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要「小事」不管,當他們遇到「大事」時,才會來找你!臺北教育大學——曾端真
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媽媽說:
我孩子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只有叫他吃飯時才出來,而且一邊吃一邊看著手機,我想跟他聊聊天,就是愛答不理;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其實我只想好好了解他,沒什麼惡意的。
你是不是正為這個問題苦惱?或者這也是你的疑惑?
為什麼以前和你無話不說的孩子,現在卻什麼也不和你說?
其實,站在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的角度看,向別人袒露心事,是非常「危險」的,這就像家裡的小貓、小狗翻過來,把自己最脆弱的部分袒露出來,這雖然可能得到撫慰,但這裡最大的風險就是受到傷害。
如果對方不是你足夠信任,或者即使信任,對方給你的反饋不是你想要的,你是不是也不會輕易的向人袒露心聲?
同樣,如果之前你和孩子的溝通本就有問題,沒有取得足夠的信任,在之前向你吐露心聲、表達脆弱時,你給的反饋都是居高臨下的「評價」:「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要是聽我的,就不會這樣!」... ...。
這就像小貓小狗每次翻過來,把最脆弱的部分展現給你時,就被你踩上一腳。
所以,我們想讓孩子在我們面前袒露心事,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到:
「談論這些事時,我是安全的,不會被輕易評價的。」
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平時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這樣的「感覺」,從而自然而然的向我們袒露心事?
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小事不管,孩子遇到大事才會來找你;把指責,變為表達你的「兩難」;你覺得他「變了」,是的,他每天都在長大,你對他的方式也得跟著變。
放棄管小事,孩子遇到大事才會來找你
一個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媽媽生氣又心疼的跟我說:「為什麼出了這麼大的事,我的孩子都不給我說?」
一問孩子,才知道:在平時,媽媽在生活的小事上管的太多了,什麼時候吃飯、吃什麼、吃多少、洗衣服、做作業、幾點回家、幾點睡覺都管的死死的,且只要不按她的來,就會被數落、指責、甚至被罵。
回到霸凌的事上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選擇是很有道理的:「平時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讓媽媽發火,這件事這麼大,我說了還指不定會怎麼樣?還是我自己承受得了,起碼不會有來自媽媽的責難和詢問。」
你看,讓孩子感覺到在你這裡「不安全」,是不可能和你交心的,即使在外面受到了傷害。
所以我們得變一變,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管了,只要不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的,就讓孩子自己選擇,然後自己承擔後果就好。
這樣不僅換回了你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換得了孩子在你這裡的「安全感」。
有個爸爸對我說:
「如果還在在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能想起我,我就是個成功的好爸爸!」
把指責,變為表達你的「兩難」
在這一點上,有個爸爸的讓我敬佩,事情是這樣的:
孩子剛參加完中考,準備和要好的同學去K歌慶祝,回來的時間是凌晨兩點。這位爸爸認識一起去的每一個孩子,且知道K歌的地方是個正規場所。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我知道,很多父母會直接說:不許去!
好一點的會表達擔心:多危險啊,不許去!
擔心是非常合理的,但難道孩子的友誼就不重要了?孩子中考壓力釋放一下不合理?
反正那位爸爸覺得孩子的要求不過分,但他的擔心也是真實存在的,他是怎麼做的?
表達兩難。
如何表達?他說:
我知道你非常想去,我也知道你能照顧好自己,但我確實很擔心。那有沒有什麼辦法,你既能開心的去放鬆,也能讓我對你的安全比較放心?最後他們達成一致:過半小時,孩子自拍一次發給爸爸。最後,孩子兩點準時回到了家。
你看,你的焦慮和孩子外出的一點點風險,換來了多少東西?
孩子覺得自己是被你重視的,知道父母是愛我的;他已經能為自己做點主了,這正是自立的開始;還能為父母分憂解難,在這個家裡,我是有價值的。確實,指責很容易,這樣的協商很麻煩,但指責不會讓孩子成長,而協商可以。
你覺得他「變了」,是的,他每天都在長大;
小時候,他什麼都得依賴你,什麼都和你說,那個話都講不清楚的小不點說「媽媽,你看... ...」的時刻好像還在昨天。
這種被孩子需要的感覺,真好!
但現在,一切都變了,孩子從第一次說「不!就不!」,到反抗你,再到和你對著來的轉變太快了,快到讓你無法適應:
「以前那個可愛的孩子到哪裡去了?怎麼現在變成這樣了?」
是的,這是每個父母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我們必須要學著適應,隨著孩子的長大,他的「自我」越來越強大,他無法抑制的要去展現這個「強大的自我」。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一點,那種一成不變的對待方式,最後的結果就是無限的親子衝突,無可避免的,你們的心會越來越遠。
我記得我在讀初中時,和我爸的關係也很緊張,因為一直一來,都是只有他說我聽的份:
不準出去!現在學習就好,不要想這些有的沒的!出去玩就忘記回來了,是不是?
但在我18歲生日那天,我清楚地記得,他和我媽提著生日蛋糕,在學校門口等我放學,我們來到一個小餐館,第一次那么正式的給我說:
兒,今天你18歲,你已經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事方式,我相信你已經能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了。以後我的話只是建議,你可以聽,也可以有權利不聽。
就在那一刻,我成人了!
絕大多數的親子問題,都是從糟糕的溝通開始;我計劃把《如何成為親子溝通的高手?》做成一個系列,預估20篇左右;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如果身邊有需要的朋友,也請順手分享給她。謝謝。
原創不易,如覺得有一點點用,請「點讚、收藏、轉發」,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