下鄉」活動等形式,黨員中心戶開展面向貧困戶的宣講教育164場。

精準扶貧給內蒙古貧困人口帶來的不僅有物質生活的豐裕,還有充盈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人生規劃。一名黨員一盞燈,一名幹部一面旗,「黨員紅」是內蒙古脫貧攻堅的一抹「最亮底色」。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偉東說:「今天,黨員幹部是脫貧攻堅的『扛旗者』;明天,黨員幹部又將是鄉村振興的『引路人』。農牧民需要的地方,就是基層黨建工作使勁的地方。接下來,內蒙古將把黨員幹部擔當作為抓得更嚴更實,讓黨員幹部帶領群眾過上愈加紅火的好日子!」□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決戰「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內蒙古自治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地區、生態脆弱區等於一體,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昔日掃地掃炕的土笤帚,經過精深加工衍生出十幾類創新產品,成為「土產網紅」,遠銷國內外,土笤帚「
  • 瞭望丨決勝中國正北方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於長洪張洪河李雲平王靖  >◇內蒙古自治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地區、生態脆弱區等於一體,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昔日掃地掃炕的土笤帚,經過精深加工衍生出十幾類創新產品,成為「土產網紅」,遠銷國內外,土笤帚「掃」出新生活
  • 《瞭望》周刊綜合報導「內蒙古脫貧攻堅答卷」
    內蒙古扶貧2020年12月12日,《瞭望》周刊刊發一組綜合報導《內蒙古脫貧答卷》,該系列報導刊發5篇文章《麼永波:鞏固脫貧成果 奏響全面小康時代強音》《決勝中國正北方》《「三少民族」求新記》《沙裡淘金林綠民富》《盤清資產家底 釋放「滾雪球」效應》。
  • 瞭望| 內蒙古:讓扶貧資產「雪球」越滾越大
    內蒙古自治區在全國率先開展扶貧資產清查和管理工作。於2018年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興安盟為試點,摸清底數、明晰產權、規範管理、專業運營,確保扶貧資產「滾雪球」式持續保值增值。內蒙古最早實行扶貧資產管理的興安盟扎賚特旗委書記姜天虎說。面對扶貧資產存在的風險,興安盟出臺了《扶貧資產管理試點工作方案》,從扎賚特旗開始,以旗縣為單位,全面清查和管理扶貧資產。  ——全面「捋清」扶貧資產,實現底數清。興安盟扶貧辦副主任楊昌波介紹,全盟核定2012年以來所有扶貧資金共計95.99億元、涉及項目7435個。
  • 瞭望|內蒙古「三少民族」:告別原始走向小康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麗娜 安路蒙11月初冬清晨,嫩江右岸的哈布奇村雪霽天晴。
  • 「瞭望之友」徵集號
    我們向所有「瞭望之友」發出徵集號:講述您與瞭望筆墨交流、精神交匯的點滴故事或是一段文字,不拘體裁、不限長短;或是幾張圖片、一段視頻,黑白、彩色均可;又或是一句生日祝福、一聲鞭策鼓勵……我們將傾心聆聽您的分享,其中的精彩文章,將陸續刊發在《瞭望》「創刊40年特別報導」中,並收錄於《瞭望》創刊
  • 愛上內蒙古|騎馬巡山,做一天鄂倫春獵民,如何?
    登高遠望蒼莽的興安嶺、眺望醉人的冰掛霧凇、瞭望搖曳的嫋嫋炊煙。 睫毛掛滿冰霜、肩頭飄著雪花 遊遍千山萬水 冰雪鄂倫春——等你 ~~ 來源:騰格里新聞 編輯 | 辛萌萌 主編 | 媛媛 審核 | 雙峰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節目中心媛媛工作室
  • 十大電影高燃場面(上):獅子王草原瞭望,阿麗塔機動球大戰
    NO.10十大高燃場面第10位「真人版」獅子王草原瞭望評語:25年經典重製,獅子王榮耀歸來,草原瞭望,一曲生生不息,滿眼便是回憶。當然,片中最高燃的一幕,還是草原瞭望——隨著那首主題曲《生生不息》響起,非洲大草原的一切在觀眾眼前展現,這一刻,跨越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 瞭望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麗娜安路蒙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太陽花傳承發展中心,艾吉瑪(右一)向遊客介紹太陽花手工藝品(8 月 6 日攝) 劉磊攝 / 本刊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共同居住在興安嶺山林中,過著離群索居的原始遊獵生活。
  • 瞭望丨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 謝永林:為服務國家、服務...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擁有近1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建起8大研究院和57個實驗室,科技專利申請數超過2.8萬項。《瞭望》新聞周刊就此專訪了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謝永林。    持續創新造就「平安模式」    《瞭望》:近日,平安獲評「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單位)」,平安在推動行業發展、創新方面有哪些成績和貢獻?
  • 源頭活水 決戰決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田姣高位謀劃+聚焦重點  累計發放扶貧貸款5000多億元,貸款餘額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88個貧困縣,625萬貧困群眾,還有大小涼山彝區等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在這場戰鬥中,四川是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莊嚴承諾:不落下一戶一人。隨後,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責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發展機遇,擂響扶貧戰鼓。
  • 瞭望與杭州共建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揭牌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駱曉昀編輯黃琳由瞭望周刊社與杭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共建的「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11月18日下午在杭州揭牌。2007年,瞭望周刊社旗下的《瞭望東方周刊》首開「城市幸福感」調查與評價,迄今已連續14年成功舉辦「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累計推選出了包括成都、杭州、寧波、廣州、長沙等在內的60餘座幸福城市,全國10億多人次參與調查,使「城市幸福感」概念深入人心。
  • 內蒙古脫貧答卷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太陽花傳承發展中心,艾吉瑪(右一)向遊客介紹太陽花手工藝品(8月6日攝)劉磊攝/本刊◇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 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徵程中,我市將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守好脫貧攻堅最後一道防線,確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今年65歲的戴必成,是慈利縣苗市鎮苗市居委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年前,妻子失蹤,至今杳無音訊。遠嫁河南的女兒因自身家庭負擔重,也沒有贍養能力。加上自己肢體和視力多重殘疾,孤身一人居住在破舊房屋裡,生活舉步維艱。
  • 瞭望周刊社總編輯、黨委書記馮瑛冰一行來訪
    11月19日上午,瞭望周刊社總編輯、黨委書記馮瑛冰一行來校調研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籌備情況。昨天,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揭曉了新一輪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杭州連續第14年入選,會上還揭牌成立了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由新華社瞭望周刊社、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市拱墅區委區政府、杭州市富陽區委區政府、浙大城市學院五方合作共建。
  • 《瞭望》刊發文章: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瞭望》刊發文章: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2021-01-09 11:59:18 來源:新華網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
  • 用決戰決勝的戰姿奪取收官之戰的全面勝利 宣講家網評論
    摘要:要始終堅持在脫貧攻堅戰場上選用幹部的鮮明導向,把那些在脫貧攻堅一線培養鍛鍊、成長起來的好幹部考察識別出來、提拔使用起來,激勵更多幹部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用決戰的氣概、決戰的氣勢、決戰的樣子,幹出決戰的成果,為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
  • ...穿石的恆心和毅力決戰脫貧攻堅丨晴隆縣蓮城街道火把村網格員何微
    2020年是晴隆縣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我主動請纓到單位幫扶點,成為蓮城街道火把村唯一女網格員,把組工幹部的恆心和毅力帶到脫貧攻堅戰場。火把村是深度貧困村,而我所幫扶的組也是最難啃的骨頭之一,組裡貧困發生率高達94.6%,搬遷率高達99.3%,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