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了解他,為什麼要鎖房門?」孩子不願跟你講心事的秘密

2020-12-05 老餘讀書

面對孩子,要「小事」不管,當他們遇到「大事」時,才會來找你!臺北教育大學——曾端真

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媽媽說:

我孩子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只有叫他吃飯時才出來,而且一邊吃一邊看著手機,我想跟他聊聊天,就是愛答不理;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其實我只想好好了解他,沒什麼惡意的。

你是不是正為這個問題苦惱?或者這也是你的疑惑?

為什麼以前和你無話不說的孩子,現在卻什麼也不和你說?

其實,站在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的角度看,向別人袒露心事,是非常「危險」的,這就像家裡的小貓、小狗翻過來,把自己最脆弱的部分袒露出來,這雖然可能得到撫慰,但這裡最大的風險就是受到傷害。

如果對方不是你足夠信任,或者即使信任,對方給你的反饋不是你想要的,你是不是也不會輕易的向人袒露心聲?

同樣,如果之前你和孩子的溝通本就有問題,沒有取得足夠的信任,在之前向你吐露心聲、表達脆弱時,你給的反饋都是居高臨下的「評價」:「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要是聽我的,就不會這樣!」... ...。

這就像小貓小狗每次翻過來,把最脆弱的部分展現給你時,就被你踩上一腳。

所以,我們想讓孩子在我們面前袒露心事,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到:

「談論這些事時,我是安全的,不會被輕易評價的。」

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平時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這樣的「感覺」,從而自然而然的向我們袒露心事?

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小事不管,孩子遇到大事才會來找你;把指責,變為表達你的「兩難」;你覺得他「變了」,是的,他每天都在長大,你對他的方式也得跟著變。

放棄管小事,孩子遇到大事才會來找你

一個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媽媽生氣又心疼的跟我說:「為什麼出了這麼大的事,我的孩子都不給我說?」

一問孩子,才知道:在平時,媽媽在生活的小事上管的太多了,什麼時候吃飯、吃什麼、吃多少、洗衣服、做作業、幾點回家、幾點睡覺都管的死死的,且只要不按她的來,就會被數落、指責、甚至被罵。

回到霸凌的事上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選擇是很有道理的:「平時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讓媽媽發火,這件事這麼大,我說了還指不定會怎麼樣?還是我自己承受得了,起碼不會有來自媽媽的責難和詢問。」

你看,讓孩子感覺到在你這裡「不安全」,是不可能和你交心的,即使在外面受到了傷害。

所以我們得變一變,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管了,只要不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的,就讓孩子自己選擇,然後自己承擔後果就好。

這樣不僅換回了你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換得了孩子在你這裡的「安全感」。

有個爸爸對我說:

「如果還在在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能想起我,我就是個成功的好爸爸!」

把指責,變為表達你的「兩難」

在這一點上,有個爸爸的讓我敬佩,事情是這樣的:

孩子剛參加完中考,準備和要好的同學去K歌慶祝,回來的時間是凌晨兩點。這位爸爸認識一起去的每一個孩子,且知道K歌的地方是個正規場所。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我知道,很多父母會直接說:不許去!

好一點的會表達擔心:多危險啊,不許去!

擔心是非常合理的,但難道孩子的友誼就不重要了?孩子中考壓力釋放一下不合理?

反正那位爸爸覺得孩子的要求不過分,但他的擔心也是真實存在的,他是怎麼做的?

表達兩難。

如何表達?他說:

我知道你非常想去,我也知道你能照顧好自己,但我確實很擔心。那有沒有什麼辦法,你既能開心的去放鬆,也能讓我對你的安全比較放心?最後他們達成一致:過半小時,孩子自拍一次發給爸爸。最後,孩子兩點準時回到了家。

你看,你的焦慮和孩子外出的一點點風險,換來了多少東西?

孩子覺得自己是被你重視的,知道父母是愛我的;他已經能為自己做點主了,這正是自立的開始;還能為父母分憂解難,在這個家裡,我是有價值的。確實,指責很容易,這樣的協商很麻煩,但指責不會讓孩子成長,而協商可以。

你覺得他「變了」,是的,他每天都在長大;

小時候,他什麼都得依賴你,什麼都和你說,那個話都講不清楚的小不點說「媽媽,你看... ...」的時刻好像還在昨天。

這種被孩子需要的感覺,真好!

但現在,一切都變了,孩子從第一次說「不!就不!」,到反抗你,再到和你對著來的轉變太快了,快到讓你無法適應:

「以前那個可愛的孩子到哪裡去了?怎麼現在變成這樣了?」

是的,這是每個父母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我們必須要學著適應,隨著孩子的長大,他的「自我」越來越強大,他無法抑制的要去展現這個「強大的自我」。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一點,那種一成不變的對待方式,最後的結果就是無限的親子衝突,無可避免的,你們的心會越來越遠。

我記得我在讀初中時,和我爸的關係也很緊張,因為一直一來,都是只有他說我聽的份:

不準出去!現在學習就好,不要想這些有的沒的!出去玩就忘記回來了,是不是?

但在我18歲生日那天,我清楚地記得,他和我媽提著生日蛋糕,在學校門口等我放學,我們來到一個小餐館,第一次那么正式的給我說:

兒,今天你18歲,你已經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事方式,我相信你已經能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了。以後我的話只是建議,你可以聽,也可以有權利不聽。

就在那一刻,我成人了!

絕大多數的親子問題,都是從糟糕的溝通開始;我計劃把《如何成為親子溝通的高手?》做成一個系列,預估20篇左右;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如果身邊有需要的朋友,也請順手分享給她。謝謝。

原創不易,如覺得有一點點用,請「點讚、收藏、轉發」,感謝!

相關焦點

  • 孩子,我不是要跟你算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土大橙子,ID:buyate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親愛的蛋蛋,想先跟你說的是,我寫這些不是要跟你算帳。但是時光流逝,孩子逐漸長大,大樹常常感到孤寂,有一天男孩來看大樹,他已經不再愛爬樹、不再愛蕩鞦韆,只想買些好好玩的東西,最終大樹讓男孩拿走蘋果去換錢。 很久很久,孩子沒有再來看望大樹......
  • 孩子脾氣暴躁,不願跟父母溝通,怎麼辦?
    一位媽媽問:孩子脾氣暴躁,跟他講話不搭理,稍微說他兩句,居然直接把我和他爸爸,拉黑了,怎麼辦啊?另一位媽媽問:孩子總說我逼他讀書,不願理我們,連我做的飯都不吃,總說想死的話,怎麼辦啊?,父母講什麼都是白搭的,更別談什麼教育了。
  • 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就是從「我覺得你冷和我覺得不燙」開始的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導致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就是從「我覺得不燙」開始的。1不是沒和家長溝通過是講了沒用在知乎上有一個問答「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事後媽媽覺得我大哭很莫名其妙,怪我不跟她講。怎麼沒溝通,我也覺得很無奈,明明說過很多次了——水真的很燙!在孩子想要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的種種語言和行為讓孩子覺得跟大人溝通無效、沒有意義,只想讓孩子被迫服從大人的意願,那孩子當然就不會再想和家長溝通了。
  • 輪到你了!交換殺人之後,這個番外告訴你房門之內的秘密!
    作為2019年的熱播懸疑劇,《輪到你了》可以說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一部關於在同一個大樓裡居住的住戶之間關於進行殺人遊戲的故事:在紙條上寫下想殺人的名字,抽籤,殺掉紙條上的人。為什麼是殺人遊戲?如果你沒看過劇,不妨猜猜誰是兇手?如果你看過,這張圖還是希望你收好,真的用得到!而到了大結局我也沒明白,居住在302的女主角手塚菜奈怎麼就這麼死了?還有大樓裡的其他人,身上到底藏著些什麼故事呢?不要緊,《輪到你了 反擊篇》將於6月30日開播,又一輪燒腦即將開啟,謎底很快就要揭曉了!
  • 耳東兔子《暗格裡的秘密》青春,是謄寫在暗格裡的秘密心事
    《暗格裡的秘密》作者:耳東兔子小說簡介:(年少時的愛,像風,看不見,卻感受得到;就像刻在桌板上的名字,怕你看見,又怕你看不見。——節選自《小怪獸日記》我們半世相逢,依舊少年如風。)《暗格裡的秘密》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文,男女主的戀愛理智又熱烈,細水長流又源源不斷,是我非常嚮往的愛情,年少遇見的人太過驚豔,心裡再也裝不下別人。精彩內容節選:少女情懷總是詩。你護我一句,我愛你一生。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作為兩個娃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家裡的娃溝通各種問題,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育兒過程中最明白的一點就是:別遇到事,就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真的沒用,孩子還很煩,嫌棄叨叨。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是知道,但是為什麼孩子會聽不進去道理,還是有些疑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控制不了脾氣,總是批評完孩子就後悔; 還有,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可計劃挺好,就是堅持太難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總是讓人有些沮喪,也讓大人和孩子之間,感到自己缺乏掌控性,做事情沒有信心。
  • 世界那麼多剛剛好,而我我只想跟你剛剛好
    莫那大叔在《我喜歡你,像風走了八千裡》中提到:看得懂的,都不是命運。說得清的,都不叫愛情。忘得了的,都不是遺憾。這世界那麼多巧合剛剛好,而我,只想和你剛剛好。天鵝,一生只會選擇一個伴侶,要是其中一隻離開了這個世界,另一隻也會一直守著,直到結束這一生。
  • 小學思想品德《我的心事要告訴爸爸媽媽嗎》說課稿
    不論是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還是在以後的教師職業生涯中,大家都要經歷說課這個環節。因此,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我的心事要告訴爸爸媽媽嗎》這一節課的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備考。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我的心事要告訴爸爸媽媽嗎》。
  •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講故事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在晚上臨睡前,會想聽睡前故事,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我覺得如果父母不忙的話,儘量還是自己抽出時間來給孩子講故事,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語氣更為親切。二、通過幾張圖片串聯講故事這個有點類似於現在小學生的看圖寫話。現在市面上有一些故事圖片,你可以結合自己了解的故事,將這些圖片用不同的順序串聯起來,講幾個完整的故事。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可以讓孩子結合自己的認知,也來講一下他想到的故事。
  • 靈犀閣仙子都藏有秘密,靈公主心被鎖,毒夕緋臉變醜,而他要死了
    只不過毒夕緋戴著面具是有原因的,原來毒夕緋的臉上中毒了,而且是自己的毒,正因為如此,所以毒夕緋才戴著面具,這也是她的秘密。在她看來她覺得自己變得很醜。靈公主的秘密:心被鎖靈公主也是一直有秘密,那就是靈公主的靈心,靈公主的心被金王子鎖了。但是靈公主一直都不願別人知道,所以靈公主不太喜歡露面。
  • 我的心事,有誰能懂
    我的心事,有誰能懂 不願見人就說累,多累也要自己扛, 不願逢人便訴苦,多苦都要自己嘗, 不願遇人就流淚,多痛都要自己藏。
  • 你是我生得,要什麼隱私?頂著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真的做錯了太多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會有很多的形式,當然這些有心事,有的事可以分享給父母聽的,有的則被孩子偷偷的保存起來,也就成了孩子的隱私。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意給別人說的秘密,這便是隱私,在個人的法律上也保護隱私權,包括情人也是這樣,隱私權是被法律承認和認可的。其實,尊重別人的隱私也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 孩子不想讀書怎麼辦?張雪峰:帶他去這4個地方,比講道理管用
    可是不知為何,孩子突然開始不斷逃學,甚至在網吧通宵一整夜不回家。孩子每一次被父親抓回來,都免不了遭到一頓毒打。兒子跟周女士說,他不想去學校,不想讀書了,讓父母不要逼自己。因為這件事,父子倆徹底鬧掰,父親每天回家就板著一張臉,兒子則是每天把自己鎖在房門。而周女士每天還要照顧正在上小學的二寶,以免二寶也受到影響。
  • 「我那麼愛你,才不願跟你吵家庭作業的事」|《自驅型成長》4
    ,才不願跟你吵家庭作業的事」作業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卻演變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怎麼辦你想考個好學校,考試的機會只有一次,還不努力我管你嚴一點,長大後會感謝我的作業寫完沒,寫完了再玩
  • 「我的兒子丟了12年了,我只想找到他」
    12年前,孫海洋的孩子孫卓被拐走。找到兒子是孫海洋12年來最大的信念,他去過全國26個省,兒子的照片出現在國內外數百家媒體上,他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親愛的》。然而,十二年過去了,孫海洋還在找他的兒子。就在今年5月,一條線索讓他又燃起希望,這一次,他能夠找到兒子嗎?「我的兒子丟了 12年了」2007年是孫海洋生命中刻骨銘心的一年。
  • 放學後,這三句話父母一定要問!尤其是第一句,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
    整個席間,孩子一句話也沒說,安安靜靜地聽著我和閨蜜說話。 吃完飯,丟下句「我要做作業了」,就拿起書包進了自己的房間。 看著孩子緊閉的房門,我突然想起閨蜜之前和我說的:「這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秘密了,什麼都不願和我們說了。」
  • 你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了解孩子,才是真正能夠幫到他的開始
    3)一個外向型的人,他是邊說邊修正的。如果你在跟這樣的人互動,要知道他需要說出來,他才能夠去知道他講什麼,才能夠去修正,才能夠思考。所以一定要先聽他說,做他傾聽的好朋友。2.對工作的幫助:面對一個外向型的上級領導,你如果認為他說第1次就會做決定,那你會忙死。他會改來改去的,因為他是一個外向型的人,所以他要說出來,他聽到自己聲音之後,才會下決策,而且不是一次。他聽到自己聲音之後,第一次講不一樣,第二次講也不一樣。所以,面對這樣的領導,要確認。
  • 父母如何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做到這三點,親子溝通順暢
    很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話好像越來越少,孩子遇到事情,寧願告訴朋友、同學,也不願告訴父母。曾經看到孩子做一個遊戲,遊戲是問孩子,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怎麼辦?孩子們說當我開心的時候就會跟好朋友分享,當我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悶在心裡。
  •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和家長溝通?教你如何正確和孩子交流
    現在的孩子,每天回到家裡就在自己的屋裡,學習、看手機,做自己的事情,和父母的對話每天都寥寥無幾,稍微多說幾句話就會吵起來。那麼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抗拒和父母溝通呢?看到這樣的紙條,媽媽還是像以前一樣推門而進,她女兒立刻就炸毛了:「你怎麼進來啦?」「怎麼,媽媽不可以進你的房間嗎?」聽到女兒不耐煩的語氣,媽媽也生氣了。「沒看見我房門上的警示嗎?」
  • 「養大你,你翅膀硬了會頂嘴了」:不跟父母講道理,才是真正的孝
    文|微微笑了01-你跟父母講道理,父母只想跟你講道德婆婆,住院了。短短兩年,她糖尿病就出現了併發症,引起腎功能受損。住院一周多了,血糖就算打胰島素,也很難降下來。要知道,糖尿病患者就不應該吃太多白米飯,可是對此並公公不懂,且執意認定自己飲食方式才是對的。公公一直堅持:「白米飯才養人,少吃米飯人就活不了。」他理解不了:為什麼白米飯不甜,為什麼糖尿病人不能多吃?